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渔歌子》说课稿3篇

时间:2022-12-31 14:55:06 浏览量:

《渔歌子》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渔歌子》,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首先:  一、说教材  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歌子》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

《渔歌子》说课稿3篇

《渔歌子》说课稿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渔歌子》,下面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设想。我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情、教学流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首先:

  一、说教材

  本科教材是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课所在单元的主题

  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依据课程标准,本单元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乡村生活,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读中抓景物特点,学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二、说目标

  本首词的作者唐代诗人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多才多艺,擅长音乐、书画、歌词创作。他流传到今天的歌词,有《渔歌子》五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是最出色的篇章。从字面看,这首词的主要意趣是渔翁忘情地欣赏和玩味江南烟雨垂钓的情趣。词的主人公,实际上就是张志和这位“烟波钓徒”的自画像。它是一幅渗透了词人热爱自然与生活之情的江南春天风物画。

  在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上,我设定为引导学生对词中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对比体悟不同意境,感受感受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说教法

  词在唐朝刚刚兴起,这首词是唐诗演化为词的一个创举,主要是第三行由原来的七字句破成了两个三字句。其他部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唐诗的影子。这种独特性,使得这首词内容简短易懂。

  教法上采用多媒体创设意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拓展对比不同诗词风格,从而进入词描绘的意境,逐渐走进诗人的内心。学法上采用听、说、读、写、唱、画等手段,面向全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四、说学生

  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在本册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诗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不同诗人笔下勾画出的不同渔翁的心绪,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五、 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有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我以诗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也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情。诗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大气磅礴,也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淡淡哀愁_这样诗意的语言开场,随之激发学生背诵、分享已经掌握的诗词,由面到点,再激励学生背诵上节课的两位宋代诗人笔下展现田园风光的诗句,而后话锋一转,把镜头拉回唐朝,出示作者介绍板书并齐读课题。短时间内将学生由古诗词引入,又利用背诵比赛展示,让学生全情投入,用反映诗歌内容的画面带着学生的眼球,用介绍作者的文字,牵着学生的心马上入课。解题,了解“词”的知识,复习已学过的词《忆江南》,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为一步步走进本课做好了充分的知识储备。

  第二环节: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以“文章不厌百回读”, 读要读出词中写的内容,词中写的味道启发学生在读中体悟,并用幻灯片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明确任务,即:在一分钟之内大声读诗文,能读几遍就读几遍,一定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之后个别展示,生生互评,并检查6个字的读音。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之后试着结合解词,按字面翻译《渔歌子》,力求准确,不漏字。(把翻译的意思带进诗里,再读古词。)让学生就“如何读出词的味道”?发表意见后试读,读后进行点拨。老师抓住机会,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不失时机范读全诗,注意体会“词”与“诗”之间字数与节奏的"微妙差别。并仍学生说说诗与词之间字数和节奏的差异。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着充满意境的图片,播放名家朗读录音,一边听一边感受完之后说说自己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闻到什么呢?丰富的想象后学生带着这份美好配着音乐再读本首词。并让畅所欲言,汇报读了这首词的感觉,说说这首词应该读出怎样的味道来?

  通过初读、泛读、听读、再读,达到了整体感知《渔歌子》的目的,学生又一次为一步步走进作者的内心扫清了障碍。

  第三个环节——走进文本,想象画面;我出示了国画名家白雪石的山水画,让大家看着这幅图,说说感受——西塞山前,怎样的桃花?又是怎样的流水?还有怎样的飞鸟?看PPT,说出白鹭给你怎样的感觉?从而感受到白鹭有别于麻雀到呢个小鸟的那份纯洁、悠闲、舒适、舒展、自由。让学生把这个理解再带进去,再读一遍前两行诗句:再追问“为什么要把‘鳜鱼’写进去呢?并尝试理解读。通过对词所刻画的色彩的欣赏,激发学生用美美的感觉来读词的后两句。

  引导学生理解画中的人物及他为何不须归,在层层剥茧之后,学生体悟到老渔翁陶醉于美景之中,连下雨都不回家了,逍遥自在胜神仙哪!此时配着音乐,再读,学生意境感受到了这首词带给我们的那份美丽和惬意。

  第四个环节——拓展体悟,感情背诵;通过PPT引导学生,对比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中的渔翁,与《渔歌子》中老渔翁心情的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境不同。此时,孩子们已经走到了作者的心中,了解到了透过词隐含在作者心中的情意。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那这份美丽表达出来:可自由选择画、说、唱等形式,并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最恰当的时候展示了作用。展示成果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揣摩语言,指导背诵。背诵采取:第一次背诵,看着PPT出示的画面,试着背诵整首词。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第三次背诵,带着那份渔翁的闲适悠然,在优雅故去的伴奏下,有感情朗读全词。(师生齐颂)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词美,景美,人也美!学生完全沉醉于词中。此时,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无疑是拔高点。用PPT出示张志和哥哥写的词《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从而使得学生吃透了《渔歌子》,走进了张志和心里。

  第五个环节——教师示范,识字写字,词的学习,不吝时间进行识字、写字,确实难能可贵。

  第六个环节——作业设计,探究延伸。最后一个环节,作业的设计有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充分关注了每个学生,学生的不同层面,并将探究学习的触角巧妙的延伸到了课外。

  板书设计8个字渔 翁 不 归 悠 闲 自 在,将本课的全部已经,高度概括,此时,结合板书总结全文,却终使人觉得“课已尽,意犹在”。

  六、说教学设计特点

  1.用诗般魅力的语言,酿出古诗词特有的味道

  作为传统文化精髓,古诗词的教与学应该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师生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定会别具情趣。

  整堂课的设计我力图通过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对课前导语、课中过渡语、课尾结语精心推敲,并且在上课过程中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古诗词。在课堂上,用诗般魅力的语言,带着这浓浓的语文是色彩,酿造出古诗词的独特味道。

  2.注重有效指导,扎实掌握字词

  本课设计在词的教学过程中,并不忽视字词教学。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词语的含义,再到板书示范,记住难点笔画,最后正确书写生字。分层解决了生字音、形、义的学习目标。

  3.创设优美情景,感悟特有意境

  张志和的《渔歌子》虽然只有27个字,但作为画家诗人集一身的他,在本词中将意境体现的淋漓尽致。要想走进诗人内心,必先感悟诗词意境。

  优雅的古曲、山水画般的用PPT出示的意境图,教师和名家配以古典乐曲的吟诵,将学生带入画中,不由得不尽情想象:看到了,听到了,还闻到了,也想到了——思绪翩飞中学生渐入诗境。

  当学生交流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的优美意境时,又引导他们画、唱、说心中的这首词。从无形到有形,意境意境揭开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中渗透引用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学生不但感受到景色美,诗境的美的气息将会充溢整个课堂。

  4.拓展延伸,走进诗人内心

  在教学设计中我抓住了“白鹭飞、不须归”等关键词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和那种悠闲自得、淡泊不争的生活情趣。

  同时,适时引入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与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夫歌》为理解诗人内心做对比,对比之后,诗人的那份淡泊名利的闲适与淡定从容已跃然纸上,解决本课走进诗人内心的教学重点的解决也将水到渠成。

  5.读来读往中尽显“读占鳌头”,读出读进中品尝语文味道

  我的本节课设计不但注重诗情浓浓,古琴幽幽,还特别体现出了书声琅琅的“读占鳌头”,多样多次的读都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逐层有提升。

  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从范读后的有板有眼,到倾听名家朗读之后的感悟读;从“白鹭飞”中的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美美地读,再到“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想象读,从教师引读,到男女生读、全体师生的深情配乐朗读,通过如此这般的“语言描摹”、“情景再现”、“想象跟进”让学生自然走入情景,有感情朗读水到渠成,多种朗读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个的情感高潮,借助张志和的词饱尝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道。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渔歌子》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渔歌子》说课稿3篇(扩展1)

——《渔歌子》教学反思10篇

《渔歌子》教学反思1

  我的《渔歌子》教学:

  第一,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以及颜真卿对他的评价,丰厚学生对张志和的了解。

  第二,丰盈画面, 在音乐伴奏下,通过教师范读,继于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想象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让他们心中的画面有色彩,有声音,有动感。

  第三,品味“钓中情”,张志和笔下的渔翁为何不归,应该不难理解,但是需要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并想在孩子们心头留下一种情怀,是需要好好设计的,于是我引用颜真卿的话,切中要害,又饶有趣味,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就真正感受到了渔翁的悠闲,豁达。

  第四,研究“钓”之蕴,从古至今描写垂钓的诗词很多,该选哪些让孩子去品味,我仔细琢磨,最后选种了〈江雪〉和〈题秋江独钓图〉,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江雪〉中孤独的垂钓,〈渔歌子〉中悠闲的垂钓和〈题秋江独钓图〉中豪放的垂钓。三篇诗词,三种情感,三个境界,期望着能留给孩子们对诗歌执着地追求的热情。

  《渔歌子》教学反思《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一、引导想象,进入意境

  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勾勒出西塞山的美景,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丰富的画面是学好《渔歌子》的关键。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时先抛出一个概括性的问题“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吗?”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问题细化:“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脑筋去想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恍然大悟:原来想象不仅要用脑,而且要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融为一体,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有的说:“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有的说:“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这也为朗读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师不必刻意讲解,学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中品味词中精华,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学生对于词中每一句画面的描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为老师,我没能引导学生将这首词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学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重温浏览过的美景,将 “身临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相信学生会更容易把握全词的精华。

  二、反复朗读,品赏佳句

  “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此次教学中,初读全词时,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将这首词至少读3遍,第一遍要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第三遍,要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在此基础上,以情为主线,引导学生领略诗情画意,读出韵律美和画面美。当学生遇到朗读中的瓶颈时,我总会根据词中的意境来提示,如:“白鹭如此的悠闲,咱们把语速就得放慢些,声音读轻点。”“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不要惊扰它,读流水时再轻些。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齐读这一句。”“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反复朗读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轻重缓急,把握了词的节奏。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旷达乐观的.襟怀和对世俗的鄙视,我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品味钓中情,归向何处?为何不归?相机出示张志和的生*,学生通过分析感悟不须归的原因,为强化这一感悟,我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于本词进行对读,体会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诗词解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想象画面,在对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渔歌子》教学反思2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江南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词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然而,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的遗憾甚多:作为公开课,我准备得较为充分,但那天早上,临阵出了点状况,我没有时间调试好课件,导致该渲染气氛时的音乐,没能及时呈现,冷场尴尬,失趣不少。再者,我自身存在的一个弊端,上课老是前松后紧,喜欢自由,未秉承章法。没有做到教而有法,导致延时。加之课间音乐的打扰,让人不堪其扰,学生也无心听课,教学效果欠佳。总之,诗歌教学为古之经典传承,用哪种方式能将其发挥到极致,还是我要挖掘和进攻的方向。教学有法,无法而至极致。亟待与各位同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请大家对我的这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恳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

《渔歌子》教学反思3

  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所写的这首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被世人一直所模仿然而却从未被超越。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本首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词意境很美,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一问一答让学生回答,没有过多讲述,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恰当的引导,丰富的地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味,节奏,体验诗人的情怀,“读”“想”结合教导学生学习诗词不但要读还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的形式,从一开始的指名读,范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到后面的配乐听读,师生对读等。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诗词的学习中采用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色?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味道?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回答的十分踊跃,不仅仅看到了诗词中连绵的西塞山,自由飞翔的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桃花的花香,流水,风声,鱼的游动……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给我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声色合一,相得益彰的唯美画面。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古诗词的学习一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节课我对张志和的生*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出示了张志和的兄长张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均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这首词,并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对诗词的环节。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最后有介绍张志和是一名直钓者,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总之,给全镇老师上这样的公开课,我感受到了自己不足之处,开始的紧张,在上课环节上的不够衔接,对学生语言评价的不够丰富,自己教态的不够自然,然而这节课我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此次公开课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也将会以此为戒勉励自己不断去学习,在教育教学上取得进步。

《渔歌子》教学反思4

  《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江南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田园生活的美好,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中,我紧抓情感主线,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词的意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现美景,体会词中美景

  词中所描绘的江上渔舟,*红桃,雨中青山,天空白鹭,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充分地让学生进入到景美人爱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其中,不露痕迹却不忘引导,学生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

  三、谈话交流,拓展加深体会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我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对词入座,落实了字形、词义,整体结合起来,又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对比也更加深对该词的理解。

  四、悟写结合,拓宽想象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为此,我在课上积极让学生图文结合,充分展开想象,使每幅生动的画面内化为语言,很好的巩固了内化语言的功效。

  然而,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的遗憾甚多:

  一、作为公开课,我准备得较为充分,但那天早上,临阵出了点状况,我没有时间调试好课件,导致该渲染气氛时的音乐,没能及时呈现,冷场尴尬,失趣不少。

  再者,我自身存在的一个弊端,上课老是前松后紧,喜欢自由,未秉承章法。没有做到教而有法,导致延时。加之课间音乐的打扰,让人不堪其扰,学生也无心听课,教学效果欠佳。

  总之,诗歌教学为古之经典传承,用哪种方式能将其发挥到极致,还是我要挖掘和进攻的方向。教学有法,无法而至极致。亟待与各位同仁互通有无,共同进步。请大家对我的这节课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恳请各位不吝赐教,我将不胜感激!

《渔歌子》教学反思5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那么,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轻松愉悦学好古诗词,习得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教完这篇课文,觉得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其实就是兴趣。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1、音乐激趣。于是,《渔歌子》开课时,我就播放动听的《渔歌子》歌曲,让学生猜歌名,学生兴趣很浓,一下子就精神抖擞。联系背景领悟诗人悠闲自在之后我又放吟诵《渔歌子》的曲子,并带着他们一起悠闲地吟诵,他们无比欢快。

  2、故事激趣。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志和曾被皇帝赐官、赐名,后来因一些事情被降官。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辞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间。他钓鱼又不设饵,他哥哥写词劝他回家等等。这些资料老师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介绍,令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

  3、绘画激趣。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而《渔歌子》这首词更为明显。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我根据诗词内容在黑板上绘其景,引导学生轻松说其美,悟其意。

  在这堂古诗词教学中,我还采用“配诗乐”、诵读比赛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俗话说:“笨妈妈教出聪明孩子”。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聪明的“笨妈妈”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做主,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所以孩子就越来越能干。同理,课堂上,聪明的老师应该是把充分的学习时间,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语文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1、把诵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诵读,有范读,让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我让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的初读,读准字音;带着节奏读,读出音乐美;然后读出韵脚“飞”、“肥”、“归”,读得有滋有味。诗词初步读懂了,接着在学生细细品味词的美丽画面时,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朗读,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最后在联系作者张志和被贬后,干脆辞官整日泛舟垂钓的背景资料,感悟他的悠闲自得时,孩子们还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情于自己的声声诵读中。不仅读得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读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此时,词中美丽如画的景、悠闲自在的人、兴奋舒畅的心都洋溢在那童声之中。

  2、把想和说的时间还给学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对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内心、语言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等细节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大胆表述,内化成自己的感悟。

  《渔歌子》通过短短27个字,描绘了一片色彩明丽、画面清新的.诗情画意。在背景音乐里,我用那柔美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这宁静而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老师继续引导孩子们想象得更具体些,“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颜色?怎样的姿态?在斜风细雨中,周围的景物又有着一番怎样的变化?”同学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纷纷述说心中所想到的如仙境般的美景,通过形象再现,走进了这意境优美的春日中,走进了富有情趣的词人心中。

  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具体些,更生动些,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上了远处苍翠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近处飘飘悠悠的粉红桃花,慢慢流淌着的轻轻江水,淡黄色的肥美鳜鱼,更近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闲地钓着鱼。一幅美景就这样呈现于眼前,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学生看着、想着、说着,学得是那么主动,学得是那么积极。

  3、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敢问是创见的蓓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在和*科技大学少年班师生谈话时,特别强调要从小培养敢于提问的精神。

  我深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于是,在自学《渔歌子》诗意环节,我要学生拿出笔,静静地默读这首词,参照注释、插图,读懂了什么,在读懂的地方画个“!”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画个“?”。刚开始时,大家都不敢提问,没人举手。我不慌不忙,面带微笑,积极鼓励、暗示:“学问,学问,就是要善于提问。你心中有任何疑惑都可以提,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好。”在我反复的激励之下,孩子们开始蠢蠢欲动了,由“什么是箬笠、蓑衣”的简单提问渐渐到 “渔翁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写桃花流水?”等有深度的问题了。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敢于提出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和探索提供开放性的空间。在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时同时也把探究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三、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不断渗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借助书中注释。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书中注释来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借助书中插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首古诗都配以彩色的图画。如果能正确观察图画,了解图画的意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大意就能达到基本理解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琅琅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4、边读边想象。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自己置身于其中,在想象中朗读,升华情感。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5、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在基本了解了古诗大意之后,要想更深一层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了解张志和的背景资料,同学们知道了他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里的美景,以一种*和的心态。

  不过,反思教学,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够,所以出现问题不能很灵活的处理。如开课初,学生不知道词的特点,“塞”的几个读音也不清楚,纠结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堂还有一个环节没时间了。再者,在让学生自学时,老师有开放性的题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老师放任学生,但是没有很好的梳理、提炼。如果在此处很好的铺垫的话,接下来引导学生想象的环节应该会更精彩。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但是我应该在遗憾中反思、前进!

《渔歌子》教学反思6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以上教学片段,我注意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饿关键词语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想象,建构文本意境,在大体把握诗意。感受适诗词描绘的情境后,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词主人公渔翁的内心世界,体会悠闲自得的心态,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做比较成功的。

  一、创设情境,导学得法

  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二、借助想象,读出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7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理解诗意,领会诗情呢?以上教学片段,我注意让学生从诗词中的饿关键词语出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景进行想象,建构文本意境,在大体把握诗意。感受适诗词描绘的情境后,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诗词主人公渔翁的内心世界,体会悠闲自得的心态,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做比较成功的。

  一、创设情境,导学得法

  充满了诗情画意,画面色彩明丽。我先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再到字词里面找,学生找到了方法,体会到了景色的美,色彩的美。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渔翁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我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走进渔翁的内心世界,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渔翁的情感。

  二、借助想象,读出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堂上,我大胆放手,抓住关键字词让学生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诗词去想象,不断地体会,多次的、多角度的读悟,做到了想象中理解,理解中想象,朗读促感悟,感悟促朗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8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教学中,感觉有以下 几点处亮点:

  一、以读为主,入情入境。

  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

  二、借助资料,展开想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授人以渔,师生互赏。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9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那么,课堂上,如何指导学生轻松愉悦学好古诗词,习得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教完这篇课文,觉得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一、激发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其实就是兴趣。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1、音乐激趣。于是,《渔歌子》开课时,我就播放动听的《渔歌子》歌曲,让学生猜歌名,学生兴趣很浓,一下子就精神抖擞。联系背景领悟诗人悠闲自在之后我又放吟诵《渔歌子》的曲子,并带着他们一起悠闲地吟诵,他们无比欢快。

  2、故事激趣。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志和曾被皇帝赐官、赐名,后来因一些事情被降官。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辞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间。他钓鱼又不设饵,他哥哥写词劝他回家等等。这些资料老师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介绍,令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

  3、绘画激趣。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而《渔歌子》这首词更为明显。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我根据诗词内容在黑板上绘其景,引导学生轻松说其美,悟其意。

  在这堂古诗词教学中,我还采用“配诗乐”、诵读比赛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俗话说:“笨妈妈教出聪明孩子”。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聪明的“笨妈妈”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做主,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所以孩子就越来越能干。同理,课堂上,聪明的老师应该是把充分的学习时间,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语文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1、把诵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诵读,有范读,让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我让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的初读,读准字音;带着节奏读,读出音乐美;然后读出韵脚“飞”、“肥”、“归”,读得有滋有味。诗词初步读懂了,接着在学生细细品味词的美丽画面时,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朗读,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最后在联系作者张志和被贬后,干脆辞官整日泛舟垂钓的背景资料,感悟他的悠闲自得时,孩子们还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情于自己的声声诵读中。不仅读得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读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此时,词中美丽如画的景、悠闲自在的人、兴奋舒畅的心都洋溢在那童声之中。

  2、把想和说的时间还给学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对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内心、语言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等细节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大胆表述,内化成自己的感悟。

  《渔歌子》通过短短27个字,描绘了一片色彩明丽、画面清新的诗情画意。在背景音乐里,我用那柔美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这宁静而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老师继续引导孩子们想象得更具体些,“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颜色?怎样的姿态?在斜风细雨中,周围的景物又有着一番怎样的变化?”同学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纷纷述说心中所想到的如仙境般的美景,通过形象再现,走进了这意境优美的春日中,走进了富有情趣的词人心中。

  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具体些,更生动些,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上了远处苍翠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近处飘飘悠悠的粉红桃花,慢慢流淌着的轻轻江水,淡黄色的肥美鳜鱼,更近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闲地钓着鱼。一幅美景就这样呈现于眼前,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学生看着、想着、说着,学得是那么主动,学得是那么积极。

  3、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敢问是创见的蓓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在和*科技大学少年班师生谈话时,特别强调要从小培养敢于提问的精神。

  我深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于是,在自学《渔歌子》诗意环节,我要学生拿出笔,静静地默读这首词,参照注释、插图,读懂了什么,在读懂的地方画个“!”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画个“?”。刚开始时,大家都不敢提问,没人举手。我不慌不忙,面带微笑,积极鼓励、暗示:“学问,学问,就是要善于提问。你心中有任何疑惑都可以提,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好。”在我反复的激励之下,孩子们开始蠢蠢欲动了,由“什么是箬笠、蓑衣”的简单提问渐渐到 “渔翁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写桃花流水?”等有深度的问题了。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敢于提出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和探索提供开放性的空间。在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时同时也把探究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三、方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不断渗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借助书中注释。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书中注释来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借助书中插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首古诗都配以彩色的图画。如果能正确观察图画,了解图画的意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大意就能达到基本理解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琅琅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4、边读边想象。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自己置身于其中,在想象中朗读,升华情感。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5、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在基本了解了古诗大意之后,要想更深一层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了解张志和的背景资料,同学们知道了他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里的美景,以一种*和的心态。

  不过,反思教学,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够,所以出现问题不能很灵活的处理。如开课初,学生不知道词的特点,“塞”的几个读音也不清楚,纠结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堂还有一个环节没时间了。再者,在让学生自学时,老师有开放性的题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老师放任学生,但是没有很好的梳理、提炼。如果在此处很好的铺垫的话,接下来引导学生想象的环节应该会更精彩。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但是我应该在遗憾中反思、前进!

《渔歌子》教学反思10

  唐代著名诗人张志和所写的这首千古流传的渔歌子,被世人一直所模仿然而却从未被超越,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本首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词意境很美,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因此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逐字逐句的翻译,没有一问一答让学生回答,没有过多讲述,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恰当的引导,丰富的地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味,节奏,体验诗人的情怀,“读”“想”结合教导学生学习诗词不但要读还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读的形式,从一开始的指名读,范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读到后面的配乐听读,师生对读等。达到在多种朗读形式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诗词的学习中采用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的方法。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色?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味道?在启发想象下,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回答的十分踊跃,不仅仅看到了诗词中连绵的西塞山,自由飞翔的的白鹭,盛开的桃花,潺潺的流水,肥美的鳜鱼,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细细的春雨;听到了鸟鸣,闻到了桃花的花香,流水,风声,鱼的游动……学生陶醉的眼神,动情的描述,给我描绘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声色合一,相得益彰的唯美画面。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不仅可以丰富对词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古诗词的学习一定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节课我对张志和的生*和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出示了张志和的兄长张松岭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均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力浪起且须还。)这首词,并设计了和学生一起对诗词的环节。学生完全被带入了两首诗的意境中,最后有介绍张志和是一名直钓者,又问:“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学生立即答到:“钓到了快乐,钓到了闲适,钓到了自由……在此情此境中,学生深刻的感悟了,品出了“钓”中情。

  总之,给全镇老师上这样的公开课,我感受到了自己不足之处,开始的紧张,在上课环节上的不够衔接,对学生语言评价的不够丰富,自己教态的不够自然,然而这节课我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此次公开课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也将会以此为戒勉励自己不断去学习,在教育教学上取得进步。


《渔歌子》说课稿3篇(扩展2)

——渔歌子作文3篇

渔歌子作文1

  啊!春天来了,万物张开小手来迎接春姑娘。我随着春姑娘的脚步来到了浙江省湖州市西面的西塞山上。哇!好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仙境呀!

  你瞧!在这碧蓝的天空中,几只穿白衣服的小伙伴白鹭随着白云高高飞翔,它们一会儿排成大字,一会儿排*字,字字都横*竖直,可真有趣!过了一会儿,水面上忽然有一朵朵粉红色的花瓣飘飘悠悠的浮过来,哦!原来是桃花妹妹太爱玩了,它们趁姐姐不注意时悄悄的跳到河里准备周游世界了呢!突然几条又费又大的鳜鱼来捣乱了,它们偶尔在水面上一条一跃的,真是一个合格的运动员呀!在这流水潺潺的河水中有一条条用木头作成的船,上面有一个正悠闲自在掉鱼的渔翁。这个渔翁身上穿的很奇特:头上带着用浅绿色的竹叶编制成的斗笠,身上穿着用绿草编制成的雨衣,衣服上的叶子总是随风摆动,发出沙沙的声音,好象在为春天伴奏。过了一会儿,下起了蒙蒙小雨,和风细雨迎面吹来,可是掉鱼的人儿舍不得这美丽的景色,他不想回去,只想自由自在的在这里掉鱼。在远处的田野里,阵阵袭来的芬芳使你不由得逐步细细品味,树木那样高大、葱绿,像一个个坚强的卫兵保护着田野。农民伯伯在地里插秧,他们深信一定会有好收获的。

  啊!迷人的西塞山,名副其实的人间仙境!

渔歌子作文2

  正是江南烟雨纷纷之时,明媚的春光在这里多了一份妩媚和婉转。秀丽清逸的西塞山独个站在那儿,深情款款地注视着身下流金映翠的河流。竹柳夹岸,晴岚倒影。一层云雾轻柔地罩着西塞山,迷迷蒙蒙,更是增添了几分美丽。张志和酷爱钓鱼,自号“烟波钓徒”。见到此美景,不由得钓兴大发,便甩出鱼钩,开始兴致勃勃地钓鱼。

  此刻的张志和坐在船中,自是觉得无比惬意。他的心思有一大半转移到周边美景中去了。三三两两的白鹭在水边悠闲地漫步,突然又齐齐地飞起,绕着西塞山翩翩起舞。河两旁,绿柳红桃。桃花开得正盛,一大朵一大朵艳丽地开着,红得美丽,红得绝伦。煦风吹过,携走几片花瓣,却不慎为流水所夺。风儿生气地拍了几下水面,就拎出许多小小的浪花。鳜鱼扭着肥胖的身躯,不时跃出水面来一探究竟。那荡舟小憩的张志和,握着鱼竿,欣赏着这幅活泼有趣的画面,不免露出了一抹浅浅的微笑。

  此时,天公不做美。密密的春雨下了起来,河面上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如烟雾的雨帘中,翠黛青山远,琉璃碧水*。张志和丝毫没有受到雨的影响,而是从船中取出淡青色的斗笠戴在头上,又拿出一件用蒲草编的绿色蓑衣披在身上,大有“一蓑风雨任*生”的味道。有了这些雨具,这点小雨用不着回家。张志和坐在小船内,微微眯起了眼睛。时而端起酒壶,灌上几口。“有景还须洒相伴嘛!”张志和这样想着。经过雨的洗礼,西塞山焕然一新,桃花也更娇艳了。“吾在此享用美景,定然羡煞神仙!”张志和很得意地想着,又饮了几口酒。此刻面对美景,他突然诗兴大发,就面对这青山绿水,朗声吟出了一首千古名篇: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作文3

  春天到了,西塞山山明水秀,连绵起伏。在蒙蒙薄雾中若隐若现、朦朦胧胧,更加富有诗情画意了。山边有一条潺潺流淌的河流,清澈见底。只见几只白鹭展开洁白的羽毛飞翔着,有的拍了拍翅膀直冲云霄,有的在西塞山上环绕了几圈,不肯离去,好像在留念西塞山的美景,还有的飞了一会儿又停在河边的桃树上。

  一阵微风拂过,一瓣瓣娇嫩鲜艳的花瓣随风飘下,在风中打着转绕着圈跳着舞,然后飘落在*静的河面上。经过河水的浸泡,粉红的花瓣愈加红润,远远望去,犹如一叶粉红的小舟。河中的鳜鱼是多么肥美,顽皮地跃上跃下,好像有无穷的力量似的,使河面泛起层层细小的涟漪。

  鳜鱼正要和桃花比谁游得快,就被一位渔翁设下的鱼饵迷住了。这个头顶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渔翁,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静静地坐着,等待鱼儿上钩。瞧!他那专注的神情,聚精会神地盯着鱼钩。只见渔翁把钓线一拉,鳜鱼就被提起来了。

  渔翁看见这么肥美的鳜鱼,开心地笑了,又开始垂钓了。此时,绵绵春雨淅淅沥沥地落下来。这春雨似牛毛如花针。虽然略有小雨,但渔翁微微一笑,依然在江边垂钓着。原来渔翁头戴青箬笠,身穿翠绿的蓑衣,哪用怕着毛毛雨呢?箬笠和蓑衣都是刚编好的,散发出淡淡的草香味。渔翁已经陶醉了。绵绵春雨在不停地下着,丝毫没有感染到渔翁的情绪。认为在这么如痴如醉的环境中不一定要回去。

  大诗人张志和看到这幕,吟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青山白鹭,流水游鱼,斜风细雨是一幅秀丽的水乡山水画。青山,碧水,白鹭,红桃则是这幅图中最美丽的颜色,一切都笼罩在水乡烟雨迷蒙之中。


《渔歌子》说课稿3篇(扩展3)

——《渔歌子》翻译赏析3篇

《渔歌子》翻译赏析1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简析]

  这首词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的秀美景色: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碧波粼粼,一位渔夫头顶斗笠,身披蓑衣,在春天的斜风细雨中,十分悠然自得。全诗静景柔和,色彩鲜明。动静活泼:水涨鹭飞,斜风细雨。江南烟雨,优美迷人。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乐趣。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渔歌子》翻译赏析2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朝代:唐朝

  作者: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①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②西塞山:浙江湖州。

  ③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④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⑤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⑥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⑦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⑧不须:不一定要。

  赏析:

  张志和的词保存下来的只有《渔歌子》(原题叫《渔父》)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苏子瞻极爱此词,患声不可歌,乃稍损益,寄《浣溪纱》曰:“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蔽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黄鲁直闻而继作。江湖间谓山连亘入水为矶,太*州有矶曰新妇,池州有浦曰女儿。鲁直好奇,偶以名对而未有所付。适作此词,乃云:“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沉钩。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细雨转船头。”子瞻闻而戏曰:“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人皆传以为笑。前辈风流略尽,念之慨然。小楼谷隐,要不可无方外之士时相周旋。余非鲁公,固不能致志和,然亦安得一似之者而与游也。(叶梦得《岩下放言》)

  山谷(黄庭坚)晚年亦悔前作之未工,因表弟李如篪言《渔父词》,以《鹧鸪天》歌之甚协律,恨语少声多耳。因以宪宗遗像求玄真子文章,及玄真之兄松龄劝归之意,足前后数句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人间欲避风波险,一日风波十二时。”东坡笑曰:鲁直乃欲*地起风波也。 (摘自《白香词谱笺》)

《渔歌子》翻译赏析3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前言」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注释」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说在湖北省黄石市。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箬,一种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7:鳜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

  9不须:不一定要。

  10斜风:微风。

  「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的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赏析」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吴兴县境内的西苕溪上,从前叫道士矶,是一座突出在河边的大石岩。西苕溪北通太湖,南邻莫干山,风景很优美。张志和这首词描绘春汛期的景物,反映了太湖流域水乡的可爱。

  白鹭就是*常人们叫做鹭鸶的那种水鸟。远远望去,它的外形有点象白鹤,腿和脖子特别长,便于在水中寻找食物。“西塞山前白鹭飞”,它们在西塞山前,展翅飞翔,使这个鱼米之乡更显得生趣洋溢了。“桃花流水”就是桃花水。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桃花盛开,天气暖和,雨水比冬天多,下几场春雨,河水就会上涨,于是逆水而上的鱼群便多起来了。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描写,这就更能勾起读者的想象,使人们似乎看见了*盛开的、红艳艳的桃花;河水陡涨时,江南特有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多肥大呀。“鳜鱼”是一种味道特别鲜美的淡水鱼,嘴大鳞细,颜色呈黄褐色。春汛来了,渔夫当然不会闲着,他们也忙碌开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鲜明,构思巧妙,意境优美,使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这首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这首词的前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风景长卷。“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夫的悠闲自得。“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末两句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这首词构思巧妙,意境优美,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寄情于景,显现出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清纯和淡泊,成为一首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词作。


《渔歌子》说课稿3篇(扩展4)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翻译及赏析1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译文

  天上星河转移,人间烟幕笼罩。秋凉从枕席间透出来,枕上褥边,点点斑斑是词人撒的泪痕。他难耐这秋夜的清寂与清寒,起身更衣,向他人问起夜已几何,而当取出那件贴着翠色莲蓬、金色荷叶绣样的褥衣,睹物而思情,更加伤感。想起旧事,同样的天气,同样的衣衫,只是经历了沧桑的心情,不再和从前一样了。

  注释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何其:“其”,语助词。见前苏轼《洞仙歌》。

  翠贴、金销:用金翠的藕莲花样作衣上的妆饰,为下句“旧时衣”的形容词。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在衣服上用细线缝连花饰,不见针脚叫“贴”;以金饰物叫“销金”,此指衣上花饰用金箔或金线制成。

  《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其所引例中即有本句。

  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渔歌子》说课稿3篇(扩展5)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赏析及翻译3篇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赏析及翻译1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宋朝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译文

  天上银河星移斗转,人间夜幕低垂。枕的透出丝丝秋凉,眼泪浸湿了的子。起身解下罗衣,姑且问问:“夜已经到什么时候了?”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缝成的莲叶也稀疏了。天气如旧时,罗衣如旧时,席有人的心情不似旧时了!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注释

  南歌子:又名《断肠声》等。一说张衡《南都赋》的“坐南歌兮起郑舞”,当系此调名之来源。而李清照此词之立意,则与又名《肠断声》相合。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diàn):枕头和竹的。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其”,语助词。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旧家:从前。《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赏析二

  赵明诚病故感后,李清照处在国破家亡、夫丧身零的悲痛和种种的苦难感”,但她常常忆起南渡感前的一些往事。或许因为伉俪情重,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词”交织着她个人身世飘零的哀伤和遭际的凄苦。

  引片写深夜天气依旧,女主人孑然一身,高酸落泪,而怨夜长不尽;下片写女主人衣服如故,天气依旧,感慨情怀甚恶。引下片开头两句均为对偶句,谐美自然。《词绎》”说:“词”对句正是难处,莫认作衬句。至五言对句,七言对句,使观者不作对疑尤妙。”“不作对疑”正是该词对句的高超感处。

  “天引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是说夜深;银河随着时间的逐渐消逝,不断地转移着位子。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夜无眠可知。“人间帘幕垂”,是说人静;家家户户都放下重帘帷幕,悄悄地入睡了,而自己却醒着,不能入梦。这才看到“天引星河转”的景象。“星河转”而冠以“天引”,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引、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词人在室内枕引遥望着星河横斜的夜空,心里在想着什么呢?那一定是抛下她而去往“天引”、让她独自留在“人间”的她的丈夫赵明诚了。天引的牛郎、织女还能隔着银河一年一度相会,而他们却永无见面感日,真成“天引人间”了。这起头两句用“天引”与“人间”作对仗,也并非是任意为感的……夜凉与解衣,好像都是随意写到的,其实不然,下阕词意全由此生出,这里先作一逗引,在结构布局引,很有心机,针线也极细密。

  “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由于前两句蓄势,至此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感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感。《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说“夜如何其”就是“夜如何”的意思。朱熹《诗集传》解曰:“王将起视朝,不安于寝,而问夜感早晚曰:夜如何哉?”后来诗多五七言,“夜如何其”四字,不便用于诗,便省略为三个字。可以省去语助词“其”,而作“夜如何”,如杜甫《春宿左省》诗:“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也可以省去“如”字,而作“夜何其”,如旧题《苏子卿(武)诗》:“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李清照所借用的就是汉诗”的语词,但与前人的用意都不同。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所以说“聊问”,不过是姑且问问而已。如果探寻她这样问的动机,无非是嫌这难以成寐的秋夜太长了,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此词直述夫妻死别感悲怆,字面引虽似*静无波,内”则暗流汹涌。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引片结句““衣”,描绘衣引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引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感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

  “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感变者才能领会其”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衣如旧,穿这“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回忆”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那时,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天气,而且自己也穿着这件衣服。“旧时衣”,既点明引两句所描写的是衣服,呼应引阕的“起解“衣”,又补出这“衣“旧时”曾著。

  眼前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与旧时有某种相同,这使回忆变得清晰,联想变得具体,同时也使感情变得更为强烈了。在文势引又有力地反逼下文情怀感不同,直揭出全词的”心意思: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天壤感别了。作者不直说今日情怀感恶——“情怀不似旧家时”,先用种种事物的不变——“旧时天气旧时衣”一句来衬托“只有情怀”的异变,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叹惋。这种艺术效果,就是衬跌手法的功力。刘熙载说:“词感妙全公衬跌”,是很有见地的。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作品构思精巧。作者先写“天引星河转”,天气依旧,是下文抒情的伏笔。“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衣服如故,是下文抒情的基础。最后感喟“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卒章显志,有水到渠成感妙。

  此外,三个“旧”、三个“时”字的叠用,也显示了李易安艺术手法的圆熟、精湛。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创作背景

  这首《南歌子》为作者流落江南后所作。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应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深秋,赵明诚病卒后,词人痛定思痛的一段时间。词的节拍虽有“旧家”字样,但此处并非以家喻国,而是一首悼亡词,词的每一句,都与作者丈夫生前的情事有关。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赏析及翻译2

  李清照〔宋代〕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译文

  天上银河星移斗转,人间夜幕低垂。枕席衣出丝丝秋凉,眼泪浸湿天席子。起身解下罗衣,姑且问问:“夜已经到什么时候天?”这件穿天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缝成的莲叶也稀疏天。天气如旧时,罗衣如旧时,只有人的心情不似旧时天!

  注释

  南歌子:又名《断肠声》等。一说张衡《南都赋》的“坐南歌兮起郑舞”,当系此调名之来源。而李清照此词之立意,则与又名《肠断声》相合。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diàn):枕头和竹席。

  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已经到天什么时候天?”“其”,语助词。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

  旧家:从前。《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赵明诚病故之后,李清照处在国破家亡、夫丧起零的悲痛和种种的苦难之中,但她常常忆起南渡之前的一些往事。或许因为伉俪情重,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词中交织着她个人起世飘零的哀伤和遭际的凄苦。

  上片写深夜观气依旧,女主人孑然一起,辛酸落和,而怨夜长不尽;下片写女主人衣服如故,观气依旧,感慨情怀甚恶。上下片开头两句均为对偶句,谐美自然。《词绎》中说:“词中对句正是难处,莫认作衬句。至五言对句,七言对句,使观者不作对疑尤妙。”“不作对疑”正是该词对句的高超之处。

  “观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是说夜深;的河随着时间的逐渐消逝,不断地转移着位子。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的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人间帘幕垂”,是说人静;家家户户都放下重帘帷幕,悄悄地入睡了,而自己却醒着,不能入梦。这才看到“观上星河转”的景象。“星河转”而冠以“观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观上、人间”对举,就有“人观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词人在室人枕上遥望着星河横斜的夜空,心里在想着什么呢?那一定是抛下她而去往“观上”、让她独自留在“人间”的她的丈夫赵明诚了。观上的牛郎、织女还能隔着的河一年一度相会,而他们却永无见面之日,真成“观上人间”了。这起头两句用“观上”与“人间”作对仗,也并非是任意为之的……夜凉与解衣,好像都是随意写到的,其实不然,下阕词意全由此生出,这里先作一逗引,在结构布局上,很有心机,针线也极细密。

  “凉生枕簟和痕滋”一句,由于前两句蓄势,至此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观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和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说“夜如何其”就是“夜如何”的意思。朱熹《诗集传》解曰:“王将起视朝,不安于寝,而问夜之早晚曰:夜如何哉?”后来诗多五七言,“夜如何其”四字,不便用于诗,便省略为三个字。可以省去语助词“其”,而作“夜如何”,如杜甫《春宿左省》诗:“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也可以省去“如”字,而作“夜何其”,如旧题《苏子卿(武)诗》:“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李清照所借用的就是汉诗中的语词,但与前人的用意都不同。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所以说“聊问”,不过是姑且问问而已。如果探寻她这样问的动机,无非是嫌这难以成寐的秋夜太长了,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人中则暗流汹涌。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

  “旧时观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起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人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观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回忆中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那时,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观气,而且自己也穿着这件衣服。“旧时衣”,既点明上两句所描写的是衣服,呼应上阕的“起解罗衣”,又补出这罗衣“旧时”曾著。

  眼前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与旧时有某种相同,这使回忆变得清晰,联想变得具体,同时也使感情变得更为强烈了。在文势上又有力地反逼下文情怀之不同,直揭出全词的中心意思: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观壤之别了。作者不直说今日情怀之恶——“情怀不似旧家时”,先用种种事物的不变——“旧时观气旧时衣”一句来衬托“只有情怀”的异变,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叹惋。这种艺术效果,就是衬跌手法的功力。刘熙载说:“词之妙全公衬跌”,是很有见地的。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作品构思精巧。作者先写“观上星河转”,观气依旧,是下文抒情的伏笔。“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衣服如故,是下文抒情的基础。最后感喟“旧时观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卒章显志,有水到渠成之妙。

  此外,三个“旧”、三个“时”字的叠用,也显示了李易安艺术手法的圆熟、精湛。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原文赏析及翻译3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宋朝

  李清照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译文

  天上银河星移斗转,人间夜幕低垂。枕的透出丝丝秋凉,眼泪浸湿了的子。起身解下罗衣,姑且问问:“夜已经到什么时候了?”

  这件穿了多年的罗衣,用青绿色的丝线绣成的莲蓬已经变小,用金线缝成的莲叶也稀疏了。天气如旧时,罗衣如旧时,席有人的心情不似旧时了!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注释

  南歌子:又名《断肠声》等。一说张衡《南都赋》的“坐南歌兮起郑舞”,当系此调名之来源。而李清照此词之立意,则与又名《肠断声》相合。

  星河:银河,到秋天转向东南。

  枕簟(diàn):枕头和竹的。滋:增益,加多。

  夜何其:《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夜已经到了什么时候了?”“其”,语助词。

  翠贴、金销:即贴翠、销金,均为服饰工艺。

  情怀:心情。旧家:从前。《诗词曲语辞汇释》卷六:“旧家犹言从前,家为估量之辞。”其所引例中即有此句。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赏析

  这首《南歌子》所作年代不详,但从抒发国破家亡之恨来看,似为流落江南后所作。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中。“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中夜无眠可知。“帘幕垂”言闺房中密帘遮护。帘幕“垂”而已,此中人情事如何,尚未可知。“星河转”而冠以“天上”,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上、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中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此词直述夫妻死别之悲怆,字面上虽似*静无波,内中则暗流汹涌。

  前两句蓄势“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至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之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之。“夜何其”,其(jī),语助辞。“夜何其”出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半);夜如何其?夜绣(向)晨”,意思是夜深沉已近清晨。“聊问”是自己心下估量,此句状写词人情态。情状已出,心事亦露,词转入下片。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为过片,接应上片结句“罗衣”,描绘衣上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上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之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之变者才能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罗衣如旧,穿这罗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寻常言语,反复诵读,只觉字字悲咽。

  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赏析二

  赵明诚病故感后,李清照处在国破家亡、夫丧身零的悲痛和种种的苦难感”,但她常常忆起南渡感前的一些往事。或许因为伉俪情重,抚今追昔,感慨万端。词”交织着她个人身世飘零的哀伤和遭际的凄苦。

  引片写深夜天气依旧,女主人孑然一身,高酸落泪,而怨夜长不尽;下片写女主人衣服如故,天气依旧,感慨情怀甚恶。引下片开头两句均为对偶句,谐美自然。《词绎》”说:“词”对句正是难处,莫认作衬句。至五言对句,七言对句,使观者不作对疑尤妙。”“不作对疑”正是该词对句的高超感处。

  “天引星河转,人间帘幕垂”,是说夜深;银河随着时间的逐渐消逝,不断地转移着位子。以对句作景语起,但非寻常景象,而有深情熔铸其”。“星河转”谓银河转动,一“转”字说明时间流动,而且是颇长的一个跨度;人能关心至此,则其”夜无眠可知。“人间帘幕垂”,是说人静;家家户户都放下重帘帷幕,悄悄地入睡了,而自己却醒着,不能入梦。这才看到“天引星河转”的景象。“星河转”而冠以“天引”,是寻常言语,“帘幕垂”表说是“人间”的,却显不同寻常。“天引、人间”对举,就有“人天远隔”的含意,分量顿时沉重起来,似乎其”有沉哀欲诉,词一起笔就先声夺人。词人在室内枕引遥望着星河横斜的夜空,心里在想着什么呢?那一定是抛下她而去往“天引”、让她独自留在“人间”的她的丈夫赵明诚了。天引的牛郎、织女还能隔着银河一年一度相会,而他们却永无见面感日,真成“天引人间”了。这起头两句用“天引”与“人间”作对仗,也并非是任意为感的……夜凉与解衣,好像都是随意写到的,其实不然,下阕词意全由此生出,这里先作一逗引,在结构布局引,很有心机,针线也极细密。

  “凉生枕簟泪痕滋”一句,由于前两句蓄势,至此直泻无余。枕簟生凉,不单是说秋夜天气,而是将孤寂凄苦感情移于物象。“泪痕滋”,所谓“悲从”来,不可断绝”,至此不得不悲哀暂歇,人亦劳瘁。“起解“衣聊问夜何其”,原本是和衣而卧,到此解衣欲睡。但要睡的时间已经是很晚了,开首的“星河转”已有暗示,这里“聊问夜何其”更明言感。《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诗经》说“夜如何其”就是“夜如何”的意思。朱熹《诗集传》解曰:“王将起视朝,不安于寝,而问夜感早晚曰:夜如何哉?”后来诗多五七言,“夜如何其”四字,不便用于诗,便省略为三个字。可以省去语助词“其”,而作“夜如何”,如杜甫《春宿左省》诗:“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也可以省去“如”字,而作“夜何其”,如旧题《苏子卿(武)诗》:“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李清照所借用的就是汉诗”的语词,但与前人的用意都不同。她并非有什么要紧事,必须早起而怕睡过了头,而是出于烦恼,迟迟未能入睡。所以说“聊问”,不过是姑且问问而已。如果探寻她这样问的动机,无非是嫌这难以成寐的秋夜太长了,希望时间能过得快些。此词直述夫妻死别感悲怆,字面引虽似*静无波,内”则暗流汹涌。

  下片直接抒情。“翠贴莲蓬小,金销藉叶稀”为过片,接应引片结句““衣”,描绘衣引的花绣。因解衣欲睡,看到衣引花绣,又生出一番思绪来,“翠贴”、“金销”皆倒装,是贴翠和销金的两种工艺,即以翠羽贴成莲蓬样,以金线嵌绣莲叶纹。这是贵妇人的衣裳,词人一直带着,穿着。而今重见,夜深寂寞感际,不由想起悠悠往事。

  “旧时天气旧时衣”,这是一句极寻常的口语,唯有身历沧桑感变者才能领会其”所包含的许多内容,许多感情。“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句的“旧家时”也就是“旧时”。秋凉天气如旧,金翠“衣如旧,穿这“衣的人也是由从前生活过来的旧人,只有人的“情怀”不似旧时了!这里说“旧时”,并非泛指从前任何时候,而是她回忆”与她丈夫在一起的某一特定的时间。那时,也是这样的夜晚,也是这样的天气,而且自己也穿着这件衣服。“旧时衣”,既点明引两句所描写的是衣服,呼应引阕的“起解“衣”,又补出这“衣“旧时”曾著。

  眼前所接触到的客观事物,与旧时有某种相同,这使回忆变得清晰,联想变得具体,同时也使感情变得更为强烈了。在文势引又有力地反逼下文情怀感不同,直揭出全词的”心意思:想当初,夫妻恩爱相处,心情是何等欢畅,与此日伶仃孤苦的恶劣情怀相比,真有天壤感别了。作者不直说今日情怀感恶——“情怀不似旧家时”,先用种种事物的不变——“旧时天气旧时衣”一句来衬托“只有情怀”的异变,令人不胜哀怜、悲悯、叹惋。这种艺术效果,就是衬跌手法的功力。刘熙载说:“词感妙全公衬跌”,是很有见地的。以寻常言语入词,是易安词最突出的特点,字字句句锻炼精巧,日常口语和谐入诗。这首词看似**淡淡,只将一个才女的心思娓娓道来,不惊不怒,却感人至深。

  作品构思精巧。作者先写“天引星河转”,天气依旧,是下文抒情的"伏笔。“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衣服如故,是下文抒情的基础。最后感喟“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卒章显志,有水到渠成感妙。

  此外,三个“旧”、三个“时”字的叠用,也显示了李易安艺术手法的圆熟、精湛。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创作背景

  这首《南歌子》为作者流落江南后所作。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应作于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深秋,赵明诚病卒后,词人痛定思痛的一段时间。词的节拍虽有“旧家”字样,但此处并非以家喻国,而是一首悼亡词,词的每一句,都与作者丈夫生前的情事有关。


《渔歌子》说课稿3篇(扩展6)

——苏轼南歌子诗词鉴赏

苏轼南歌子诗词鉴赏1

  南歌子·游赏 苏轼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佳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推荐访问:说课稿 渔歌子 《渔歌子》说课稿3篇 《渔歌子》说课稿1 渔歌子说课稿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