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推进高标准建设(6篇)

时间:2023-05-03 18:35:07 浏览量:

篇一:推进高标准建设

  

  2023年抓好三项措施推进高标准粮田建设

  抓好三项措施推动高标准粮田建设

  **县农开办

  **县位于**市西部、**盆地东缘,属浅山丘陵区,是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一年来,我县在省、市农开部门的关切和指导下,圆满完成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状况

  我县完成的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涉及羊册镇的古城、吉庄和关帝庙3个村,完成投资1371万元,完成开挖疏浚沟渠36公里,衬砌渠道21公里,推塘2座,建桥、涵、闸各类建筑物394座,打井30眼,购置农业机械10台〔套〕,修机耕路30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5万株,技术培训7300人次,示范推广小麦及水稻新品种7000亩。

  二、取得的成效

  一是提升了项目区整体形象。通过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桥、涵、闸、路、沟综合配套,塘、坝、井、渠、管多措并举,解决了制约我县农业进展的障碍因素,为项目区农业生产供应了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生产环境,使项目区外形到达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机械化、科技新〞,内涵

  到达了“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相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标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进展。

  二是促进了项目区粮食稳产增产和农夫持续增收。项目建成后,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大力进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意料1万亩项目区可增产粮食200万公斤,增产油料4.5万公斤,增产蔬菜等其他农产品150万公斤。项目区新增种植业总产值781万元,受益农夫年纯收入增加424万元。

  三是改善了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通过开发治理,项目区新增和改善浇灌面积1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0.15万亩,新增节水浇灌面积0.8万亩,新增农田林网防护面积0.8万亩,增加机耕面积0.6万亩,限制水土流失面积1平方公里。

  四是解决了农业可持续进展的问题。通过治理,实现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沟道治理与坡面治理相结合,变“三跑田〞为“三保田〞。同时,通过实施一批科技示范项目,推广了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好用技术,使项目区农夫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种田水平得到提高,农业科技奉献率到达55%以上,农田林网覆盖率到达9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3个百分点,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加了抵抗自然灾难的实力,促进了农业可持续进展,加快了丘陵山区农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三、主要做法

  我县从去年起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为了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县农开办结合本地实际,在项目实施中突出抓好三项措施,确保建设项目上水平、出效益。

  第一、加大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在充分满意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用水的同时,科学用水,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

  **县有大中小型水库70多座,河流众多,塘堰坝星罗棋布,水资源特别丰富。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上,通过不断探究,逐步确立了“拦截地表水、蓄住天上水、挖掘地下水〞的农业综合开发“治水〞工作思路和“宜提〔灌站〕建提〔灌站〕、宜渠修渠、宜塘推塘、宜堰筑堰、宜坝闸坝、宜井打井〞的多种开发模式,深刻相识到“拦截地表水,蓄住天上水〞是浅山丘陵区农业综合开发的关键,充分发掘可利用水源,削减地下水抽取,是实现农业科学进展、可持续进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项目选址时,尽可能选在地表水资源丰富的乡村,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资源,尽可能少取地下水。2023至2023年共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区都选在华山水库灌区的平原地带。华山水库流域面积76平方公里,兴利库容2700万立方米,设计浇灌面积6万亩,现有浇灌面积0.6万亩,还有5万多亩可用水资源没有利用,完全能够满意项目区浇灌用水。项目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复原灌排渠系工程,并在低凹地推塘、在沟道内筑坝、局部地区打井配套节水管线,使项目区80%以上的农田能自流浇灌,实现了旱涝保收,不仅节省爱惜了地下水资源,同时也节省了农田浇灌费用,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其次、提升工程设计标准,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由于浅山丘陵区地形地貌困难,地势起伏较大,进入汛期后,灾难性天气活动频繁,降水强度大,地表径流多,汇流时间短,工程易损毁,因此在工程设计中,技术人员首先深化项目区实地调研,走访群众,摸清当地水情,驾驭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到水利、水文、气象、国土等部门查阅相关资料,驾驭准设计数据,提高设计标准,如:除涝沟、除涝桥标准提高到10年一遇,生产桥设计荷载为公路-II级,出台了《**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质量标准要求》,从工程建设的各环节均制定了具体标准和要求,确保工程内外质量。

  第三、把农业综合开发和参与土地流转的主体有机结合,落实了管护责任,调动了管护人的主动性。

  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多样,流转规模逐年加大,耕地由农户分散种植向种植大户、合作组织、企业等集中种植、规模经营方面进展,给农业综合开发创建了极为有利的开发环境,土地集中经营既有利于工程效益发挥,更有利于建后管护。选择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时,把土地集中种植、集约化经营的区域作为首选条件。2023年羊册项目区有种粮大户4户,集中经营的耕地有4500多亩。从规划一起先,种粮大户就主动参与,并且自觉要求担当项目区工程的管护和修理任务,县农开办与他们签订了工程管护责任书,提前确定了工程管护主体,真正做到建管并重,确保农开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四、下步预备

  为深化推动农业综合开发“百千万〞高标准粮田建设,我们将在下步工作中力求做到八个统一:

  一、传统行政区划与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统一

  以往我们在选定和规划项目区时,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断头路、半截渠等工程,边界地段沟渠不能连通。目前土地流转明显加速,农村涌现出了一大批家庭农场、农夫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我们刚好把高标准粮田建设和土地流转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明显效果。土地流转后,条块分割现象不复存在,不仅便于大型机械作业,而且便于设计道路及灌排工程,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两大难〞,即工程占地难、工程管护难,为工程管护找到了依托。

  二、便利生产与便利生活统一

  当前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偏远地方,交通条件差、出行难照旧是困扰当地经济进展的主要因素。改善交通状况,便利生产和生活,是基层干部群众的迫切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了道路建设投资,提高了道路建设标准,我们在规划和实施道路项目时,既要考虑便利拉运肥料和庄稼,便于大型农机进行作业,还要考虑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便利群众出行,从道路的布局、宽窄、走向等方面都要考虑便利生产和便利生活相统一。

  三、好用与美观统一

  在单项工程设计时,除确保工程好用和内在质量外,我们也特殊留意外观形象,如桥带坝工程,水比桥高,桥比坝低,水漫坝流桥下,人行路看瀑布,和谐美观。不仅蓄住了河水,便利了行人,而且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旱能浇与涝能排统一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是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的核心是水源工程建设。像我们这些浅山丘陵区,建设思路是以抗旱为主、除涝为辅,抗旱所需水源主要靠地表水。

  旱的问题解决了,涝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因为我们这里降水月际支配不均,七、八、九三个月降水集中,进入秋季往往是阴雨连绵,平原和凹地简洁造成涝灾。所以,我们在加大水源工程投资的同时,还要兼顾排涝沟、桥的建设,实现旱涝保收。

  五、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

  生态环境在农村的具体表达就是水和林,有水有树才能有好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尽可能地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尽可能地发挥工程作用,追求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们力求营造好的生态环境,通过推搪、筑坝,蓄住一汪清水营造水环境;通过塘坝、道路及沟道两旁,尽可能多植树营造林环境,同时,防护林、用材林、景观林、果林相结合,不仅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整气候,而且能增加收入、美化环境。

  六、高产与高效统一

  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我省实施的“百千万〞工程,都把提高粮食产量放在第一位,这无疑是正确的,这对于加快中原粮食核心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平安起到主动的作用。但是,农业生产除追求高产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农业增效,到达高效才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所以,我们在项目建成后,下大力气抓种植结构调整。除种植优质粮食,如玉米、小麦、水稻外,还要兼顾进展大棚蔬菜、水果等其他经济作物,大幅度增加项目区农夫的效益。

  七、种植业与大农业统一

  项目区内不仅种植业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而且兼顾到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养殖业、观光农业等相关产业,使之相得益彰,和谐进展。在改善交通状况、配备电力设施、供水、排污等方面,我们统筹考虑,也带动和促进了加工、养殖等产业的进展。同时通过进展加工业、养殖业,也实现了项目区粮食就地转化增值,提高了种植业效益。特别是养殖业粪便污水,经过处理后还田,培肥了地力,削减了污染。

  八、创新与规范统一

  经过几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践,农业开发工作已经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路子,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操作体系,农开工作无论哪个环节都到达了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如:我们在项目管理中,通过建立组织体系、技术体系、考评体系、奖惩体系等四大体系,确保了工程的顺当实施;探究浅山丘陵区“拦截地表水、蓄住天上水、挖掘地下水〞的开发模式,也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确实定,为浅山丘陵区农业综合开发积累了宝贵阅历。

  二○**年八月二十四日

篇二:推进高标准建设

  

  探索实践

  |浙江桐庐:多措并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文/赵燕昊 侯志高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桐庐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山地和丘陵占到全县总面积的86.3%,故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之说。为了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全县共实施了5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12.78万亩。随着机构改革职能调整到位,农田建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9年上级下达桐庐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了不折不扣全面完成这一硬任务,桐庐县农业农村局克服种种困难,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实施。自2019年12月开工以来,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共享,政策制度延续,工作平稳过渡;另一方面,建立完善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机制,县里成立由分管副县长挂帅的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农业农村局设立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县农业农村局根据职能需要,增设了农田建设管理科,乡镇(街道)对应设立项目指挥部和联络员,层层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责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此外,严格对标《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对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检查验收、建后管护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并通过专家评审、过程审计、群众监督、第三方检测、责任追究等多项措施,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积极构建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的工作格局。三、摸清建设家底,挖掘资源潜力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由分管副局长任组长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评估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已建高标准农田项目评估和后备资源调查工作。一是充分借助第三方技术力量,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图斑为基础,运用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卫星遥感影像等现代化手段,采取内业核实和外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摸清“十二五”以来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质量、上图入库和后续管护利用等情况,基本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底数清、位置准、情况明”的目标。二是抓好高标准农田项目潜力挖掘和后备资源调查工作。针对全县后备资源不足的现状,在项目选址上加强和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的对接,努力挖掘资源潜力。同时对小块“边缘化、零散化”二、强化目标考核,坚持严格管理县农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全县乡村振兴、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等一揽子考核范围,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等作为刚性指标。同时采取“季通报、年考核”的方法开展绩效评价,通过监督检查和绩效自评等方式,激发各参建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县农业农村局及时制订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法》,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管理规范化、透明化。为确保建设标准的一致性,还明确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招标代理、统一监理监管、统一检查验收、统一绩效评价的“五统一”要求,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一、管理职能调整,工作平稳过渡桐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田建设工作,根据机构改革方案,将原财政、国土、水利、农业等多个部门承担的农田建设管理职能进行了整合,统一划归新成立的农业农村局,从而改变了以往农田建设“五牛下田”、分散管理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了管理效能。职能调整后,一方面对全县农田建设基础数据进行了调查汇总,做到公共资源56|

  2020.06|

  探索实践土地进行“查漏整理”,摸清家底,建立后备资源项目储备库。图片新闻四、优化规划设计,抓好项目实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设计方案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和效能发挥的关键。县农业农村局在落实年度建设任务时,首先通过公开招标确定设计单位,立足高起点、高标准认真编制项目设计方案。与设计人员一道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广泛听取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的意见。初步方案形成后,又牵头组织财政、国土、水利、生态等方面的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确保在大的方向上体现功能导向,在具体细节上体现服务导向,各项建设内容既符合生产实际,又尽可能满足农民意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山地丘陵的地貌特点,加大土地平整、废弃沟塘整治和对零散耕地的整合力度,打破村畈界限,实行集中连片治理。同时把水利、道路、林网等工程建设作为重点,在有条件的乡镇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此外,注重做好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新农村建设的结合,进一步放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综合效益。五、搞好建管结合,确保发挥长效在高标准农田后续管护上,桐庐县建立了由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管理、专业管护人员实施的管护体系。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标准,层层抓好落实工作。年度项目竣工验收后,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签订后期管护合同,由管护主体对各项工程设施进行日常检查维护,确保长期稳定运行。地力提升的相关工作也按照有关规定执行。近年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带动下,桐庐县农田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耕地质量明显提升,有效促进了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作者单位:浙江省桐庐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司巡视员李建民在甘肃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2020年5月16日至17日,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二级巡视员李建民在甘肃省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戈壁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建设情况。调研期间,李建民出席了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兰州新区、景泰)现场推进会并讲话,主持召开了甘肃省戈壁农业园区试点项目建设座谈会,还深入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详细了解了项目进展情况。李建民对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工作实、进展快、影响大,有力保障了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他同时要求,甘肃省戈壁农业园区试点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带动全省戈壁农业高质量发展。

  (《甘肃经济日报》庄俊康 摄影报道)2020.06|

  57

篇三:推进高标准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发言稿

  第一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发言稿

  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会发言稿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新庄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简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2017年是实施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开局之年,作为首批实施乡镇,目前,我镇所有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镇党委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确保按时按质圆满完成建设任务。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落实工作。我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10个村,实施面积为10453亩(万坊+荷溪1265亩,芳里1331亩,筠山2390亩,湾溪391亩,湖城+小坑517亩,虎溪+上塘2766亩,南垣1793亩)。自农业局袁局长到新庄就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征求意见起,我镇高度重视这一难得机会,第一时间开展了广泛宣传,立即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农业主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单位和各村支部书记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工作布置,要求各村蹲点领导和干部必须开会至村组,尊重群众意见,由村级统一组织,向镇提交申请报告和承诺书。

  会后,我镇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按照县里划分的工作区域,将涉及村的蹲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组成联合工作组,做到协调有力,管理建设有序,整体推进迅速。切实抓好政策

  宣传、项目联系、纠纷调处、质量监管等工作的落实。

  二、继续深化宣传,做好思想工作。

  通过前期召开的村组动员大会、现场协调会等形式,干部群众均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对此项工作积极性非常高。通过对实施地块进行的多次征求意见,设计公司结合老百姓的意见做

  出调整,最终的设计方案得到众群众认可。下一步,将对涉及项目的村再次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入户宣传、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广泛深入开展多层面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认识,扫清一切消极因素,确保政策宣传深入人心,保障工程顺利进行。

  三、不断强化措施,优化工作机制。积极采用分片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针对建设工程量大,分布广的特点,我镇将继续完善蹲村干部一线工作制、每周定期汇报制,及时掌握村情民意,对于工程建设中涉及工程质量、村集体、群众权益等问题,建立反应迅速,运行高效的问题收集,诉求回应机制,着力化解影响进度,稳定的不利因素,确保工程和谐推进,努力把这项工程建设成综合效益高、工程质量好、建设速度快、利国惠民的精品工程。

  总之,我镇将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严要求,贯彻好此次会议精神,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第二篇:高标准农田建设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浅析

  众所周知,粮食安全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重大问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及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又制约粮食生产,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拥有充足的耕地资源,而高标准农田是耕地的精华部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国家农业部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合现代管理理念、良好配套基础设施、高级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生产能力的系统工程。国家通过政策拉动、资金投入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但达到怎样的标准是高标准农田,如何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研究重点。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生产保障水平的重大前举措。各地在政策配套、资金保障、体制运行上已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进,已然产生了一批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但就农业综合开发而言,1988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着力进行中低产田改造的相关工作,面对建设背景、内在规律、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在思想观念、建设模式、推进机制上均未完全作出适应性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释放出的潜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对此,我们应保持高度的警醒,及早作出谋划,制定出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在规律的方案和模式并加以推进,才能确保其建设过程的科学和顺畅,也才能防止在造势上轰轰烈烈,在实际成效上却与中低产田改造并无二致的局面出现。

  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同于中、低产田改造,而是在中、低产田改造基础上进行的。模式是技术和经济的有机结合,是针对当地发展存在的缺陷而寻求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在农业发展中,模式一般包括经营模式、种植模式和工程模式,建设模式则是以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的工程模式与种植模式的结合,适合于当地农业发展。

  二、XX省高标准农田发展浅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在XX省内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以下对XX省高标准农田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科学把握高标准农田的内涵

  当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那就是认为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单位投资额度高一点。这种认识,是对高标准农田内涵的严重误读。

  高标准农田的内涵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点: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境及土地、气候等基本条件(体现基础性);能切实保障粮食生产的持续、安全(体现安全性或抗风险性);具备很高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粮食生产能力(体现产出能力);拥有素质较高、呈现链状分布的耕作、管理、经营者(体现经营能力);整体农业状态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初具雏形(体现与农业经济整体的和谐度)。

  二要明确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内容与要求

  目前,高产农田建设潜力主要来源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两个方面。通过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采取技术、工程、经济和行政措施,对粮食主产区内农田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完善排灌体系,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农田旱涝保收率和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成设施配套、能排能灌、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优质农田。

  从各地高产稳产农田建设规划可知,目前高产农田建设主要基于对土地整理,集中在田块整理、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农田生态工程建设等方面,对工程方面的标准与要求也较细致,但在高产稳产农田土壤肥力建设方面明显不足。从高产稳产农田的内涵看,维持农田系统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核心是保持土壤肥力,而现行土地整理中的土地平整,道路、沟渠与其他工程只是农田质量提高的配套设施,是外在的影响因素。随着土地整理的全面深化,在一般整理工程基础上实施必要的土壤改良措施应是今后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要建立促进农户保护与养护耕地的激励机制

  耕地是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保护耕地是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共同的责任。而农户作为耕地的直接使用者,在耕地保护特别是耕地质量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因此,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责任性将在很多程度上影响着高质量农田的持久性,但在实际中忽视的也恰恰是这些最重要的主体。农民对耕地投入不足,耕地地力下降较为严重。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农业利益低下的现状,需建立农民种粮基本收益保障制度。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规范耕地保护方面的立法,这样才能通过提高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来提高农田质量与提高粮食生产力。此外,耕地作为一种公共资源,需要对种植耕地的农区和农民给予相应的社会和生态效益补偿,特别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激励农户用地养地。

  四要充分理清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脉络

  高标准农田功效的完全发挥,一要依赖于基础设施水平的高标准;

  二要依赖于扎实的“软实力”的强力支撑;三则要依赖于建设过程中有一个合理的切入点、科学的实施流程。从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中,我们可以观察出各地在农田建设、经营模式上均有不同的实践形态,这也让我们有机会逐步廓清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路和脉络。其间的关键词包括:一是土地规模经营。零散的地块、一户一品的种植模式,农田的高标准就无从谈起,对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尤其如此;二是设施农业。这是高效农作物生产经营的必备条件;三是经营管理者培训,这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标准农田运行机制是否能够最终建立的关键;四是合作组织的建立。合作组织是实现农产品与市场最大程度对接的必备条件。

  第三篇:高标准农田建设知识讲解

  走进大课堂:当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正式启动,农村土地整治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日前全国人大、全国政协领导听取农村土地整治工作汇报时指出,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要从国家层面统筹安排,多部门联合,发挥资金的整合效益。前不久,国土资源部召开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座谈会,围绕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前景等展开热议,认为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务必坚持政府主导,各部门共同推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幅度增加高等级耕地的比重,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将“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列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七大内容之一。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耕地质量的一种体现,也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期特约请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郧文聚,以及程锋和王洪波两位博士,就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

  问: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建设?

  答: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旱涝

  保收、节水高效的高产稳产田。它不仅是一项田间工程,即对水、路、渠、林的改造和配套,更是实施土地平整、土壤结构改良的一项田面工程,是一个系统完整地提升耕地持续生产能力的综合性措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村土地整治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耕地布局,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和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的基础保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管理部门所开展的土壤改良之类活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答:有人认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该是农业部门的职责,这表面看是一个认识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未能很好解决的理论问题,即资源管理、资源利用管理的分工问题。国土部门是土地资源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农业部门是土地资源利用管理的责任人。土地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本身要素水平的改善和资源保障能力的建设应该是国土部门的责任,而土地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确保资源不被破坏并有所改良是农业部门的任务。

  农业部门开展的土壤改良活动,就是针对土壤的不良性状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的过程。比如增施有机肥,改良贫瘠土壤,改良过砂过黏土壤,排水洗盐、种稻洗盐,改良盐碱土等。高标准农田建设除了进行农田的土壤改良活动外,还要进行地块大小的设计、林网建设、灌排设施建设、田间道路建设和村庄整治等,是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

  问:高标准农田的“高标准”是什么?如何用耕地质量等级来衡量?

  答:高标准是一个相对概念,按照我国资源禀赋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水平,高标准应该体现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综合支撑能力的高水平上,包括机械化生产、安全健康生产、方便加工运输交易等较宽领域的内涵。

  用耕地质量等级来衡量,高标准农田应该是高等级耕地。其所处

  区域的光温(气候)资源丰富,土壤肥沃,耕地产出率高。同时,由农业技术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收益状况较好。此外,因农业区位和农业收入状况决定的农用地效益较高。总之,光温资源丰富、种植制度合理、土壤肥沃、灌排方便、生态环境保护条件良好、机械化程度高、效益水平高的耕地是高标准农田。

  问:为什么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答:当前,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等级耕地约占2/3,相当数量的耕地利用不充分,布

  局零乱,基础设施条件差。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优化耕地布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潜力很大。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一直高度重视,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路。在这个新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现在可以用于反哺农业、反哺土地的资金越来越充足。因此,在实现耕地保护理念转变的前提下,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问: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多部门协作,如何准确定位国土部门在其中的职责?

  答:从实践来看,政府领导、国土部门搭台、多部门协作已成为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效组织方式。湖北等试点地区将此总结为“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这已成为共识。在多部门协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国土部门应该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作好各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并组织省、县的土地管理部门结合土地整治工作搞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切实提高耕地质量等级水平,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并且要搞好高标准农田在使用过程中生产能力的监管和持续建设。

  问: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保护理念转变有什么关系?

  答: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耕地保护理念由单纯的数量保护为主向以

  建设促保护理念转变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管理,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落实两个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强有力的抓手,同时也是建立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

  主讲人手记:实现耕地保护理念五大转变

  我国耕地保护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内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土地利用多是一种粗放状态,保护土地的意识相对薄弱。当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时,资源性紧缺凸显,保住耕地数量、稳住粮食总产摆在了首要位置。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为妥善解决好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关系,提出以建设促保护,通过土地整治不断提高土地资源保障能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路。可见,我国耕地保护正在从单一目标朝着多目标、综合性保护方向发展。当前,重点要实现以下五个转变:

  ——实现由数量保护到数量质量并重保护的转变。

  保护18亿亩耕地内涵很丰富,不仅是面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保护18亿亩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如果18亿亩耕地数量保持不变,但分布状态和质量水平由集中、连片、优质为主逐步向破碎、零星、劣质转变,那累积起来的效应将是令人吃惊的。因此,守红线的关键是要提升生产能力的底线,而不是仅仅守这个数量,要建立“守红线、提等级、优布局、严占补、控变化”的综合性、多目标、动态性的耕地资源保护理念。

  ——实现从重产能总量到重产能结构的转变。

  保护耕地的关键是保护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过去我们更多地关注总量变化,而对结构性变化关注较少,导致潜力挖掘不均衡,要么过度,要么不足。因此,应由全国耕地保护政策“一刀切”向差别化保护政策转变,可以根据全国耕地质量的等级结构和空间分布,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区域、不同质量等级耕地的目标生产能力和等级建设手段。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充分合理地利用耕地资源,实现耕地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实现从重生产到重功能的转变。

  耕地除具有生产粮食的主要功能外,还承载着重要的生态保障功能。耕地可以说是生态安全的基础设施,人类生存离不开这个基础,它远比高速公路、铁路、机场重要得多。此外,耕地还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尤其具有珍稀土壤资源的耕地,是发挥传统文化功能和体现

  社会文化价值的基本载体。所以不能随意破坏耕地,也不要轻易“搬家”,这样会破坏生物多样性。保护耕地不仅要保护和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还要加强耕地的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耕地的生态保障功能。

  ——实现从资源管理到资源、资产、资本并重管理的转变。

  耕地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而且是重要的资产和资本。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其资产、资本属性日益显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不断加深,这对土地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把土地资源当作资产管理、当作资本运用,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此,土地管理要逐步向资源、资产、资本管理并重转变,不断强化土地资源的资产和资本管理职能,构建土地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

  ——实现由实体保护向综合保护的转变。

  耕地保护不仅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产能,还要关注粮食生产中带来的生态环境损耗成本,研究建立耕地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制定补偿标准。比如实施“1毛钱工程”,对于售出商品粮的农民每斤补贴1毛钱,将1毛钱直接补贴给售出商品粮的农民,以提高农民保护耕地和生产粮食的积极性。

  第一节

  提高耕地质量等级

  优化耕地利用格局

  高标准农田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石之一,主要表现在: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优化耕地利用格局的有效手段。

  从遥感影像资料看,我国耕地大多处于一种自然、粗放、无序的利用状态,田块畸零不整,细碎化程度高;使用权分散,承包权插花;灌溉排水不良,交通不便,机械化程度低。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公顷,是荷兰平均地块大小的3.8%。这种

  状态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实施,不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土地整治,使耕地由自然用地形态走向规划用地形态,由粗放利用走向集约利用,由无序用地走向有序用地。这是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分布、促使良田永久化,防止城乡统筹中“重发展、轻保护”的有效手段,也是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重要基础。

  ——良田和良种、良法是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依托。

  良种、良法和良田是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促进粮食增产增收的三个要素。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6年增产,连续3年稳定在5000亿公斤以上,良种、良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种子工程”建设已有15年历史,农业机械化基础很好,近10年发展很快。随着良种补贴和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和生物技术的兴起,良种和良法将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相比之下,良田已经成为“短腿”,制约着良种、良法增产效果的充分发挥。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挥良种、良法倍增效应和加速效应的基础工程。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增加农业补贴的主要途径。

  生产要素改良是增长之本、增效之源,增长首先缘于投入要素质量的提高、有用知识的增加、生产组织的改进、体制安排的完善,这些都带来了更为高效的增长效率。我国目前对农业的补贴直接补在生产环节的多,而直接补在农民身上、补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良种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少。国家对良种和良法的补贴已经越来越重视,而对良田的补贴仍然不足。因此,农业补贴中应该增加对良田的补贴,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优化耕地利用格局,以促进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产出率的提高,这也是符合WTO规则的农业支持政策。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

  据统计分析,全球农业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占人类活动造成的总量的50%和60%。如不实施低碳农业,2030年的排放量将比2005年分别增加60%和35%~60%;由于化肥氮施用和有机肥生产增长,到2030年农业一氧化二氮排放预计将增加35%~60%;到2020年

  由水稻生产引起的甲烷排放将递增16%。因此,农业领域实施节能减排非常重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优化水稻生产模式,从而减少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更好地在农业生产领域实施节能减排。

  第二节

  推动“两个结合”提升“三个效率”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主要表现在: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实现“一个聚合”,即支农资金聚合。

  在中央持续加强农业建设的总方针指导下,各行各业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不断增加,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农田林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标准粮田建设等良田建设项目很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金分散、综合效果不突出的问题。因此,通过构筑良田建设的基础平台,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聚合资金、整合资金,达到连片整治、整村推进的综合效果。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推动“两个结合”,即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相结合、土地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相结合。

  中央要求,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安排中长期政策性贷款,支持农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机耕道路和农田林网建设,把800个产粮大县的基本农田加快建成高标准农田,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继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整治投入,有计划地分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推动土地整治与土壤改良的有效结合,这是提升耕地质量等级的两个基本途径,同时,也有利于集中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土地整治两项主要投入资金。

  ——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利于提升“三个效率”,即土地利用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开展基于土地整治和土壤改良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土地生产条件和土壤条件得到改良,可以大幅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和劳动

  生产率。以河南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工程、江苏“万顷良田建设”工程、浙江“千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等为代表,整治成效显著。据统计分析,实施土地整理后,可增加有效耕地5%~10%,耕地质量等级提升1~2等,增产20%~30%,农机效率提高20%~30%。在黑龙江农垦系统,其农田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与地方相比,其土地利用率高10%、生产率高30%~40%。国际上,土地与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依赖的是新知识的运用,如种子的改善、土地的改良和生产技能的提高等。从表1可以看出,30年间美国和日本农业工人人均产出增长了5倍多,丹麦增长大约4倍,每公顷产量都翻了一番左右。

  ——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联动“四个环节”,即资金、项目、规划和政策。

  政策需要通过规划落实,规划需要通过项目落实,项目实施需要资金保障。为落实中央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要求,首先要编制规划,结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紧推进全国范围的土地整治规划;其次要用项目落实规划,从一个具体项目的“点”落实,到规划过程的“线”落实,最终取得规划整体的“面”落实的过程。只有保证项目落实、计划过程落实,才能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和方针政策的根本落实。最后要按项目配置资金,这样便于管理好资金,也便于考核资金的使用效果。

  表11980年美国、日本和丹麦的农业总产出、农地数量、人均农业产出和每公顷农业

  注:1950年各国农业总产出、农地数量、人均农业产出和每公顷农业产出指数均为100。

  资料来源:HayamiandRuttan,1985:pp.467~469第三节

  多部门协作有计划地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像推进“种子工程”、“农机补贴”一样,把高标准农田建设(又称“良田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再用3~5个“五年计划”,把我国18亿亩耕地建设成为能够适应现代农业生产体

  系的基础良田。按照国际经验,通过30年努力,可以实现土地产出率翻一番,劳动生产率翻两番的目标。

  ——有效整合资金、聚合资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保障。

  从总体上看,我国直接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资金是不足的,有必要创新制度,引导政策性资金、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做大支农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政策性资金必须到位,不能是口头支票,也不能以任何借口附加种种限制条件。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需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使之能取得合理利润,经济发达地区应该积极探索,消除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的壁垒;发展中地区更应该创新制度,在做大总量上下足功夫。在支农资金使用上,要坚决杜绝只知道资金何处来、不知道资金到何处去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作好规划和项目设计,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施效果。

  结合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抓紧推进全国范围的土地整治规划,尤其要重视市、县、乡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从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来分析,加强市域土地资源空间的统一优化配置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县、乡级规划要突出一个“实”字,在科学确定建设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时序安排的基础上,做到“规划一块、实施一块、见效一块”,积累下来,逐步实现空间格局优化。在项目设计和实施中,一定要把耕地、道路、防护林、排灌渠道、机井、抽水站、输电线路等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全面规划、合理安排,以达到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更大程度地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的根本目的。

  ——加强部门协作和社会舆论监督,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财政、农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多个部门,应在规划引导下,由县、乡两级人民政府统一指挥,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行动,按项目整合资金,连片整治、整体推进。同时,良田建设是一项惠民工程,应该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所以在良田建设规划、实施和运行管理中要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方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使项目建设得到广大农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切实维护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科技支撑,建立格网化的监管体系。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如何确保建设过程中耕地布局朝着集中、连片、优质方向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可以研究一种基于

  格网的耕地监测监管体系,通过在一定尺度和区域上划分格网,研究确定格网内的主导用途和基本布局,建立合理调整的管理规则和方法,确定格网内土地整治、等级提升的重点方向和建设标准,并研发基于格网的长期观测、遥感监测和有效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农田集中连片、等级不断提升、永续利用的战略目标。当前,依托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及技术队伍,组织实施全国800个产粮大县在良田建设过程中耕地面积与等级监测评价,依据格网量化耕地布局和等别的变化,科学评价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实施效果,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这将有利于指导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我国农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监管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有效结合良种、良法工程,实现传统农业改造。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业种子工程、机械化工程、信息化工程等的先锋工程,是良种、良法发挥倍增效应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要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必须走“良田、良种、良法”有效结合的道路,离开了哪一方面,都不能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在实施区域上,不仅要重视平原区的传统农业改造,还要重视山区、丘陵区的现代农业建设,探索适合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生产要素改良技术与模式,在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能施展的地方实现现代化农业。

  未来30年,是我国农村人口、农村土地利用格局、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期,也是因势利导、实施有计划地改造传统农业、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期。我们必须始终把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护工作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坚决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前谋划,系统安排,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优质稳定的耕地资源基础。这是顺应时代要求、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

  第四篇: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省政府《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

  (发稿时间:2010-3-910:28:08阅读次数:1795)

  苏政办发〔2009〕127号

  2009年11月16日

  高标准农田是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农业生产田块。

  一、灌排设施配套。苏南、苏中圩区、平原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以上,淮北地区、沿海地区和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0%以上。日降雨150-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积水。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米以下,盐碱土地区在1.2米以下。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

  二、农田平整肥沃。条田面积淮北平原地区200亩以上,其他平原地区100亩以上,丘陵山区50亩以上。耕层厚度大于20厘米,沙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20克以上,非沙土水旱轮作区20克以上、旱作区16克以上。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求。

  三、田间道路畅通。机耕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路面净宽不少于3米,高出田面0.3-0.5米,主要路段硬质化;生产道净宽不少于2米,高出田面0.2-0.4米。

  四、农田林网健全。沟渠路设置防护林带,干支渠和机耕道两侧配置2行林带,农渠配置1行林带,达到一级农田林网(每格200亩)建设标准。

  五、生产方式先进。平原地区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80%,丘陵山区不低于60%。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六、产出效益较高。种植粮食田块年亩产1000公斤以上,种植其他作物田块每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

  第五篇: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报告

  高标准农田建设调研报告

  兰坪县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区,农田分布很不规则,田块大小差异较大,自排自灌的程度很低,尽管通过近几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但得到综合治理的面积有限。什么样的农田才算得上是高标准农田呢?根据我县的地形地貌,我们的理解是“排灌自如,高产稳定,绿色环保,便于机械耕作。”的农田,可称之为高标准农田。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势在必行,根据我县属高山峡谷地区这一实际,农田的改造成本要高于平原地区。因此,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增大资金规模。二是要提升亩平均投资额度。三是要提升土地经营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性,要使土地经营者成为真正的建设主体。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机制的实施。

  高标准农田建设单靠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单打一是不行的,还要靠所有的涉农部门的通力合作,还要靠充分调动农田经营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这就得靠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靠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做保障。

  一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流转机制方案,把土地流转工作列入地方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这样将有利于调动土地经营者和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动龙头企业对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地方党委政府要出台有关整合涉农资金,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的文件和政策,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建设标准的办法,来提高综合开发能力和开发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齐头并进。

  三是要充分发挥土地经营者和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让他们只盼政府投入搞开发、为自己投入搞开发,这样既形成了综合开发合力,也使开发后的工程能够得到良好的管护。

  我县自2003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到2012年已历时9个年头了。从2009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投资标准提高较大,尤其是各级财政无偿资金的投入大幅度提高,这对提高土地治理标准,特别是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迈进提供了资金保证。走过这9年,特别是2009年以来的近3年我县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历程,我们的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和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做个简要的回顾。

  一、主要做法

  一、统一领导,部门配合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为加强对农开工作的领导,县政府调整充实了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县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经县编委批准,核定县农开办编制4人,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5万元,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真正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项目区乡镇都相应成立了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专门配备了工作班子,各尽其职,责任到人。在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县直有关部门做好协调配合,县财政、审计、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相关工作,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配合行业管理,保证了农开工作规范进行。

  二、理清思路,择优选项

  把好项目立项关是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兰坪县始终坚持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注重整体效应的系统开发原则,不搞只偏重于经济效应而忽视整体效应的项目,把系统生态特点与经济效果协调的问题一并加以考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针对制约兰坪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突出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按照灌区、流域或某一相对完整连片的土地进行择优选项,并积极开展竞争立项,把交通便利、乡镇领导重视、农民积极性高、筹资投劳落实的地方或项目优先列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项目区确定及项目计划编报前,由县农开办牵头组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专家组,对项目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情况进行全面考察,先评估,后立项,先论证,再编报项目计划与实施方案。因此,牢牢把握项目立项关,县农开办提供科学决策平台,领导把关,专家决策,确保项目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最大限度的发挥工程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管理,认真实施

  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中的各个环节构成了相互依存和统一的系统工程,这些系统工程又分为多个子系统或称环节,这些子系统的相互影响已经难以用界线划分。因此,我们十分注重项目实施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在项目实施前,县政府召开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动员会,研究部置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工作,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全面推行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公示制和工程监理制。对项目主体工程,如渠道、机耕路等,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实行公开招投标,落实有资质、懂技术、善管理和信誉好的企业施工。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形成一种制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广泛调动干部群众参与,保证工程实用、实效、实际。工程发包之后,实行工程监理制,现场管理、工程质量、工期由监理公司去完成,保证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工期,严格按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云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办法》执行,签订合同,依法办事。县农开部门和财政部门侧重加强中期检查的频度,采取“三对照、三检查”的方式,多次深入项目区进行实地督查(即对照项目计划和实施方案,检查项目进展情况与月报进度是否一致;对照规划设计,检查工程质量及规格型号是否符合要求;对照省、州项目批复文件,检查项目自筹资金是否落实)。同时,项目区的乡、村领导干部实行分片管理,责任到人,协调好工程施工中遇到的占地、用电等有关事宜,并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施工及工程质量的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乡、村三级的协调联动,合理安排,形成合力,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在资金运行中,实行“三专”管理,全面推行县级报账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及时办理报账,由县农开办施工人员到现场核实,在由县农开办领导审核,根据工程进度分批给予拨(借)付,并实行转帐结算,严格控制现金支出,杜绝白条现象。工程竣工后,县农开办及时组织验收组进行验收,验收组由财政、农业、林业、水利、项目区乡镇、工程监理、施工方、村两委、村民代表参加,实行签字负责制。在单项工

  程竣工验收、县级自验和做好项目决算工作的基础上,及时办理项目资产的移交,落实项目管护主体,签订管护合同书,由乡镇落实管护措施,搞好长效管理,最大限度发挥项目的效能,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项目区的老百姓得到实惠。

  二、基本经验

  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好的工程措施,还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基层各有关单位的积极配合,项目和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及农发办自身的团结协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项目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但是做为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他是担负起本区域内中低高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具体实施工作,回顾这几年的工作,我县在中低产田改造工作中取得了较好成绩。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一是项目区选址上要有合理性。具体体现在第一必须是粮食主产区,这样才符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主要目的;第二必须具有开发潜力,这样才能发挥出投资效应;第三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较好的工程效果。第四必须是连片集中建设,这样才能体现出规模效应。二是工程规划设计上要有科学性,具体体现在既能用又好用,又有全局性和前瞻性,能解决影响当地粮食生产的主要障碍因子。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详细走访察看,反复找当地老百姓座谈了解,掌握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在规划设计中要经过反复多次修正,才能达到科学性的要求。三是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上要规范化,第一是建好项目区档案;第二是严格工程规范管理和资金规范化管理,必须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有关法规性文件操作执行。四是做好工程建后管护工作。工程竣工后,我们及时向项目区乡(镇)、村办理移交手续,并制订出管护制度。受益村、组确定专人管护,村、组管护人员的报酬从村集体财务中例支。确保了管护人员的稳定。实践证明,我县9年实施的11个项目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建设项目一直运行较好,发挥了他应用的作用,这与较好的建后管护是分不开的。

  三、取得的成效

  我县9年来11个项目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显著,11个项目区新增有效水量1575万m3,改善灌溉面积5.94万亩,新增粮食1927.8万公斤,累计新增总产值3835.8万元。二是社会效益明显,11个项目区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实施,有3.89万农业人口受益,人均增加收入284.88元,累计增加收入4090.7万元。因此,老百姓是受益主体。三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实施,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老百姓能看得到,摸得着,体会得到。因此,老百姓也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为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他们说:这是一项惠民工程,德政工程。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投资标准过低,特别是财政资金投资标准要增加;二是建设起点不高,按现在财政投资标准来建设高标准农田还有较大距离;三是农民自筹资金难度大,应从现在农村实现情况出发取消农民自筹部分;四是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的专业化、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行政手段管理方式太浓;五是农业综合开发办的各行专业人员太少,很多技术性工作要花钱请人干,势必加大了经费开支。

  五、建议

  (一)在实际操作中取消农民筹资投劳。取消农民筹资投劳可以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民筹资投劳落实难的问题,非但不会降低农民的主体地位,相反更有助于提高农民参与农发项目的积极性,特别是在资金整合,各项目区相对集中后会取得更好效果。

  (二)出台项目建设标准细则。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各项工程布置、规格、结构和形式等作出具体的规定,还要按照各地不同地理条件,分别制定标准,实行差别化管理。全省现在要求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搞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亩均3000元的投资标准,所以制定的项目建设标准要高,不能低,使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步到位,长期发挥效益。

  兰坪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日

篇四:推进高标准建设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创新做法、意见建议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创新做法,如下是一些意见建议:

  1.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率。应加强科技研发,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农田建设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提高效率。

  2.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农田生产力。应加强土地改良、改造,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从而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产量。

  3.强化管理,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应制定完善的农田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对农田建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农田建设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4.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应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管理水平,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顺利实施。

  5.推广合作社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应鼓励农民组建合作社,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创新做法、意见建议,希望能为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1-

篇五:推进高标准建设

  

  经验做法凌徽泣矣把握三个重点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应资质的机构承担项目规划设计任务。在编制初步设计时,要求设计人员深入实地勘察测量,在镇村干部配合下,对项目区每个拟建的单项工程地点、规格、结构等,都与镇村干部会商确定,认真做好现场査勘记录,作为初步设计的基础资料。初步设计形成后,又及时召开项目区乡镇分管领导及水利、农技、财政和项目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组长参加的会议,对初步设计进行技术交底,进一步听取大家的意见道工序作业。单元工程完工后及时进行验收,认真开展工程质量评定。

  同时,要求现场监理人员认真填写监理日志,做好隐蔽工程记录和影像资料的收集,按时上报监理周报、旬报、月报、季报和监理总结报告。(三)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根

  文/荀西凡“十二五”以来,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共实施了20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高标准农田23.26万亩,约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46%。完成总投资3.23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投入7122万元,地方财政资金投入2.52亿元。

  泾县牢牢把握质量、进度、效益三个重点,创新举措,强化管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据省市主管部门关于加强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业主(农业农村局、项目乡镇)片区负责人、县公共资源管理办公室、施工单位质检一、以质量为核心,打造农田和建议,力求做到既符合项目建设员、监理单位现场监理人员、第三建设精品工程方检测机构、项目村农民义务监督标准和上级要求’又紧密结合实际,泾县始终把质量管理放在农田建设各项工作的首位,通过强化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管,抓好全程质量管控,做到职能责任落实、制度措施健全、监督管理严格,致力建设优质农田建设工程。(一)提高规划设计质量。泾县从加强规划设计工作人手,努力提高设计的精准度。在项目规划设计前,首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实施髙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意愿进行表决,对确保施工环境和土地调整进行签字承诺,并深入田间地头,对拟建项目工程“对号入座”,并逐项进行统计,列出工程清单。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让群众主动积极参与项目建设,还择优确定具有相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还及时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初步设计评审,严把设计质量关。同时要求设计单位深入紅獅,臟旨导工程酿。(二)强调监理工作质量。公员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全程跟踪监管。采用APP相机等设备和技术,要求每个单体工程都要生成一套包括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隐蔽工程部位、工程验收五个方面的工程APP图片资料。全面推行考勤机考勤,坚持对参建各方人员日考勤、周统计、月通报,强化责任追究,压紧压实各方主体责任。对不合格工程一律返工重建,并督促整改到位,对未能履职尽责的项目经理和项目监理予以约谈、通报和处罚,确保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开招标选择监理单位,除要求投标单位有合理报价外,还注重其平时的工作业绩,选择报价合理、业绩好的监理公司作为项目监理单位。项目建设单位除了对监理公司实行合同管理,还加强了对现场监理人员的考勤考核,要求每个施工标段都要成立项目监理部,挂牌办公。现场监理人员做到每天签到,实行旁站式监理,上一道工序施工质量评定合格后,才允许施工企业进入下一二、以督导调度为手段,确保年度项目建设进度2021.5I

  3经验做法丨通过强化督导和调度工作,全面掌握实施进度,认真分析研判当前形势,及时采取调整纠偏措施,确保年度建设任务按时保质全面完成。(一)

  巡査督办,不仅为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而且形成了共同推进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通过水旱轮作套作、固氮肥田、种植绿肥,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持续提升土壤肥力。通过深松深耕,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推广保护三、以落实“两藏”战略为目定期调度。根据项目管理流程,按月进行工作调度,每周标,不断提高项目综合效益性耕作,改善耕地理化性状,增强深入项目区实地督导。通过全过程近年来,经县深人贯彻落实“藏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减少不合理化全面排查,及时发现项目建设中存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髙肥农药使用,阻控重金属和有机物在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并提出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污染,控制农膜残留。针对性措施,确保农田建设项目稳工作统筹推进,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三)注重“四个结合”。机步推进。建立监理周例会、业主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综合效益。构改革以来,泾县结合项目区实

  调度会制度,分析研判项目建设进(一)坚持“藏粮于地”。从际,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发展展和存在问题,相互通报情况,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高度和实现代农业、脱贫攻坚、耕地占补平督问题整改,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谋划推进高衡、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有机(二)

  跟踪督办。在分析研判标准农田建设。坚持以提升粮食产结合起来。在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形势基础上,针对突出问题,采取能为首要目标,区域上聚焦永久基上,着力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

  电话、发函、通报、会议等多种方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式对滞后事项进行跟踪督办。必要优质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高标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在与脱贫攻坚时还采取约谈、现场督导等方法,准水稻口粮田,提升粮食综合生产结合上,优先支持贫困村建设高标促使项目乡镇、施工企业、工程监能力;内容上同步抓好农田基础设准农田,为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理等各参建单位都能够认真落实调施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和高效节水资产收益扶贫夯实基础。在与耕地度工作要求,压实自身工作责任,灌概等工作,措施上在确保建设旱占补平衡结合上,按照全域土地综确保项目建设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基础合整治要求,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三)巡查督导。县委巡查组上,积极探索创新,支持现代农业用水平,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每年都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建设,提升农田建设综合绩效。耕地。在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设情况巡査。县人大不定期组织人(二)

  做到“用养结合”。树上,以生态高标准农田为载体,统大代表深入项目区视察项目建设情立“量质并重”“用养结合”的建筹推进生态田园与美丽村庄建设,况。县政府督查室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理念,坚持把耕地质量建设与高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2019—设作为重要督査事项,经常深入项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同步规划、同步2020年,共支持“两区”建设高标目区实地督查项目建设情况,县政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考核。采取准农田1.8万亩,打造各类产业园府公管办还不定期对施工企业项目“改、培、保、控”等单一或综合和基地6个;支持3个贫困村建设经理到岗情况进行査岗。县委、政措施改良土壤,针对耕地土壤障碍高标准农田0.6万亩,惠及贫困户府、人大定期听取农业农村局关于因素,治理水土侵蚀,改良酸化、390户,项目建设新增耕地20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的专题汇报,次生盐渍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支持5个村改善了人居环境。■帮助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状。通过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作者单位:安徽省泾县际问题。县委、人大、政府的跟踪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土壤农业农村局)38I

  2021.5

篇六:推进高标准建设

  

  2021年关于推进高标准建设数字政府实施方案范文

  2021年关于推进高标准建设数字政府实施方案范文

  为高标准建设数字政府,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坚持统建共享,夯实数字政府建设基础

  (一)统一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坚持公共基础设施集约化、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资,促进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1.完善集约化政务云平台。按照集约化建设的原则,在现有“1+N”(1个省级政务云平台,N个市级政务云节点)框架下,优化省市一体化政务云服务体系。各部门不再新建或扩建政务云平台,由省级政务云平台提供云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跨区域的省级政务云节点,支持其他地区使用省级政务云平台,满足全省各级、各部门政务云服务需求。加强政务云平台管理,2021年年底前出台全省政务云平台管理办法,明确政务云平台建设管理要求和各方权责,2021年年底前形成全省统一、国内领先的政务云平台运行监管机制。统筹全省政务云灾备服务体系建设,2021年年底前实现关键数据异地灾备和关键应用双活灾备,2022年年底前建成全省统一的云灾备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新建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均应部署在政务云上;加快已建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步伐,2021年年底前省、市两级政务信息系统整体上云率达到XX以上。

  2.规范统一政务网络架构。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加快推动各级、各部门接入,2021年年底前纵向实现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全覆盖,村居(社区)按需接入,横向接入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机关。推进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整合,提升网络运行保障水平,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全省一张网”服务支撑能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21年年底前完成全省电子政务外网IPv6改造。进一步整合互联网出口,统筹各级互联网出口管理,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2021年年底前完成各部门互联网出口整合,2021年年底前完成市、县级互联网出口整合,实现省、市、县互联网出口统一管控。按照全省统一规划,有序推进电子政务内网建设。

  (二)统一构建汇聚融合的数据资源体系。坚持数据资源统筹管理,构建覆盖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打破信息孤岛,拔掉数据烟囱,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共享应用。

  1.强化政务数据统筹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2021年选取35个重点领域开展目录规范化建设试点,2021年年底前形成全省统一、标准规范、动态更新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政务大数据汇聚管理,进一步完善全省人口、法人单位、公共信用、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6大基础信息资源库,2021年年底前健全“一数一源”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推动重点领域主题信息资源库建设,2021年年底前建成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应急管理、知识产权等一批主题信息资源库,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提供大数据辅助决策支持。推进政务数据质量提升,2021年组织开展数据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强化政务数据质量审查审核,2021年年底前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确保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提高辅助决策能力。

  2.扩大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巩固我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成果,逐步扩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覆盖范围,2021年年底前实现政府部门全部接入,2021年年底前实现主要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按需接入。进一步提升省、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服务能力和效能,强化国家、省、市三级平台级联,提升数据共享交换支撑能力,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程度。适时出台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促进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和规范管理,2021年年底前实现所有政府部门全覆盖,2021年年底前实现主要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全覆盖。提升数据开放平台服务支撑能力,为社会公众利用公共数据创造便利条件。2021年年底前依托公

  共数据开放网,深化地理信息、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加强开发利用,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机构开展公共数据深度挖掘和增值利用,培育数据服务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和行业创新。到2022年,我省公共数据开放网数据总量居全国前列,数据资源开放水平全国领先。

  (三)统一构建先进适用的应用支撑体系。坚持基础应用支撑资源共享共用,由省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建设、统一部署应用,为各级、各部门业务应用提供公共服务支撑。

  1.推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继续完善全省政务服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2021年年底前进一步丰富认证手段,完善认证功能,简化注册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支撑能力。深化统一身份认证应用,加快推动全省各级各类政务信息系统接入,实现与国家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2021年年底前基本实现省内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务应用系统“一次认证,全省通行”。

  2.深化电子证照服务应用。全面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深化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审批等领域应用,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重复提交材料、证明等问题。2021年年底前,按国家统一规范,完善升级省电子证照服务,对接国家电子证照服务系统,实现电子证照互认互通。按照“一次办好”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行动等有关要求,梳理企业和群众办事高频证照,推动业务办结时电子证照同步签发。

  3.加快其他共性服务应用。2021年年底前,积极完善非税

  收入统缴平台,按照“成熟一项、接入一项、上线一项”的原则,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网上支付。2021年年底前,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建设全省电子印章系统,完成与国家电子印章系统对接;持续推进电子印章服务能力建设,2021年年底前形成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电子印章支撑体系。

  (四)统一构建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安全管理和技术保障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级、一致性防护体系,保障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平稳、高效、安全运转。

  1.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权责清晰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要求,加强政务领域云、网、平台、数据、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提高系统访问、技术应用、运维服务、数据流动等方面安全管理能力。推动政务云平台获得安全认证,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及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测评。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条块融合的安全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日常监测预警,确保安全工作协同共治。建立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安全应急培训,开展应急演练。

  2.强化安全技术支撑。健全集智能监测、威胁预测和态势感知于一体的安全态势分析机制,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安全检测体系,为全省统一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指挥平台提供数据支持。加强

  敏感数据保护,实现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加大对数字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及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力度。推动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在重要领域的应用,保障数字政府建设自主可控。按照国家密码管理政策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深化密码在数字政府各领域应用。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全保障领域深度应用,推动安全运维自动化和专业化,提升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五)统一构建持续优化的标准规范体系。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数字政府标准规范体系,以标准化支撑引领政府数字化转型,高标准建设数字政府。

  1.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以企业和群众眼中的“一件事”为标准,围绕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流程优化再造,细化办事指南。加快改变传统以部门为中心的审批服务模式,从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角度,全面设计改造审批服务流程。进一步加强权责清单规范化建设,推动权责清单与“三定”规定有机衔接,持续优化“三级四同”(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名称、类型、依据、编码相统一)。

  2.推进数字转型标准化。结合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加强国家标准规范的宣传解读和推广实施,健全完善我省政府数字化转型总体要求、数据共享、业务管理、技术应用、安全运维、系统集成等标准,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政府数字化转型地方标准体系。定期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监督和实施效果评估,推

  动标准规范全面贯彻落实。

  二、突出整体高效,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一)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根据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构建权威、便捷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政务服务网上供给能力,促进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

  1.持续优化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以用户视角对政务服务网和APP进行场景化、向导式改造,不断优化网上办事体验。加快升级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进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便利企业投资经营。2021年年底前,推动各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面纳入“一窗受理”范围,实现线上线下业务协同、一体化服务。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政务知识库,优化APP掌上咨询投诉功能。加快“*****”政务热线平台与各类业务系统全面对接,实现“一链流转、一次办结”。推动网上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力争实现城市社区和中心村全覆盖。2021年年底前,全部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平台运行和管理,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为企业和群众办事“一次办好”提供有力支撑。

  2.整合建设一体化政务办公系统。2021年年底前,整合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公文、视频会议、即时通讯和信息公开系统,同步升级完善APP。制定出台管理制度,强力推进系统应用,督促指导全省各级政务部门尽快实现数字化、移动化、协同化、集

  约化办公,精简文件会议,减少索要报表材料的总量和频次,有效解决“文山会海”问题。推进全省人事编制、财政、机关事务和档案管理系统整合。2021年年底前,以社会信用代码、身份证号为统一标识,逐步实现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工资等的实名化管理;强化财政业务一体化集中管理,实现指标流、资金流和业务流闭环运行;深入推进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房地产、公务用车等公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打破档案“数据孤岛”,力争实现一网查档、百馆联动、掌上查档。2022年年底前,通过大数据分析,探索实现机构编制人事工作的量化监控、预测模拟和精准管理,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实现省、市、县三级公共机构节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一张网”管理,逐步实现全省政务数据和电子文件的统一接收、集中保存和规范管理,推动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利用。

  3.建设应用全过程督查考核系统。2021年年底前,加快推进省级重点工作“督考合一”系统建设,以推进“双招双引”和重大项目落地为重点,力争实现对重要任务分解、进展过程、完成情况等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实时督查、及时反馈和绩效评估,着力推动形成“大督查”格局。2021年年底前,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大考核”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性。运用大数据手段,将各类行政权力运行、政务咨询投诉举报以及公共资源交易等“三重一大”运行处置情况全面纳入权力运行系统,推动实现

  动态监管和即时监督。2022年年底前,逐步构建关联分析模型,健全基于大数据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二)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作用,推进大数据创新成果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1.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智能化水平,优化网上办事功能,促进就业数据跨业务、跨区域、跨部门共享。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市场监管、税务、民政等部门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就失业信息收集效率和就业规模统计精度。2021年年底前,建成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系统,并在建设领域率先应用。深化“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创新应用,实现移交接收、教育培训、军人安置、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抚恤优待服务覆盖。

  2.优化智慧社保服务。整合构建全省集中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业务系统,打造社会保险全流程智能监管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系统功能,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拓展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认定业务应用。加强大数据应用,动态掌握参保人员状态和社会保险待遇享受资格,提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能力。2021年年底前,实现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社会保障卡全覆盖和电子社保卡上线。制定全省一体化医保信息平台规划,建设大数据分析、公共服务、智能监管等系统。2021年年底前,实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业务从“同城通办”“同

  市通办”到“全省通办”。积极推动医保支付方式管理、医药价格管理、医用耗材和药品采购管理、信用评价管理、医保基金运行及审计监管等系统建设。2022年年底前,数据资源在社保政策制定、精准服务和跟踪评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成全省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推动实现全省医疗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增加智慧教育供给。2021年年底前,深化教育、公安、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扶贫、民政等部门数据共享,完善全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大数据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服务深度融合。2021年年底前,推动数字校园建设,逐步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开展各学段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大数据分析,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2022年年底前,基本形成“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4.丰富数字文化服务。巩固壮大主流思想,用好用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我省红色文化资源和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丰富网络文化空间,巩固网络精神高地。2021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无线网络全覆盖;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均具备数字服务能力,全省50以上的文化馆具备数字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2021年年底前,初步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式、点单式数字文化服务,有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新兴新闻出版业态和新媒体服务,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融合发展,构建省市县共建共享的融媒体大平台。2022年年底前,通过挖掘分析文体供给、消费大数据,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水平。

  5.发展智能出行服务。2021年年底前,建设完善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平台、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诱导发布系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智慧公交系统、公交电子站牌系统等,将有关数据向社会实时开放,提升公众出行便捷度。推进智慧旅游移动化应用。2021年年底前,全面推行高速收费、停车收费的无感化、电子化。2022年年底前,建立智能交通通信网络,全面覆盖城市主要道路、机场、港口、车站,实现交通出行监测预警自动化、应急处置智能化。

  6.推广智慧医养健康。2021年年底前,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积极探索推进电子健康卡使用。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遍提供线上服务,远程医疗覆盖全省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加快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探索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新模式。2021年年底前,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引导医疗机构依法开放医疗数据,实现健康数据资源行业共享。打造医养健康智慧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优质、便捷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全省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应用,提升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水平。发展“互联网+体育”,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开通“15分钟健身圈”

  电子地图,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健身服务。2022年年底前,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信息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建成健康养老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系统,深度挖掘与应用健康养老数据,提高健康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精准化。

  7.提供精准救助服务。2021年年底前,建立全省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全程闭环、一链办理、一网通办。支持各地建立“爱心众筹”等网络平台,广泛汇聚、统一调配社会扶贫物资,实现贫困人口生活需求与社会帮扶资源有效对接。2021年年底前,建立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的信息核对平台和资源网络,通过信息核对、大数据分析、电子证照和电子签章应用,提升救助效率和精准度。2022年年底前,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建成全省困难群众数据库,全面实现精准救助、阳光救助。

  (三)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将大数据作为提升社会

  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提升科学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打造精准治理、有效监管、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1.完善数字平安体系。2021年年底前,健全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平台,实现基层网格信息数据与综治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政法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建设,优化完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功能。强化数据警务建设,锻造高精尖侦查破案技术力量,规范执法服务。2021年年底前,初步完成政法跨部门协同信息

  系统建设,实现各政法单位之间从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刑罚执行等各环节业务协作。完善公安信息化“三个一”建设,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强化公安数据资源智能研判,提高多侦联动、多轨联控和预警防范能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2022年年底前,强化全方位动态监管和综合分析应用,建成较为完善的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完善应急指挥体系。2021年年底前,建设全省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和骨干指挥网络,初步建成与国家平台相连的省、市、县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平台。2021年年底前,整合交通、水系、行政区域界线、地名、地貌、植被、气象、人口、风险点和危险源信息,建设应急指挥信息资源库,建成全面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应急指挥网络。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监管巡察信息平台,实现精准监管。2022年年底前,进一步整合应急、公安、消防、气象、交通、城管等信息资源,建成智能感知、快速反应、精准指挥、科学决策的国内领先数字应急指挥体系。

  3.提升防灾减灾能力。2021年年底前,普查形成全省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信息资源库及风险防控一张图。开展物联网感知试点示范,实现重点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地震地质灾害多发区域主要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获取危化品、非煤矿山和消防、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风险和灾情多元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监

  测预警和评估。2021年年底前,重点开展森林和草场火灾监测预警,初步实现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推进覆盖全省的视频感知、航空感知、舆情感知、全民感知、物联感知一体化的风险感知骨干网络建设,形成综合感知和防灾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2022年年底前,建成省风险感知网络,实现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全面监测和预警智能化。

  4.创新生态治理模式。2021年年底前,初步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2021年年底前,加强生态环境感知体系建设,提高对大气、水、生态、核与辐射等环境要素及污染源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支撑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2022年年底前,建立完善涵盖生态环境全要素的主题数据库,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污染物、环境承载力等数据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推动跨流域、跨地域生态环境治理联防联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5.构建“互联网+监管”体系。2021年年底前,建成全省“互联网+监管”系统,编制监管事项清单,汇聚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和国资管理等重点领域、行业监管数据,以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监管数据可共享。2021年年底前,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管、风险预警、决策分析等主要功能,不断拓展业务范围。2022年年底前,持续推进各级、各部门监管业务运行规范化,推动更多行业纳入监管,不断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和协同监管机制。

  6.加强社会信用建设。2021年年底前,完善省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推进与国家、省级各部门、各行业、市县公共信用信息的纵横联通。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金安工程”建设,提升对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大数据和企业信用信息应用。2021年年底前,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拓展征信范围,扩大信用数据应用。完成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设任务,建设一批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城市。2022年年底前,建成覆盖全省各行政区域、信用主体和信用信息类别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形成完善的以信用为核心的社会治理和市场监管机制。

  7.构建数字法治体系。深入大数据在政府立法、行政执法监督、刑事执行与应急指挥、公共法律服务、综合保障与政务管理、全面依法治省决策支持等业务中的应用。2021年年底前,推进行政执法监督业务系统部署和应用,建立完善行政执法权力网上运行系统,强化执法权力、人员、行为、结果等信息共享。建设社区矫正远程视频督察、智慧司法业务、“司法行政+区块链”、视频交互和司法行政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打造法律服务“淘宝网”。2021年年底前,建设政府立法、“智慧矫正”和刑罚执行一体化等系统,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效能。2022年年底前,构建智能化应用体系,建成集大数据分析于一体的全面依法治省决策支持系统。

  (四)推进宏观决策数字化转型。统筹汇聚政府和社会数据资源,强化关联分析和挖掘应用,提升政府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

  1.促进经济调节数字化。2021年年底前,建立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加强全省经济动态监测、趋势研判,实现主要经济指标智能化分析、可视化应用。2021年年底前,构建全省宏观经济、数字经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等领域数字化分析系统,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宏观经济调控决策支持和风险预警。2022年年底前,全省经济运行调节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和决策水平进一步增强。

  2.推进统计监测数字化。2021年年底前,加快推进“互联网+统计”生产方式,实现大数据与部门统计数据互补运用和关联分析。2021年年底前,构建符合数字建设新趋势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机制。2022年年底前,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推动形成“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社会大数据”的政府统计综合大数据。

  3.健全辅助决策数字化。2021年年底前,全面开展政务大数据在社会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2021年年底前,在生态环保、教育医疗、文体旅游、社会保障、信用建设等重点领域,推动政务大数据深入挖掘应用,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2022年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

  策长效机制,统筹运用政务大数据、商业大数据、社会大数据,有效预判和处理风险点,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推进区域治理数字化转型。围绕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园区、社区、乡村和智慧海洋等重点领域,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据技术应用,开展示范创新引领,提升区域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1.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分级分类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行动态评价,促进市、县两级共同提升。鼓励济南、青岛等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发挥区域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支持各市提升社保、医疗、教育、文化等民生领域智慧化应用,加强城市一体化运行监控和联动指挥建设。将新型智慧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多规合一”,推动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等城市设施数字化展示、可视化管理。建设完善房屋网签备案、住房租赁管理系统,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家居和智慧楼宇技术,开展绿色智慧住区、智慧建筑、智慧建造、智慧市政、智慧城管等示范应用。构建城市“智慧云脑”,完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和调控体系,打造集资源配置、决策支持、融合应用、展示交流、宣传普及、线上线下于一体的省、市两级数据大厅,实现城市治理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2021年启动新型智慧城市达标创优三年行动。

  2.加快数字园区建设。研究制定全省数字园区布局规划和

  建设标准。大力开展数字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平台。制定数字园区扶持政策,创新信息化服务模式,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园区营商环境,积极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汇聚,鼓励园区利用已建商务楼宇、众创空间、孵化器、标准厂房等设施,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产业和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园区创建试点,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将数字园区打造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间”。

  3.加快数字社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光纤入户改造,优化4G通信网络,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落实提速降费政策。整合社区各类安防监控系统和技防设施,提升社区安全管理水平。整合社区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改善社区服务,实现数据惠民。进一步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运用大数据手段推动社区治理模式创新。2021年年底前,每个市完成1个以上数字社区试点建设任务,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社区建设模式。2021年年底前,数字社区服务模式和各项应用在各市主城区实现全面覆盖,形成810个示范性样板社区。

  4.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深化乡村网格化管理,整合人、地、物、事、情、组织等要素信息,探索应用数字化手段统筹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村庄布局调整、土地资源整

  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等,全面提升乡村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乡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和应用,打造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全省益农信息社建设,打造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到2022年,农村100Mbps以上固定宽带用户达到85,“雪亮工程”入户数达1000万户,益农信息社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

  5.加快智慧海洋建设。构建海洋综合感知网络,实施“透明海洋”“健康海洋”重大工程,优化海洋观测站点布局,构建海域海岛、经济发达区、灾害频发区和典型生态区实时在线监测体系。整合环境监测、预报减灾、水文气象、海洋渔业、远洋运输、海上安全等海洋数据资源,完善全省海域核心数据库,建成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支撑平台。建设智能海洋牧场、智能船舶、智慧港口、智慧滨海旅游等应用平台,推进传统海洋产业数字化升级。到2022年,全省涉海核心数据共享率达到90。建成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海洋大数据产业集群,逐步实现海洋信息透彻感知、超算互联互通、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有力助推海洋强省建设。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工作任务落实

  (一)强化组织保障。按照“全省一盘棋”原则,构建职责明确、统筹推进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格局。将省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专项小组更名为数字建设专项小组,统筹推动数字政府建设;

  各市、各部门要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完善数字政府建设领导机制,制定工作推进方案,细化目标与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部门要明确专门处室,负责本部门、本行业信息化规划、协调和实施,同步推进业务发展与数字转型。调整整合各部门现有信息化工作机构,强化统一技术支撑。

  (二)强化环境保障。推进信息化促进条例修订工作,制定实施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管理办法,持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构建良好的数字政府建设运行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竞合机制,融聚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资源,组建省数字政府建设推进联盟,成立数字政府研究院、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实施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举办全国性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培育创新创业新模式。筹备举办数字治理高峰论坛、国际会议等重大活动,总结推广数字政府改革创新成果。发挥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各类新媒体作用,强化省市数据大厅展示、体验等功能,全媒体宣传数字政府品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强化人才保障。落实省人才新政“20条”,完善数字政府建设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入实施“泰山人才工程”,引进和培育数字治理研究人才团队。对于特殊岗位和急需人才,进一步畅通选任渠道、丰富选拔方式,采用公务员聘任制等方式,吸引和择优选用专业化人才。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领导干部和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开展面向各级、各部门负责

  人的高级管理培训和普通公务、技术人员的轮训。注重培养既精通政府业务又能够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增设一批大数据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相关学科专业,争取设立35个博士后流动站。充分发挥省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等的“智库外脑”作用。

  (四)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数字政府建设。完善多元投资机制,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作用,吸收优质资本参与,加快推动设立支持数字建设方面的基金。建立完善省部合作、政银合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专项资金,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金融支持相结合的优势,优先培育和支持一批数字政府建设重点项目。落实深化省级预算管理改革等要求,修订完善省政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数字政府建设项目归口管理。

  (五)强化监督保障。创新写实考核和精准督查机制,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重点督查内容,发挥考核督查导向作用,保障数字政府建设有序推进。制定发布“信息化发展指数”,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将数字发展资金分配与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等挂钩,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完善常态化审计制度,2022年年底前实现项目审计全覆盖。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对数字政府建设项目进行监督。

推荐访问:推进高标准建设 高标准 推进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