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3年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10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5-20 14:55:05 浏览量: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一起来看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10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10篇】(全文完整)

《论语》的作者中当然有孔子的学生。《论语》的篇章不但出自孔子不同学生之手,而且还出自他不同的再传弟子之手。这里面不少是曾参的学生的记载。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1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和终身学习的道理,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事先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工作,自然得心应手,事半功倍。这使我想起了最近吉他考级的事。虽然我学的时间不长,但我坚持每天弹奏练习,即使手皮磨破了,我也从不放弃。考级前的一个月,我把乐理知识从头到尾认认真真地复习,该背的背,该记的记,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考场上我轻松应对,最终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了考级。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六一舞团组织表演活动,导师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套表演服,我发现我的衣服上面有个黑色的污垢,看上去影响美观,我就想,何不趁没人注意的时候换一件好的过来?但转念一想,我自己不喜欢穿的,别人也不喜欢穿啊!我要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就是将心比心。于是,我决定把这件衣服留下来自己穿。即使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这应该是我们终身奉行的做人的原则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生活中,某些人看到比自己优秀的人,往往会表现出嫉妒或厌恶,而看到不如自己的人,就会嘲笑或轻视,这都是不好的处世观念。我们要朝好的行为看齐,学习他人的优点。倘若看到别人身上不足的地方,要引以为戒,不要犯下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让自己更趋于完美。

《论语》字字珠玑,句句在理。朋友们,让我们都来读一读《论语》吧!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2

论语是孔子和他弟子的一本语录,讲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或一些官员的对话,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这一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明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的意思思是说:学完了再去复习,不让人开心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快乐吗?人不知我而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看了这段话,我想到了明朝的刘大夏。

小时候的刘大夏十分聪明,对孙子兵法更是情有独钟。看了一遍又一遍,总是爱不释手。他告诉别人:“我遵守了孔夫子‘学而时习之’的教诲,十分高兴。”刘大夏当上官后,他的同窗来找他叙旧。刘大夏摆了一桌酒席,对同窗说:“唉,自我当官后,也只有远方来的你让我如此愉快啊!”

有一天,刘大夏在路上遇到一个醉汉,官兵大喝:"刘大人出巡,让道让道!”醉汉说:“什……什么刘……刘大人啊?”官兵说:“就是刘大夏刘大人!”醉汉说:“没听……听说过……过这玩……意。”刘大夏见状说:“算了算了,绕道走吧。”按照孔夫子的话说,刘大夏的这种行为就是君子所为。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我们一开始观察人,正如孔子所说,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为人处事。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才知道,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听了他说的话之后,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所以,读了《论语》之后,使我受益良多。它使我懂得了只有多读书,读好书,多读经典著作,才能令我们的思维更敏捷,视野更开阔,做事更合理,才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上不断自勉,少走弯路。才能让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更符合日常行为规范。

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3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4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千年经典绝学的一本著作哦!相信大家都知道《论语》这本书是记载着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言行的一本书。其中纪录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孔子经典语句,让人读了之后深受启蒙,而且里面的语句还简单易懂,很容易就明白做人的各种道理。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认真钻研这本著作,就一定能胜读十年书啊!

时光荏苒,在逝去的2500多年里,恐怕再没有哪一本书会比《论语》有更多的读者了。我们都被孔老夫子的智慧所折服,无人不佩服他的领悟,他不愧是教育家!

书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每读一句我就会学到一个新的知识,读《论语》让我受益非浅!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深有感触。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就不知道他怎么可以做人。就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怎样走路呢?”

人在世界上处处需要诚信。生活中,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别人就会认为你是虚假的人,是伪君子,甚至会远离你,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就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面前——伸出援助之手去帮一个没有诚信的人,那时候你就会感到无助;学习时,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与同学相处时总撒谎骗人,不诚心诚意地交朋友,对同学做事、讲话都不诚实守信,那同学们一定会对你充满了反感,还会讨厌你,大家就会不与你交朋友,那时候你就会感到孤独;社会上,你如果没有诚信待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话,同事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滑头滑脑的人,也就不会与你合作办事,大家也会避开你,那时候你就会感到失落!

人与人之间处处需要诚信待人!

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5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6

我想,像佛教一样,每一部经典,每一种思想,它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高深,一定是它抓住了人性的某种弱点,从长远来看,人是很没有记性的一种动物。论语讲的主要是两部分,做人和治学,但是做人和治学不同于科学知识的积累,知识可以通过媒介传承积淀,但是对于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即使是有关于做人的知识,他也要自己亲身的实践与体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与进步。而从另外一个方面,人对于自己的认识与控制往往并不像科学知识那么客观和理性,或者说,要想干点实事儿并能有所成就就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什么是自己的性子,就是人性的一些弱点,自私,贪婪,欲望,懒惰。孔子告诉我们的,就是要克服弱点,终有所成。因为人性的弱点是永恒的,所以论语二十篇,虽经千年岁月,却仍历久弥新。要克服这些本性,走向克己复礼,走向仁义礼智则必须要付出一些努力,所谓“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道理。

无论现今的人如何推崇或批评孔子,或是他的思想被政客们如何的百般蹂躏,不可否认的是,以《论语》为代表的孔子思想已经作为烙印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灵中,体现在人们的举止行为中。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思维的改变,在数千年不断拉大的历史差距下,孔子的思想被淡化似乎是必然趋势。

论语给我的启示太多太多,关于交友,关于养身……论语中的人文精神,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希望大家多关注国学。对一些着作多一些见解,让我们共同提高自身的修养。

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7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身为中国人,不但要关注当代文化,更应该回顾由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由于我学识尚浅,只能品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心情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是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积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时间长了才能成为一座山,到时风雨自然兴盛了。只有积累一滴滴的水,才能汇聚成深渊,蛟龙自然来了。只有积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长期不断,也就养成了品德,心灵也自然升华了。只有积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积累每一股细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举例的方法告诉我们,脚踏实地地积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识、经验,最后就拥有了相当庞大的实力,成功自然会尾随而来了吗?

《论语》只是众多经典古文中较优秀的一部,经常品读古文,不仅可以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它们难道不是我们的文化老师吗?

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8

看因讲《论语》所体现出知性气质而被众人所熟知的于丹女士的专访,她这样描述孔子:我不主张从性别的角度去看孔子。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

专访在笑声中结束,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巨大的困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孔子?换言之,孔子及《论语》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古人云:五色令人目盲。五色在现实中的意义重点在于作为诱惑出现。眼睛作为对外界认知的一个通道,似乎更易被现实所乱,从而蒙蔽内心。色彩是斑斓无常的,正如每一种诱惑与欲望,而能够抵之御之的唯一办法即是强大、坚定自己的内心。

而温度,正是内心的良药。

《论语》教与人天地和谐共处之道为先,其意很是明确:一个人可以闭世隐居(而这点确实由许多人难以揣测的社会因素造成),但他必须活在世上——意味必须先学会与自然相处,儒家所讲的类似与道家的“天人合一”便在此有所体现。而第二要务即为心灵之道,我觉得这足以体现孔子这个圣贤对人生把握太到位了,只要心灵足够强壮,那么便可以做到宠辱不惊,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依然神定气平;同样,是要给心灵找到正确的归途,那么仁、义、礼、智、信自然成为其准则,黑白清浊也就自然分明。国外的情诗中总说:WE SHOULD BE STRONG ENOUGH TO FIGHT FOR THIS LOVE。虽然情感亦属错综复杂,充斥人性境遇的,但一个“足够强壮”也与孔夫子所倡的心灵之道不谋而合。

明白这两点后,理想、交友、人生都已不是问题。“为大事者不拘小节”主要的路径已确定,自然就难堕迷途。我们确实能从《论语》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他拥有一个常人应有的率性,也拥有一个圣哲的豁朗与通彻;也会对天发誓,也会“知天命”而慨叹。——这就是孔子所提的人生,严格要求心灵,放松生活状态。

在现代社会纷杂之中,人生需要一个自己心灵的乐土,而《论语》的意义在于“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照耀下踏上归途。”

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9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人国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捧着这本厚实而蕴含着生命真谛的《论语》,轻轻的翻开,那淡雅而古老的书香,便扑面而来,感悟一页页间,演奏生命哲理的乐章;一面面,洗涤我心中的浮躁狂妄……今天,人类社会正处着急剧变化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在风和日丽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节,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同,一身傲骨!也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下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着君子的节操,唯有这样,民族魂才得以发扬,唯有这样,中华民族精神才得以弘扬,国家才得以发展壮大!后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是更具有现实意义。

当前,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培育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白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哦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人民精神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进步的光辉点。

读着《论语》我感到自己受益匪浅,在他的陶冶下,人生必将变得有更有意义。那淡雅的书香,耐人寻味的字句,在不经意间,洗涤了我的心灵。现在,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棵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10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让我们每星期做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老师告诉我们读书一定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把书读好,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我读过一本书《论语》这是儒家经典。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美好蓝图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里面故事十分精彩让我特别喜欢。

记得有一篇是这样: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他的祖先是名门,到了父亲那代家败了。张衡从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虽然家境贫寒,但张衡从不自暴自弃,放纵自己,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聪明,十分好学。通过各种办法找书来读,他对知识十分渴望。他喜欢晚上一个人对着天空数星星,满天星星吸引他渐渐地他对天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他喜欢听祖母讲婵娥奔月的故事,他边听边思考,为什么晚上会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里去。祖父留下好多书,他用几年时间就全部读完。张衡和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我读了这篇故事深有感触,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惭愧。以前爸爸妈妈让我多写一些字,我就不高兴,一会儿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电视。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心里总有委屈,就知道让我写字。有一次,我把作业本上的字写得东倒西歪。妈妈看见了让我擦掉重写,我不但没有写好,反而把作业本弄破了,妈妈狠狠地打了我,让我道歉,我也要把自己想法说出来,才认错。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妈妈严厉也写不好今天的字,我决定以后一定要听爸妈的话做一个学会感恩的好孩子。

书,使我开动脑筋,使我快乐,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恶,书增长我知识开阔了我眼界,学会了感恩伴我成长。

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

推荐访问:论语 读后感 七年级 七年级《论语》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