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中国饮食文化参考文献

时间:2022-08-08 18:35: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中国饮食文化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中国饮食文化参考文献

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中国饮食文化参考文献3篇

【篇1】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中国饮食文化参考文献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同时赋予他许多封建礼仪进行约束;
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公平取官的文官制度——科举制;
中国历史上呼唤清官,一旦出现便歌之颂之,并为之产生崇拜。所以中国尽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是其某些特征与宗教的特征有相似性,也有它自己的神;
如果把这一现象也视为宗教的话,那么中国式的宗教则是在现实意义上的极端的理想主义。中国历史上的极度理想主义也因之产生,它也有神,只不过其所造之神是以现实中的人为化身的,而现实中的人是不可能充当理想中的神的,所以中国历史上造神运动层出不穷,直至今天。或者说中国人的宗教是一种多神崇拜,而不是一神崇拜,什么财神、药神、灶神、妈祖等,都被视为神而被崇拜。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是绝对地追求适用,而杜绝一切的不实用的东西。从中国的科技史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历史上,所有的实用的技术十分发达,如农业科技和医学十分发达,而有关的非实用的一些东西则无法发展。先秦时期墨家的有关光学和几何学的知识,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没有能够继续发展下去。中国没有产生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当然炼丹术在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也很发达,其中确实包含有化学方面的知识。中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而近代机器大工业生产,如蒸汽机没有在中国被发明。十五世纪以前,世界上绝大部分发明是在中国人手中产生的,但是近代以后需要通过一系列实验手段才能产生的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产生:中国文化表现出特有的仁爱特征。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因为仁慈,中国人实施多子继承制度,这样财产一方面得以析散,另一方面限制了远距离的迁徙,中国人安土重迁与之关系重大。这一继承制度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从而便多子多福的思想得以产生,多子多福的思想使社会的人口增加,派生出更多的多子多福,社会人口压力始终存在,只要社会的生产力能够养活多少人口,就会有多少人口出现。

中国饮食文化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首先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即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
其次,由于中国文化追求衫,中国手工业的发达,所以烹饪中的饮食加工技术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衫特征。所有这些,使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
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
其三,中国救荒的著述特别多,以备饥荒之年以野菜充饥之用;
其四,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由于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不能够随心所欲,有诗为证:

红日巡天过午迟,腹中虚实自家知。

人生一饱非难事,仅在风调雨顺时。

因此长期以来吃穿不愁难以办到,所以吃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证据不胜枚举。

此外,我们可以对西方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加以分析,也许能够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西方的饮食,由于最初是主要以畜牧为主,肉食在饮食听比例一直很高,到了近代,种植业比重增加,但是肉食在饮食中的比例仍然要比中国人的高。由于肉食的天然可口,所以西方人没有必要对饮食进行装点,内食的天然可口限制了烹饪的发展,欧洲人在显示富裕的时候,多是饮食的工具来表现,如各种的器皿的多少和豪华成为讲究的内容。另外也不把吃这种人生易于满足的事情作为人生的至乐来追求。西方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同一句中国的俗语语可以高度概括,即“饱暧思淫欲”。他们更多地追求情爱,西方文化体现出一种“情爱文化”,而中国文化则体现出一种“吃的文化”。

但是我们还要指出的是,中国饮食的诸多特征,是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宫庭饮食,市肆饮食则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表现出这些特征。平民的节日饮食,如春节,也许能够部分地表现出这些特征来,但是春节对于一年的365天来说毕竟是短暂的一瞬间,如昙花一现。

文化无优劣,饮食文化也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或者饮食方式的不同罢了。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目的基于这一点而作一点尝试,是否能够得到大多数读者的认可不得而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下本人属于那种“远庖厨”者,并不懂得烹饪,也不是美食家,但是本人深知“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在此意义上,把我对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看法,行之于笔端,希望得到方家的指教

【篇2】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中国饮食文化参考文献

《中国饮食文化》

课程论文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黔东南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班级:XXX 学号:XXX 姓名:XXX 成绩:

摘要

黔东南是一个有着悠久的食文化历史的地方,而且还是一个有着“以粮食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饮食有时,一日三餐”的饮食惯例、“酒菜、饭食共桌”的就餐习俗、“无酒不成理,无酒不成宴”的规矩的民族传统的地方。

关键词:黔东南,饮食文化,民族传统

Province traditional diet culture

XXX

Abstract

The province is a place that has a long history culture, but also with a "with food is given priority to, the main and deputy catering" dietary configuration, "food sometimes, three meals a day diet practice," dining tables, meal table "dining customs," no wine no reason, no wine no banquet "rules of national tradition.

Keywords: province, diet culture, national tradition

孙中山先生说过:“中国近代文明进化,试试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在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饮食文化经历了万千余年悠久历史的沉淀,如今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民族传统,那么,地属中国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呢?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地属贵州省的东南部,主要有侗族和苗族组成,所以,黔东南的饮食文化也主要有苗族和侗族的饮食文化为主导,那么都有哪些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呢?我认为,黔东南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大致有如下内容:

1.“以粮为主,主、副配餐”的膳食配置

以粮为主,这与西方人不同,因为西方人的先辈是游牧民族,他们吃肉喝酒,没有主、副食之分;
而与中国的觉大部分地方相同,毕竟根属于中国,而中国人的祖先是农耕民族,很早就以粮食为主食品。虽是主、副食配置,但却不同于北方的那种麦食为主,而是由于地理环境导致的以米类为主食。

由于副食有调剂口味,引发食欲,补充营养成分的作用,因此,黔东南的副食品十分丰富,除了中国各地都能见到的鸡鸭鱼肉,形形色色的新鞋蔬菜等,还有很多黔东南人自己的特色副食品:

1.1镇远陈年道菜

镇远陈年道菜已有500多年的生产历史。相传,最初由贵州镇远县青龙洞中的道士所创,故称“道菜”。由于此菜储藏愈久,品质愈佳,味道愈美,因而又称“陈年道菜”。镇远是贵州东部的水陆码头和交通要道,又是许多商品的集散地。随着客商往来,陈年道菜的美名也享誉四方。到了清代,曾为进奉皇室的贡品。

镇远陈年道菜专选取当地生产的头大、叶长、苔短的特等青菜作主料,经过选料、搓盐、翻晒、揉搓、剔筋、甑蒸、喷酒等十四道工序,精心加工制成。要求选好的青菜先去掉老帮叶,在阳光下曝晒。晒至菜叶发软,用水洗净,再挂起晾晒。待晒到八成干时,加盐揉搓(一般每百斤干青菜苔加盐二十斤)。搓好后,放缸里腌一夜;
然后取出再晒,再揉,反复搓揉四、五次,直到茎、叶柔软,盐分浸入菜苔、菜叶为止。最后,进行抽筋、喷酒、甑蒸,装坛密封,过二、三个月后,即可开坛食用。加工道菜最费时的是抽筋工序。青菜的茎、叶内均有菜筋,只有抽去筋的道菜才格外鲜嫩爽口。因此,抽筋工序的好坏是决定镇远陈年道菜品质优劣的关键。抽筋完全靠手工操作,就是用针把菜内的筋一根一根地挑出来。

1.2锦屏腌鱼

锦屏腌鱼是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将食物以腌制成酸辣味长期贮存食用的独特传统加工技术,是锦屏当地苗族侗族饮食文化传承的具体体现。锦屏腌鱼制作工艺已经成为黔东南州和锦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保护。锦屏腌鱼是当地民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餐桌上必备佳肴及馈赠亲友之礼品。

1.3下司狗肉

下司狗肉是仅次于下司酸汤鱼的好菜,许多过路客人和朋友都喜欢来下司吃狗肉。下司狗肉肉质细嫩,味道纯正,准确地说,下司狗肉叫下司草烧狗肉,正因为采用草烧技术,即所谓的“天然”技术,所以它与其他地方的喷灯烧、煤烧煮起来的味道有所区别。另外,下司人在选狗的时候也比较讲究,只要农村人养的土狗,不要0狗和饲养狗,并且一般都只要重十多斤的,既不要老狗,也不要太小的狗,故味道与其他地方的有所区别。

主副食搭配中,谷食多,菜食少;
菜食用料上,蔬菜多,肉品少;
肉品选用上,猪肉多,其他少,这种饮食配置与中国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中医“得谷者昌”的理论有关。

2.“饮食有时,一日三餐”的饮食惯例

在饮食的次数和时间安排上,黔东南也有自己的习惯。在秦代的时候,黔东南属于当时的黔中郡和象郡,也就延续了当时的“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因为当时生产力低下,通行的饮食习惯是“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在“食时”吃,相当于现在的上午九点钟左右。第二顿叫“飱”,一般在“申时”吃,大约是现在的下午四点钟左右。然而,到了汉代,饮食安排开始出现了变化,开始出现早、中、晚“一日三餐”的饮食安排,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了一种习俗,黔东南的“饮食有时,一日三餐”的饮食惯例也就开始于那时。

3.“酒菜、饭食共桌”的就餐习俗

无论是家庭宴会、亲友聚餐、还是招待宾客、情侣小酌,乃至个人用饭,黔东南人总是习惯酒饭一起,这和有些国家、民族就餐时“先上酒菜,后用饭食”的习俗有所不同。

4.各具特色的苗、侗民族风味食物

糯米饭是苗族和侗族人最喜爱的食品。糯米因久食糯米饭有养胃、健胃的功效而被黔东南人需所喜爱,每到农历的三月十五就要吃姊妹饭,而姊妹饭正是有糯米饭所制而成。糯米饭团也被侗族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合食物,每当赶坳(又叫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饭团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这一点,身为黔东南侗族人的我深感体会。

黔东南热门喜吃“剖汤”。即杀年猪过后,将猪内脏洗干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剖汤”味道十分鲜美,就到半酣,主人唱着苗歌或侗歌殷勤劝酒全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

5.“无酒不成理,无酒粗成席”的规矩

酒俗,是黔东南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黔东南,有“无酒不成理,无酒粗成席”的规矩,家家都放有一两坛自家用糯米酿造而成的米酒,约二三十度之间。在节日常有报酒(祝酒)敬酒、拦寨酒、拦门酒、迎客酒、送客酒。红喜宴,有嫁别酒、分家酒、换酒(交杯酒)、订亲酒、贺儿酒。白喜酒(如高龄老人过世等),有慰问酒、陪葬酒、酬劳酒、别魂酒,祭祀酒。日常席,有火堂酒、平伙酒。还有结盟议事时的歃血酒。不管什么酒宴,一般酒用自酿酒,酒杯用土碗,逢重大节日和吉日是,酒具则换为牛角。

综上,黔东南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在诸方面与中国大部分地方的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相同,但也有很多地方是单独属于黔东南的,而这些相同的则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

正是黔东南饮食文化的这些民族传统赋予了黔东南特别有人的魅力,而作为黔东南人,应当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注意汲取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各个民族饮食文化的有益营养,21世纪的黔东南饮食文化一定会保持自己的鲜明特色,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选集[M]页119.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史记[M]页2353-2354.中华书局,1975年版.

[3]黔东南苗侗民族的饮食文化初探[J].包羽.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02)

[4]贵州苗族传统饮食文化及其发展对策浅析[J].许桂香.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03)

[5]浅谈贵州苗族传统饮食文化[J].许桂香.凯里学院学报.2009(05)

[6]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余世谦.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

【篇3】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中国饮食文化参考文献

姓 名:
杨宇华

学 号:
2012014452

学 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保险121班

清朝饮食文化初探

摘要: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神秘的一切都引导着人们去探寻,封建的政治、经济发展,促进了饮食文化的繁荣。清朝宫廷文化层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化层次,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包括整个皇家禁苑中数以万计的庞大食者群的饮食生活,以及由国家膳食机构或以国家名义进行的饮食生活。清代的饮食集大成者非满汉全席莫属。

引言:现在清穿剧、清穿小说盛行于世,引起清朝的探究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清朝的饮食也被大众广泛关注,本文将对清朝饮食文化进行初探,着重叙述清朝饮食文化机构、种类、餐桌礼仪、弊端等。

一、清朝饮食机构

大清朝继承中国历代衙门管理制度的传统,事无巨细,都要记载。皇帝吃喝,由御膳房管着;
生病吃药,有太医院照料,无论食单、脉案,都记录存盘,一有问题,一定可以找到该负责的人。这些清宫档案保存的仍多,所以20年前,许多专家前往故宫博物院,希望找到清宫美容养颜的秘方,闹腾好一阵子,也没啥发现。管理人员不胜其扰,干脆将档案整理、提供学者研究。其中较有趣的是2001

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整理并影印出版的《清宫御档》。2003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又与承德市文物局合作,编辑《清宫热河档案》出版,都有宫廷膳食的纪录。只要仔细比对,就可以知道大清朝皇帝们一直保持游牧民族的饮馔风格。

二、清朝宫廷佳肴

1.火锅的盛行

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选取山雉等野味。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出游,每到一地,均备有火锅。相传嘉庆皇帝时,宫中曾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1600余个火锅,应邀品尝者达5000多人,成为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1]

2.洛阳不翻饼

据传,清康熙年间,皇帝常微服出访。一日,他长途跋涉至洛阳栾川时饥肠辘辘,正好看到一个老太太在茅庵前烙饼,就上前讨要。当时饼还没熟,可康熙等不了,一边说“不用翻了,救命要紧”,一边抓起饼来狼吞虎咽。老太太也觉得奇怪,往日里烙饼总要翻几遍才能熟透,今天不用翻就熟透了。皇帝一气吃了5个黄澄澄的玉米面烙饼,觉得分外香甜。他吃罢要给老太太银子,可老太太不要,他就在纸上写下“大救驾”和自己的名字相赠。从此,人们制作这玉米面烙饼便不再翻面,而饼似乎比以前更好吃了。

3.好吃的炸焦丸

相传乾隆年间,皇帝出巡来到洛阳,游龙门时,香山寺住持想好好招待他。厨师知道乾隆爱吃又酸又甜的“樱桃肉”,可出家人不能动荤,经过深思熟虑,厨师决定用当地盛产的红薯粉条来制作“樱桃肉”。乾隆尝罢连连称赞,当场赐名“洛阳焦炸丸”。一时间,物美价廉、常见易得的焦炸丸不仅风行皇宫府院,还在民间极受欢迎。直到现在,逢年过节,洛阳多数家庭的餐桌上还都少不了这道菜。

三、清朝饮食习惯

1、皇帝饮食

这几年流行清宫剧,从1644年顺治入关到1912年宣统退位为止,十个皇帝大该都演全了。大清灭亡迄今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久远,世人对皇室又一向好奇,许多传闻不胫而走,但大多荒诞不经,有的还真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1987年,意大利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拍《末代皇帝》,讲述紫禁城中各种事物时,全用西方想象,诸多穿凿。本来,这种东西不值识者一哂,但对不知情的大众,却造成极大影响,甚至影响历史认识。清宫大戏中有许多满汉全席,御膳等名目,似乎认定大清朝都是“钟鸣鼎食”,穷极奢侈之能,也都属于这种情况,积非成是,影响匪浅。

大清皇帝经常行围打猎,也爱吃鹿肉。乾隆44年,皇帝率领大队人马,在关外哨鹿,一旦有所收获,通通交御膳房处理。光是6月3日起到6月18日的半个月中,御膳房使用的食材中,包括了8只狍、2只鹿,还有晾鹿肉40块、鹿尾5个、肥鹿肉条40对、细鹿肉条1盘、肉条150把、鹿舌7个。这么多的鹿肉,虽不是皇帝一个人吃完,但也够瞧。

皇帝用膳并不都如常人一般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如清朝皇帝,一般每天只吃两顿饭,即早膳和晚膳。实际上,不论是两餐制还是三餐制,皇帝都不会挨饿的,中间会有点心小吃什么的。

皇家自称孤家寡人,这在吃饭时体现最明显,也是自己一个人吃,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欲称“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会不会便够不着?这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

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

2、宫女饮食

宫廷是全国最富有的地方,入宫当宫女按理说,不会如在一般人家家里当侍女那般,偶尔还有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紫禁城的宫女应该在吃饭方面不存在吃不饱的现象,而清朝的宫女也不如明朝时那样,明亡时,“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人愈众用柴愈多,故“宫中用马口柴、红螺炭,以数千万斤计”。[2]偌大一个清朝廷,养这几千宫女已经是不成问题的。可事实上,这些宫女确实长年都只能吃个八分饱。原因又何在呢?

“我们多少年没吃过鱼,怕身上带腥气味。如果当着皇帝太后的面,身上突然冒出脏味儿来,那叫‘大不敬’,丢了差事是一定的,可能姑姑和掌事儿的也得受连累。惟一的办法是严格控制饮食,每顿饭只许吃八成饱,姑姑用眼角一瞟,马上就得把饭碗放下。轮到夜间上夜,虽然夜里有顿点心,可谁也不敢吃,由晚上直饿到天亮。”[3]

虽然有不少规矩,但宫女的饮食还是不错的,据一些宫女的回忆录可知,宫女在宫里吃饭是有严格的季节性的。比如大年初一,一定给宫女吃春盘,也就是春饼、盒子菜。这些春盘有圆有方,数目不等,有12、16、18个不等的珐琅盒子,盒子里放有细丝酱菜、熏菜,如青酱肉、五香小肚、熏肚、熏鸡丝等等,甚是丰富。到了五月初一,还有各种馅的粽子吃,中秋也吃月饼,重阳节吃花糕,由夏至到处暑,宫女每人每天还可以赏一个西瓜,但宫女忌生冷,谁也不敢多吃。[4]

四、清朝的瑰宝-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是由满族汉族两种不同风味肴馔经过御膳房整合而成的盛大筵席。这种满汉全席只有皇室贵族才有权举办。其规模盛大,程式复杂,满汉食珍俱备,南北风味兼有,菜肴达三百多种,堪称 “中国古代宴席之最”。

它大致可分为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5]

蒙古亲藩宴,是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于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作陪。

廷臣宴,是皇帝为表示施恩来笼络属臣所设的御宴,每年循例于上元后一日即正月十六日举行。届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蒙古王公也参加。宴所设奉三 无私殿,宴时循宗室宴之礼,皆用高椅,赋诗饮酒。赴此宴是廷臣受皇帝惠顾的一种象征。

千叟宴是清朝宫廷的大宴之一。有清一代,共举办过4次,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农历三月二十五日,第二次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农历正月,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正月,第四次是在嘉庆元年(1796)正月,宴会的主人分别是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宴席名称分别为:重在社会教化的老人宴、缅怀往事的千叟宴、意满志得的盛宴、落日余晖的豪言。

[6]

九白宴,是皇帝招待蒙古部落献贡使臣之宴。“九白”是蒙古部落进献的贡品之代称,即白蛇一、白马八。招待蒙古献九白之使臣,故谓之九白宴,每年循例而行。

五、清朝饮食文化弊端

在清代幼年即位的小皇帝中同治是寿命最短的一位。他是咸丰惟一的儿子,从小娇生惯养。短命的原因,与营养不良有关系。同治六岁即位,皇帝虽小,御膳却按照皇帝份额供给。但每膳都赏给他身边的一名御前太监张文亮“替吃”。张有一副福相脸,一张乖巧的嘴,深得慈禧的喜爱。张文亮吃毕,还要替皇帝到母后皇太后慈安、圣母皇太后慈禧面前去谢恩。御膳都让太监吃了,皇帝自己吃什么呢?

同治帝一日两膳吃两宫皇太后赐给的食品:小米粥、豆沫粥、糙米粥、羊肉丝疙瘩汤、甜浆粥、柳叶汤、面片汤、豆腐片汤等。六岁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仅吃汤粥根本无法饱腹。他有时饥饿难忍,闯进太监的住处偷太监的东西吃。被太监发现后,立刻夺过丢掉。有的太监想给小皇帝一些吃食,又怕皇太后知道怪罪,犯欺君之罪,只好装聋作哑,按照规矩办事。同治帝六岁即位到十九岁病逝,皇帝龙身贵为天子,却没有健康的体魄,年纪轻轻便一命呜呼。但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尊严,每膳都摆样子自欺欺人。可见清宫刻板的饮膳制度,造成极大的浪费。这是清宫饮膳制度的弊端所在。

综上所述,清朝文化制度虽有很多僵硬需要变通的地方,但其促生的满汉全席及各种名吃也为中国饮食文化做出了必要的贡献,是我国的瑰宝。

参考文献:

[1]清朝饮食渐成熟宫廷佳肴传河洛崔晓彧 《洛阳日报》 2012.12.13

[2]《清朝文献通考》卷39《国用一》

[3]金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

[4]清朝宫女:
打嗝会惹杀身祸 《宫女谈往录》揭秘宫中生活 饮食起居讲究多 葱蒜鱼虾都禁食《青岛早报》 2007.10.05

[5]清代宫廷膳食 中国吃网餐饮百科 2011年09月30日

[6]清代宫廷饮食 中国新闻社 2005-09-01

美味的饭菜罗列如下:

山西焖面,焖面是山西,河北,内蒙古西部以及河南、陕西喜欢的家常面食,主料是面粉,配料主要是豆角和肉。

地址:山西的大街小巷均有铁锅焖面“字样的店面

铁板日本豆腐:常见于各种炒菜店

地址:杨陵东门积香厨、东北人家等参观均有

寿司:来源于韩国的小吃

地址:杨陵五台山下寿司店

推荐访问:参考文献 饮食文化 中国 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中国饮食文化参考文献 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中国饮食文化参考文献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