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2023年度高三数学说课稿五篇

时间:2023-01-05 19:05:05 浏览量:

高三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第五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这门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高三数学说课稿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高三数学说课稿五篇

高三数学说课稿1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1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第五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1) 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所反映出的“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就可以看到《数学》本身的“量化”与“物化”。

  (2)从建构手段角度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数形结合”思想。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2 能力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3 创新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能力;《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数形结合”能力。

  4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完美结合。

  关键:本节课通过“数形结合”,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变通能力。

  四、 教材处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先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本课时为何提出“数形结合”呢,应该说,这一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节课处理过程力求达到解决如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又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简单的和谐关系。

  五、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启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启发引导学生实践数学思维的过程,自得知识,自觅规律,自悟原理,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六、 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着重掌握元认知过程。

  2、使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多向交流相结合。

  七、 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景。

  1、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遇到大小不等的量,还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带有方向的量,这些量应该如何表示呢?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引导)通过“力的图示”的回忆,分析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考虑力的作用点对运动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影响。

  设计意图:

  1、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论证的过程。

  2、我们知道,学*是与一定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提供实际背景材料,形成假说。

  1、小船以0.5m/s的速度航行,已知一条河长20xxm,宽150m,问小船需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对岸?

  2、到达对岸?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什么?(学生讨论,期望回答:指代不明。)

  3、由此实际问题如何抽象为数学问题呢?(学生交流讨论,期望回答:要确定某些量,有时除了知道其大小外,还需要了解其方向。)

  设计意图:

  1、教师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思维的最邻近发展)通过问题引领,来促成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

  2.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

  (三)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如何补充上面的题目呢?从已学过知识可知,必须增加“方位”要求。

  2.方位的实质是什么呢?即位移的本质是什么?期望回答:大小与方向的统一。

  3、零向量、单位向量、*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系列化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明确要领。)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数形结合”思想上的建构。

  2、这一问题设计,试图让学生不“唯书”,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让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

  3、尽可能地揭示出认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经过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数”与“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形”的外表里,蕴含着“数”的本质。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实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教师引导:在此我们已经知道,欲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于图形来解决,这就是向量的理论基础。

  下面继续研究,与向量有关的一些概念,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

  概念1: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概念2:长度等于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概念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行(或共线)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行。)

  概念4: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设计意图: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有向线段与向量两者关系的建构。

  2.这些概念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向量”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数形结合”。

  3.让学生对教学思想方法,及其应情境达到较为纯熟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思维地贮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和应用。

  (六)总结回授调整。

  1.知识性内容:

  例 设O是正六边形A B C D E 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中与向量O A、O B、O C相等的向量。

  2.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新素质培养的小结:

  a.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探察问题的意识”;发现作为一种能力,可以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

  b.问题的解决,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

  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c.问题的变式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一种多维整合过程。重组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教材知识在更高水*上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形成一个自我再生力强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系统,从而使得思维具有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

  2.设计意图:

  1、知识性内容的总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2、运用数学方法创新素质的小结,能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这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七)布置作业。

  反馈“数形结合”的探究过程,整理知识体系,并完成习题5.1的内容。

高三数学说课稿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2、体会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画板的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

  2、体会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强化类比、联想的方法,领会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点轨迹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

  2、树立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的轨迹。

  教学难点: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室,四人一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上述教学手段,一方面: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模式: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生活中我们四处可见轨迹曲线的影子。

  演示:这是美丽的城市夜景图。

  演示:许多人认为天体运行的轨迹都是圆锥曲线,研究表明,天体数目越多,轨迹种类也越多。

  演示建筑中也有许多美丽的轨迹曲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轨迹,曲线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激发学习兴趣。

  2、激*感,引导探索

  靠在墙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站着一个人,我们不禁会想,这个人是直直的摔下去呢?还是划了一条优美的曲线飞出去呢?我们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新教材高二上册88页20题,也就是这里的例题1。

高三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1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

  《向量》出现在高中数学第一册(下)第五章第1节。本节内容是传统意义上《*面解析几何》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2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

  (1) 从“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所反映出的“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就可以看到《数学》本身的“量化”与“物化”。

  (2)从建构手段角度分析,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中,可以看到“数形结合”思想。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能利用它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2 能力训练目标: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类比能力,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路和观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

  3 创新素质目标: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和整合能力;《向量》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数形结合”能力。

  4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独立意识以及不断超越自我的创新品质。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向量概念的引入。

  难点:“数”与“形”完美结合。

  关键:本节课通过“数形结合”,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和变通能力。

  四、 教材处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就是认知结构的组建,其过程一般是先把知识点按照逻辑线索和内在联系,串成知识线,再由若干条知识线形成知识面,最后由知识面按照其内容、性质、作用、因果等关系组成综合的知识体。本课时为何提出“数形结合”呢,应该说,这一处理方法正是基于此理论的体现。其次,本节课处理过程力求达到解决如下问题: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如何发展?又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式,如何反映生活中客观事物之间简单的和谐关系。

  五、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十分复杂的动态性总体,是教师和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又互为客体。启动学生自主性学习,启发引导学生实践数学思维的过程,自得知识,自觅规律,自悟原理,主动发展思维和能力。

  六、 学习方法

  1、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着重掌握元认知过程。

  2、使学生把独立思考与多向交流相结合。

  七、 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景。

  1、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会遇到大小不等的量,还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带有方向的量,这些量应该如何表示呢?

  2、(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引导)通过“力的图示”的回忆,分析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考虑力的作用点对运动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影响。

  设计意图:

  1、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感到棘手,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论证的过程。

  2、我们知道,学*是与一定知识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提供实际背景材料,形成假说。

  1、小船以0.5m/s的速度航行,已知一条河长20xxm,宽150m,问小船需经过多长时间,到达对岸?

  2、到达对岸?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什么?(学生讨论,期望回答:指代不明。)

  3、由此实际问题如何抽象为数学问题呢?(学生交流讨论,期望回答:要确定某些量,有时除了知道其大小外,还需要了解其方向。)

  设计意图:

  1、教师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思维的最邻近发展)通过问题引领,来促成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

  2.通过学生交流讨论,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赋予抽象的数学符号和表达方式。

  (三)引导探索,寻找解决方案。

  1、如何补充上面的题目呢?从已学过知识可知,必须增加“方位”要求。

  2.方位的实质是什么呢?即位移的本质是什么?期望回答:大小与方向的统一。

  3、零向量、单位向量、*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系列化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明确要领。)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数形结合”思想上的建构。

  2、这一问题设计,试图让学生不“唯书”,敢于和善于质疑批判和超越书本和教师,这是创新素质的突出表现,让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执着地追求。

  3、尽可能地揭示出认知思想方法的全貌,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经过引导,学生归纳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数”与“形”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形”的外表里,蕴含着“数”的本质。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引导学生确实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教师引导:在此我们已经知道,欲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于图形来解决,这就是向量的理论基础。

  下面继续研究,与向量有关的一些概念,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演示进行观察。

  概念1:长度为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概念2:长度等于一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做单位向量。

  概念3: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行(或共线)向量。(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行。)

  概念4: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设计意图: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积累了已有探索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评价,共同完成了有向线段与向量两者关系的建构。

  2.这些概念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向量”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数形结合”。

  3.让学生对教学思想方法,及其应情境达到较为纯熟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思维地贮存在大脑中,随时提取和应用。

  (六)总结回授调整。

  1.知识性内容:

  例 设O是正六边形A B C D E F的中心,分别写出图中与向量O A、O B、O C相等的向量。

  2.对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新素质培养的小结:

  a.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提炼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发现作为一种意识,可以解释为“探察问题的意识”;发现作为一种能力,可以解释为“找到新东西”的能力,这是培养创造力的基本途径。

  b.问题的解决,采用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现了数

  学思想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c.问题的变式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活动过程中一种多维整合过程。重组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多维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高层次的知识综合过程,是对教材知识在更高水*上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形成一个自我再生力强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系统,从而使得思维具有整体功能和创新能力。

  2.设计意图:

  1、知识性内容的总结,可以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

  2、运用数学方法创新素质的小结,能让学生更系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这是每堂课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七)布置作业。

  反馈“数形结合”的探究过程,整理知识体系,并完成习题5.1的内容。

高三数学说课稿4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随机抽样》是人教版职教新教材《数学(必修)》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简单随机抽样”是“随机抽样”的基础,“随机抽样”又是“统计学‘的基础,因此,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抽样”是基础的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做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抽样的必要性,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两种方法;(2)通过实例分析、解决,体验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及其方法的可靠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身边事例研究,体会抽样调查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抽样思考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简单随机抽样常见的两种方法(抽签法、随机数表法)

  难点: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科学性,以及由此推断结论的可靠性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及设想。

  下面我再具体谈谈教学实施过程,分四步完成。

  三、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提出问题

  〈屏幕出示〉例1:请问下列调查宜“普查”还是“抽样”调查?

  A、一锅水饺的味道B、旅客上飞机前的安全检查

  C、一批炮弹的杀伤半径D、一批彩电的质量情况

  E、美国总统的民意支持率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抽样”,并板书课题——XXXX抽样「设计意图」生活中处处有“抽样”调查,明确学习“抽样”的必要性。

  (二)主动探究,构建新知

  〈屏幕出示〉例3:语文老师为了了解07电(1)班同学对某首诗的背诵情况,应采用下列哪种抽查方式?为什么?

  A、在班级12名班委名单中逐个抽查5位同学进行背诵

  B、在班级45名同学中逐一抽查10位同学进行背诵

  先让学生分析、选择B后,师生一起归纳其特征:(1)不放回逐一抽样,(2)抽样有代表性(个体被抽到可能性相等),学生体验B种抽样的科学性后,教师指出这是简单随机抽样,并复习初中讲过的有关概念,最后教师补充板书课题——(简单随机)抽样及其定义。

  从例2、例3中的正反两方面,让学生体验随机抽样的科学性。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之一。

  复习基本概念,如“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

  〈屏幕出示〉例4我们班有44名学生,现从中抽出5名学生去参加学生座谈会,要使每名学生的机会均等,我们应该怎么做?谈谈你的想法。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抽签法”步骤:

  (1)编号制签

  (2)搅拌均匀

  (3)逐个不放回抽取n次。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3采用“抽签法”的实施步骤。

  「设计意图」

  1、反馈练习落实知识点突出重点。

  2、体会“抽签法”具有“简单、易行”的优点。

  〈屏幕出示〉例5、第07374期特等奖号码为08+25+09+21+32+27+13,本期销售金额19872409元,中奖金额500万。

  提问:特等奖号码如何确定呢?彩票中奖号码适合用抽签法确定吗?

  让学生观看观看电视摇奖过程,分析抽签法的局限性,从而引入随机数表法。教师出示一份随机数表,并介绍随机数表,强调数表上的数字都是随机的,各个数字出现的可能性均等,结合上例让学生讨论随机数表法的步骤,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步骤:

  (1)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上确定起始位置

  (3)取数。教师板书上面步骤。

  请一位同学说说例3采用“随机数表法”的实施步骤。

高三数学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两种循环语句。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的框图,学习了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和条件语句,这些都是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基础。

  本节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把框图转化为语言,将循环结构在计算机上实现,另一方面为学习较复杂的流程图打下基础。本节课对学生算法语言能力、有条理的思考与清晰地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for语句与while语句的结构与含义,并会应用

  难点:应用两种循环语句将具体问题程序化,搞清for循环和while循环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三种不同的循环语句的形式、执行过程和比较对循环语句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学习过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的用基本算法语句描述算法、体会算法思想的作用及应用,增进对算法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引入

  复习循环结构,目的是承上启下,以旧引新,一方面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另一方面为引入循环语句作铺垫。

  操作方法:师生共同在黑板上画出框图,并对重点适当强调。

  例1.设计一个计算

  的算法并写出相应的框图。

  直到型当型

  复习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强调重点,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差异。

  2.探索新知

  通过上面的两种循环结构程序框图,引出今天所要学习的两种循环语句,他们分别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也有当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型)两种语句结构。即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

  下面就向学生们介绍这两种语句的一般格式,并在相应位置作出对应的程序框图。之后提问:通过对照,大家觉得wHILE型语句与UNTIL型语句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教师予以提示,点拨指导。由特殊到一般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3.例题精析

  例2把例1的直到型循环框图转化为程序。

  教师将直到型语句写在直到型结构旁边,并连线,告诉学生,这就是直到型循环语句。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意识到程序和框图是一一对应的,写程序只需把框图翻译成相应的语句即可。并且对循环语句有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比能力

  例3.求*方值小于1000的最大整数

  .(wHILE型)语句的理解

  4.课堂小结

  ⑴循环语句的两种不同形式: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另补充了for语句),掌握它们的一般格式。

  ⑵在用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编写程序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格式及条件的表述方法。

  ⑶循环语句主要用来实现算法中的循环结构,在处理一些需要反复执行的运算任务。如累加求和,累乘求积等问题中常用到。

  (通过师生合作总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抓住本节的重点。)

  5.布置作业

  必做:设计一个计算

  的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写出相应程序。

  选做:设计一个计算

  的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写出相应程序。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6.板书设计

  总结:

推荐访问:数学 说课稿 高三 高三数学说课稿五篇 高三数学说课稿1 高三数学说课稿1-3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