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团队创业的例子(4篇)

时间:2023-05-01 18:45:06 浏览量:

篇一:团队创业的例子

  

  创业团队故事

  因为举步维艰,因为四处碰壁,因为创业本身就是从苦涩中创造生活的经历。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创业团队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创业团队故事1:田井新:拉起团队建“咕噜Grooo”外卖平台创业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生田井新和他的小伙伴们一同搭建了一个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服务平台——“咕噜Grooo”。这个平台由开发运营团队的30个人、一个APP、一个微信公众号、一个网站、众多商家组成。最先提出这个想法的是苏泊,田井新的同系同学。今年年初,苏泊提出和几个同学开一家超市,大家认为虽然开超市能挣钱,但没啥意思,不如做一个“o2o”的生活服务平台,就从送外卖开始。大家一拍即合。同学焉诗豪负责做微信公众号和网站,来自计算机系的闻一鸣负责写APP。假期过后,软件和网站基本成型,接下来就看运营了。

  运营是个很麻烦的问题,田井新和几个同学负责这一块。他们和一个个外卖店联系,“刚开始跟商家说话都害羞,现在好多了。”田井新说。与外卖店谈合作很顺利,只是很多店主年纪较大,不会用智能手机,他们需要帮店主下载、安装,然后再交给店主用。好多时候,店主当时说学会用了,但第二天电话就打过来,说接不了单了。遇到这种情况,田井新他们就得赶紧赶过去。

  送外卖,配送是个大问题。好多外卖店都抱怨,需要一个专门的配送人员,增加了开支。针对这一情况,田井新和他的小伙伴们组建了自己的配送队伍帮外卖店配送。配送是个累活,报酬少了没人干,报酬多了又给不起。他们通过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把配送时间固定在中午12点和下午6点左右,网上订单下好后,配送人员集中取一次,然后发给各个宿舍楼负责配送的同学,这些学生就住在本栋宿舍楼,他们下课回宿舍的时候顺便就捎上去了,所以配送不用付出太大精力。

  现在除了送外卖,他们的业务还扩展到超市等。从4月份到现在,他们的配送额有7万多元,“平台能得到配送额的10%到15%作为利润,大家还是有信心做下去的。”田井新说。

  创业团队故事2:3个80后女大学生开跑腿公司创业

  80后创业,创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近日,在福州罗源就有这样一家贴心便民的“跑腿公司”,高温难耐的天气里,如果你懒得出门,轻松打个电话,就有人帮你代劳,怎不让人心动?公司的老板是3名青春靓丽的80后女大学生,不少客户亲切地称她们为美女版“罗源合伙人”。

  2013年7月26日,记者走进这家跑腿公司,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分隔成服务台、仓库、休息室等,客服人员正在繁忙地接听顾客电话。公司合伙人之一的叶彩英笑着说:“这就是我们的总部,目前公司刚起步,我们有3名客服人员,2名工人负责为顾客跑腿。”

  叶彩英告诉记者,3年前她去浙江游玩,从朋友口中听说当地有“跑腿公司”,如果懒得出门,只要打个电话就有人代办,十分方便。她顿时来了兴趣,深入了解后,觉得很有市场前景,当时就萌生一个想法:如果在罗源也办一家这样的跑腿公司,肯定不错。由于那时有工作在身,这个想法只好搁浅了。

  然而梦想的火苗并没有熄灭。去年底,叶彩英回罗源,与朋友连小舟、叶丽琴商量创业意向时,她再一次提起这个想法,大家一拍即合。说干就干,3个闺蜜成为合伙人,具体分工后,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前期准备工作。

  她们开始奔走在罗源的大街小巷,有的询问同城送件情况,有的亲自跑城区各条路线计算路程时间,有的向市民开展问卷调查。长时间的劳累奔波,她们原本白皙的皮肤晒得黝黑,体重更是暴减。有一次,叶彩英在骑车跑路线时还不小心摔伤,父母见着心疼,就劝说她别干了。可是她并没有因此退缩,伤还没痊愈就和伙伴投入工作中。

  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调查、宣传营销等前期准备,今年7月18日,公司终于正式运营。开业以来随着高温的来临,市民的需求量渐增,业务量逐日攀升。为了保证24小时给市民提供便利,她们几乎每天吃住在公司,节假日也不例外。

  虽然工作很辛苦,但也有不少快乐的小插曲,“我们还当了一回红娘呢!”连小舟饶有兴趣地说,客户林先生由于性格腼腆,想通过“跑腿公司”向心仪的女生发起追求攻势。每天下午,林先生总会打来电话,要求送饮料或水果给在某商场工作的黄小姐。头几次,黄小姐收到东西并不以为然,直到第五天,她的芳心终于被打动,羞涩地对跑腿人说:“你让他明天自己来吧。”目前两人已经成了一对甜蜜的恋人。

  叶彩英坦言,创业梦想路上虽然遇到不少艰辛,但面对未来她们信心满满。下一步,她们打算在做好罗源城区业务的同时,逐步扩大乡镇区域业务,并增设房屋装修等业务,给更多人带来生活便利。

  创业团队故事3:蒋沈雄:北大学子建太空翼足球教育作儿童足球培训

  北京四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经济学方向……一路从名校走来的蒋沈雄今年才23岁。这个将《我国互联网理财产品对保险业的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作为毕业论文的90后毕业后没有选择去投行、咨询、保险公司工作,而是选择了自己创业。

  认识的人都知道他对于足球教育的热爱,连他微信的个性签名都是“足球教育也是生命教育。”毕业后他创办了一家名为“太空翼足球教育”的机构,将自己的爱好和事业真正结合在一起,还得到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我们90后似乎都喜欢自主性强一些的工作。学校里的创业气氛也特别浓厚,老师们都帮我们出谋划策。”

  蒋沈雄介绍说,“太空翼”这个名字源于动画片《足球小将》中的主人公“大空翼”,只是“多了一点”。这部动画片刚播出的时候,日本足球还明显落后于中国,但目前,中国足球却和日本有了差距。“这个名字寄托了很多年轻人对于足球的梦想,而我们现在的梦想是要超越日本,并且要做超越足球本身的全面教育。”

  “太空翼足球教育”的教练团队全部毕业于北大、清华、人大等著名高校,不少还是省市状元,不仅是校队成员,还拥有丰富的国内外培训经历,是支名副其实的精英团队。“其实足球和学习并不矛盾,甚至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足球从来不是一项仅仅依靠身体和技术

  的运动,智慧起到的作用绝对不逊于以上两者。”蒋沈雄说。

  “初创时期,总会有家长和朋友问及我们为什么要创办太空翼,这家机构与一般的足球俱乐部有什么不同。”面对这样的疑问,蒋沈雄选择用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一句名言来回答,“那就是‘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我们创业的宗旨就是在中国普及以足球运动为载体的、完全人格的理想主义教育。”

  他希望“太空翼”能成为一座连接足球和人格的桥。“我们像重视球技一样重视学生每一个恰当或不恰当的行为,我们力争用每一次触球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决策,我们通过每一次竞争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坚韧,抑制自负和孤傲。”

  球场上,蒋沈雄和其他教练们就是孩子们的榜样。训练中平等交流、比赛时淡化结果,在与孩子们一起享受足球快乐的同时,教练们更多地会让小球员面对决策情景,提高实战和思考能力。同时,在球场下,教练们还举办了《博雅讲堂》,把自己感兴趣的天文、化学等知识教授给小球员,全方位地引导孩子成长。

  一名叫傅泳豪的小球员在参加了“太空翼”组织的足球特训营后写了一篇日记,透露了这样一个细节。“第四天,正在踢比赛,忽然下起了大暴雨。我想:‘下雨了,衣服都湿了,赶快回去吧。’但是教练却说比赛还没有结束,继续努力……”就这样,他们一直踢到比赛结束。

  不仅锻炼了毅力,足球这样注重团队合作的运动还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家长这样对蒋沈雄说,“儿子本来很内向,但是接触足球后有了很大变化,不仅在比赛中敢抢敢拼,与队友鼓励互助,还在比赛间隙和对方球员聊天说笑,这太让我们欣慰了。”

  尽管创业才一年多,“太空翼足球教育”执教过的小球员已经逾1000人,年龄段跨越4岁到14岁。蒋沈雄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让更多孩子走入球场、感受足球、享受比赛,得到身心全方位的成长。“真希望有更多家长愿意把孩子带进足球的世界,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中国青少年足球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篇二:团队创业的例子

  

  经典团队创业成功案例

  经典团队创业成功案例

  篇1有位农民孙某,有一年到北京找工,一次,孙某与几个老乡上街,途经一个市场,口渴难奈,想买一些水果吃,可那些水果高昂的价格,令他们这些民工望而止步了。忽然,他看到一堆枣,那是他家乡的大枣。孙某知道那枣在家乡挺便宜,只有6角钱一斤,于是他决定买一斤解解渴,一问价格,结果令他大吃一惊:3元5角一斤?“这么贵呀,你们赚得太黑心了!”同行的一位老乡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孙某想,一大枣一来一往价格相差这么大,该多有赚头呀啊!于是,孙某立即返回家乡,凭着老乡关系,赊了3吨大枣,搭了一辆车送到北京,孙某来到丰台区的一家大市场,将大枣以2元9角的价格批发给小贩们,这鲜红的带着露珠的大枣顿时被抢购一空,就这样一个月内他往返北京与山东达5、6次。孙某这样做了半年,路也熟了。他不仅经营大枣,还开始经营山东的其他土特产,生意一步步扩大,一步步红火,至今他已是闻名京城的山东土特产经销商,拥有资产上千万。

  经典团队创业成功案例

  篇2不花任何一分钱就成功贩运整车果菜的成功例子:96年的时候,我来到刚刚大开发的城市——广州市,想在这里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可是一无文凭,二无技术特长又是个生手的我,找工作总是碰壁。身上的钱所乖无几了,如果再找不到工作吃饭也成了问题。我也不敢再住旅馆,晚上只有找张报纸睡在马路边了。我当务之急是让自己生存,再去找发展。人生地不熟的我望着来来往往的人流,一个肩挑李果的老汉走过来叫卖:先生:2元一斤,来点吧。什么?两元一斤?这在我家乡不过二三角钱呀!

  我找到了水果批发市场,一问批发价也有1.2-1.5元的价,我惊得跳起来:老板,这东西我有很多,到我家乡来,我给你6角钱一斤怎样?水果老板:好呀,很乐意与你合作,我和你过去看看。第三天,我家门口张贴上一张收购李果的广告,上门售李果的人来来往往。这几天我赚了一万多元。尝到甜头,我常下广东。

  经典团队创业成功案例

  篇3信不信,200元起家2年赚300万。中大一名大三在校学生却运用他的聪明才智和高EQ,两年就赚到这笔钱。创业如何选项目?他叫潘文伟,20__年刚来广州时口袋里只有200元,而现在他已经是有楼有车的大老板。因生意繁忙,潘文伟曾一度想退学,不过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

  初来乍到做家教卖T恤赚外快,当年只有22岁的潘文伟出生在贵州一个小县城的工人家庭,原来一家五口全靠在供电局当技术工的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维持生计。20__年,潘文伟考入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创业如何选项目?来到广州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潘文伟不但申请了学校的勤工助学,还四处找机会赚钱。

  当潘文伟揣着荷包里勤工助学赚下、仅有的200元去市中心准备闯世界时,百货大楼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滨江东“天价”的楼盘让他顿时蒙了,“我到底要奋斗多少年才能在这个城市容身?”于是在很多同学还在尽情享受大一优哉游哉的校园生活时,潘文伟开始赚外快,做家教、推销信用卡、卖T恤……

  小试牛刀从院服开始,他就意识到了里面有钱可赚,20__年底,学校公开招投标一些院系的院服订做项目,潘文伟看到了商机。潘文伟首先“摸查敌情”。他从学生会的“哥儿们”那里弄到了参与招投标公司的名单,并扮成顾客挨个儿打电话到那些公司问出不同质量服装的底价。然后,潘文伟直接在上查出一些生产商的地址,主动上门与厂家谈生意。

  学校的院服投标价和货源确定后,潘文伟私底下向学院有理有据地分析自己代理的服装在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以博取印象分。投标当日,他更一人以5间公司的名义巧妙地参与投标。最后,他这个“初哥”竟然赢了做了几十年生意的行家,投下学校

  的院服项目。虽然第一个院服生意只赚了2万元,但这却让他在创业路上找到了感觉。

  潘文伟灵活的头脑能够见机行事,去年初,潘文伟无意间认识了一名做安全监控设备的商人朋友,而潘文伟此时又得知中学“死党”家中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正好在招标安检设备,于是潘文伟充当了双方谈判的`桥梁促成了这一单生意,竞标成功后,他一下就赚了50万元。

  赚到这笔钱后,潘文伟第一时间给父母汇去了10万元,吓得母亲惊恐地在电话中问了10多次“钱从哪里来的”。几年间潘文伟陆续做了外墙砖生意、与朋友合伙开酒吧,并开始投资股票并利用“第一桶金”继续生财。今年3月,潘文伟还投资了50万元在大学城开了间络公司。

篇三:团队创业的例子

  

  创业团队案例:俞敏洪创业团队

  俞敏洪,1962年10月出生于江苏江阴,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京大学辞职,开始自己的创业生涯。

  1993年,俞敏洪创办了新东方培训学校,创业伊始,俞敏洪单枪匹马,仅有一个不足十平方米的漏风的办公室里,零下十几度的天气,自己拎着浆糊桶到大街上张贴广告,招揽学员。

  “任何事情都是你不断努力去做的结果,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你不要把他想象成不可克服的困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困难是不可可分的,只要你勇于去克服它!”正是凭借着这种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新东方不断发展壮大着,俞敏洪还把“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作为新东方的校训。

  1994年,俞敏洪已经投入20多万元,新东方已经有几千名学员,在北京也已经是一个响亮的牌子,他看到了一个巨大而诱人的教育市场。俞敏洪喜欢教书,他曾经说过:我这辈子什么都可以离开,就是不可以离开讲台。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新东方的发展壮大,让他决定他不仅要做一个教师,一个校长,还要做一个教育家。

  一、聚集人才

  在新东方创办之前,北京已经有三四所同类学校,参加新东方培训的多是以出国留学为目的。新东方能做到的,其他学校也能做到。就当时的大环境而言,随着出国热,以及人们在工作、学习、晋升等方面对英语的多样化要求,国内掀起了学习英语的热潮,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英语培训这个行业,如何先人一步,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把新东方做大做强,俞敏洪认识到英语培训行业必须要具备一流的师资。

  培训学校普遍做不大是有原因的,由于对个别讲师的过分倚重,每个讲师都可以开一个公司,但是每个公司都做得不大。所以,俞敏洪需要找到更多的合作伙伴,帮他控制住英语培训各个环节的质量。而这样的人,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和俞敏洪本人有共同的办学理念。他首先想到的是远在美国的王强、加拿大的徐小平等人,实际上这也是俞敏洪思考了很久所做的决定——这些人不仅符合业务扩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作为自己在北大时期的同学、好友,在思维上有着一定的共性,肯定比其他人能更好地理解并认同自己的办学理念,合作也会更坚固和长久。

  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和他有着共同梦想的惺惺相惜的朋友——杜子华,杜子华像一个漂泊的游侠,研究生毕业后游历了美国、法国和加拿大,凭着对外语的透彻领悟和灵活运用,在国外结交了许多各色朋友,也得到了不少让人羡慕的机会。但是他在国外呆的时间越久,接触的人越多,就越是感觉到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和迫切。要提高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素质唯有投资教育。

  1994年在北京做培训的杜子华接到了俞敏洪的电话,几天后,两个同样钟爱教育并有着共同梦想的“教育家”会面了,谈话中,俞敏洪讲述了新东方的创业和发展、未来的构想、自己的理想、对人才的渴望……这次会面改变了杜子华单打独斗实现教育梦想的生活,杜子华决定在新东方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1995年,俞敏洪来到加拿大温哥华,找到曾在北大共事的朋友徐小平。这时的徐小平已经来到温哥华10年之久,生活稳定而富足。俞敏洪不经意的讲述自己创办新东方的经历,文雅而富有激情的徐小平突然激动起来:“敏洪,你真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啊!就冲你那1000人的大课堂,我也要回国做点事!”

  随后,俞敏洪又来到美国,找到当时已经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同学王强。1990年,王强凭借自己的教育背景,3年就拿下了计算机硕士学位,并成功进入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可以说是留学生中成功的典型。白天王强陪着俞敏洪参观普林斯顿大学,让他震惊的是,只要碰上一个黑头发的中国留学生,竟都会向俞敏洪叫一声“俞老师”,这里可是世界著名的大学啊。王强后来谈到这件事时说自己当时很震惊,受到了很大的刺激,俞敏洪说,你不妨回来吧,回国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就这样,徐小平和王强都站在了新东方的讲台上。1997年,俞敏洪的另一个同学包凡一也从加拿大赶回来加入了新东方,新东方就像一个磁场,凝聚起一个个年轻的梦想,这群在不同土地上为了求学,洗过盘子、贴过广告、做过推销、当过保姆的年轻人,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年轻人身上积蓄的需要爆发的能量在新东方充分得到了释放。

  就这样,从1994年到2000年,杜子华、徐小平、王强、胡敏、包凡一、何庆权、钱永强、江博、周成刚等人陆续被俞敏洪网罗到了新东方的门下。

  二、构建团队

  作为教育行业,师资构成了新东方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如何让这支高精尖的队伍,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俞敏洪从学员需求出发,秉持着一种“比别人多做一点,比别人做得好一点”的朴素的创新思维,合理架构自己的团队,寻找和抓住英语培训市场上别人不能提供或者忽略的服务,使新东方的业务体系得以不断完善。

  比如,当时新东方就开辟了一块由一个加拿大人主持的出国咨询业务,学员可以就近咨询,获得包括一些基本申请步骤、各个国家对待留学生的区别、各个大学颁发奖学金的流程和决策有何不同、读研究生和读博士生的区别在什么地方等必要知识。

  1995年,俞敏洪逐渐意识到,学生们对于英语培训的需求已经不只限于出国考试。比如,1995年加入新东方的胡敏就应这种需求,开发出了雅思英语考试培训,大受欢迎,胡敏本人也因此被称为“胡雅思”。

  徐小平、王强、包凡一、钱永强等人分别在出国咨询、基础英语、出版、网络等领域各尽所能,为新东方搭起了一条顺畅的产品链。徐小平开设的“美国签证哲学”课,把出国留学过程中一个大家关心的重要程序问题,上升到一种人生哲学的高度,让学员在会心大笑中思路大开;王强开创的“美语思维”训练法,突破了一对一的口语训练模式;杜子华的“电影视听培训法”已经成为国内外语教学培训极有影响力的教学方法,新东方的老师很多都根据自己教学中的经验和心得著书立说,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色,让新东方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地方。

  俞敏洪的成功之处是为新东方组建了一支年轻而又充满激情和智慧的团队,俞敏洪过的温厚,王强的爽直,徐小平的激情,杜子华的洒脱,包凡一的稳重,五个人的鲜明个性让新东方总是处在一种不甘平庸的氛围当中。

  谈到团队的组建,《西游记》中由唐僧率领的取经团队被公认为是一支“黄金组合”的创业团队。四个人的性格各不相同,却又同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说,唐僧慈悲为怀,使命感很好,有组织设计能力,注重行为规范和工作标准,所以他担任团队的主管,是团队的核心;孙悟空武功高强,是取经路上的先行者,能迅速理解、完成任务,是团队业务骨干和铁腕人物;猪八戒看似实力不强,又好吃懒做,但是他善于活跃工作气氛,使取经之旅不至于太沉闷;沙僧勤恳、踏实,平时默默无闻,关键时刻他能稳如泰山、稳定局面。

  但是,创业路上,并没有那么巧的机缘和条件,能幸运地集聚到这样四个不同性格的人。所以,如果只能从这四个人中挑选出两个人来作为创业成员的话,你会挑选哪两位?

  在一次活动中,牛根生客串主持人,向马云和俞敏洪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俞敏洪选沙僧和孙悟空,马云选择了沙僧和猪八戒。两人都选择了耿直忠厚的沙僧,但是关于另一个人选,两人的选择却很有意思。

  马云这样解释他为什么选择猪八戒:“最适合做领袖的当然是唐僧,但创业是孤独寂寞的,要不断温暖自己,用左手温暖右手,还要一路幽默,给自己和团队打气,因此我很希望在创业过程中有猪八戒这样的伴侣。当然,猪八戒做领导是很欠缺的,但大部分的创业团队都需要猪八戒这样的人。”

  俞敏洪不赞同马云的选择,他认为猪八戒不适合当一个创业伙伴,猪八戒是很能搞活气氛,让周围的人轻松起来,但是缺点也很突出,就是不坚定,需要领袖带着才能往前走。而且猪八戒既然没信念,哪好就会去哪,哪有好吃的就往哪去,很容易在创业过程中发生偏移,企业有钱时会(大赚一笔后)离开,企业没钱时也很可能会弃企业而去。而孙悟空就不会这样,他是一个很理想的创业成员。

  俞敏洪列举了他的理由:他(孙悟空)的优点很明显:第一,有信念,知道取经就是使命,不管受到多少委屈都要坚持下去。第二,有忠诚,不管唐僧怎么折磨他都会帮助他一路走下去。第三,有头脑,在许多艰难中会不断想办法解决。第四,有眼光,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和磨难。

  当然,孙悟空也有很多个人的小毛病,会闹情绪,撂担子,所以需要唐僧必要时念念紧箍咒。但是,在取经路上,孙悟空所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将西天取经比喻成一次创业过程,孙悟空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创业成员。

  新东方的创业团队就有些类似于唐僧的取经团队。徐小平曾是俞敏洪在北大时的老师,王强、包凡一同是俞敏洪北京大学西语系80级的同班同学,王强是班长,包凡一是大学时代睡在俞敏洪上铺的兄弟。这些人个个都是能人、牛人。所以,新东方最初的创业成员,个个都是“孙悟空”,每个人都很有才华,而个性却都很独立,俞敏洪曾坦承:论学问,王强出自书香门第,家里藏书超过5万册;论思想,包凡一

  擅长冷笑话;论特长,徐小平梦想用他沙哑的嗓音做校园民谣,他们都比我厉害。

  俞敏洪敢于选择这帮牛人作为创业伙伴,并且真的在一起做成了大事,成就了一个新东方传奇,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创业团队领导者。他知道新东方人多是性情中人,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也不愿迎合他人的想法,打交道都是直来直去,有话直说。因此,新东方形成了一种批判和宽容相结合的文化氛围,批判使新东方人敢于互相指责,纠正错误;宽容使新东方人在批判之后能够互相谅解,互相合作。这就是新东方人的特点:大家互相之间不记仇,不记恨,只计较到底谁对谁错谁公正。

  这种源自北大精神的自由文化,是俞敏洪敢用“孙悟空”,而且是多个“孙悟空”的前提条件,这是新东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俞敏洪本人所具备的包容性,帮助他带领着一帮比他厉害的“牛人”,不仅将新东方从小做大,还完成了让局外人都为之捏了一把汗的股权改制。最令人意料不到的是,俞敏洪居然还将新东方带到了美国的资本市场,成为中国第一个在海外成功上市的民营教育机构。这一份成绩虽然还不能定义为最终的胜利,但是仍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即它告诉了人们,对于中国教育来说,一切价值正有待重估。

篇四:团队创业的例子

  

  创业团队优秀案例

  在创建一个团队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考虑成员之间的能力或技术上的互补性。店铺把整理好的创业团队优秀案例分享给大家,欢迎阅读!

  团队创业案例:创业不能只停留在“想”

  当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的学生李萍带着她的L-One团队一行5人来到南昌某琴行找老板“谈合作”时,心里其实没底。琴行老板着实被这群学生给吓了一跳,“突然跑来跟我说要给琴行做一整套网络营销计划,给琴行开博客,到网上开店什么的,觉得很奇怪。”因为对琴行经营没有坏处,而且大学生们的服务在产生效果以前不收费,还有老师来做指导,琴行又确实需要开拓一些新的营销手段,老板被说服了。

  在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

  党总支副书记陈福刚看来,学生们设计的营销方案、推广项目是否成功、是否能挣到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平日里埋头念书的大学生敢于主动“走出去”。

  大学生创业要主动“走出去”

  琴行已经不是L-One团队联系的第一家商户了,他们此前还主动为北京一家乐器店提供过网络营销服务,要知道,L-One团队的大本营是在江西南昌,他们却“大胆地”在初次寻求校外合作企业时,就把触角伸到了相距千余公里的北京。

  第一次合作的结果是苦涩的,由于缺乏对对方的了解,合作进行到一半,北京这家乐器店就倒闭了,L-One此前的付出血本无归。第一次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L-One的成员却做了很多在校大学生不敢做,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的事——走出校门,与陌生的企业界人士“谈合作”。

  像L-One团队这样走出校门去“闯荡”,碰一鼻子灰以后从头再来的创业团队,陈福刚见得“实在太多了”。分管学生工作的陈福刚从2007年底就开始接触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最早是

  在学校里选拔优秀团队参加第一届比赛,带队来参赛,这一次,我是作为团队指导老师过来参赛的。”他指导的团队——“城市符号”团队在本届大赛中成绩斐然,获得了专科组的一等奖。他们的项目主题是通过旅游文化的传播带动特色产品的销售。

  令陈福刚感到欣喜的不仅仅是获奖,他更为学生们能成功“走出去”而感到骄傲,“你知道吗,我们团队与5个省30多家旅游产品生产厂家签订了网上代销协议,还和几个地方旅游局谈成旅游推广项目,既卖产品,又推广旅游文化。”

  来北京参加决赛前,陈福刚陪着团队熬了五六个通宵,改进网站页面设计,搜集资料,为的是让团队第二天“走出去”与社会上的企业“谈合作”能更有资本,“他们可都是还没毕业的学生啊,你知道这些经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创业团队的基因--案例篇

  创业项目一

  创始人A是媒体出身,搞过汽车栏目,办过两家成功的企业,都和SP相关。众所周知,SP行业是注定很难有大发展的,但做得早的也能完成一些原始积累。

  前两年A看到庞大的车后市场,于是想通过互联网将零散的车主聚合起来。他建了一个网站,开始了互联网创业。如何抓用户呢?A有很强的线下运作能力,从各种途径搞到了近千万车主的名单,组织了几十个客服人员,开始电话营销。目前整个公司团队近百人,客服中心单人产值几十万,公司每年也有不错的利润。

  但作为互联网公司,网站的访问量却很低,来自于网站的新客户寥寥无几,几乎所有的订单都是来自于对老会员的主动营销。因为开发新用户的成本较高,所以在这方面的动力也不足。目前A主要考虑也是如何从千万车主和老会员身上产生更高的价值。

  创业项目二

  这个项目的创始人B及其团队主要成员都是出自知名的互联网公司,有产品经理、运营经理、程序员等。六七个人的团队,活力十足。

  B的团队设计出来的产品非常符合移动互联网的思路,产品开发和

  更新速度非常快。团队的产品运营能力也很不错,短短几个月就将产品推广到了20多万用户,而且单用户推广成本不到1元,月活跃用户达50%以上。

  但这部分用户抓过来的价值何在,目前的产品如何给用户带来深层次的价值,如何从线下来获得赢利,提高用户的转化率,这些都是B的团队面临的问题,难以完成整个商业模式的设计与验证。

  说说这两个项目

  车后市场的互联网模式,应该是通过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聚合大量车主,再与线下4S店或维修店对接。这里面有两个核心问题要解决,一是线上能力:如何通过互联网聚合车主、为他们提供价值;二是线下能力:如何与维修保养店谈判、从他们这里获得利益。

  A的团队具有很强的线下能力,能整合4S店给车主提供性价比高的服务,但他们缺少互联网的思维与基因,只会想到通过呼叫中心来获得用户和流量。特点是简单、粗暴、但有效,缺点是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快速复制。

  B的团队具有很强的线上能力,能低成本、快速地获得用户和流量,但缺少线下整合能力,难以从维修保养服务商那里拿到分成。如何给这些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以及如何与线下门店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他们的一大难点。特点是用户多,缺点是没有转化率,商业模式无法形成。

  引申:为什么讲互联网思维?我们最近的投资策略,是寻找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行业的创业项目。互联网自身的发展已经开始有泡沫,但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和渗透才刚刚开始。那些已经或即将消失的行业,都是被互联网的效率和成本干掉的。

  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才十多年时间,真正深入接触互联网的都是80后为主,部分70后有所涉及,大部分创业都集中在互联网基础应用,如门户、搜索、社交、电商、导购等。当这方面创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后,互联网从业人群想到了要进入传统行业,或者也可以认为是被逼到了传统行业。

  互联网创业者进入传统行业,一般都缺乏行业知识;而传统行业的主流从业人群,大部分都缺少互联网思维。这给了互联网人士时间上的优势,让他们有机会在传统行业中学习、犯错。

  很多传统行业的创业都需要很深的行业积累、理论上,最有可能成功的是传统行业出身的、有互联网思维的创业者。但近几年,互联网民工进入到传统行业是占优的,如果他们能与传统行业人员无缝组合则更无敌了。

推荐访问:团队创业的例子 例子 团队 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