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赵孟頫对文徴明的绘画影响体现在(7篇)

时间:2023-05-04 14:05:08 浏览量:

篇一:赵孟頫对文徴明的绘画影响体现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析文徵明的小楷艺术

  作者:宫洪胜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3期

  摘要:文徵明在中国书法和绘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就其书法而言,造诣深厚。篆、隶、真、行、草各种字体都有经典的作品留世。尤其是他的小楷和行书,更是成就卓越。文章旨在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追溯其源流,以期寻求其小楷艺术对历代楷书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徵明;小楷;艺术风格;书学源流

  中图分类号:J29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9-0077-02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后改字徵仲,因祖籍衡山人,号衡山居士。成化六年(1470年)生,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在世90岁,是一位长寿的画家。他是长洲人,是苏州地区文坛画界继沈周而起的又一中心人物,善诗文、书画,与当时的吴中文人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为明代中后期的书法"中兴"开启了先河,并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小楷书法而言,其对于传承和弘扬赵孟頫和晋唐法书,对于摆脱"台阁体"的时弊束缚,在绳墨中寻求书法的逸趣其功尤大。

  一、独特的小楷艺术

  文徵明的书法造诣可谓是继赵孟頫之后集众家之大成者。一生精勤不苟,临习自晋以来各代经典书作,在明代堪称博学多师的典范。在历代经典小楷中,文徵明的小楷书风最为独特。近代大书法家沈尹默评文徵明书法“:书虽小道,前贤为之,亦必博学多师,盖能尽窥众家之妙,始有成于一己之功。明代书家用力最勤,下笔不苟者,断当推此老(按:文徵明)也。昔何良俊论书,谓‘自衡山出……乃知自赵集贤后,集书家之大成者,衡山也。余人皆不逮远甚’。此语甚也。”①正因其博学多师才造就他小楷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从现存的文徵明小楷书法作品以及文献资料来看,伴随自身阅历和体悟的深化,其在不同时期形成独特的风格,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50岁以前的早期书学阶段

  在此时期,文徵明以临历代名家书帖为主,师承诸多,因此其早年的小楷书法风格多样,尚未确立一个完整固定的体系,但其严格遵循法度,于法度中追求个性意趣。正如其在《跋蒋伯宣藏〈十七帖〉》中称赞王羲之的法书云:“此帖自唐、宋以来,不下数种,而肥瘦不同,多失右军矩度。惟此本神骨清劲,绳墨中有逸趣,允称书家之祖。晋人笔法尽备是矣。”②

篇二:赵孟頫对文徴明的绘画影响体现在

  

  浅析沈周、文徵明“粗细”绘画风格的演变

  作者:康娟

  来源:《美术界》2016年第8期

  文/康娟

  【摘要】沈周、文徵明同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沈周开创了吴门新风,性格敦厚随和的沈周有着朴实闲淡的审美趣味,在其46岁左右经历了“粗”“细”画风的转变,前期以向王蒙学习为主,精细缜密;后期是向吴镇学习为主,粗放雄厚。文徵明本性严谨、情感内敛,为人耿介,作为沈周的得意门生也继承了他粗细两体的绘画风格,但在画面上演绎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他更加推崇精密、细润、古雅的画法,体现了其含蓄、平和的审美格调。

  【关键词】沈周;文徵明;粗细;绘画风格

  沈周和文徵明同属于吴门画派,沈周的绘画在风格上经历了由“粗放”到“精细”的演变。文徵明师从沈周,在不同绘画阶段风格同样有一定的变化,但是由于两人的性格有所不同,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粗细”程度不尽相同,可以说画家的性格特点对绘画创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沈周绘画风格的演变

  沈周早期的山水画主要师从王蒙,王蒙在绘画上的精细风格对沈周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为沈周的“细沈”风格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而《庐山高》图则是“细沈”的代表性作品。《庐山高》图是沈周为其师陈宽贺寿时而创作的,此画采用了高远的构图法,气势宏伟。近景很明显可以看出王蒙的创作风格痕迹,将几株古松置于溪岸之上,古木苍劲,深有韵味。中景瀑布从层叠的山峦上直泻而下,可以说沈周将笔墨的浓淡干湿运用得恰到好处,瀑布在浓墨渲染的山石衬托下显得更加清冽。远景五老峰奇特险峻,气势壮观,沈周以巍峨的山川象征陈宽高尚的人品,使画作更具有深刻的内涵。

  沈周的《庐山高》图笔法上采用的是王蒙繁杂而精细的牛毛皴,用笔层层叠叠,虽然繁多却也有条不紊、杂而不乱,细若盘丝、厚若牛毛的笔法使得庐山更加苍郁。墨法上浓淡并用,浓墨与淡墨的经营位置恰到好处。

  《仿董巨山水图》是沈周“粗细”风格过渡时期的作品,在这幅画中沈周仿董源的披麻皴,中锋用笔,线条遒劲流畅、一气呵成,松紧有秩的披麻皴将南方山水的秀润展现得恰到好处。在内容表现上,沈周在狭长的尺幅中将山水表现得起伏绵延、纵深悠长。近景依旧是几株松树,但相较于《庐山高》图松树更加直立挺拔,枝干线条简洁流畅。中景似“S”型的山谷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虽然构图狭长,山峦层叠,但是丝毫没有压抑之感。远景山势巍峨耸立,虽不似《庐山高》图层峦繁杂,但增添了一丝简洁秀润之感。

  《仿董巨山水图》在构图、笔墨上都受到了董源、巨然的影响,虽有古意又有自己的绘画特点,画风更加简洁明快,不再刻意追求笔法的繁杂而更加重视骨架构图。可以说董巨的画风对沈周“粗细”过渡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此后浑厚的“粗沈”风格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周的作品直到晚年才真正走向成熟,此时的画风师承吴镇,此外更加遵从自己内心的创作感受,《京江送别图》就是晚年“粗沈”的代表性作品。此幅画采用的是平远法构图,画幅虽长但不似《仿董巨山水图》那样构图丰满,画面上有大片的留白来表现浩瀚江面,景色精简、环境开阔,描绘细致的送别景象与简化的地域环境形成对比,画面构图还融合了马、夏的边角画法,更加简洁明快。

  沈周晚年的山水画将吴镇、王蒙以及马、夏的风格融为一体,刚健中充满灵动气息,用笔粗放简率,可以说此时的沈周不再一味追求画面的丰富精细,而是更注重精神的追求,将人文精神反映到画面中去。

  二、文徵明绘画风格的演变

  文徵明在绘画风格上也分为“粗文”和“细文”,但是这两种画风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所以说在文徵明的绘画生平中这两种风格是贯穿始终的。文徵明的“细文”风格主要受沈周及赵孟頫的影响,而《真赏斋图》就是“细文”的代表作之一。《真赏斋图》是文徵明在88岁时为好友华夏而创作的一幅画,此图采用了“平列式”构图法,画面主体是一草堂,草堂之中主客两人相对而坐把玩书画,其动态刻画得生动传神,一童子侧立而侍,堂外之人立于江边仿佛在感叹大自然美景。文徵明对雅致的环境进行精细描绘,不管是古木还是奇石都被表现得细致入微,人物也刻画得生动准确。文徵明通过利用雅致的环境将文人的情趣展现得淋漓尽致。

  《溪桥策杖图》是文徵明少有的“粗文”珍品,近景树木粗笔浓墨画成,枝叶郁郁葱葱尽显遒劲,树的旁边是一持杖老者正驻足看桥下潺潺流过的溪水,人物几笔勾勒,神态毕现。远景并没有作细致的刻画,远山绵延,寸草皆无,浓淡墨相间,充满节奏与韵律,颇有文人意趣。《溪桥策杖图》用墨简劲粗放,从笔法上不难看出是师法吴镇,但意境上又与元代绘画的萧索不同,文徵明的画散发着宁静、典雅的气息,有着诗情画意之美。

  结语

  不同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沈周与文徵明虽然都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而且文徵明也师从沈周,两个人在画风上都有粗细风格的演变,但是二者对“粗”“细”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性格豁达的沈周晚年将粗体视为至上,而严谨的文徵明却以细体而闻名画坛。然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造就了画坛的多姿多彩。

  注释: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2015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立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cxsj025zd)。

  参考文献:

  [1]故宫博物院.吴门画派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2]周积寅.吴派绘画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

  [3]阮荣春.沈周[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

  [4]文徵明.文徵明集[M].周道振,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李维琨.明代吴门画派研究[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

  [6]杜晓宇.吴门代表画家沈周、文徵明[M].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康娟,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篇三:赵孟頫对文徴明的绘画影响体现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文徵明小楷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韩华

  来源:《艺术科技》2019年第08期

  摘

  要:文徵明是一个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无论是书画还是诗文,他都很擅长,所以大家称他是“四绝”中的全才,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文徵明在中国书法和绘画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就其书法而言,造诣尤为深厚,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都有经典的作品留世。尤其是他的小楷,更是成就卓越,他八十高龄依旧能作蝇头小楷,用笔稳健秀美,着实让人敬佩。本文旨在简要分析其艺术风格,追溯其艺术风格源流,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能够进一步了解这位明朝书法大家,旨在寻求其小楷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文徵明;小楷;书法艺术

  1文徵明简介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四十二岁起,以字行,后改字徵仲。因祖籍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世称“文衡山”。他自成化六年(1470年)生,至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卒,享年90岁,是一位长寿的书画家、文学家。他是苏州地区文坛画界继沈周而起的又一中心人物,擅长诗文、书画,与当时的吴中文人唐寅、祝允明、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为明代中后期的书法“中兴”开启了先河,并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小楷书法,对传承和弘扬赵孟頫和晋唐法书,对摆脱“台阁体”的时弊束缚、在绳墨中寻求书法的逸趣,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徵明小楷书法艺术

  文徵明早期学师李应祯,后又广泛学习前朝的书法名迹,在篆、隶、楷、行、草等方面都有深入,而文徵明尤其擅长行书和小楷。小楷书法从开始产生到日渐完善,经历了几个发展高峰:一是由钟繇和王羲之等书法家推动形成的魏晋初创高峰,他们将小楷书法正式带到书法艺术的大家庭中,从此小楷书法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二是由大唐一些书法家和擅长抄经的高手所形成的唐代比较成熟的高峰,这时期做到了“法”的完善。三是由元代赵孟頫等一些书法家所形成的元代中兴高峰。四是由明朝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书法家所形成的明代复兴、承传高峰时期。

  在小楷的技艺上,这几个书法家相对来说都写得不错,但是要说小楷书法写得最好的,就是文徵明了。正如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明楷以文衡山第一”。事实也是如此,文徵明的小楷继承了元代赵孟頫复古书风,并能越其藩篱,与此同时又发扬了魏晋、隋唐小楷的天真古朴及法度谨严。在文徵明以后的时期,他的小楷书风和书家风范一直影响着其门生和吴中的诸子弟,直到现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四:赵孟頫对文徴明的绘画影响体现在

  

  文徴明的书画艺术及特色

  文徵明,原名壁,字徵明,是我国明代中期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之一,同时也是当时有名望的文学家、诗人。文徴明在绘画上,最先学于沈周,与同时期的沈周、唐寅、仇英合称为“吴门四家”。在书法造诣上,学于李应祯,与陈淳、祝允文、王宠合称“吴门四家”。在他的诗文上,是受吴宽的影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文徴明由此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本文着重分析研究了文徴明独特的书画艺术及风格特色,总结出他对当时及后代的书画艺术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文徵明的绘画艺术风格

  文徵明对山水、人物、花卉、兰竹最为擅长,但在他的绘画造诣上最高的要以山水著称。文徵明的山水画可以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可以表达出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触以及他的内心独白,同时更好地反应出他对精神世界的更高追求,是画家艺术品格再升华。他的代表作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图》、《浒溪草堂图》等。文徵明的《万壑争流图》,就如同我们眼前出现了层层琼山的景象。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出画家文徴明对于山水万物特征及体貌掌握的十分精确。山高树茂,水天一色,表现出画家文徴明善于观察大自然,并对大自然有无尽的崇尚。整幅画面富有生机,充满了无限美感,使人难以忘怀。在他一生所创作大量的作品中,细笔画占了很大一部分。细笔山水是画家文徴明最具代表的绘画风格,然而青绿山水又是细笔山水中最出众的一种绘画风格。如《石湖清胜图》、《浒溪草堂图》等,是其细笔青

  绿山水画的代表作,这类作品大多为写实风格的自然山水,营造出闲静典雅的情调。《石湖清胜图》是文徵明对于吴中山水亲切感情的代表作品。这幅画中体现了画家所要追求的闲、悠、静、雅的境界,如同他在《石湖》诗中所述:“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中花深鸟乱蹄。芳草自生茶磨岭,画桥东住越来溪。凉风袅袅青萍末,往事悠悠白日西。依旧江波秋月坠,伤心莫唱夜乌栖。”

  文徵明由于受到诸多文人画的影响,在青绿画的表现方法上有了独特的创新,他把青绿画和浅绛画的技法相结合起来,形成了别有一番风情趣的小青绿画法,同时对“元四家”的重墨轻色的风格有所改变,他吸取了传统绘画的精髓,并且融会贯通。使青绿山水画更加优美,更加受到后人的赞赏。《真赏斋图》就是文徵明典型的青绿画法代表作品,他开创了山水画的一片新天地。与山水画相比,人物画在文徵明的绘画风格中却很罕见。《湘君湘夫人图》是他早期仅存的人物画作,画中人物无论是从神情、造型上还是服饰上都追求“古意”。他更为擅长的是山水中的点景人物,人物着色后线条用色复勾,呈现出清雅细致的风格。文徴明多以花鸟画当中的兰竹为题材,常以浓墨画竹,淡墨画兰和石,夹以荆棘与杂树,浓淡深浅,相互和谐、雅静。《兰竹图》既文徵明花鸟画的代表作之一。这幅作品在笔墨、布局上追求繁中求简,乱中见整,平中见奇,寓巧于拙,形为物役而心趣随之,足以澄认心神而发其志意也。

  二、文徵明的书法艺术风格

  在书法上,文徵明的书法初学与他的岳父李应祯,后来从吴宽、沈周那里深探到宋元书法的精妙,接着又传法晋唐,小楷从《黄庭坚》、《乐毅论》中得来,温纯精绝;行书出于《圣教序》,得智永笔法;文徵明生平仰慕赵孟頫,每每变师之,世人评其书法有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极自然之妙。文徴明最擅长小楷,笔法不但工整精细、笔锋劲秀,而且风格清秀俊雅。他一生所写的小楷作品不计其数,不但有很多的题跋和墓志,还有蒙文《千字文》;至于《赤壁赋》、《雪赋》、《月赋》、《出师表》、《洛神赋》、《古诗十九首》、《归去来辞》、《离骚》、《九歌》、《以至《西厢记》等这样的名篇都曾书写过,有的更是一书再书;所书佛、道类名篇如《金刚经》、《心经》、《佛遗教经》、《道德经》、等亦有多件传世。这些小楷作品皆端严肃整,一笔不苟,极见敬谨之心境。他的行草传世也颇多,现存的《草书七绝诗轴》为其行草书代表作之一,作品笔法娴熟,精妙准确,线条流畅,突显出书法家深厚的功力、高超的学识与艺术造诣。

  三、文徵明的艺术成就

  对于文徴明在艺术史上的成就,它是把“吴门画派”真正发扬光大的人。吴门画派在16世纪的上半叶是,进入鼎盛时期,此时吴门画派最重要的核心人物就是继沈周之后的文徴明。他继承前人尤其是沈周的绘画宗旨,还进一步深度发展了文人画,并且由于他高洁端直的人品、深厚的艺义修养、谦和敦厚的性格,为朝野人士所敬重,声誉隆高。他的绘画技艺和书法艺术并一直传承下去。文徴明一家,有很多有成就的后代弟子,他的后代就有文彭、文嘉,还有学生陈淳、陆治、居节等,都在当时具有突出的成就,所以形成了以文徴明为核心的“吴

  门画派”。在中国古代画家中,文徵明的作品被大家认为是最具温良敦厚之风。他本人的性情也是如此。在对待古人的画画技法上,他院体、逸人,水墨、色彩,粗笔、细笔,均学而习之,并加以消化使用。可看出他的画自成一番风采。独具一种风流,成为既沈周之后“吴门画派”又一领袖。明后期的“华亭派”代表董其昌,清代的“姑苏派”领袖萧云从,“新安派”的创始人渐江,以及“金陵八家”等人的艺术创造,他们都从不同角度吸收文徵明笔墨技巧与清雅秀润、儒雅的艺术风貌,并得到了启示。故文徵明对后代的画风画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篇五:赵孟頫对文徴明的绘画影响体现在

  

  中国美术史复习知识点总结

  一、史前美术

  1.

  旧石器时代

  2.

  新时期时代

  ●

  早

  ●

  河姆渡文化

  ●

  大汶口文化

  ●

  中

  ●

  仰韶文化

  ●

  半坡类型

  ●

  人面鱼纹彩陶陶盆

  ●

  庙底沟类型

  ●

  花瓣纹彩陶盆

  ●

  马家窑文化

  ●

  尖底漩涡彩陶瓶

  ●

  舞蹈彩纹盆

  ●

  晚

  ●

  红山

  ●

  玉器

  ●

  龙山

  ●

  黑陶

  ●

  良渚

  ●

  玉琮

  二、先秦

  1.

  青铜工艺

  ●

  青铜器

  ●

  礼,乐,兵,车马器其他

  ●

  发展

  ●

  商代

  ●

  鼎盛

  ●

  司母戊鼎

  ●

  西周

  ●

  增加铭文

  ●

  毛公鼎

  ●

  春秋

  ●

  镶嵌和错金

  ●

  莲鹤方壶

  ●

  战国

  ●

  铁器

  ●

  采桑宴乐攻战纹壶

  ●

  青铜雕塑

  ●

  商(猛虎食人卣)

  ●

  西周(青铜立人像)

  2.

  玉器

  ●

  跽坐玉人像

  3.

  书法

  ●

  甲骨文:占卜

  金文

  4.

  帛画

  ●

  人物御龙图

  ●

  人物龙凤图

  三、秦汉

  1.

  雕塑

  ●

  青铜雕塑

  ●

  (秦)铜车马

  ●

  (西汉)长信宫灯

  ●

  (东汉)马踏飞燕

  ●

  石雕

  ●

  西汉(霍去病墓石雕像群)

  ●

  马踏匈奴

  ●

  东汉(李冰石像)

  2.

  绘画

  ●

  画像石,砖

  ●

  隶书(张迁碑)(礼器碑)(石门碑)

  ●

  小篆(泰山刻石)

  ●

  帛画

  ●

  长沙马王堆_1号汉墓石帛画(西汉)

  四、魏晋南北朝

  1.

  绘画

  ●

  人物

  ●

  曹不兴

  ●

  佛画之祖

  ●

  卫协

  ●

  始精

  ●

  曹仲达

  ●

  曹衣出水

  ●

  萧绎

  ●

  职贡图

  ●

  六朝三大家

  ●

  顾恺之

  画绝,才绝,痴绝

  ●

  女史箴图

  ●

  洛阳赋图

  ●

  烈女仁智图

  ●

  画云台山记

  ●

  论画

  ●

  陆探微

  ●

  秀骨清像

  ●

  张僧繇

  ●

  笔才一二,已象焉

  ●

  张家样

  ●

  杨子华

  ●

  北齐校书图

  2.

  画论

  ●

  顾恺之

  ●

  画云台山记(传神论)

  ●

  论画

  ●

  谢赫

  ●

  画品

  ●

  六品,气韵生动,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应物像形,传移摹写,经营位置

  ●

  宗炳

  ●

  山水画论

  ●

  王微

  ●

  叙画

  3.

  佛教艺术

  ●

  壁画

  ●

  4大石窟

  ●

  敦煌莫高窟

  ●

  龙门石窟

  ●

  麦积山石窟

  ●

  云岗石窟

  4.

  书法

  ●

  钟繇

  ●

  索靖

  ●

  月怡贴

  ●

  王羲之

  ●

  兰亭序

  五、隋唐五代

  1.

  绘画

  ●

  人物

  ●

  阎立本

  ●

  步辇图

  ●

  历代帝王图

  ●

  尉迟乙僧

  ●

  吴道子

  画圣

  ●

  送子天王图

  ●

  87神仙卷

  ●

  仕女

  ●

  张萱

  ●

  虢国夫人游春图

  ●

  捣练图

  ●

  周眆

  ●

  仕女执扇图

  ●

  簪花仕女图

  ●

  五代

  ●

  韩熙载

  ●

  韩熙载夜宴图

  ●

  周文炬

  ●

  重屏会棋图

  ●

  宫中图

  ●

  山水

  ●

  青绿山水

  ●

  (隋)展子虔

  ●

  游春图

  ●

  (唐)

  ●

  李思训

  ●

  江帆楼阁图

  ●

  李昭道

  ●

  明皇幸蜀图

  ●

  青山行旅途

  ●

  水墨山水

  ●

  (唐)王维

  ●

  王破墨

  ●

  雪溪图

  ●

  辋川图

  ●

  五代

  ●

  北方

  ●

  荆浩

  ●

  笔法计

  气韵思景笔墨

  ●

  匡庐图

  ●

  关仝

  ●

  关山行旅图

  ●

  山溪待渡图

  ●

  斧劈皴

  ●

  南方

  ●

  董源

  ●

  潇湘图

  ●

  披麻皴

  ●

  巨然

  ●

  秋山问道图

  ●

  层峦丛林图

  ●

  画鸟

  ●

  唐

  ●

  牛马二韩

  ●

  韩滉

  ●

  五牛图

  ●

  韩幹

  ●

  牧马图

  ●

  照夜白图

  ●

  五代

  ●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

  黄荃

  ●

  写生珍禽图

  ●

  徐熙

  ●

  雪竹图,雏鹤药苗图

  ●

  薛稷

  ●

  屏风六扇鹤样

  ●

  边鸾

  ●

  二枝折花

  2.

  画论

  ●

  裴孝源

  ●

  贞观公私画录

  ●

  绘画著录

  ●

  朱景玄

  ●

  唐朝名画录

  ●

  断代史

  ●

  张彦远

  ●

  历代名画记

  ●

  绘画通史

  ●

  荆浩

  ●

  笔法记

  ●

  张璪

  ●

  绘镜

  ●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3.

  雕塑

  ●

  龙门石窟

  ●

  乐山大佛

  ●

  昭陵六骏

  ●

  乾陵石刻

  4.

  壁画

  ●

  敦煌壁画

  ●

  经变画

  ●

  西方净土变

  5.

  建筑

  ●

  寺庙建筑

  ●

  大小雁塔

  ●

  桥梁建筑

  ●

  赵州桥

  六、宋

  1.

  绘画

  ●

  人物

  ●

  ●

  武宗元

  ●

  朝元仙仗图

  ●

  李公麟

  ●

  五马图

  ●

  免胄图

  ●

  梁恺

  ●

  简笔画泼墨大写意

  ●

  李白行吟图

  ●

  泼墨仙人图

  ●

  山水

  ●

  北宋

  ●

  北方

  ●

  李成

  ●

  读碑窠石图

  ●

  李成之画近视如千里远

  ●

  范宽

  ●

  溪山行旅途

  ●

  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

  ●

  雨点皴

  ●

  郭熙

  ●

  早春图

  ●

  林泉高致

  ●

  卷云皴

  ●

  高远,深远,平远

  ●

  南方

  ●

  米芾

  ●

  人文山水画新开局

  ●

  赤壁遗古

  ●

  米点云山

  ●

  米友仁

  ●

  潇湘奇观图

  ●

  云山得意图

  ●

  北宋青绿山水

  ●

  王希孟

  ●

  千里江山图

  ●

  南宋山水

  ●

  李唐

  ●

  采薇图

  ●

  万壑松冈图

  ●

  刘松年

  ●

  四景山水

  ●

  十八学士图

  ●

  马远

  ●

  马一角

  ●

  踏歌图

  ●

  寒江独钓图

  ●

  夏圭

  ●

  夏半边

  ●

  烟釉林居图

  ●

  松溪泛舟

  ●

  花鸟

  ●

  工笔画

  ●

  黄居寀

  ●

  山鹧棘雀图

  ●

  赵佶

  ●

  芙蓉锦鸡图

  ●

  听琴图

  ●

  瘦金体

  ●

  崔白

  ●

  双喜图

  ●

  寒雀图

  ●

  写意

  ●

  文同

  ●

  善竹

  ●

  墨竹图

  ●

  赵孟坚

  ●

  岁寒三友

  ●

  法常

  ●

  老松八哥

  ●

  杨无咎

  ●

  墨梅图卷

  ●

  风俗

  ●

  苏汉臣

  ●

  秋庭戏婴图

  ●

  张择端

  ●

  清明上河图

  ●

  李贺

  ●

  货朗图

  七、元

  1.

  绘画

  ●

  人物

  ●

  王绎

  ●

  写像秘诀

  ●

  杨竹溪小像

  ●

  山水

  ●

  钱选

  ●

  秋江待渡图

  ●

  高克恭

  ●

  春山晴雨图

  ●

  赵孟頫(文人画领袖)

  ●

  鹊华秋色图

  ●

  元四家

  ●

  吴镇

  ●

  渔夫图

  ●

  倪瓒

  ●

  渔庄秋霁图

  ●

  黄公望

  ●

  富春山居图

  ●

  王蒙

  ●

  青卞隐居图

  ●

  花鸟

  ●

  王冕

  ●

  墨梅图

  ●

  繁花满枝

  ●

  柯久思

  ●

  墨竹图

  ●

  郑思肖

  ●

  墨兰

  ●

  无根兰

  2.

  雕塑艺术

  ●

  晋祠泥塑人物像

  ●

  重庆大足石刻像

  3.

  壁画艺术

  ●

  山西永乐宫壁画

  ●

  朝元图

  4.

  建筑艺术

  5.

  雕刻

  ●

  营造法式(李戒)

  6.

  工艺美术

  ●

  瓷器

  ●

  天青色(汝窑)

  ●

  钱(哥窑)

  ●

  变(均窑)

  ●

  定窑

  ●

  官窑

  ●

  缂丝工艺

  7.

  书法篆刻

  ●

  宋四家

  ●

  苏轼

  ●

  黄庭坚

  ●

  米芾

  ●

  蔡襄

  八、明清

  1.

  绘画

  ●

  明

  ●

  早

  ●

  浙派

  ●

  戴近

  ●

  钟馗出山图

  ●

  春游晚归图

  ●

  吴伟

  ●

  柳下读书图

  ●

  中

  ●

  吴门四家

  ●

  仇英

  ●

  人物故事图册

  ●

  辋川十景图

  ●

  最后一个青绿山水画家

  ●

  文徴明

  ●

  真赏斋图

  11●

  唐寅

  ●

  孟蜀官妓

  ●

  溪山鱼隐图

  ●

  白云青障图

  ●

  沈周

  ●

  庐山高图

  ●

  诗书画一体

  ●

  晚

  ●

  山水

  ●

  董其昌

  ●

  画禅室随笔

  ●

  松江画派

  ●

  花鸟

  ●

  工丽

  ●

  文进

  ●

  吕纪

  ●

  写意

  ●

  陈淳

  ●

  秋葵图

  ●

  山茶水仙图

  ●

  白阳仙人

  ●

  徐渭

  ●

  墨葡萄图

  ●

  泼墨大写意

  ●

  青藤白阳

  ●

  人物

  ●

  变形主义

  ●

  陈洪绶

  ●

  归去来兮辞

  ●

  水浒叶子

  ●

  崔子忠

  ●

  云中玉女图

  ●

  藏云图

  ●

  波臣派

  12●

  曾鲸

  ●

  王时敏像

  ●

  张子卿像

  ●

  清

  ●

  正统派

  ●

  清初六家

  ●

  王时敏

  ●

  云山图

  ●

  王鉴

  ●

  夏山图

  ●

  王翚

  ●

  溪山红树图

  ●

  王原祁

  ●

  ●

  吴历

  ●

  横山晴雨图

  ●

  恽寿平

  ●

  个性派

  ●

  清初四僧

  ●

  朱耷

  ●

  荷鸭图

  ●

  哭之笑之白眼看世人

  ●

  石涛

  ●

  苦瓜和尚语录

  ●

  搜尽奇峰打草稿

  ●

  髡残

  ●

  弘仁

  ●

  黄山图

  ●

  金陵八家

  ●

  龚贤,樊圻,高岑,邹喆,吴,叶欣,谢荪,胡慥,●

  杨州八怪

  ●

  扬州卖画

  ●

  郑燮,李鳝,李方膺

  ●

  布衣文人画

  13●

  金农,高翔,汪士慎

  ●

  文人休养职业画家

  ●

  黄慎,罗聘

  2.

  版画与年画

  ●

  版画

  ●

  朱圭,焦秉贞

  ●

  耕织图

  ●

  冷枚

  ●

  万寿盛典图

  ●

  陈洪绶

  ●

  分色木印木刻法

  ●

  芥子园画传

  ●

  年画

  ●

  天津

  ●

  杨柳青

  ●

  苏州

  ●

  桃花坞

  ●

  山东

  ●

  杨家埠

  3.

  建筑艺术

  ●

  园林建筑

  ●

  私家

  ●

  扬州

  ●

  个园,何园

  ●

  苏州

  ●

  拙政园,留园,网师园

  ●

  上海

  ●

  豫园

  ●

  皇家

  ●

  圆明园

  ●

  万园之圆

  ●

  颐和园

  ●

  承德避暑山庄

  ●

  宫殿建筑

  14●

  故宫

  ●

  天坛

  ●

  宗教建筑

  ●

  布达拉宫

  ●

  拉卜楞寺

  4.

  工艺美术

  ●

  九、现代

  1.

  四大画家群

  ●

  海派画家

  ●

  赵之谦

  ●

  虚谷,任熊,任熏,任颐,吴昌硕,蒲华

  ●

  任颐

  ●

  吴昌硕

  ●

  岭南画派

  ●

  高剑父

  ●

  高奇峰

  ●

  陈树人

  ●

  关山月

  ●

  北京画家群体

  ●

  齐白石

  ●

  江浙画家群

  ●

  黄宾虹

  ●

  张大千

  ●

  潘天寿

  ●

  傅抱石

  2.

  近现代美术教育家

  ●

  徐悲鸿

  ●

  田横五百士

  ●

  林凤眠

  ●

  春眠

  ●

  江畔

  ●

  刘海粟

  ●

  男女同校

  15●

  颜文梁

  ●

  厨房

  ●

  画室

  3.

  漫画

  ●

  丰子恺

  ●

  莫谈国事

  ●

  张乐平

  ●

  三毛流浪记

  ●

  叶浅予

  ●

  打到四人帮

  16

篇六:赵孟頫对文徴明的绘画影响体现在

  

  书画鉴赏Calligraphy&PaintingAppreciation文徵明《惠山茶会图》浅探杨琼(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0)摘要:受明朝高压政治的影响以及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很多文人士大夫爱好品茗,出现了大量的文人茶画作品。这些茶画主要描绘的是茶事活动。从内容上来看,是对现世生活的一种真实反映;从精神层面来看,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高洁、雅致的品性。茶画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门画派文徵明。文徵明毕生嗜茶,将茶事融入了诗歌以及绘画的创作当中,表现出了他高洁、雅致的品性。《惠山茶会图》是文徵明茶画图的主要代表作品,这幅画无论是从技法、章法布局亦或是主题来说,都体现了茶文化的内在意蕴。关键词:文徵明;《惠山茶会图》;茶画;明代;文人一、明朝茶画的发展代形成了雏形,在宋代开始兴盛,而在明清时期得到普及展而逐步兴盛起来的。茶画的主题所描绘的一般是饮茶活我国的茶文化起源于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在唐(一)明代茶文化情境具有清幽、雅致的艺术特征。后开始步入成熟发展的阶段,其中包括传统茶学、茶业等。茶文化的发展也导致茶的种类和饮茶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进贡团饼茶太过于耗费劳力,于是他就决定整改制度,下达诏令罢造“龙团”。这个诏令的下达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突破经过宋元时期的发展,明朝茶文化产生了新面貌,然并流行。茶画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随着茶文化的发动的情景,往往伴随着人物和各种物象,并且其创作背景与时代风尚、地区习俗以及文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画面44了中国历代以来传统文化的束缚,鞭策着茶文化进一步发

  图一?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展。这一大变动改变了贡茶的茶型,散茶开始逐步取代团茶饼,并得以发展、流行起来,点茶技术和斗茶活动逐渐被使制茶技艺在明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二)明代文人茶画清饮之乐以及散茶瀹饮法所取代,这些饮法的变更间接地明代文人茶的兴起主要是由于文人的引领。在各种社自然,实现了身心与绘画之间的统一。还是以茶会友、畅聊人生,人们都会有意识地去追求一个括身处之地是否具备静谧雅致的特点。品茶有这样一种说[1]法:“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在明代文人饮茶活动当中,无论是一个人品茗观赏,幽静的自然环境,这种自然环境既包括饮茶的对象,也包文人在选择自然环境的时候,其一是要聚集二三同道中的竹。在这种环境之下,选择一处朴实无华的亭房,周围伴着潺潺流水的清溪,耳边有着清脆动听的鸟鸣,没有人烟,方品一壶茶,悟道人生是最理想的选择。会制度的影响之下,茶文化深刻地渗透在士大夫和文人画家以及各个阶层的文化生活当中。因此,大量的文人画家生听松图》、唐寅的《琴士图》和《煮茶图》、仇英的《烹将手中的画笔对准了茶事活动。明代涌现出大量有关茶画主题的作品,如周翰的《西园雅集图》、许至震的《衡山先这些茶画一般描绘的是文人茶事,表现了饮茶的闲情逸茶论画图轴》、文徵明的《品茶图》和《惠山茶会图》等。趣与清淡高雅之风,文人雅士通过举办一些吟诗作画、会友赏花以及弹琴品茗的活动,在大自然中修身养性,从而使茶事常常出现在诗书画的创作里面,这集中体现了文人画,感悟人生,效法自然,抒发性情。吴门画派生活的吴中太湖地区是文人茶的兴起中心,对“雅文化”和“脱俗思想”的一种精神追求,他们以茶入这一带文人在明代茶文化的熏陶之下,潜移默化地把茶融入绘画创作之中,乐在其中,孜孜不倦,留下了大量的茶画他一生大部分的时光都和茶有关。他将茶融入画中,取法人,以茶会友;其二是倾慕于俊俏雅致的山野、苍松和静谧更没有喧嚣嘈杂的人声,在犹如世外桃源、远离凡尘的地二、文徵明《惠山茶会图》的主题、技法以及章法布局分析《惠山茶会图》(图一)描绘的是明正德十三年清明(一)《惠山茶会图》的主题分析节,画面描绘了文徵明和蔡羽、王守、汤珍、郑鹏以及王宠等几个好友游览无锡惠山的经历,具体来说,是描绘了他们在山间以茶会友、畅聊情谊的情形。《惠山茶会图》运用的是截取式构图,着重突出了茶会所要表达的内容,描绘出作品,尤以文徵明为代表人物。文徵明因为科举失利,转而在品茶和绘画中寻求心灵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慰藉,因此了一个闲适、优雅的环境。在画面中,郁郁葱葱的松树和翠柏高耸威严,一眼望去,群山巨石参差不齐,绵延不绝又崎岖坎坷。画面中分布着五主三仆八个人物,树木和山石之间有一个粗陋的茅草材质的凉亭,两个主人盘腿而坐,其中45书画鉴赏Calligraphy&PaintingAppreciation一人呈现静态,人把书籍铺开放在腿部,上半身稍稍侧着头部观望着别处,似在浏览阅读,苍郁挺拔的松树另外一下面有一张茶桌,瓶瓶罐罐,桌旁的竹炉上面安置着一顶茶壶,上面放置着各种精致小巧的茶具、里面似乎在数只烹饪着新鲜可口的泉水,个童子在准备着茶器迎接这次茶会,其中一个侍童在取火煮茶,另一似乎是刚到达此处,意以表达他的礼貌谦和。倾身向木栏边那头的两个文士拱手示一个文质彬彬的文人眼清晰可见,画面右侧是一片茂密的林木,肉曲径上有两个身着长衫、一条悠长清幽的林间小径通向里面,而来,气氛极其融洽。在他们前面有一个书童正回首张望气质儒雅的文士正在交谈,而幽幽缓步着二人,处,虽然这幅画表现的是某个瞬间静止的场景,神情举止似乎表明他在为两个文士引路去凉亭那有声,交谈声、但无声胜面喷薄而出,《惠山茶会图》(二)《惠山茶会图》实乃妙哉!水沸声、鸟虫声和风间松林声全都倚仗着画在技法上以元代赵孟頫为基准点,的技法以及章法布局分析而追溯有古雅文化之意的晋唐画法,继是由元代披麻皴演变而来的一种皴法,树木坡石的皴法用笔对之前来说趋于弱化,皴法与颜色渐渐地融汇在一起。笔墨的表现能力相幅画与文徵明前期“简洁淡雅”风格的作品相比,有所同又这有所不同。色彩的方向迈进了《惠山茶会图》多,树木坡石用笔简练、一步,有了新的发展,在注重笔墨表达的同时又朝着苍劲有力,物象更为具体深入,其色调明显浑厚许不拖泥带水。毫1.笔墨从笔法当中看出师法赵子昂、其笔墨干湿结合,渴笔中掺杂着秀润,生机勃勃,可以工致雅秀,画风比较突出,纵观《惠山茶会图》旁参王叔明;整张画面的描绘,造型繁密可见节的幽静、了秀美。缜密秀雅,作者个人这幅画的笔墨皴法并不多,充分描绘出了惠山林木暮春时纵向剖割,,用笔缜密,山石一座座斜靠紧挨着,行笔粗涩,细致又生动,皴法简洁明茶具器皿简单质朴,画面物态形象在作者的有意描绘下,草亭的柱身微微倾斜,画面当中树木像被工整细致中可看出略微的变形,淡墨渴笔一遍遍细致勾画累积而成,陡增装饰性与趣味性。用山石土坡的阴阳之面,中土坡质朴却又柔美秀润,正是由于这种简明秀致的皴法,中侧锋交替,分割出画态,力,且用笔线条生动灵活,与土坡相得益彰,形成了而松树修竹用笔却格外遒劲有带有较浓的书写意味。一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意462.设色单却不失生动,《惠山茶会图》采用的是青绿山水设色,画面设色简石绿两种颜色为主,与大多数青绿山水作品一样,主要以石青、赭石作为打底的颜色,颜色附着于山石的结构上面,先采用特征,术效果,最后用重颜色的石绿叠加在上面,再用石绿在上面渲染出山石的结构起到更明显的艺一起。待着色之后再用色彩进行复勾,各色有机融合在分单纯地用赭石烘染出深浅的过渡效果,山石的局部施以石青,凹处用淡赭稍微晕染。树干部干的结构特征。同的特点来的,—服饰差不多,画面中人物形态各具特点,用颜色表现出树都是用高古游丝描技法勾勒出但都有一个共可见文徵明把应而成,人物面相虽有雷同,饶有兴味,让人无不从画面中感受到闲适的氛围,但是人物身姿以及神态顾盼照方法之间藏着文徵明的个“传神胜过写形”发挥到了一定的高度。运笔3.章法布局人特色:纤细中带着涩拙。在画面的中心,《惠山茶会图》对人物的活动和情态进行着重描写。以文人茶会作为整个画面的主题铺开前传统的茶画图场景不同,与之谈和备茶等几个活跃的场面从容不迫地分散在整个画面当摆放在画面的主要部分,而是分别放置,文徵明并没有将七个把等候、人生硬地闲坐、相中,容的心境。这样放置的效果更好,能显示出一种游于山水、舒适从逸士遗风之气,历代文人在诗画意境营造当中都追求古之高人凸显出文人雅士的山林趣味,文徵明也同样崇尚古意,这其实也是对古人高逸情趣在画面中也着重的一种敬慕。世和寄情于山泉林壑的自在心境。可以看出,这幅作品表达了作者远离纷扰尘作者简介杨琼,美术专业2020级研究生,1997年生,女,汉族,研究方向为中国画。江西吉安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参考文献[1]陈继儒.岩栖幽事[M].上海:中华书局四库全书影印浙刻本,1965.[2]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3]张荀.论文徵明茶画中的审美意蕴[J].美育美刊,2019(4):108-115.[4]许艳艳.文徵明茶画艺术探析[J].福建茶叶,2017(1):356-357.[5]夏樾.澄怀味象—明代茶画的清雅之境[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2.

篇七:赵孟頫对文徴明的绘画影响体现在

  

  2浅析文征明的山水画艺术特色

  李晓

  /陈炜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文征明是明中期著名的画家,是明四家之一。文征明书法成就颇高,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多种题材,尤以山水画见长,将文人画的发展推向高峰。他注重师法古人,更注重师造化,以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本文通过分析文征明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探究文征明独特山水画风格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文征明;山水画;青绿

  一、影响文征明艺术发展的因素

  明代山水画的发展主要继承了宋元山水,明初戴进开创的浙派山水画师法宋代画家马远、夏圭,绘画以南宋的院体画风格为主,皴法主要为大斧劈皴,线条厚重。明中期在苏州兴起的吴门画派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推崇北宋的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明晚期兴起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师法董源、巨然、倪瓒、黄公望,与吴门画派的绘画风格联系密切。

  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并不似其他画家一样幼年成才。王世贞《文先生传》中说:“先生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他七岁才能站立,八九岁语言不顺畅,行动迟缓。文征明九岁时,其父文林就让他跟随吴宽学习古文,后来跟随父亲读书,十九岁因书法较差岁试三等。文征明因此下定决心苦练书法,大量临摹智永的《千字文》,每日临摹十本才肯睡觉,二十岁师从沈周习画,二十二岁拜李应祯为师父研习书法。文征明曾任翰林待诏,但日常工作只是给嘉靖皇帝讲解经传史鉴,这对文征明来说既感觉无所作为又被琐事影响,不能专心画画。五十七岁时,文征明决定告别仕途退隐山林,回到老家苏州过起了闲适、安逸的生活。

  二、文征明各时期的山水画特点

  文征明精通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其中他的山水画数量最多。文征明的山水画题材大多是家乡的自然风光,于山水画中饱含对家乡的眷恋。文征明山水画风韵独特,十分注重水墨和色彩的运用。文征明成就最高的是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如《万壑争流图》、《绿荫长话图》。

  (1)

  早年绘画风格-古朴文雅

  江南水乡秀丽的风景影响着文征明的绘画特点,他的青绿山水文雅且毫无匠气,《烟江叠嶂图》是文征明早期山水画的代表作。这幅山水画采用平远的构图方法,描绘了烟峦起伏的景色,用强劲有力的线条表现山石树木,对于山川细心描绘,设色浅淡,很少使用浓墨。

  文征明早期山水画中的人物和树石都取法赵孟頫,除此之外还学习黄公望、倪瓒、王蒙等画家山水画中浓密的苔点。文征明的山水画多是描绘具体的生活环境,在自然中提取景色描绘。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中,大都有人物的存在,这也使得他的山水画多了一丝雅趣。

  (2)

  中年绘画风格-色彩奔放

  文征明中年时期绘画风格在设色上有所改变,不再是浅设色,而是更加浓郁,随着练习的日益精进,笔法更加老辣,画面体现着文人气韵,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是《惠山茶会图》。画面中文人雅士品茶吟诗,有人在林中散步,有人在亭中赏画,整体作品风格青绿重色,在画山石树木中融入了书法用笔,以行书的中锋笔法晕染,偶时用侧峰,对山石用石绿染色,对树干用赭石和藤黄晕染;画面中的人物采用工笔的形式,树石的形态勾勒细致,树木分布有高低、疏密之分,主次呼应,整幅画高雅精致、情景交融。

  这种青绿画法是在赵孟頫、钱选的山水风格上的创新之作,装饰意味浓厚,对所描绘对象如松树、山石以写实的手法层次清晰,较少用皴擦,多反复渲染,色彩厚重。

  (3)

  晚年绘画风格-率真野逸

  文征明晚年的山水画更具内涵和深意,在构图上愈加复杂,用笔放松自如,表达内心感受的作品较多。他晚年的代表作品是《绿荫长话图》,这幅画中两人坐在绿荫树下闲聊,树旁的小路向山间隐去,耸立的松柏线条干枯淡雅,山石的勾勒细腻结实,在构图上具有深远和高远的特点。这幅图与青绿山水相比很少渲染,树木的用笔凝练,山石放松概括,近景的古树刻画精细,皴法细腻再加以晕染,中景的古松皴擦出了斑驳的树干,茂密的松针用利落有劲的线条显得整个古松越发挺拔。

  《真赏斋图》是文征明晚年细笔山水画的代表作品,适时八十岁。这幅画中描绘了太湖的假石,房屋后的远山、湖泊,在树木林立的环境中,一房屋内二人对坐赏画交谈,童子在火炉前煮茶,真实的画面中没有浓墨重彩,有的是细致的山水、浅绛设色,文征明这样的年纪还能画出如此工细的作品实在不易。

  三、文征明对青绿山水的创新

  文人画在宋朝经过苏轼的倡导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文人士大夫追捧。到了明代,以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崛起标志着文人画在画坛中占据着主流地位。

  文征明通过临摹古人的佳作,不仅学习画中的绘画技巧,还把对于山水画的思考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他意识到不能只是单纯的模仿,更要注重创新,集大家之长的同时师法自然形成自己的绘画创作体系。

  文征明的青绿山水很少用墨,这是借鉴了倪云林的特色。学习赵孟頫和王蒙时,不是一笔一划地仿照,而是注重心神领会。他对于元四家的绘画技巧和用色有深入的研究,他们的身处环境相似,作画风格也相近。文征明的山水画得到沈周很多指导,他自小就从沈周身边学习,沈周为人磊落、敦厚,文征明不仅学到了绘画技巧、构图方法,还从沈周身上学到了为人处世的品性。从史料来看,文征明还注重书法入画,对赵孟頫的书法和山水画作了透彻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将这些绘画语言转变到自己的山水画中。

  文征明的山水画主要是青绿山水小景,吸取唐代的装饰感、宋代的厚重感、元代的雅致,他的题材主要是描绘园林景物、江南风光。文征明的青绿山水在沿袭元四家的基础上还有对赵孟頫的学习,赵孟頫的“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的思想对文征明影响颇深。他学赵的书法、绘画、构图层层重叠,在文人画家中赵孟頫是最先使用青绿画法的,文征明在他的基础上将浅降与青绿结合,稀释石色颜料,《惠山茶会图》就是运用这个方法来画的。

  唐宋以来,青绿山水在颜色上对比强烈,赵孟頫和文征明在此基础上将浅降做底,再施以石青石绿,这样的山水画更加雅致耐看,文征明在山石的皴法上做减法,在树木的皴法上做加法,同时对树木勾形上方圆并重,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

  四、文征明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

  文征明汲取各家之长,将自己的山水画中诗、书、画达到完美的结合。他继承了沈周的绘画思想,还影响了以董其昌为首的文人画团体。后世画家对文征明的艺术评价很高,董其昌说“衡山精工古雅,有唐、宋名家风格,胜国画手不足师矣。”

  吴门画派兴盛于明代中期,对清代绘画影响深远,文征明的清秀典雅的画风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力足以证明他是十六世纪中国画坛举足轻重的画家。

推荐访问:赵孟頫对文徴明的绘画影响体现在 体现在 绘画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