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读后感 >

2023年《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

时间:2022-12-30 19:15:05 浏览量:

《孔子世家》读后感1  今天把《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琴原文找出来看了看,准备将文言文背下来,刚读一句,发现方向性错误,我学这个故事是为了三大,最有价值的就是孔子学琴的态度、方法,而不是文言文本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

《孔子世家》读后感1

  今天把《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琴原文找出来看了看,准备将文言文背下来,刚读一句,发现方向性错误,我学这个故事是为了三大,最有价值的就是孔子学琴的态度、方法,而不是文言文本身,既然如此,会复述完整的意思即可,没必要浪费时间背诵别人听不懂的文言文!孔子学琴,体现了牛人惯有的特质,他们的行为其实很简单,就是单爆,把一件事情做透,做到极致,即专注。学琴,孔子专注把每一个环节做到极致,给自己大量的时间练习,甚至于师襄子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结果是很戏剧的,也是很合理的,师襄子在催促孔子多次后拜服于孔子。对快、慢、多、少的理解的差异,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在孔子眼里,慢就是快,少就是多,慢慢的雕琢每一个环节,达到技艺纯熟,每天理解一点,一段时间后便会看到整个森林。师襄子认为要快速的练习大量曲目,短时间能弹奏众多曲目,因为时间限制,均只能在同一个层面上泛泛而弹,难以突破,其认为的快就是快、多就是多最终会是快就是慢、多就是少。

  中美篮球教练的理念很能诠释这点:美国教练教学生时,会告诉学生要慢慢的将某个动作正确的练熟,哪怕一个正常只需1秒的动作,现在就是做10秒也得正确,然后大量练习。他们认为,开始慢没关系,动作熟了,自然就快了。国内教练呢,刚好相反,相同的动作,不要求正确掌握与否,相似即可,只求一定要快,正常1秒,练习时一定要半秒做完。结果很多学员一辈子也没掌握好这个动作,总是失误,更别提快了。前段时间国家篮球队集训,长时间大量练习基本的动作,很能说明问题。

《孔子世家》读后感2

  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弟子们让孔子快跑。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等的法律。但人生孰能无过?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

《孔子世家》读后感3

  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弟子们让孔子快跑。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等的法律。但人生孰能无过?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


《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扩展阅读


《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扩展1)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1

  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弟子们让孔子快跑。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等的法律。但人生孰能无过?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仁爱、礼仪和君子之道早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儒家文化已深深的溶在了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但这样一位“至圣先师”,也是由一个*凡的人逐步成长起来的。

  孔子诞生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十七岁时,母亲也故去了。后来,他到周去学礼,回来后门下的学生就多了起来。这时的孔子,一心一意想要推行他的仁爱、礼仪,在他三十五岁时,终于升任了大司寇,主管礼仪。齐鲁夹谷会盟时,孔子恰好监理典礼事务,临行前他建议鲁君带左右司马,以备不测。会盟时,齐方表演刀剑乱舞,孔子唯恐其伤及鲁君,立刻挥袖制止。齐方又叫小丑和美女上台表演,他们对鲁君做出了轻漫的举动。孔子见状,怒斥伶人,司法官即将其腰斩。由于孔子胆识过人,义正辞严,令齐景公十分不安。为表歉意,齐国将之前占领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给鲁国。

  然而,由于与当权者政见不合,又不满鲁定公沉溺酒色,孔子终于去职离乡,开始了漫长而坎坷的“周游列国”。“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深知自己“任重而道远”,他周游列国,是为了寻找与他政见相合的当权者,来传播仁爱和礼仪。他不为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在卫国,他因卫灵公爱慕美色、不理政事而失望离去;在宋国,被想加害于他的司马桓魅赶了出去;甚至在郑国,孔子与其弟子失散。有人对其弟子子贡说:“东门外有个人,额像尧,颈像皋陶,肩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没精打采,像只丧家狗似的。”子贡听后非常生气,便将此事禀告孔子,没想到“至圣先师”孔子欣然笑道:“我的长相倒未必真像圣贤一样,但说我为推行仁爱、礼仪的大道,落得无处藏身,像丧家狗似的,这一点倒真的不错,真的不错!”只有伟大的人格才能拥有这样海纳百川的`胸怀,才能具有这样荣辱不惊的境界。

  经过陈蔡之难后,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而鲁国依旧不用孔子,他也无心出仕,遂开始修《诗》、《书》,定《礼》、《乐》,编《春秋》,又十分喜欢研究《易》。另外,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因材施教,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这些人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面有所成就,成为当时知识阶层的中坚力量,并且汇集成了儒家学派。直至今日,还影响着*人的方方面面。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3

  这篇又拖了很久,老是看了一段又回过去看前面相关篇目的内容,比如说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就回去看“宋微子世家”,后来又说到孔子在鲁国的`经历,于是又回去把“鲁周公世家”浏览了一遍。这一篇通篇看来,总体感觉是:孔子一生在仕途上可说是郁郁不得志,四处漂泊如丧家之犬;在学术上却是逐渐精深逐渐博大终于积累弟子三千,书成春秋经典。

  孔子为人谦恭好礼,有些过分好礼了,所以齐国晏婴建议齐景公不用他,确实他不适合齐国的施政方针。要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得脸厚、心狠、手辣,得见机行事善于权变,看样子孔子不具备这些特质,而且他提倡的那一整套关于礼的理论,并不适合那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不实用啊。再说他脸皮也太薄了,与南子见了一面,回来被学生“不悦”,就急得发誓赌咒,“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不必这么紧张吧,反倒引人遐想。在他后期是有所醒悟了,会权变了,但他的形象已定型,没人敢用他了。

  孔子真正令人称道的,还是在思想上和教育上的成就,他整理编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确是*千年文化中经典中的经典,他教育学生的种种言论,让我在这里评价一句正确都觉得不够贴切不够资格,因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构成*传统文化的灵魂,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孔子思想的滋养,我们其实更多要做的是用孔子的思想来衡量现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以一已之私对孔子思想进行评论。

  关于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太博大的话题,以我笨拙的笔墨无法写出其中万一,只是觉得很奇怪的是:一个说出那么多经典的对的话的人,为什么不能做对的事,让他能够在当世得偿所愿施展才华呢?看到他那句:“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让人不能不品出一些苦涩。


《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扩展2)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1

  这次读完之后,我的感觉就印证了司马迁说的:“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以前看过《礼运》、《易经》、《乐记》、《经解》、《学记》,以及《论语》,这些当然是名著,但这次通过《史记》了解孔子的一生后,再与以前的东西结合起来,深刻的感觉到了孔子的悲哀。当然孔子也并非是宋明时期神话后的孔子,《史记》里的孔子给人感觉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要说《史记》先得从司马迁的悲哀说起,司马迁从忍辱负重受宫刑之后,说出了:“人之一生,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后面的"《报任安书》中有提到只要是传世之作,必定是上古圣贤发奋才能创作出来的。

  孔子的一生分为几大部分:

  1、身世及出生。

  2、决心治学。

  3、四处求学。(如跟师襄子学琴,向老张问礼,在齐闻韶。)

  4、始创儒学,招徒授业。

  5、开始为政。

  6、周游列国。

  7、删述六经。

  先说身世,司马评价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至于天子王侯,*言六艺者折中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虽然是一个大夫叔梁纥的儿子,但是因为是野合所生,而且父亲死时没有守孝所以没有人承认他。因为父亲早逝,所以孔子的母亲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时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学之路还是非常坎坷的,十五岁前和他母亲的爸爸学,之后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学,因为太史公要测试孔子到底有没有学习的毅力,让他在门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于是被太史公收为弟子,其后认真学习六艺,《经解》中有是这样介绍六艺的:“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宜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至于四处求学我想孔子向老子问礼,应该都听说过,孔子去了以后被老子骂了一顿后,就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龙我不知,今日我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龙。有人说这次是两圣的碰撞,其实当时孔子的思维并不完善,所以我们老师常说如果孔子五十的时候再见到老子,才会是儒家与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惨的时候就是周游列国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隐士讽刺,还被军队围了三次,但在这途中孔子的体系才真正的创立出来,磨难也不可谓不重要。

  最后的删述六经,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最大贡献了,当时孔子想干这件事的初衷是,认为天下已经无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给后人。孔子删了《诗经》,整合了《尚书》、《礼记》,写了春秋。

  关于最后死时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就是子贡,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史记原文: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谓孔子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春秋年间,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智者无用武之地,贤人空怀兴国之志,君王毫无势力,孔子穷其一生不能把礼义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后,孔子发出了最后的感慨。

  子路因为冲动死在了卫国,孔子一听,一下气血上涌,带动以前的忧愁就病倒了。子贡来看望,孔子勉强装作很悠闲的样子,说:“赐呀,你也太晚了吧!”孔子哀叹一声,唱到,支撑天地的太山已经摧毁,支撑房屋的主梁也已经被摧毁,领导人心的贤人呀,也已经不管用啦呀!哭了起来。过了一会跟子贡说:“天地之间没有道德的约束已经很久了,我的主张一直不能够推行,悲催呀!那曾兴盛无比的夏王朝如今已经被葬在了东边,那礼乐盛行的周王朝也被葬在了西边,昨晚我梦到我坐在祠堂里,我是殷人呀!”七天后仙逝了。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又拥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时光,死而无憾呀!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2

  孔子说:“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仁者何以乐山,智者何以乐水?山水是天地自然的象征,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和万物栖息之所;是仁者对生命的寄托,是智者对自然的依恋。这是孔子对天人相结合境界的最高体验。孔子的一生追求仁,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仁者,但是他更是智者。因为他更钟情于水。

  孔子观赏东流的水,子贡问道:“君子只要看见大水都要观赏,原因是什么?”孔子答道:“因为大水流动永不停息,而且滋润世间万物却不自认为有功,就像人的德行一样。水有时在低处流动,有时在高处流动,这都有其遵循的规律,就像人的仁义一样。大水浩浩荡荡,永不枯竭,这就像人的道德一样。

  水流向百仞高的大山中而不惧怕,这就像人的勇敢一样。装满了却用不着用盖子削*,这就像人的正直一样。水的柔弱无所不至,就像人的明察一样。水从源头必定流向东方,就像人的志向一样,所以君子看见了必定要观赏它。”孔子用滔滔江水比做人的德行,勉励我们进德修业应像奔流不止的河水昼夜不舍,永不停息。这不仅体现孔子的智慧,而且不也暗示了孔子的一生如流水一般吗?

  孔子一生仕途不顺畅,如流水般曲曲折折。孔子35岁去齐国,见到齐景公。由于受大臣晏婴的阻止,没有得到齐景公的重用,37岁返鲁。孔子从51岁起,先是做了鲁国得县官,后来官至鲁国的最高法官,并代理丞相。可是只有三个月的功夫,由于鲁王不听他的意见,孔子只好辞职,离开鲁国。在55岁到68岁这14年间,奔走列国: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到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受厄困。于是又返回鲁国。

  社会现实却是让人痛心。周王室统治微弱,“礼崩乐坏”,诸侯纷纷崛起,伦理秩序失控,社会纲常紊乱。孔子想到自己的先祖弗父何禅让君位,正考父曾接连辅佐宋国三公,父亲叔梁纥勇猛震三鲁,母亲颜徵含辛茹苦地教育培养自己。孔子叩心自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像传说中的*一斧劈开混沌的世界,令天地分开、泾渭分流?为什不能像文武周公那样文治武功,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太太**?

  自己虽没有君王之位来施展政治抱负,也没有威武之师可以征伐世上邪恶,但是自己有知识、有智慧,可以用教育开启人的心智,用“六艺”来培养“上事君以忠,下使民以惠”的贤臣,改造这种“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实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太*盛世。于是孔子不怕困难,如流水般,坚持自己的信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他下定决心,走上杏坛,传先王之道、授六艺之技、育天下之才。

  哀公三年,孔子当时60岁。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和弟子们在大树下“习礼”。桓魋扬言要杀孔子时,砍倒大树。弟子们让孔子快跑。孔子却安慰弟子们,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之后,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秘密地离开宋国。等到桓魋得知孔子师徒出行的消息,派兵追赶时,孔子一行早已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孔子师徒先后来到新郑。当时孔子风尘仆仆、疲惫不堪,非常狼狈。子贡等人四处寻找孔子。

  有一位老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老头,长相不凡。脑门子像尧帝,脖颈似尧时的名法官皋陶,双肩类似郑国大夫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脊背微曲,又瘦又乏,累若丧家之犬。”子贡见到孔子后,便把老人的话学给孔子听。孔子听后,见大家失魂落魄的模样,不禁大笑,说:“说我形状像贤相,那可不敢当。说我像一只丧家之犬,倒是很像,很像!”像这种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对待挫折、坚持自己的信仰,孔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最后,假如将孔子和庄子相互比较的话,在主观上,我更向往庄子那样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但是在客观上,我更提倡孔子的处世智慧。尽管孔子曾提出“刑不上大夫”这一不*等的法律。但人生孰能无过?孔子还是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孔子的思想包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为人处世的智慧,给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天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如流水不绝,激励着万代子孙。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3

  这次读完之后,我的感觉就印证了司马迁说的:“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以前看过《礼运》、《易经》、《乐记》、《经解》、《学记》,以及《论语》,这些当然是名著,但这次通过《史记》了解孔子的一生后,再与以前的东西结合起来,深刻的感觉到了孔子的悲哀。当然孔子也并非是宋明时期神话后的孔子,《史记》里的孔子给人感觉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要说《史记》先得从司马迁的悲哀说起,司马迁从忍辱负重受宫刑之后,说出了:“人之一生,或轻如鸿毛,或重如泰山。”后面的《报任安书》中有提到只要是传世之作,必定是上古圣贤发奋才能创作出来的。

  孔子的一生分为几大部分:

  1、身世及出生。

  2、决心治学。

  3、四处求学。(如跟师襄子学琴,向老张问礼,在齐闻韶。)

  4、始创儒学,招徒授业。

  5、开始为政。

  6、周游列国。

  7、删述六经。

  先说身世,司马评价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至于天子王侯,*言六艺者折中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虽然是一个大夫叔梁纥的儿子,但是因为是野合所生,而且父亲死时没有守孝所以没有人承认他。因为父亲早逝,所以孔子的母亲承包了家中的一切,所以在孔子十六的时候就死了。

  孔子的志学之路还是非常坎坷的,十五岁前和他母亲的爸爸学,之后想要去找太史公求学,因为太史公要测试孔子到底有没有学习的毅力,让他在门口等了一天,而孔子就在那等了一天不急不躁。于是被太史公收为弟子,其后认真学习六艺,《经解》中有是这样介绍六艺的:“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宜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至于四处求学我想孔子向老子问礼,应该都听说过,孔子去了以后被老子骂了一顿后,就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这三者皆可捕捉,而唯有龙我不知,今日我见到老子就像见到了龙。有人说这次是两圣的碰撞,其实当时孔子的思维并不完善,所以我们老师常说如果孔子五十的时候再见到老子,才会是儒家与道家的交流。

  孔子最悲惨的时候就是周游列国了,不被君王接受,被隐士讽刺,还被军队围了三次,但在这途中孔子的体系才真正的创立出来,磨难也不可谓不重要。

  最后的删述六经,就是孔子一生中做的最大贡献了,当时孔子想干这件事的`初衷是,认为天下已经无道,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给后人。孔子删了《诗经》,整合了《尚书》、《礼记》,写了春秋。

  关于最后死时见到的最后一个人就是子贡,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史记原文:

  明岁,子路死于卫。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而涕下。谓孔子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春秋年间,天下无道,礼崩乐坏,智者无用武之地,贤人空怀兴国之志,君王毫无势力,孔子穷其一生不能把礼义推行,到了人生的最后,孔子发出了最后的感慨。

  子路因为冲动死在了卫国,孔子一听,一下气血上涌,带动以前的忧愁就病倒了。子贡来看望,孔子勉强装作很悠闲的样子,说:“赐呀,你也太晚了吧!”孔子哀叹一声,唱到,支撑天地的太山已经摧毁,支撑房屋的主梁也已经被摧毁,领导人心的贤人呀,也已经不管用啦呀!哭了起来。过了一会跟子贡说:“天地之间没有道德的约束已经很久了,我的主张一直不能够推行,悲催呀!那曾兴盛无比的夏王朝如今已经被葬在了东边,那礼乐盛行的周王朝也被葬在了西边,昨晚我梦到我坐在祠堂里,我是殷人呀!”七天后仙逝了。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又拥有一段悠然自得的时光,死而无憾呀!


《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扩展3)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史记孔子世家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孔子世家》云:“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的一生,就这样注定要以恢复周礼,以礼经济天下为己任了。为了实现此道,孔子周游列国,花了十四年,正与后世玄奘取经所费时日相仿,真是“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然而孔子之道终不为天下容,最终只好回到鲁国,研《诗》,读《易》,著《春秋》。

  我读《孔子世家》尤感佩于孔子在颠沛流离之中,受蒲人之阻、匡人之拘、陈蔡之厄,却能弦歌不断,安之若素。非有对道之坚守,对命之不疑,焉能如此!

  姑举一例。孔子遇陈蔡之厄,以同一问先后令子路、子贡、颜回作答:“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答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严厉地批评了子贡:“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是说,老师的道太大了,所以不能被天下所容,为什么不把这道变小一点,而让天下能够接受呢?孔子说,一个好农夫能做到的只有好好耕种,却不能保证有个好收成,一个好工匠技艺高超,也不能保证做出来的东西都令人满意,君子该做的就是修道,而不是去在意这道能否被天下接纳,子贡你不修道,而是谋求道被接纳,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孔子的话中包含了一个令人为之肃然的道理:道不可弃,不可降;道能不能被容,不是我们该考虑的,因为那是天命。而芸芸众生,乐道的却是另外一句话:改变不了环境,就要适应环境。殊不知,有多少曾经壮志凌云之人,就是因为这句颇有苦口婆心意味而其实邪恶无比的句子,最后变得低头,弯腰,匍匐在地面上,最后,干脆萎缩到地面之下了!

  古往今来的圣贤,无一不是道的坚守者,甚至殉道者。《史记》中《列传》的第一篇,就是不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的殉道者伯夷叔齐兄弟俩。往汨罗江里纵身一跃的,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的三闾大夫。濮水边上持竿不顾,拒绝楚王以国事相累的,是自由独立之道的坚守者庄周。例子多得很,往前,还有对尧以天下相托毫无兴趣的许由,往后,至少到民国,例子多得不是这篇小文装得下的。我是东坡的铁粉,就说说东坡吧。

  对于前面孔子的那个问题,颜回说,天下不容,才显现出君子的品格。孔子非常高兴,开玩笑说:“回啊,如果你有很多钱的话,我来给你做管家吧。”所以判断一个人的品格,看他是君子还是小人,关键还是看他困厄之时是如何说的,怎么做的。时穷节乃现嘛。

  东坡的的倒霉,从乌台诗案开始,到海南岛上遇徽宗之赦,他自己用“黄州惠州儋州”来概括。在黄州,给秦观的信中说,说好听点是节俭,其实不过是悭罢了,每个月的俸禄*均分成三十份,小袋子装好,挂在房梁上,每日限用一袋,如有剩余,别置之竹筒中,朋友来访,以尽当日一袋和竹筒中所有为限。试想,苏东坡,大文豪,大名士,大书法家,文与可墨竹画法的继承与发扬者,他会穷吗?会的。因为他不卖!哪怕不亲自出面卖,也不屑于卖。大不了我少用一点,做人的`品格,绝对不能降低。不卖,当然也就不会买。只需按照芸芸众生的思维,用一点买卖之道,东坡的仕途自然风生水起,*步青云。然而,君子不齿。在道德上、节操上,君子无一不是有洁癖之人。

  至惠州贬所,必经大庾岭,岭道崎岖坎坷,道旁不时有白骨入目。东坡将这些白骨收拾在一处,安葬好,写了祝文,祈求亡魂安息。在惠州,从一个道士口中得知,广州城内百姓大多只能饮咸苦水,喝不到淡水,只有官员和富人才能喝到刘王山的井水,东坡当即给好友广州官员写信,教之以大竹竿从刘王山引井水到广州城,让百姓喝上井水,甚至连竹竿检修和更换,都叮咛得仔仔细细。最爱的侍妾朝云病逝之后,朝廷敕令又到,儋州。将赴儋州,听说儋州染瘴致病的百姓不少,而治疗此病仅需姜、葱、豉,浓煮趁热喝下即可,可是儋州没有黑豆,百姓也不懂制豉,于是又写信给,让他代购黑豆三石,带到儋州制药以散病者。到了儋州,发现当地黎汉两族互存偏见,东坡提出了“兹尔黎汉,皆是一家”的民族*等主张。又创办了东坡书院,海南岛因而走出了一个破天荒的举人姜唐佐。是什么样的力量,使东坡在自己人生最困窘的时期依然心系黎庶,造福地方呢?当然是道的力量,是道之坚守,命之不疑使然。东坡在给朋友李常的信中这样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好一个“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这便是道之坚守。好一个“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这便是天命之不疑。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元芳对如燕说过这样的话:“没有是非观念的,不是人,是禽兽;明知是错,还要去做的,那就是禽兽不如。”这话对芸芸众生来讲,是重了点,且把它当作一味发汗药吧。对于人生的大是非,如何选择?我们从来就有圣贤给出的答案,它是孟轲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陶渊明的“少无适俗韵”和“守拙归园田”,是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杜子美漂泊潦倒时的一饭不忘家国,是于谦的“碎骨焚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太多的人只会抱怨而表示无奈:“不是我不想,而是现实如何如何,而是生活如何如何。”孔子说过:“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不想说什么了,话多如水。最后引一首放翁当年给他儿子们看的小诗,诸君共勉之吧,即便不能做到道之坚守,命之不疑,起码也该心向往之罢。


《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扩展4)

——孔子读后感10篇

孔子读后感1

  亲爱的孔子老师,这个书名有点调皮,不过是些老故事吧。孔子何人?是历史上那个瘦弱耄耄、正襟危坐的老师。发黄的图画,太久的隔阂,两千多年来历史给予孔子太多的误读。孔子,如此熟悉而陌生的先贤。接过妈妈递过来的新书,我心中充满了疑惑。

  打开书,迎接我的是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小说般轻松的笔法让我看到孔子与弟-子们的讨论和周游列国的艰辛。在感慨孔子智慧仁爱的同时,我也十分欣赏作者这种勇敢、创新的写法,使历史人物、事件生动却不失真实,就像《品三国》作者易中天,《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一样,敢于打破被神化或被妖魔化的历史形象,告诉我们“历史原来如此亲切、精彩”。

  阅读孔子,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在孔子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芒,了解到一位“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先驱,敬佩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达到许多现代人仍无法触及的思想高度。

  每个人都是由一个一无所知的婴儿开始成长,圣人亦是如此,世间上没有天生的伟人圣贤。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他们在困难失败面前拥有着强大的内心、清醒的头脑、坚毅的品格,当他们终于跨越这一高度,他们的思想成就便为不朽。

  在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春秋时期,孔子怀着恢复周礼、以德化人的美好理想,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奋斗一生,奔波讲学。但是他看到的却是君王昏庸、奸臣挑拨、百姓愚昧,他却从未放弃内心的仁义。鲁定公的昏庸好色,鲁哀公的无能敷衍,孔子二度心寒故土。漫漫周游,食不果腹,屈辱困苦,被围困追杀过,每次都被君王晾在一边。不是无能,而是不用。单从孔子的经历来看,他真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但就是在失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圣人内心的光芒。一路颠簸,一路思索,他告诉弟-子们坦然面对,苦难恰恰让他能时刻修行。仁者无忧。没有得到,因奋斗乐在其中;得到了,乐在其治。孔子四处碰壁,却不因自己的主张不被人接受,就降低标准,违背自己的心性,以求得别人的认同。

  曾经,孔子向老子请教,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孔子无法接受,一个心忧天下、坚持理想追求的人怎能独守一个人的寄情山水、淡然快活呢?他的心中装着一个大同社会、百姓安居乐业的美景,而不是老子崇尚的百姓老死不相往来,各自独处隐居。老子的计划是永远行不通、达不到的孤僻生活。

  老子安然地生活着,孔子却在繁忙奔走,心怀百姓安危,为了改变时局,用道德去澄清野蛮暴-力。这样的智者、勇者,注定是痛苦的。但是,他培养了无数贤人,将思想传给后人,他内心始终坚守的仁义让他拥有了一份最大的快乐。

  历史的险流中,他没有选择一个人从容清静生活,而是为千万大众力挽狂澜,思考奔波。这样的勇者才是我心中真正的圣人,让我们前行的行囊中有了先贤们思想的力量。时代的进步需要有力的强音,或许清静无为不该是生命应有的脉动,时代的进步需要勇者开创历史,扫荡糟粕,挥斥方遒,锐意改革。其中必有艰苦和失败,在逆境中,强者反而能更快成长、成熟,他们学会在逆境中根据具体情况拿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看完这本书,我终于看清了一位笑容可掬的慈祥老师,他教导我们要有活的智慧,活学活用,他懂得用仁与智去完善法律,用文与武装备外交,他洞察人性,讲究学习方法,提出博学、笃行、慎思、明辨。他两次严厉批评曾参的愚孝,批评子贡的不顾后果的“好心”。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指各人各尽其责,遵守各自的道德规范,扮演好各自角色,而不是被统治者曲解利用的盲从、愚忠、愚孝、愚爱。

  书中,我听到孔子轻轻的叹息,他给君王的申明常被忽视,科举考试对孔子言语的断章取义,曲解了一个善良仁义、人性化的孔子。孔子是痛苦的,但他更是快乐的。后人的误解曲解、对他的神化或妖魔化算是一份额外的,却在意料中的伤痛吧。

  我很喜欢这本书,它让我轻松触摸到历史的真实温度,让我懂了简单变化中的道理,原来“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正是孔子那份洒脱的快乐和伟大的忧虑。

  想起前人的一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合上书卷,抬头望见一轮照亮古今的明月。

孔子读后感2

  昨晚携全家去看了场电影《孔子》,离场时已经23点了,看到还有很多年轻人在等候入场。在看电影之前,我问女儿,你知道孔子吗?她说:知道,可又不知道。孔子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是个圣人,但却又是非常的模糊。

  一部电影,家国天下,短短2小时,一个20xx多年前栩栩如生的孔子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电影也将孔子所通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都在电影中得到了恰到好处的再现,一气呵成,感谢曾执导过《雍正王朝》、《乔家大院》、《汉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着名影视剧片的*第五代导演胡玫,她果然不负众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爱的孔子形象。

  孔子的电影是非常的难拍,弄得不好,难免说教,孔子是个圣人,但同时也是个普通人,他是圣人,巍峨耸立,为万世师表,但在观看电影之前最担心的是电影流于说教,幸好导演的功力加上几位大牌明星的表现也算可圈可点,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电影尽可能的逾越了此类古装片的“台词槛”,既未戏说,又轻松诙谐。

  电影所选取的一些故事单元也比较吸引人,孔子由中都宰而大司寇,进而代国相;夹谷会盟,凭一己之力,力挽狂澜;叛将陷都,镇定自若,救大厦之将倾;堕三都,三桓掣肘,功亏一篑。比射艺夺兵符,守周礼以身作则,机智辩勇救家奴,一把古琴弹得如痴如醉;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弟子颜回、子贡、子路、冉有性格各异……,影片中有东周诸侯争霸的宏大战争场面,也有子见南子时说的“爱德如爱色”的观众笑声,让我们有幸对两千年前的这位君夫人想象一番,周游列国,或许也只有这位君夫人才算得上是知己,因此对君夫人的离去心中不禁惋叹,也客观上调节了下半场故事的节奏。

  孔子最初的形象是我小学一二年级时批林批孔运动中铺天盖地的孔老二漫画,小时候连环画中的孔老二如“丧家之犬”到处周游列国。电影在下半场表现孔子十几年食不裹腹,衣不蔽体,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虽然狼狈,却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始终不渝追求、坚持、宣扬信念的精神,这也是电影比较感人的地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在看完影片后评论到:“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者。这个世界不应该是一个成王败寇的世界,不是说谁成功了,我们就去颂扬他,我们颂扬一个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实现自己理想的人,我活着的时候没有胜利我不要紧,我相信我的思想在以后会穿越宇宙会让后人感动。”

  孔子在70岁的时候才回到故乡鲁国。开始整理文献,言传身教,他一生培养了3000弟子,更深深地影响了20xx多年中华的思想和文化,从这点说孔子是个成功者。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了解一点孔子的思想。

孔子读后感3

  有一天,孔子带着他的弟子参观鲁桓公庙,看到庙里面有一个很奇怪的东西,倾斜地放着。孔子就问管庙的人:“这是什么东西啊?”管庙的人告诉孔子:“这是宥坐器。”

  何为“宥坐器”?就是安放在国君座位右边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听听孔子怎么说:

  “哦,既然是宥坐器,那我知道:它里面没有水的时候,是倾斜的;水装到一半的时候,是端正的;装满的时候,它就倾覆了。”

  说完,孔子转身对他的弟子们说:“现在我们就试验一下。”实验的结果果然如孔子所说,当水满了,这个东西一下就倒了,水全泼洒出来。

  孔子对弟子们说:“小心啊,万物都是这样:自满一定倾覆,骄傲一定倒台。”

  子路懵懂,问孔子:“老师,我们如何才能让人生完满而又不倾覆呢?”

  孔子说:“你记住四句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聪明要用愚来守。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功劳要用让来守;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勇敢要用怯来守;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富有要用谦来守。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

  损,就是减损。孔子是在告诉我们,人生要学会做减法。我们总是想着往我们的人生中填充什么,务求填满,做加法;但人生更重要的是做减法。有了什么不一定幸福。有了钱就幸福吗?有了权就幸福吗?还真的找不出一个东西,可以保障我们的幸福完满。但是,假如我们没有了一些东西,我们还真的就会幸福。比如,浮躁、焦虑、贪欲、嗔怪,蝇头小利的竞争之念,种种人生的得失之忧,这些东西没有了,心灵*静,那可能真是幸福。

  这就是损之又损之道。

孔子读后感4

  《孔子如来》这本书,阐发了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传递了文化的涵养和力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孔子如来》这本书。

  在这本书众多文章中,使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逆向而行”这篇文章了。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懂得放松,不和别人比但求超越自己的曾点和目标远大的子路、踏实苦干的冉求、小心翼翼的公西华,都表明自己的观点后,曾点得到了孔子的肯定。

  还记得我刚升初中的时候,生活过的又忙又乱,每天吃饭,上楼梯都需要看着表。觉得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枯燥极了。每天只要一提起作业,心情就会变得沉重起来。但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懂得了逆向而行,渐渐地学会了放松,学会发现生活的片刻美好,不必把自己绷得太紧。

  人就像一根琴弦,如果绷的太紧,迟早会断开的。我们要学会适当的放松,有时你放轻松的去面对这个世界时,也会发现全世界都在对你微笑。

  我们要像捡拾金币一样把来到眼前手边的喜悦收集起来。照亮并且温暖自己,哪怕只有短短的几秒的快乐,也是洒进心里的阳光,可遇而不可求,给人生算小账的时候,总是算负分,永远不记得像花草一样开在路边的喜悦,永远不记得日子里像清水一样的安好。不记得流转于身边的温暖情谊。

  就这样,我学会了自我调节,放松自己,让自己每天都能有一个好心情,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希望大家在负担很重的时候,懂得淡定、放松、超脱。其实放松也是为了更好的前进,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有的时候逆向而行,淡定,从容,你就会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风景。

孔子读后感5

  孔子周游列国,大概从55岁开始,68岁时结束游历,共用了13年时间。然后,孔子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讲学着书,7年后,即孔子73岁时,与世长辞。

  那么,在孔子长期的游历生涯中,有过开心的经历,也有过凶险的遭遇;有时被人欢迎,有时被人追杀,甚至“惶惶如丧家之犬”。可以说,孔子在游历中失去过很多,但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未变。这种坚持,最终成就了孔子。

  由此,我想,每一件事情的成功,无不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的代价。比如,明时的徐霞客,长年在外游历时,也遇到过强盗,并与之发生过殊死搏斗。但徐霞客并未因为游历途中会遇上坏人而停止游历;假如这样的话,我们今天或许就看不到《徐霞客游记》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一条路,并要把这条路走到底、走出光明来,就注定要承受未知的压力与煎熬。倘若你坚持住了,就会过上你想要的生活;倘若你坚持不住,中途放弃了,或许对你来说,一时可以轻松下来,但你在年老时,必会为之而痛悔。

  因此,每每看到孔子周游列国时期的种种艰辛,我想,上天应该是公*的,你的成就往往与你承受的艰辛成正比。如果你连这些艰辛都不能够承受,上天又怎能放心把那样的辉煌交给你,又怎能放心交给你?一个人的财富,不仅仅是现有金钱数量的多少,抑或是可视化的物质,而应该是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别人承受不住,你能够承受住,那么,你一定会出人头地,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任何人,都应该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成功的到来,在这过程中,努力地在你的梦想征程上前仆后继。孔子能,你也能,一定!

孔子读后感6

  暑假,是个读书的大好机会,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暑假这两个月的时间,去读几本对自己有益的课外读物。这次暑假,我过得很充实,也很快乐,因为我读了很多课外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了很多。《孔子名言》让我明白了许多*时学不会的做人的道理。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名言》这本书集合了孔子所说过的话,并进行深刻的体会,用一个个小故事,令读者受益匪浅,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本书的主编何顺用自己的笔调写出了孔子的知识渊博,同时也告诉读者正因为孔子能说出这么多有哲理的话,完全是靠它自身的努力和读书。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向孔子学习!

  孔子的名言中,这句话让我体会很深:真金要靠火来炼,在关键时刻去认识一个人。这句话的大意就是说:真金还得火来炼,看一个人是君子还是小人;是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的益友还是为利而来的损友,在*时往往是很难看出来的,只有到了艰难困苦的逆境,甚至生死存亡的绝境,才能认清它的真实面目。在利益面前各种人的真实面目都会赤裸裸的暴露出来。有的人在对自己有利益或对自己的利益没有损害的时候,可以和你称兄道弟、亲密无间。可是一旦损害他们的了利益时他们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一切的友情一切的感情统统都抛之脑后心里面只有自己的利益。而那些与你一起同甘共苦的朋友们在利益面前,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他们与你之间的友情。这个时候,也是你真正认识一个人的时候。也许有些人在*时的日子里和你关系非常好,但他们在利益的面前或许不会选择你,选择了利益。所以,看一个人是不是你的真心朋友,往往是在最危险、最艰难、最关键的时刻。

孔子读后感7

  悄悄地,经典诵读之风刮遍校园。徜徉在经典文化的圣殿,我结识了慈祥的孔子,雄辩的孟子,智慧的老子,幽默的庄子……其中,我最仰慕的是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孔子学堂》为我们呈现了孔子上课时的情景。在他的课堂上,不会有人抄袭,也不会有人作弊,他们都发挥着自己的真实水*,因为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知也”。相比较这样真实的学习,不由得令曾经的我感到汗颜:

  那是五年级时的一次数学单元检测,顺利地解答完大半张考卷后,一只“拦路虎”把我难住了。任凭我绞尽脑汁,冥思苦想,还是想不到解题方法。于是,一个声音在我左耳边说:“到学习比自己好的同桌那里瞄一眼吧?”

  “不行,偷窃知识是不对的!”另一个声音马上在右耳边反对。

  “可不瞄的话,这次就与高分失之交臂了。不达标多倒霉呀!”一个声音很为难。

  “可那原本就不是你该得的。要是瞄了,你会失去更多的!”另一个声音很坚决。

  “瞄一眼吧……”

  “不行,目不能斜视……”

  两个声音激烈地斗争了好久,最终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我还是选择当了一回“长颈鹿”。

  事后,我向妈妈进行了坦白,妈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看你这么坦诚,相信你一定知错能改!做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不懂装懂,明白吗?”

  从那以后,考试时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因为我知道在学习上弄虚作假,最后吃亏的肯定是自己。

  “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学堂》让我更加了解到孔子的讲理、礼让、谦虚;《孔子学堂》让我更端正自己该持有的学习态度;《孔子学堂》让我更明确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孔子学堂》,有了你的指引,我一定会开创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精彩天地!

孔子读后感8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孔子拜师》这文章,我深受启发。

  故事的内容是:孔子已经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习音乐。别人学一首曲只要一到三天就学完,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要五天到七天,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天呢?最因为孔子要从音乐中弹出这首曲子作者当时的心情,还弹出老师教这首音乐时心情,孔子的老师见了真内疚。孔子这种精神让我吾出了一种道理:学习要认真这个道理。

  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有一个问题不会。我记得有一个本子有参考答案,我便把答案抄了下来,第2天。我发现我得是的是优老师还表扬了我,我忽然再打开作业,发现等级右边有个黑点我又在想是不是向我你真懂了吗?后来我又想起了孔子拜师的文章,我就一直觉的很惭愧。

  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后,我就觉我们小学生不能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靠参考答案完成。要自己用头脑去思考问题,将答案搞明白了,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孔子读后感9

  寒假期间我读了《画说孔子》,从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我知道了东方也有圣诞节,每年的9月28日为孔子的诞辰日。到了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人们把这天叫做孔夫子圣诞或是孔子圣诞节。

  我还知道了为什么孔子圣诞节能延续了上千年?这是因为孔子是举世公认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

  孔子的一生,办学传道四十多年,先后教授弟子三千多人,精通六艺的有72人,他悉心册编《诗》《书》,审定《礼》《乐》,修撰《春秋》,研读《周易》,作《易传》等,总结数十年的学术心得,传承历史文化堪称不遗余力。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继续传播他的学说,形成了儒家学派,孔子被尊为创始人。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了占正统地位的政治思想。至此,各个朝代的帝王都会给孔子封尊号。1658年,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匾额高悬于孔庙的大成殿上。孔子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孔子不愧为*古代首屈一指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他的思想和精神,遇到困难仍然要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最终实现梦想。

孔子读后感10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它很有教育意义,使我感触颇深。

  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距洛阳有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花了几个月终于到达洛阳。见到老子后,他谦逊有礼,老子欣然收他为徒。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人品。

  孔子真诚求学、谦虚好学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看看孔子,再想想自己,我觉得很惭愧。比起孔子,我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谦虚学习的精神实在差远了。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读课外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学习的兴趣。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有时也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考试成绩好了,爱“翘尾巴”;成绩差了,爱“发脾气”;成绩不好不坏时,有时还“无所谓”。就说这次语文考试吧,虽然得了全班第一,但也只有89分。这说明我还有一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作文水*还需要不断提高,粗心的毛病还没完全改掉。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千古圣人孔子都能谦虚求学,我想我通过勤奋努力也能做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后,我也要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孜孜以求,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快乐学习,争取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扩展5)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3篇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1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②。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料量*:帐目清楚,收支*衡。②司空:官名。③羖:公羊,五羖,即五羖大夫,官名。④累绁:用绳索捆绑,引申为牢狱。⑤大司寇:官名。⑥粥: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吾即没,若必师之 没: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斥乎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处虽辟,行中正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

  C.孔子遂行 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1.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吾即没,若必师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在季氏手下做过小官,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3分)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3分)

  (3)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4分)

  参考答案:

  9.B(去:离开。)

  10.A(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虽然”;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

  11.B(A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为说明“执政才能”。)

  12.C(得到了善待。)

  四.(24分)

  13.(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门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送别荆轲)。(译出定语后置1分,“穿着白衣戴着白帽”1分,句子文意通顺1分)

  (2)正当这个时候,我的力气还足以继续前进(入洞),火把还足以照明。(尚,还;明,照明。各1分,句子文意通顺1分)

  (3)(孔子)跟齐国太师谈论音乐,欣赏到(听到)了韶乐,(就)学习弹奏韶乐,(沉浸在音乐中)三月不知肉味,齐国人都称赞他(孔子)。(补出开头的主语1分,“语乐”1分,“三月不知肉味”可不译,后三个不补充不扣分。句子文意通顺2分)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2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①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

  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②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③堕④三都。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夹谷:地名,春秋时齐地。②拨(fá):大盾。③堕:毁坏;拆毁。④三都: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郈,称三都。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摄相事 摄:代理

  B. 必具官以从 具:具备,具有

  C. 为坛位,土阶三等 等:台阶的层级

  D. 齐有司趋而进曰 趋:跑,疾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 齐有司趋而进曰

  B、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吾尝终日而思矣

  D、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 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

  D、敛赀财以送其行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孔子在夹谷扬礼节的一组是

  ①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②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③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有司 ④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 ⑤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有司 ⑥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A. ③④⑤ B. ①②⑤ C. ②③⑥ D. ①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先从孔子任宰相写起。他任职一年就很有政绩,鲁国各地的官员都纷纷效仿他。于是,他升为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

  B. 文章写孔子严于礼法之行为使齐景公惧怕而省悟,并以退还原来所占的鲁国之郓、汶阳、龟阴之地的行动来向鲁国赔罪。

  C. 定公十三年夏,鲁定公听众孔子的建议,打算拆毁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封邑的城墙,在拆毁的过程中,遇到了公山不狃等人的武力阻扰。

  D. 公敛处父认为,如果拆了成邑的城墙,那么齐人必将兵临城下,孟氏没有了保障,会处于危险中。于是,他坚决抗命不拆成邑的城墙。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3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②。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③,爵之大夫,起累绁④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⑤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注释:①料量*:帐目清楚,收支*衡。②司空:官名。③羖:公羊,五羖,即五羖大夫,官名。④累绁:用绳索捆绑,引申为牢狱。⑤大司寇:官名。⑥粥:卖。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其嗣懿子曰 诫:告诫

  B.已而去鲁,斥乎齐 去:到达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 辟:偏僻

  D.吾即没,若必师之 没: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斥乎齐,逐乎宋、卫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B.处虽辟,行中正 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

  C.孔子遂行 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

  D.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1.下列各组句子,分别说明孔子“执政才能”“好学有才”的一组是

  A.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于是反鲁,鲁复善待

  D.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吾即没,若必师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的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

  B.孔子一生中在季氏手下做过小官,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

  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

  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3分)

  (2)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3分)

  (3)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4分)

  参考答案:

  9.B(去:离开。)

  10.A(介词“在”/介词“对”;B都是“虽然”;C副词“于是就”,D都是副词“将要”)

  11.B(A中“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说明的是孔子的经历,并未说明“好学有才”;C中“于是反鲁,鲁复善待”说明的是鲁国对孔子的态度,并未说明“好学有才”。D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说明的是孔子对职位变动的态度,并为说明“执政才能”。)

  12.C(得到了善待。)

  四.(24分)

  13.(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门客)们,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送别荆轲)。(译出定语后置1分,“穿着白衣戴着白帽”1分,句子文意通顺1分)

  (2)正当这个时候,我的力气还足以继续前进(入洞),火把还足以照明。(尚,还;明,照明。各1分,句子文意通顺1分)

  (3)(孔子)跟齐国太师谈论音乐,欣赏到(听到)了韶乐,(就)学习弹奏韶乐,(沉浸在音乐中)三月不知肉味,齐国人都称赞他(孔子)。(补出开头的主语1分,“语乐”1分,“三月不知肉味”可不译,后三个不补充不扣分。句子文意通顺2分)


《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扩展6)

——《金粉世家》读后感3篇

《金粉世家》读后感1

  爱,因为执着而美丽,也因执着而残忍。这句话很好的描述了《金粉世家》里那对凄美的爱情悲剧,为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最完美的阐述。当然这部小说并不单单只写爱情。张恨水通过冷清秋和金燕西的爱情悲剧,还有金家这个大舞台折射的就是北洋*时的*,反映了整个北洋*上层社会的众生相。

  其实对于金燕西和冷清秋两人的爱情悲剧。我认为这是必然性的,首先他们两个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不同的文化背景。金燕西是*之子,出身于钟鼎之家,而冷清秋则是个普通的*民之女,但独立自主的意识却很强烈,这与金燕西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其次是两人的个性迥异,冷清秋独立自主喜欢清静,而金燕西则喜欢交际应酬,整日交友,捧戏子,生活挥霍无度,我认为这是他们婚姻走向破灭的主要原因,至于类似白秀珠,金三太太等外因则是最后的稻草。冷清秋在金家是孤独的寂寞的与其是格格不入的再加上两人婚后几乎没有什么交流和沟通,所以两人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

  与之相对比的是柳春江和小莲的爱情完美和婚姻幸福,一样的社会地位差异,不一样的结局。小莲只是个小丫鬟比*民出身的冷清秋的身份还有卑微,而柳春江是前总长家的少爷与金燕西一样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两人地位悬殊最后却是琴瑟和鸣,结局圆满。当柳春江夫妇去金府认亲时,正是冷清秋被金燕西遗弃,独守小楼的时候,这强烈的反差令人唏嘘不已,让我悲喜交加。

  在小说最后,冷清秋毅然带着孩子离开金家,挣脱了封建牢笼的束缚。与金燕西错之交臂,对于曾经的我来说对这个结局是非常不满的,觉得两人破镜重缘才是最好的结局。可如今我认为这对孤傲的冷清秋来说才是最好的结局,在最后都出淤泥而不染。

《金粉世家》读后感2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财富,无论是家事地位,容貌长相,个人的修养才识,亦或是不同的人生经验。这些都是属于自己的财富,由于每个人的出生与经历都有不同之处,所以所拥有的财富也自然不同。这就造成了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不同。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我以前看过一个电视剧,叫做《金粉世家》。里面的内容包括了才女冷清秋与富家子弟金燕西的爱情故事。他们从恋爱,结婚到婚变,以及最后以冷清秋出走为告终。

  金燕西是金府最小的儿子,从小养尊处优。他追求自由纯真的爱情,对素静雅致的冷清秋一见钟情并与其结婚,但因生活的独特环境,造成自身独特性的缺点,最终迷失了爱的方向。而出身寒门的冷清秋,与寡母相依为命,学识功底扎实,性格外柔内刚,向往自立,嫁入*府后,仍尝试自立却被家庭所不容。曾为金燕西爱上灰姑娘冷清秋的故事感动过,当看到他们终于能冲破世俗的束缚走到一起欣喜过,有时也许有遗憾才会留下回忆的印记,所以直到现在提起《金粉世家》还是对金燕西最后的背叛耿耿耿于怀,为什么他苦苦追求的爱情只能是过去式?

  其实我个人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所拥有的财富不同。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彼此是相爱的,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家庭背景和人生观价值观差异过大。就如冷清秋所说,不一样的人是不会在一起的。而且两人的性格差异也很大,冷清秋喜静,而今燕西喜动。二人没有共同的爱好,融入不到彼此的生活中。结婚与谈恋爱不一样,当初他们谈恋爱的时候,也做过非常浪漫的事情,让彼此感动。但是婚姻中责任的成分很重,光是爱,解决不了事情。清秋与燕西都很骄傲,有自己的矜持,燕西过于自由,清秋又甚是清高,谁也不肯低头,最后导致分离。

  其实如若换一个角度看,燕西当初与拥有同等财富的千金小姐白秀珠在一起,而清秋与欧阳在一起,那么相信结局会大有不同。他们彼此都拥有同样的爱好,就像白秀珠可以陪燕西一起玩那些清秋不会玩的游戏。而欧阳又会陪清秋写诗作画,做那些燕西不懂的事情。

  俗话说的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美好的童话是骗人的,*淡是福,大爱如水。再多的风浪,最终也要归于*静,最后留在身边的人,不一定是那些可以与你迎风破浪的人,而一定是可以与你一同享受*静的人。我们还是应该寻找那些拥有同你一样财富的彼此。

《金粉世家》读后感3

  多少年以来,不少人对其好评如潮,甚至是张爱玲在小说中也提到过它,但是说实话,看完之后,我有点儿莫名其妙,金燕西前后的转变,简直有点儿没有道理。

  说它是有一部《红楼梦》,我比较认同,金太太之于贾母,二姨太之于李纨,清秋当然为钗黛结合,梅丽之于湘云,小怜之于袭人,玉芬之于王熙凤,等等。但是若说金燕西如同贾宝玉,我绝不认同,除了有点怜香惜玉之外,他们没有多少共同之处。而金燕西口中的“怜香”反而领两个深爱他的人伤心愈裂,或许这并不是所谓的“怜香”,而是自己率性而为的自私,并且外带极其没有责任感。  没有责任感,这是我对燕西最大的感触,甚至是有些恨恨的。  总之,还是那句话:树倒猢狲散,万事到头空。

  但是,张恨水先生的文学功底确实为我们敬佩的。从头到尾,文中一直贯穿着的古诗、古情,让我在读的时候不是想尽快知道结果,而是慢慢享受这种韵味儿。这就是所谓的“大家”吧。

推荐访问:孔子 读后感 世家 《孔子世家》读后感3篇 《孔子世家》读后感1 《孔子世家》读后感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