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史学习 >

2023年度南京中山陵导游词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2-12-28 19:30:07 浏览量: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1  对于中山陵,我几乎是陌生的。由于陌生,自然好奇,便也联想过许多金碧辉煌的殿堂。然而,当漫步其中之时,才发现原来中山陵别有一番景致。依山而建,隐于山林之间,从下往上一望,极为壮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南京中山陵导游词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南京中山陵导游词五篇【优秀范文】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1

  对于中山陵,我几乎是陌生的。由于陌生,自然好奇,便也联想过许多金碧辉煌的殿堂。然而,当漫步其中之时,才发现原来中山陵别有一番景致。依山而建,隐于山林之间,从下往上一望,极为壮观。建筑并不艳丽,却给人莫名地来了一种气势,来了一种庄重。

  走在台阶上,似乎就已明了。孙中山先生生前就想把墓建于此地,而后人按照他的意思为他建了此陵墓,似乎是为了给中山先生,这位为*不停忙碌的伟人找了一处永远安宁的地方让他*静下来。

  中山陵坐落在这繁茂的宁静之中。中山陵的布局就像是一个大钟,含有"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遥想当年孙中山先生为了民族的复兴,人民的觉醒,做出了多少的贡献?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博爱"两字正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石坊后是墓道。前面为陵门,它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为孙中山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里用青色的琉璃瓦有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征苍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再进为碑亭,一块高约6米的碑石上刻着"*十八年六月一日**葬*孙先生于此"的镏金大字。

  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8个*台。攀登如此多的石阶极为艰难,但当大家走完这段长距离陡峻的石阶以后,一定会悟出孙中山先生的嘱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义。最高的*台有华表两座,后为祭堂。祭堂有三个拱门,分书"民族"、"民权"、"民生"门额。这里是仿宫殿式的祭堂。祭堂的门楣上刻有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四字,表达了孙中山先生奋斗的理想。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逼真生动。在这里,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推翻两千多年来封建帝制的不朽勋业和艰苦斗争的历程,而且也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我中华独立、富强、大展宏图的建国思想。堂后有墓门二重,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书"浩气长存"横额。进门为圆形墓室,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

  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是雕刻家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下面安葬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我心中盈满的只有感动和震撼。高*严的祭堂,让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伟大。

  中山陵之旅,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饱览美景的喜悦,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思考,对民族的热爱,对领袖的敬意。作为记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2

  各位朋友,到了一个地方,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您不算真正到过南京。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被推举为*,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讨袁护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上,他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患肝癌医治无效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前临*川,后拥青嶂,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据说,早在1912年的初春一天,孙中山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当时他环顾四周,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出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左右:“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2000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大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为中山陵的建筑师。1926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奠基典礼。历时3年多,耗资240多万银元,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1929年6月1日,举行隆重的奉安大典,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吕彦直是山东东*人,1894年出生,早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又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的指导。他设计中山陵的时候,才31岁。这次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当时被人们称为*建筑史上空前的一次设计大竞赛,吕彦直因名列榜首而声名鹊起。后来,他还设计了广州的中山纪念堂。遗憾的是,他因主持建造中山陵,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

  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面为“木铎”形。铎[duó],就是*常我们说的大铃铛。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需警钟长鸣”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乎*观念,又糅合了西方建筑精神,非常符合孙中山先生的气概和精神。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柩,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又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作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筑了一条陵园路。如同巴黎人以他们的香榭丽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他们的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已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则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梧桐树,学名悬铃木,虽然习惯上人们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的“土特产”哩。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带回国,又移植到了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警钟型广场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前方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圆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有一座八角形石台,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镶苏州金山石。台分三层,每层围以石栏,台上那尊双耳双足的紫铜宝鼎,重有万斤,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当时的中山大学校长、*元老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这里有8棵南京市的市树雪松。这8棵雪松就代表了给孙中山先生守陵的8个士兵。当年*在南京被*的时候都南撤,惟有给孙中山先生守陵的士兵没有撤,一直守到等*的士兵来了之后交接为止。南京的绿化特别的好,是*绿化最好的一座城市。一个南京人可以分到十棵以上这样的大树,一个杭州人六棵,六个上海人才是一棵。就在这钟山一带绝对是藏龙卧虎,山清水秀,茂林修竹,鸟语花香的场所。

  博爱坊

  由广场踏上石阶,迎面是一座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29—1931年,高12米,宽17.3米,大家抬头可以望见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手迹,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公天下”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孙先生一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后数十年,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大家请看,这个博爱坊中间两根柱子是有一点不同的。第二根中间是接上去的,曾经中山陵也是遭受过日本人的轰炸,这里就是后来补上去的。

  墓道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的传统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58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着山坡,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我们两边的这些雪松、松柏、银杏、红枫两两相衬,代替了古代惯常的石人石兽,更好地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这其中的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之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

  “天下为公”陵门

  墓道尽头的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开端即陵门。它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极好注解。

  碑亭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元老谭延闿手书的“*十八年六月一日**葬*孙先生于此”24个镏金楷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碑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有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都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碑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答案等会告诉您。

  “奉安大典”大铜鼎

  来到第五层*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特别市*捐赠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孔。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被炮弹击穿的,换句话说,这两个孔是当时留下的弹坑。如今虽早已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坑时时提醒我们莫忘国耻。在第七层*台的两侧,还有一对人造石仿铜狮子。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处的大*台。此处阵阵松涛,更觉伟人浩然正气与天地同存。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总计有大小10个*台。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台;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台。(无锡的灵山大佛景区的台阶也是仿照这里设计的)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现在我们看到*台左右两侧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敬赠的。

  祭堂和墓室

  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祭堂是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方屋,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供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为*元老张静江所书,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门楣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乳白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郎特斯基受孙中山葬事筹委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塑成后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六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六幅画面。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极富*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所写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刻有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窿状,以马赛克镶成*徽图案。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以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中山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遗体的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反对民主革命要搞复古,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最后两派意见都同时被采用。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 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厝北京香山碧云寺,1926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直到1929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在湖南路中央党部公祭三天后,才移棺至中山陵,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安葬在墓室墓圹下5米深的长方形墓穴内。*前夕,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便放弃了这种想法,使孙中山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广场西侧后壁有一边门,通向后花园。中为墓室宝顶,呈半球形。后墙设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近200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全过程。

  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华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们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

  各位朋友,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也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拥戴和颂扬。*后,中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旅游纪念胜地,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在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彼时彼刻,倘若孙先生泉下有知,也必会含笑长眠!

  中山陵团餐厅(金鼎私房菜)餐厅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小卫街16—7号(邮局储蓄所旁)联系人:王13401939178

  200元/桌菜单:盐水鸭、酸菜鱼、青椒干子*、大盘鸭、西红柿炒鸡蛋、四喜锅巴、帝皇包菜、大刀豆腐、土豆*、青菜烧油渣、蛋汤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3

  各位朋友,到了一个地方,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您不算真正到过南京。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被推举为*,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讨袁护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上,他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患肝癌医治无效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前临*川,后拥青嶂,的确是一块风水宝地。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据说,早在1912年的初春一天,孙中山与胡汉民等人到明孝陵一带打猎,当时他环顾四周,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当然,紫金山的气势风水还不是孙先生作出决定的根本原因。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左右:“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因此,他选择南京紫金山为墓址,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激励革命同仁。

  为尊重孙先生的遗愿,由*、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实地察看,选好陵址,划地2000亩修墓,又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应征者中,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大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为中山陵的建筑师。1926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举行奠基典礼。历时3年多,耗资240多万银元,终于在1929年春竣工。1929年6月1日,举行隆重的奉安大典,孙先生一直长眠在这里。

  吕彦直是山东东*人,1894年出生,早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又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建筑师茂菲的指导。他设计中山陵的时候,才31岁。这次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当时被人们称为*建筑史上空前的一次设计大竞赛,吕彦直因名列榜首而声名鹊起。后来,他还设计了广州的中山纪念堂。遗憾的是,他因主持建造中山陵,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不幸与孙先生一样身患肝癌,在工程临近尾声时病逝,年仅35岁。

  根据吕彦直的设计,整个陵墓*面为“木铎”形。铎[duó],就是*常我们说的大铃铛。在古代它是用来宣布政教法令和战争令的。铎的声音宏亮,而且传得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喻义。陵墓选用这样一个图式,让人不禁想起孙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需警钟长鸣”的名言,其用意也正在警示后人。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乎*观念,又糅合了西方建筑精神,非常符合孙中山先生的气概和精神。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柩,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又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作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筑了一条陵园路。如同巴黎人以他们的香榭丽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他们的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已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则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梧桐树,学名悬铃木,虽然习惯上人们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的“土特产”哩。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带回国,又移植到了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警钟型广场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前方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圆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有一座八角形石台,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镶苏州金山石。台分三层,每层围以石栏,台上那尊双耳双足的紫铜宝鼎,重有万斤,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当时的中山大学校长、*元老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这里有8棵南京市的市树雪松。这8棵雪松就代表了给孙中山先生守陵的8个士兵。当年*在南京被*的时候都南撤,惟有给孙中山先生守陵的士兵没有撤,一直守到等*的士兵来了之后交接为止。南京的绿化特别的好,是*绿化最好的一座城市。一个南京人可以分到十棵以上这样的大树,一个杭州人六棵,六个上海人才是一棵。就在这钟山一带绝对是藏龙卧虎,山清水秀,茂林修竹,鸟语花香的场所。

  博爱坊

  由广场踏上石阶,迎面是一座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29—1931年,高12米,宽17.3米,大家抬头可以望见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手迹,原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公天下”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孙先生一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后数十年,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大家请看,这个博爱坊中间两根柱子是有一点不同的。第二根中间是接上去的,曾经中山陵也是遭受过日本人的轰炸,这里就是后来补上去的。

  墓道

  由博爱坊向前走,是一段长480米的墓道。中山陵的整体设计,突出*的传统风格,庄严肃穆、独具特色。为了体现孙先生的崇高伟大,中山陵沿用了古代依山为陵的惯例,将墓室筑于海拔约158米的全陵最高处。此外,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请大家向前看,朝北顺着山坡,依次有陵门、碑亭、祭堂和祭堂后的墓室等建筑。而我们两边的这些雪松、松柏、银杏、红枫两两相衬,代替了古代惯常的石人石兽,更好地象征着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质。这其中的雪松是世界四大观赏树种之一,现已成为南京市的市树。

  “天下为公”陵门

  墓道尽头的这座宏伟的三拱门,是陵区的开端即陵门。它高16米,宽27米,进深8.8米,也是用福建花岗岩筑成的。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极好注解。

  碑亭

  过了陵门便是碑亭。亭正中这块9米高的巨碑上,刻有*元老谭延闿手书的“*十八年六月一日**葬*孙先生于此”24个镏金楷体大字。当初讨论立碑时,计划由汪精卫、胡汉民等人分别撰写碑文、墓志铭等。可花了两年时间也没有写出来。大家都认为先生的思想功绩都是文字所无法概括的,于是索性不写碑文,改用现在的形式。

  出碑亭,迎面石阶层层叠叠。南京人常说中山陵的台阶像是“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所以来这儿游览的客人常常要问:中山陵究竟有多少级台阶呢?各位朋友,大家不妨也来数数看,怎么样?答案等会告诉您。

  “奉安大典”大铜鼎

  来到第五层*台,可以看见一对大铜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样,是当时上海特别市*捐赠的。大家仔细看,会发现在左边那个鼎下面有两个孔。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1937年末日军攻占南京时被炮弹击穿的,换句话说,这两个孔是当时留下的弹坑。如今虽早已时过境迁,但这两个弹坑时时提醒我们莫忘国耻。在第七层*台的两侧,还有一对人造石仿铜狮子。

  拾级而上,终于登上顶处的大*台。此处阵阵松涛,更觉伟人浩然正气与天地同存。从博爱坊到祭堂总共有392级台阶,高差约70米,总计有大小10个*台。更妙的是,从下向上看时一望到顶,石阶连绵不断,不见*台;而各位现在朝下看时,却反而不见台阶,只见*台。(无锡的灵山大佛景区的台阶也是仿照这里设计的)这392级的数字并非巧合,而是暗喻了当时全*三亿九千二百万同胞。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敬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现在我们看到*台左右两侧还有一对仿古青铜鼎,那是由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敬赠的。

  祭堂和墓室

  现在大家面对的就是祭堂和墓室,这是陵墓的主体部分。祭堂是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长30米,阔25米,高29米,四周有堡垒式的方屋,并有两座高12.6米的华表供卫。祭堂屋顶为重檐九脊,覆蓝色琉璃瓦,外墙全用香港花岗岩砌成。祭堂门额上有“民族”、“民生”、“民权”阳文篆字,为*元老张静江所书,这是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最基本最概括的指导思想。居中门楣上端,又有孙中山手书的“天地正气”四字直额。

  请各位跟我进入祭堂。祭堂内部以云南产乳白色大理石铺地。堂内有直径0。8米的黑色石柱12根,四周墙壁下嵌黑色大理石。大家可以看见东西两壁上所刻的孙中山手书《建国大纲》全文。祭堂正中是孙中山着长袍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底座阔2.1米。这座雕像是当时世界著名的法籍波兰雕刻家保罗·郎特斯基受孙中山葬事筹委会之托,用意大利白石雕刻而成,并于1930年塑成后从巴黎运至中山陵的,全部造价150万法郎。坐像下四面的六幅浮雕是截取了孙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六幅画面。它们分别是:“如抱赤子”,“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国会授印”,“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

  经过祭堂来到墓室。墓门分两道,第一道是两扇紫铜保险门,门上的门钉和铜环上的神兽极富*传统特色。门楣上刻“浩气长存”横额,取孙中山为黄花岗烈士墓所写手迹。第二道门为独扇铜门,刻有张静江所写“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

  墓室是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西式穹窿状,以马赛克镶成*徽图案。室内圆形,铺以大理石,直约18米,高11米,四壁以淡红色大理石贴面。正中的圆形大理石圹,直径4.33米,深1.7米,四周围以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圹内墓穴上安放着孙中山穿中山装的大理石卧像,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孙先生遗体的形象所作。孙先生的紫铜棺就在卧像下5米左右处。为什么祭堂内的坐像身着长袍马褂,而这里却改穿中山装了呢?原来当年*内左右两派矛盾尖锐,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反对民主革命要搞复古,主张塑像穿长袍马褂;而左派则主张穿中山装,最后两派意见都同时被采用。

  各位朋友,孙先生的遗体究竟是否还在中山陵,这是每一位来这里的游客最关心的问题。 1925年3月12日孙先生逝世时,他的遗体经过防腐处理,暂厝北京香山碧云寺,1926年,被北伐军打败逃到北京的军阀张宗昌,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为孙先生的遗体压住了他的风水。于是他打算要焚化遗体。后经爱国将领张学良派兵保护,遗体才得以保存,但已受到空气侵蚀。直到1929年5月28日,灵柩由津浦铁路从北京运抵浦口,在湖南路中央党部公祭三天后,才移棺至中山陵,于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用一具美国制造的铜棺盛殓,安葬在墓室墓圹下5米深的长方形墓穴内。*前夕,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便放弃了这种想法,使孙中山遗体得以安然保存至今。

  沿祭堂外广场西侧后壁有一边门,通向后花园。中为墓室宝顶,呈半球形。后墙设有“中山陵建设史料展”,近200幅珍贵历史资料展现了中山陵的建设和中山先生的遗体奉安全过程。

  除了陵墓主体建筑外,中山陵周围还有一些纪念性建筑设施,包括藏经楼、音乐台、光华亭、行健亭、仰止亭、流徽榭等等。它们大多是1929年奉安大典后,各界人士和海外侨胞友人捐款修建而成。

  各位朋友,孙中山先生一生为革命奋斗,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也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拥戴和颂扬。*后,中山陵受到国家高度重视,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作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旅游纪念胜地,中山陵每年接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炎黄子孙与国际友人。人们怀着对中山先生伟大精神的崇敬与景仰来到这里凭吊拜谒。在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今天,面对目前海峡*的现状,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衷心期盼着祖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那一天早日到来。彼时彼刻,倘若孙先生泉下有知,也必会含笑长眠!

  中山陵团餐厅(金鼎私房菜)餐厅地址:南京市玄武区小卫街16—7号(邮局储蓄所旁)联系人:王13401939178

  200元/桌菜单:盐水鸭、酸菜鱼、青椒干子*、大盘鸭、西红柿炒鸡蛋、四喜锅巴、帝皇包菜、大刀豆腐、土豆*、青菜烧油渣、蛋汤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4

  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被推举为*,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5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古都南京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员xx,今天我们即将要参观的景点是中山陵景区。

  中山陵景区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是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5A级景区。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后,葬事筹备处根据他生前的遗愿选定了墓址,也许你们有人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于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世界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紫金山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因为在当年,孙先生在临终时曾嘱咐道“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南麓,因为南京为临时*成立之地,故不可忘辛亥革命也。”陵墓于1926年3月12日开工(奠基),于1929年春完工,建筑按照传统的中轴对称的形式,色调采用蓝、白二色,在群山林海的映衬之下更显得庄严肃穆。它的设计者吕彦直匠心独具,将整个陵寝设计为“木铎”形,寓意“警钟长鸣”。

  接下来,就容我为您简单的介绍一下孙先生的生*。孙先生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年少时远赴美国和香港等地求学,攻读医学专业,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后弃医从政。于1905年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被推举为*。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先生被十七省代表一致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于1912年元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先生在革命生涯中也收获了人生和革命的伴侣——*女士,她陪伴了先生共同经历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4年一月,孙先生在广州召开的**的第一次全国*上,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连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十一月,他受冯玉祥将军之邀,抱病北上,共商国是,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住所,享年59岁。

  1926年3月12日,中山陵开始修建。1929年春,陵墓的主体建筑完工后,*为孙先生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仪式。所谓奉安大典,就是将先生的遗体葬入中山陵的仪式。1929年5月下旬(5月22日),先生的遗体从暂时的停灵地北京香山碧云寺移出,在北京举行了三天的公祭和悼念活动(各界人士参与了公祭并举行了一系列的悼念仪式),后由专列护送抵达南京浦口火车站,经轮渡摆渡过江后于南京下关码头登岸,在中央党部礼堂内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公祭后,于1929年6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仪式,从此孙先生便一直长眠于此,距今已有80多年了。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就来到了中山陵的陵园广场,在陵园广场的正南端是一座八角形石台,石台上有一尊三足两耳的紫铜宝鼎,重达五千公斤,是中山陵纪念装饰之一。它是由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携全体师生于1933年秋捐资建造,鼎高4.25米、腹径1.23米,在鼎的腹部刻有“智、仁、勇”三个字,是儒家提倡的君子的三种德行。在鼎的上半部还有一六角形铜牌,上面镌刻有原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的母亲黄氏老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所以此鼎又被称为是“孝经鼎”。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半月形的博爱广场,沿广场拾(she)级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门的冲天式仿古石牌坊,称博爱坊,它高12米,宽17米,花岗岩石柱上盖蓝色琉璃瓦,柱脚前后夹抱鼓石,牌坊上雕刻莲花瓣及和玺彩画等图案。在正中的横额上有孙先生亲手所书的“博爱”两字,语出自韩愈《原道》的“博爱之为仁”之句,孙先生毕生致力于*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恰是对先生伟大革命精神的最好的写照)。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穿过博爱坊,走上陵园墓道,向前通往的是陵前广场,这一段路气势开阔,绿化规整,具有西方园林的开阔大气的美感。墓道长480米(240米),共有三道,中道最宽为9米(12米),东西两道宽为4.5米,墓道两侧用两两相对的雪松、荟柏、银杏和红枫等取代了古代帝王陵墓神道前的石人、石兽,更好的体现中山先生的高风亮节。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走过了墓道,面前出现的是陵门*台。根据吕彦直当时的设计,整个陵墓的*面为“木铎”形。木铎的声音洪亮,而且传的很远,有“使天下皆达道”的寓意,其用意也在警示后人。陵门广场的边缘就是当年吕彦直设计的“自由之钟”的下缘。在广场四周栽种有很多的树木,如枝叶修剪成圆球状的大叶黄杨,日本友人赠送的六株千头松以及银杏等其他植物。在陵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石狮,在这儿显得十分的庄严古朴,这对石狮是当时察哈尔省*宋哲元在1935年所赠送的。

  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座单檐歇山式建筑就是陵门了,上覆蓝色琉璃瓦。在陵门的正中的门额上,有孙中山先生亲笔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出自于孔子《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一句,意思是“国家*不是哪一家、哪一姓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是老百姓的天下”。这句话是对孙先生三民主义的极好的注解,也是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的崇高的理想。

  现在我们穿过陵门,我们面前出现的这座重檐歇山顶建筑是碑亭了,它高17米,宽12米。亭顶重檐歇山顶,上覆有蓝色琉璃瓦,亭内石碑高8.1米,正中镌刻有*的图案,上面的碑文是由原**、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手书的24个颜体楷书镏金大字。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的葬礼为“党葬”。在碑的背面没有镌刻文字,因为大家都认为孙先生的思想功绩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概括,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民众的心中,索性干脆不写铭文。整个建筑端庄朴实,显得肃穆庄严。

  绕过碑亭,往后就是层层叠叠的台阶了,说起台阶这可是中山陵的一大特色,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台,而从上往下看则是只见*台不见台阶。由碑亭到祭堂这段石阶共有290层,分为八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五权宪法是*时期的*组织形式,即由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考试五院合掌的权利。现在我们来到的第四层*台上,大家可以看到左右两边分别陈列着一个紫铜鼎,这是当时上海特别市*所捐赠的,在鼎身刻有“奉安大典”四个字。在西侧的鼎上有1937年战争时所留下的弹孔。在第五层*台上有一对石狮,是福建雕刻名匠蒋文子先生的杰作,狮子的造型极富有动感,造型极其生动。在*台的花坛(大小盆栽30余盆),各类绿色植物装点了沿途的风景。

  各位游客,大家可以感受到,整个中山陵的修建是依托紫金山而修建的,陵墓更显得气势雄伟壮观。从最下方的博爱坊到祭堂,我们已经走过了*面大约700米,高度大约70米的距离。先生的祭堂与墓室依托钟山的.气势,更显巍峨,让谒陵者感悟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浩然正气长留于天地之间。

  现在我们来到了第8层的*台,在第8层的*台上,有孙先生长子孙科一家所敬赠的青石鼎。祭堂前还有**林森所赠的一对华表。祭堂与墓室相通,墓后有一圈圆墙包围,辟有“墓堡花园”,内设“中山陵建设史料馆”,用翔实的图片与文字资料,全面展示了中山陵从设计、建设到奉安大典的全过程。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面前看到的是陵墓的主体建筑祭堂,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有蓝色琉璃瓦,在坊额的正中是由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字直额,门楣上有元老张静江手书的“民族”、“民生”、“民权”六个篆字。祭堂正面开三扇拱形大门,在祭堂外立面的西侧,有奠基石一块,记述了在1926年3月12日中山陵建设工程的奠基的历史(仪式)。

  走入祭堂,大家可以看到,祭堂内采用了云南的大理石铺地,十二根黑色大理石柱采用了四隐八显的手法增加了祭堂内部空间的气氛,在左右两侧的护壁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全文。顶上的斗式藻井是用马赛克镶嵌的*的图案。在祭堂正中有一的孙中山先生的坐像,是由当时法国的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阿林斯基)用意大利白石所雕刻的作品。孙先生身着长袍马褂,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神情沉思。在坐像的底部的四周还有六幅浮雕,摘取的内容都是先生生*的革命活动的片段。分别是(南)如抱赤子,(东)出国宣传、商讨革命,(北)国会授印,(西)振聋发聩、讨袁护国。

  祭堂与墓室相通。在墓门门额上有孙先生为黄花岗烈士手书的“浩气长存”四个字。门分两道,外门为对开铜门,第二道门为单扇铜门,门上刻有张静江篆书“孙中山先生之墓”,墓室为穹窿状封闭式建筑。在墓室中央石圹内有孙中山先生的白色大理石卧像,墓室上方是用马赛克镶嵌的*的图案。卧像由当时捷克雕刻家高琪所雕刻,孙先生的遗体就安葬在石圹下5米深处。自1929年6月1日的奉安大典到今日,墓室从未被打开过,孙先生长眠在这儿已有80多年了。

  其实,在中山陵的周围还有许多的附属建筑,均为中山陵的纪念性建筑。孙中山先生纪念馆,原名为藏(zang)经楼,在里面收藏有孙先生的图片资料及实物,在藏经楼后有三民主义碑廊,镌刻有孙先生所著《三民主义》全文。藏经楼外有一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是由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捐赠的。

  在中山陵南端有“音乐台”,是当时由美国旧金山华侨代表和辽宁省党部捐资建造的,由当时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杨廷宝先生所设计。在先生的陵墓周边还有光华亭、行建亭、流徽榭、中山植物园等社会各界捐建的中山陵纪念性建筑。这些建筑散落在中山陵景区的周边,在青松翠柏的映衬下显得秀雅大方,大家有时间不妨前去游览。

  环绕在中山陵周围的还有不少民国时期的名人墓葬,如廖仲恺、何香凝墓,谭延闿墓等等,大家有时间也可前去探寻一番。

  好,各位游客,因为时间关系,中山陵的游览到这儿就要结束了,希望大家对我的导游讲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的配合,再见!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5篇扩展阅读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5篇(扩展1)

——中山陵英语导游词简洁3篇

中山陵英语导游词简洁1

  National 4A tourist attractions. Originally known as the cemetery, it is located at the south foot of Xiaomao mountain, the second peak of Zhongshan Mountain. It is the mausoleum of Sun Yat Sen, the great revolutionary pioneer. It faces south from the north and is built close to the mountain. It is composed of a semicircular square, a memorial archway, a tomb passage, a tomb gate, a stele Pavilion, a memorial hall and a tomb chamber. The tomb is 165 meters above sea level, 700 meters from the starting plane, and 73 meters from the top to the bottom. The general plan of the whole group of buildings adopts the pattern of "Liberty Bell", which means "making the world reach the Tao". Those who look up from below can see that the vast forest is set off by the blue tiles and silver walls, just like the noble righteousness of a great man, living with the earth. The grand mausoleum project was laid in March 1926 and completed in the spring of 1929. On May 28 of the same year, Sun Yat Sen"s coffin arrived in Nanjing from Beijing. On June 1, the Fengan ceremony was held in Zhongshan Mausoleum.

  With the efforts of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a cost of 4 billion yuan, the Zhongshan cemetery scenic spot in Nanjing has been renovated for four years. The newly completed scenic spots will be opened to the public free of charge. After this rectification, Qianhu Park, Pipa Lake Park, meihuagu Park, Xiamafang Heritage Park, Boai Park and Zhongshan sports park will be built around the original core area of the scenic spot And Yingpanshan park.

  From the square to the sacrificial hall, the slope of Zhongshan Mausoleum increases step by step. From Boai square to the sacrificial hall, the elevation angle is 9 degrees. From the stele pavilion to the sacrificial hall, the elevation angle is increased to 19 degrees. There are 392 steps in Zhongshan Mausoleum, which add a sense of solemnity and reverence step by step. After walking the stone steps, you can reach the platform. Looking back, you can"t see any stone steps. You can only see that the eight platforms are connected as flat ground. When you stand on the platform and look up, you can see all the peaks at your feet. You can have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cemetery. The hills are emerald, the pines and cypresses are green, the pavilions are magnificent.

  The new Qianhu park i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the wall of Mingcheng City, north of Zhongshan Botanical Garden, displaying more than 20xx kinds of tropical plants; meihuagu Park, which is expanded from Meihuashan, covers an area of 1533 mu, with more than 350 varieties of Meihua, increasing from 15000 to nearly 40000. Xiamafang heritage park takes the 1.1km long Xiaoling Shinto as the main line. Along the line, there are three groups of stone buildings and a large number of precious stone relic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uch as newly unearthed high relief dragon stone tablet, Guanyin Pavilion big stone wall, Kangxi "fengzhimiansanze tablet", which are of great ornamental value.

中山陵英语导游词简洁2

  From south to north, Zhongshan Mausoleum gradually rises along the central axis, followed by square, stone square, tomb path, tomb gate, stele Pavilion, memorial hall and tomb chamber.

  Looking down from the air, Zhongshan Mausoleum looks like a "freedom bell" lying on the green carpet. The bronze statue of Dr. Sun Yat Sen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is the spire of the bell, the half moon shaped square is the arc of the bell, and the dome of the tomb at the top of the mausoleum is like a smooth pendulum.

  Behind the stone square of Beiting is a 375 meter long and 40 meter wide tomb passage. In front of the gate, there are four characters on the forehead of the gate, which are written in the handwriting of Sun Yat Sen: "the world is for the public". Further into the pavilion, a 6-meter-high stone tablet is engraved with the gilded character "on June 1, the 18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ese Kuomintang buried Mr. Sun here". Passing the pavilion is the steep stone step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eight sections and 392 levels.

  There are two Huabiao on the highest platform of the mausoleum, followed by the sacrificial hall. In the center of the memorial hall is the white marble statue of Dr. Sun Yat Sen. on the four walls of the memorial hall are engraved with the outline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written by Dr. Sun Yat Sen himself and the will written by Hu Hanmin and others.

  There is a bronze door behind the memorial hall of the tomb, with the four characters of "great spirit forever" written on the banner. Inside the door is the bell shaped tomb, in the center of which is a round marble cave with a diameter of 4 meters and a depth of 5 meters. Sun Yat Sen"s white jade coffin and lying statue were placed in the round cave.

  There are also some memorial buildings around Zhongshan Mausoleum, which were invested and built b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and overseas Chinese at that time, and can be used for sightseeing.

中山陵英语导游词简洁3

  Dear friends, when you come to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you must want to see the most famous and characteristic scenic spots. When you get to Nanjing, if you don"t go to Zhongshan Mausoleum, you can only see half of Nanjing city. Although Nanjing is known as the "ancient capital of Six Dynasties" and has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such as "forty scenes of Jinling", Zhongshan Mausoleum is undoubtedly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and well-known.

  When we talk about Zhongshan Mausoleum, we should of course mention its owner, Dr. Sun Yat Sen, the great pioneer of China"s democratic revolution. Mr. Sun"s real name is Sun Wen and his character is Yixian. Foreign friends call him "Dr. Sun Yat Sen". Because he used the pseudonym of "Zhongshan Qiao" when he was engaged in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in Japan, he was honored as Dr. Sun Yat sen in China. Sun Yat Sen was born on November 12, 1866 in Cuiheng village, Xiangshan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He had little ambition. He studied in Honolulu, Hong Kong and other places. After graduation, he practiced medicine in Guangzhou, Macao and other places. Later, he abandoned medicine and went into politics. In 1905, he organized the Chinese Alliance in Japan, and was elected as the leader. He put forward the famous program of "expelling prisoners, restoring China, establish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averaging land rights", and the theory of "nation, civil rights,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fter the Wuchang Uprising broke out on October 10, 1911, Mr. Sun was elected as the provisional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17 provinces, and was sworn in in in Nanjing on New Year"s day the following year. Since then, he has experienced many ups and downs, such as "Yuan Shikai stealing the country", "the second revolution", "the movement to protect the country", "the movement to protect the law" and so on. At the first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Kuomintang held in Guangzhou in January 1924, he developed the old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into the new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nd put forward three major policies of "uniting Russia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to help farmers and workers". In November of the same year, at the invitation of Feng Yuxiang, he went north with illness to discuss the national plan. Finally, he died in Beijing on March 12, 1925 due to chronic labor.

  The tomb site of Zhongshan Mausoleum was selected by Mr. Sun. It"s a good place to build a mausoleum because of its wide view and magnificent weather. You may ask: Mr. Sun was born in Guangdong, died in Beijing, and spent his whole life traveling for the revolution. Why did he choose Nanjing as his resting place?

  It is said that as early as 1912, when Mr. Sun took office as the provisional president, the abbot monk of Linggu Temple once recommended this geomantic treasure land of "Pingchuan in the front and Qingzhang in the back". On March 31 of that year, in order to seek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Dr. Sun Yat Sen resolutely resigned as president. One day in early April, he and Hu Hanmin went hunting in the area of Xiaoling Mausoleum of Ming Dynasty, and came to the site of the mausoleum to have a rest. Mr. Sun looked around and said to the left and right, when I die in the future, I want to ask the people for this land for burial. Of course, the momentum and Feng Shui of Zijin Mountain is no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Mr. Sun"s decision. On his deathbed, Mr. Sun said: "after my death, I can be buried at the foot of Zijin Mountain in Nanjing. Because Nanjing is the place where the provisional government was established, I will not forget the revolution of 1911. "Therefore, although Mr. Sun"s stay in Nanjing is not long, Nanjing is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to Mr. Sun. He chose Nanjing Zijin Mountain as the tomb site, fundamentally speaking, to commemorate the revolution of 1911 and inspire the revolutionary colleagues.

  In order to respect Mr. Sun"s will, the preparatory office for Sun Yat Sen"s burial, composed of his wife Song Qingling and Sun Ke, inspected the site on the spot, selected the site of the mausoleum, planned a site of 20xx mu to repair the mausoleum, and published a newspaper award to collect the mausoleum design. Among the applicants, the bell pattern designed by young architect LV Yanzhi was unanimously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and he was also employed to preside over all the projects. On March 12, 1926, on the first anniversary of Mr. Sun"s death, a foundation laying ceremony was held. It took more than three years and cost 1.5 million silver yuan. Zhongshan Mausoleum was finally completed in the spring of 1929. Unfortunately, Lu Yanzhi, a talented young architect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devoted himself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usoleum. Unfortunately, he suffered from liver cancer as well as Mr. Sun. He died at the end of the project at the age of 35. The Fengan ceremony was held on June 1, 1929, and Mr. Sun"s body was transported from Beijing to Nanjing. Since then, Mr. Sun has been sleeping here for more than 60 years.

  The construction of Zhongshan Mausoleum is a grea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 Nanjing city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eet Mr. Sun"s spiritual pivot, Nanjing built the first asphalt road, Zhongshan Road, which is 24 Li long, from Zhongshan Wharf in the west to Zhongshan Gate in the East. Up to now, Zhongshan road is still one of the main roads in Nanj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Chaoyang Gate of Ming Dynasty was renovated and renamed Zhongshan Gate. A cemetery road was built between Zhongshan Gate and Zhongshan Mausoleum. Just as Parisians are proud of the Champs Elysees and New Yorkers are proud of the Fifth Avenue, Nanjing people are most proud of the beautiful Boulevard of their city. The 3 km long Cemetery Road is undoubtedly the best representative of Nanjing Avenue. On this side of the "green corridor", Wutong is planted on the main street tree of Nanjing. People used to call it "China"s Wutong", but traced back to the source, it is our native product. It was only because the French transplanted it from Yunnan to the French concession in Shanghai that they got the name of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and foreign cultures.

  After leaving Zhongshan Gate, drive along Lingyuan Road, and the end point is the half moon square in front of Zhongshan Mausoleum. Please look south. Just south of the square is an octagonal stone platform. The two eared and three legged red copper tripod on the stage, weighing 5000 kg, is 4.25 meters high and 1.23 meters in diameter. It is one of the commemorative decorations of Zhongshan Mausoleum. The tripod was cast in the autumn of 1933 and donated by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Guangzhou Sun Yat sen University and Dai Jitao. "Wisdom, benevolence and bravery" is the motto of Sun Yat sen University. There is a hexagonal bronze plate in the tripod, engraved with the full text of filial piety written by Dai Mu.

  Stepping up from the square, facing is a stone archway with four pillars and three gates. Built in 1931-1933, the archway is 12 meters high and 17.3 meters wide. The building blocks are made of large pieces of Fujian granite, but they are ma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ood structure. When you look up, you can see the glittering word "fraternity" in the middle of the square. These two words are Mr. Sun"s handwriting, originally from the Tang Han Yu"s "original way" of "fraternity is benevolence". It is said that Mr. Sun loved to give away the word "title" when he was alive. Mr. Sun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the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 with the great spirit of fraternity, and fought for the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of the nation. It can be said that the word "fraternity" is a high summary and the best portrayal of his life.

  Walking forward from Bo Ai Fang is a 480 meter long and tens of meters wide tomb passage. The overall design of Zhongshan Mausoleum highlight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solemn and unique. In order to reflect sun"s sublimity and greatness, Zhongshan Mausoleum followed the ancient custom of taking the mountain as the mausoleum, and built the tomb chamber at the highest place of the mausoleum at an altitude of about 160 meters. In addition, the architectural vegetation of the whole mausoleum area is axial symmetry, which gives people a sense of solemnity. Please look ahead. Facing north, there are mausoleum gate, stele Pavilion, sacrificial hall and tomb chamber behind the sacrificial hall. The cedars, cypresses, Ginkgo biloba and red ma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omb path are opposite each other, replacing the stone man and stone beast used in ancient times, symbolizing Mr. Sun"s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noble quality. Cedrus deodara is one of the four major ornamental tree species in the world, and has become the city tree of Nanjing.

  At the end of the passage is the platform. According to the design of LV Yanzhi, the whole mausoleum is in the shape of "Mu Duo". Duo is what we usually call big bell block. In ancient times, it was used to announce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decrees and war orders. Duo"s voice is loud, and spread far away. It has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make the world reach Tao". The selection of such a scheme for the mausoleum reminds us of Mr. Sun"s famous saying that "the revolution has not yet been successful, comrades still need to work hard", and its intention is also warning future generations. The platform square here is the lower edge of the "freedom clock" designed by LV Yanzhi. This magnificent three arch gate is the official beginning of the mausoleum. It is 16 meters high, 27 meters wide and 8.8 meters deep. It is also made of Fujian granite. On the banner of Zhongmen is Sun Yat Sen"s handwritten "the world is for the public", which comes from the book of rites. Liyun"s "the journey of the road is also the world is for the public", which means that the state power is not the world of any family, but the world of the people and the people. This is the ideal that Mr. Sun has strived for all his life and an excellent annotation of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he advocated.

  After the mausoleum gate is the stele Pavilion. On the 9-meter-high monument in the center of the pavilion, there are 24 large characters with gold inlaid face, written by Tan Yankai, a veteran of the Kuomintang, "the Chinese Kuomintang buried Mr. Sun here on June 1, the eighteenth year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iscussion, Wang Jingwei and Hu Hanmin planned to write inscriptions and epitaphs respectively. It took two years to write. We all think that Mr. Wang"s ideological achievements can"t be summarized by words, so we sim* don"t write inscriptions and use the present form instead.

  Out of the pavilion, facing the stone steps layer upon layer. Nanjing people often say that the steps of Zhongshan Mausoleum are like stone lions of Lugou bridge. So visitors here often ask: how many steps does Zhongshan Mausoleum have?

  Dear friends, you might as well count it, OK?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5篇(扩展2)

——南京中山陵的导游词3篇

南京中山陵的导游词1

  中山陵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钟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

  整个墓区*面形如大钟,钟的顶为山下半月形广场,广场南端的鼎台(现改为中山先生的立像)为大钟的钟纽,钟锤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整个大钟乃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依次为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

  祭堂的正中,为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坐像,此像为国外雕塑名家保罗兰德斯所作。坐像德基座四周雕刻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业绩,祭堂四壁的黑色大理石墙上刻有孙中山和胡汉民等人亲笔书写的。祭堂之后有一个铜门,横额上书“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亦是孙中山先生的手笔。门内即为钟形墓室,其中央有一直径4米、深5米的圆形大理石圆穴。孙中山的汉白玉灵柩及卧像即安放在圆穴中,瞻仰者可围绕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棋按遗体形象塑造,十分逼真。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设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5篇(扩展3)

——中山陵导游词 (菁选3篇)

中山陵导游词1

各位朋友:

  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被推举为*,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中山陵导游词2

各位游客:

  下面我们将要参观游览的景点是中山陵。中山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南坡。中山陵坐北朝南,前临*川,背靠青山,其建筑采用依山为陵的形式,墓室建在海拔158米的山顶最高处,比独龙岗明孝陵所处的位置高出90多米;从牌坊到墓道,高差70多米,*面距离700多米,显得十分雄伟壮丽。

  各位游客,在到达中山陵之前,先向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的生*。孙中山,姓孙名文,字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他于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现已改为中山市),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早年曾求学海外,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曾一度行医。20世纪初年的*,灾难深重,清*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

  目睹清*的腐—败,孙中山毅然放弃行医,投身革命,于1905年8月和一批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带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组织“*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权”即“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从1907年到1911年10月前,同盟会在我国华南地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特别是在1911年4月27日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为同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矗从此各省纷纷响应,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这就是*近代史上影响深刻、意义深远的一次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1911年12月29日,在中央临时*会议上,大家一致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商议成立*临时*并定都南京,确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1912年1月l日,孙中山从上海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但因*的扶持和革命党人的妥协,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窃取了革命果实,并定都北京。革命虽然受到挫折,但是孙中山先生没有气馁,继续展开了护法运动、护国运动、讨袁运动。1924年1月同**进行了第一次合作,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直到肝癌晚期,他仍忍着病痛,北上与冯玉祥商讨国事。1925年3月12日,终因肝病恶化在北京逝世。

  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喜欢钟山(紫金山)。早在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就曾登山游览。同年4月1日被解除大总统之职后,来这里打猎,看到这里山水相依,气势雄伟,就有了他长眠此山的想法。在北京弥留之际,他还念念不忘这一夙愿,再三叮嘱左右。当然,孙中山葬于南京紫金山,不仅仅是个人的愿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曾是革命的策源地和临时*所在地,孙中山先生长眠于此,表示了讨伐帝制和继续革命的决心。

  为了尊重孙中山先生的遗愿,由孙夫人*,儿子孙科等人组成的孙中山葬事筹备处,通过登报悬奖,征集陵墓设计方案。在众多的应征者中,年仅33岁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警钟形图案被一致评为首奖。他本人也被聘主持全部工程。吕彦直是山东省东*县人,1894年生于天津。早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被公费派往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得到美国著名设计师茂菲的指导,回国后,在上海开设“彦记建筑事务所”。为了设计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呕心沥血,不辞辛劳。在工程接近尾声时,身患肝癌,于1929年3月18日病逝,时年36岁。

中山陵导游词3

  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你们一定想去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说起中山陵,当然要提到它的主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孙先生本名孙文,字逸仙。外国友人都称呼他为"*博士"。因为他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用过"中山樵"的化名,所以他在国内被尊称为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少有大志,先后求学于檀香山、香港等地,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行医。后来他弃医从政,并于1905年在日本组织*同盟会,被推举为*,提出了"驱除按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学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孙先生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次年元旦在南京宣誓就职。此后,经历了"*窃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1921年他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在1924年1月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上,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同年11月他应冯玉祥之邀抱病北上讨论国家大计,终因积劳成疾,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

  中山陵的墓址是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你们也许会问;孙先生出生于广东,逝世在北京,毕生为革命奔波于各地,为什么要选择南京作为自己的长眠之地呢?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5篇(扩展4)

——中山陵游记作文10篇

中山陵游记作文1

  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是我最难忘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去了南京的中山陵游玩。

  早晨七点多,我们坐上了大巴车。在行驶了三个多小时后,到达了南京。之后,我们坐着出租车,一路欢快地来到了中山陵。一进入陵园,就可以看见一块大大的牌匾,牌匾上写着”博爱”两个大字。走过一段长长的墓道,眼前出现的是三百多级的台阶,台阶的顶端,就是伟大的革命先烈;孙中山先生的墓室。

  在爬中山陵的时候,我们听到了一阵悲哀的音乐,好像在为孙中山先生沉思。爬上中山陵,远眺南京市,一片片高楼大厦和绿苍苍的树木映入眼帘,刚才的劳累一去不复返。在灵堂的大门上,刻着”民族”、”民生”、”民权”六个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走进灵堂,里面的灯光很昏暗。东西两侧的墙壁上,还刻着建国大纲全文。灵堂的中间,有一尊巨大的雕像,那就是孙中山先生。他神情严肃,两眼直视前方,仿佛在观察*的变化。如果在人民安定,国家富强之时,他就会欣慰地笑起来。

  灵堂的南门,还有一扇小门,门上写着”浩气长存”四个大字。人们都说,在这扇大门里面,有一个紫檀做的棺材,先生就躺在里面。

  孙中山先生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的名言。这句话激励着我奋发向上,从现在开始,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把祖国建设地更美好,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中山陵游记作文2

  俗话说,到了南京,如果没去中山陵,可以说你只看到了半个南京城。尽管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中山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中山陵的墓址是伟大的革命家——孙先生生前选定的。这里视野开阔,气象雄伟,的确是建造陵墓的好地方。

  中山陵的建造可以说是南京城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当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枢,南京修筑了第一条柏油马路--西起中山码头,东至中山门,长达24里的中山路。直到今天,中山路依然是南京最主要的交通干道之一。同时改造翻修了明代城门朝阳门,并改名为中山门。在中山门到中山陵之间还修筑了一条陵园路。如同巴黎人以香榭里舍大道为骄傲,纽约人为第五大街而自豪一样,南京人对自己城市美丽的林荫大道最是得意。而这条长达3公里的陵园路无疑正是南京林荫道的最佳代表。在这条"绿荫长廊"两侧,种植着南京最主要的行道树--梧桐。人们习惯上称它为法国梧桐,但追根溯源起来,它可是我们*的"土特产"。只因当年法国人将它从云南移植到上海法租界,才得了现在这么一个土洋结合的名字。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驶,终点便是中山陵前的半月形广场。大家请朝南看,广场正南是一座八角形石台。台上那尊双耳三足的紫铜宝鼎,重5000公斤,高4.25米,腹径1.23米,是中山陵纪念性装饰之一。此鼎铸于193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戴季陶捐赠。鼎一面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刻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中山陵中最著名的景点就要数博爱坊了。

  由广场踏阶而上,迎面是一座四楹三阙门的冲天式石牌坊。这座牌坊建于1931~1933年,高12米,宽17.3米。建坊用的都是大块福建花岗岩,但采用的却是*传统木结构形式。大家抬头可以望见坊额正中金光闪闪的"博爱"两字。这两个字是孙先生的手迹,原出自唐韩愈《原道》"博爱之为仁"一语。据说孙先生生前最爱题这两字送人。孙先生毕生以伟大的博爱精神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民族的独立自由奋斗不息,可以说"博爱"二字正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写照。

  现在正是暑假,炎热的气息扑面而来。可是去中山陵游玩的人还是很多。这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的瞻仰,也充分表明了:中山陵真是古城南京的一座代表性建筑啊!

中山陵游记作文3

  巍巍的紫金山下,滚滚的长江边有一个古老的城市――南京。南京有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我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中山陵了。这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中山陵。

  进入中山陵风景区,透过茂密的树丛,隐隐约约能看见中山陵的大牌坊的影子,走过树丛,眼睛突然一亮,哇!好大的广场呀!我找出那张中山陵的旅游图,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对照图,我这才知道,这个大牌坊叫博爱坊”,是通向孙中山先生陵墓的大门。大门是用花岗石建造,呈三门顶冲式排列,中间横刻着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博爱”两个镏金大字。牌坊风格别致,融会了中外建筑的特色,是中外合璧的杰作。

  一进大门,我就发现这里的绿化极好。正对着博爱坊的是一条向上延伸的大路,路两边则是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松树。它们站得直直的,好像让我看到了当时工作人员护送先生遗体的样子。沿着石路往前走,绕过大殿,映入眼帘的是一段较长的石阶。从下往上看,只能模糊看到石阶的顶端祭堂屋檐的一点点而已。好高呀!看了看导游图才知道这石阶大约有480多米,你说高不高?

  我向上看了看,发现映入眼帘的只有台阶,没有*台。我再回头往下看时,却只能看见*台,看不见台阶了。我问爸爸:中山陵的台阶设计得这么巧妙,可有什么含义呢?”爸爸说:从下往上看,只有台阶,寓意着前面的路很艰辛。而从上往下看,全是*台,寓意着当经过了艰辛和磨难以后,看自己走过的路,发现过去的路也很*坦。”噢,我明白了: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会经常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一旦你弄明白了,才感觉并不是那么难。

  到了祭堂,只见祭堂有3个拱门,上书国父孙中山先生所创造的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堂中有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雕像,高4。6米,生动逼真,是世界著名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的杰作。祭堂四周有反映孙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浮雕。祭堂东西护壁大理石上刻着孙中山先生的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写的《*遗嘱》。

  中山陵是南京人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永远不会忘记中山陵!

中山陵游记作文4

  对于中山陵,我几乎是陌生的。由于陌生,自然好奇,便也联想过许多金碧辉煌的殿堂。然而,当漫步其中之时,才发现原来中山陵别有一番景致。依山而建,隐于山林之间,从下往上一望,极为壮观。建筑并不艳丽,却给人莫名地来了一种气势,来了一种庄重。

  走在台阶上,似乎就已明了。孙中山先生生前就想把墓建于此地,而后人按照他的意思为他建了此陵墓,似乎是为了给中山先生,这位为*不停忙碌的伟人找了一处永远安宁的地方让他*静下来。

  宽阔的花岗岩石阶,紧凑完整,堪称壮观,给人一种无以言语的压力。孙先生临终前嘱咐:“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用来唤醒世人。爬上石阶中门横额上是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说国家*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这是孙先生毕生奋斗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的极好注解。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走进里面,是汉白玉的孙先生的卧像,是按孙先生生前,一比一的"比例雕刻的,安详而又庄重……

中山陵游记作文5

  今天我和奶奶、还有亲戚去中山陵游玩。我们乘坐公共汽车来到了明孝陵,然后坐中山陵的小火车进行参观。坐上小火车同行的小弟弟高兴极了,一路上乱叫还不时的手舞足蹈。欣赏着风景,不知不觉就到了终点站——中山陵。

  下车后小弟弟不听大人的话跑来跑去,我们跟在后面不敢停下。中山陵是孙中山的陵墓。“哇!好高呀!”看着一层层台阶,我不禁感叹。听说中山陵陵墓大门至墓室,共有392级台阶。我带着小弟弟一层一层地爬,这时我发现了两个铜鼎,走近一看鼎上有两个洞,这是怎么回事呢?怎么这么厚的鼎会有两洞呢?我问了奶奶这才知道,这是日本人侵占南京时,枪炮打穿的两个洞,这是我们*曾经经历的屈辱,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终于爬到了最高处,可真不容易呀,没想到爬楼梯也这么累呀!以后我可要多多运动呀!这里是孙中山的陵墓了。我安静地走过长廊来到了大殿内。大殿中央有一个雕像,听奶奶说这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而这个人就是伟大的孙中山先生。但可惜的是大殿的里面没有对外开放,我不能看到里面是什么样子。

  我知道了中山陵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付出毕生的心血,他的精神激励了*人民不断前进。下次有机会我一定要到大殿里面去瞻仰孙中山先生。

中山陵游记作文6

  我们一家去郊游,天气特别热,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小草热的低下了头。来到中山陵门口,一下子映入我眼帘的就是高耸入云的台阶。它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台阶上的人很多,他们有的背着一个大背包,有的戴着一顶太阳帽,有的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看了这一切,我也迫不及待了,立刻快步走上了台阶。

  我一边快走一边默数“1,2,3,4,5,6,……23”我一个一个台阶数着,在不知不觉中,我来到了第三道门,它的外形真独特!是一个圆形的拱门,门头上是用青色的疏离瓦塔建成的,青色代表:“苍天”。在这道门上还有用金灿金灿的亮漆刻上去的:“公为天下”。意思是:要对别人像亲人一样,要站在国家一方想事。

  啊!看到第三道门的台阶,我们由不得吸了一口凉气,真的好长!大约有600多级呢!等我好不容易上去时,才明白了第三道门上的字,它们是:“民族,民生,民权”这是孙中山的三门主义。

  在最里面还有一个大厅,大厅中间是孙中山的石像,他手里拿着一本书,戴着副眼镜,坐在一张石椅上,好像有很多知识的样子。他面朝南,因为他生前最想收回台湾,而南,就是台湾的所在地……今天,不仅去了中山陵,还去了游乐场,但我还学到了许多关于中山陵和孙中山的知识!

中山陵游记作文7

  今天,学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去了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中山陵,它坐落在南京市东郊的紫金山上,是我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

  当我们沿着一条古树参天的林荫大道来到广场时,首先看到的是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上面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两字,这两个字点出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导游说,牌坊这类建筑在功能上主要是用来歌功颂德的。石坊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立像英姿勃勃,摆动的手势好像正在发表关系国家命运的演说。石坊后是长达375米、宽40米的墓道。整条墓道有300多级台阶,我们一边走一边数着台阶,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山陵的最高处。

  陵门以青色的琉璃瓦为顶,门额上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祭堂有三道拱门,门楣上分别刻着“民族”、“民权”、“民生”的横批,往里走便看到大祭堂的两壁刻有关于孙中山先生的简介,黑壁金字,十分醒目。最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孙中山纪念堂,纪念堂中间是一个用汉白玉做成的孙中山先生雕像,所有敬谒的人在庄严的气氛中绕着雕像慢慢地走了一圈,然后从侧门轻轻地走出纪念堂。

  站在陵前高台上,就能看出整座中山陵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之中。居高临下,把整个南京城尽收眼底,有这么开阔的视野,让人的心胸也宽阔了许多。我想,孙中山先生生前所创下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所以后人会建造规模宏大的陵墓来纪念他。

  在乘车赶往下一个景点的路上,我的脑海里还装满着中山陵那气势雄伟的景象。

中山陵游记作文8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中山陵春游,早晨天气晴朗、阳光明媚的,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座上了去中山陵的大巴。今天的活动安排很丰富,有登中山陵瞻仰孙中山、游音乐台、喂鸽子、体育公园放风筝。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登中山陵。

  我们一层一层地登上了中山陵台阶,台阶共有392个,爬上山顶时我已气喘嘘嘘的了。在山顶上向下望,山下的景色实在是太美、太壮观啦!一个个房子像模型一样竖立在那里,山上的空气很新鲜,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我们来到孙中山的雕像前,只见中山先生身穿白卦安静地座在那里,注视着前方,人们来到这里上香,瞻仰孙中山。后来我们又来到了音乐台,美丽的喷泉,绿色的草地,伴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喂了一会儿鸽子,休息并吃了午饭,最后就向着体育公园放风筝去了。

中山陵游记作文9

  我们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不懂就要问》,这篇课文让我对孙中山有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所以,我们一家人计划放假了去南京的中山陵游玩,瞻仰中山陵。

  放假了,我们一家六口人乘坐飞机来到南京市,然后又坐旅游大巴,去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游玩。

  我们跟着导游依次进去陵园。陵园内,松柏苍翠,游人如织。慢慢地走过孙中山先生的亲笔手书的“博爱”二字的牌坊,沿着三百九十二个台阶,拾级而上。听导游介绍说这三百九十二个台阶有象征寓意的,表达的意思是当时有三亿九千万个*同胞。

  怀着崇敬的心情一步步地爬,终于爬到了最高点的祭堂,只见洁净晶莹的汉白玉孙中山先生的雕像端坐在大堂中央,周围鲜花簇拥。在这里,我知道了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是我们*的缔造者。

  走出祭堂,一眼望去,我一下子就看到了华丽的南京市市容,楼房鳞次栉比,街道整齐宽敞,交通车水马龙。不禁想起了这句话: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今天,我对孙中山先生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小时候不懂就问,立下远大志向,成年后成为一代革命先驱,推动*滚滚向前!

中山陵游记作文10

  今天是7月10日,爸爸带我去南京中山陵游玩。中山陵,顾名思义,就是孙中山的陵墓。

  我们乘着9路车来到中山陵。刚下车,我便看到四周绿树成荫,爸爸连忙用手机给我“咔嚓、咔嚓”照了几张照片。接着,我们走上路。一路上,路边都是树,有雪松、柏树、悬铃木……等许多的树,而且,这里多半是被称为法国梧桐的悬铃木。

  走了约20分钟我们到了中山陵的第一个门。这个门上写着“博爱”两个字,好像对我说:“以后要多读书。”这个门上有六个洞,其中,三个小洞分别在右上角、中间、左上角,另外左边右边各一个中洞,中间又一个大洞。

  接下来,我们就走过这扇门,踏上台阶。从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阶329级,,8个*台,落差73米,329级象征当时*人口3亿9千200万。走过石阶,我们又来到了祭堂,在祭堂前,有一个石碑,石碑上写着“*孙中山先生于此。”祭堂里,有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天花板上,有一副庄严的*。

  之后,我们看完了这里所有的景色,还买了一个*和一把扇子。最后,我就恋恋不舍的跟着爸爸回家了。

  我想:以后,我要认真读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5篇(扩展5)

——《巍巍中山陵》读后感3篇

《巍巍中山陵》读后感1

  今天看了《巍巍中山陵》。中山陵悠久光荣的历史感染了我。

  *著名的古都南京坐落在雄伟的河岸上。在*漫长而光荣的历史上,十个朝代都在这里建都。很多知名人物都睡在这里。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的陵墓位于南京东郊中山南麓。

  文中有一段话:中山发源于江苏南部的茅山山脉,茅山山脉向北延伸至南京、镇江,成为宁镇山脉。中山是宁镇山脉的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因为附近多采用冲积*原和小山丘,所以这座山显得特别雄伟高大。它的顶坡又陡又陡,有陡峭的山峰和岩石,非常陡峭。但在山腰以下,逐渐变得*缓,松柏葱郁,草也茂盛。蓝天下,山腰青翠的森林和山腰紫色的岩石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和谐的自然画面。几千年来,从皇室到明朝,这里进行了各种社会活动,修建了许多房屋、花园、宝塔、祭坛和陵墓,留下了无数史诗般的史实和动人的传说。漫长的岁月抹去了大部分历史痕迹,古人的喜怒哀乐早已烟消云散。只有中山众多高耸的山峰和岩石,以及一些残存的残破的`城墙,才能为久远的过去提供无声的旁证。

  从中山陵想到祖国,我觉得祖国的大好河山来之不易,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作为21世纪,我们应该保护祖先留下的大好河山。

  世界上,只有自己的祖国才是避风的港湾!我们要改造祖国,让祖国的“孩子”回到自己身边,努力学习,掌握技能,为祖国服务。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5篇(扩展6)

——北京中山公园导游词3篇

北京中山公园导游词1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中山公园现占地23万*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

  位于*西侧,全园面积22.5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1421年(永乐19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孙中山先生死后曾在此停放遗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特别*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

  从南门入园,走过门厅,穿过曲折的彩绘长廊,迎面矗立着一座蓝琉璃瓦顶的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汉白玉石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战胜”坊)。放眼北望,古柏成林,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要三、四人方能合抱。形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逾千年。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而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由此西行就到了坛门外,一对雄中山公园(北京)俊的石狮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迁来守门的。

  走进坛门.眼前是一条绿色的林荫道,周围遍栽果树。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是万物之本。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来全埋,1950年已移去。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特别*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为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

  社稷坛东边,环境清静,称长青园,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松柏苍翠,杉竹相映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一年四季万紫千红,春意盎然。这里还有迎晖亨、兰室、水榭、四宜轩、春明馆、绘影楼等建筑。

  此外,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l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之地。

  公园后部植一片柏树林。筒子河上可划船,冬天冰封期能滑冰。隔河与故宫相辉映,波光楼影中山公园(北京)景2,景色如画。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有一座中山公园,旅居这里的华人、华侨和学子们的强烈的怀乡之情,从山水、林桥、路廊中折射出来。中山公园坐落于温哥华市中心东部,紧靠唐人街,与中华文化中心毗邻。据说这是迄今为止*境外建造的第一个全景*古典式花园——苏州园林的再现。公园始建于1985年3月,1986年4月24日正式开园,由*苏州52位专家组成的承建队在建筑师王祖欣和冯小麟先生的带领下,同温哥华建筑师韦亚祖和布景师邓云密切配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成此园。中山公园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来自*,如玲珑光洁的琉璃瓦,雕刻精美的木制工艺品,各式各样的花格窗、假山石,铺曲径、小路用的鹅卵石等。

  中山公园中有*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睡莲的*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民乐演奏会。一曲《春江花月夜》,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醉如痴。

  1993年底时,孙中山先生铜像被隆重地矗立在公园门口。中山先生半身铜像连同青黑的花岗岩基座,高约3米。他神情庄重,目光深邃,令人肃然起敬。铜像是由*著名雕刻家曾竹韶教授雕塑,由*海外交流协会与*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赠送。铜像揭幕典礼那天,加拿大*代表、*驻温哥华总领事及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等出席了仪式,并分别致词:孙中山的名字与中华民族同在;中山先生的铜像与温哥华的华人们的同在;中山先生的思想与世界和*与进步同在。

  中山公园是华人故乡的缩影、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山铜像表现着中华民族奋斗不屈的精神!

北京中山公园导游词2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中山公园现占地23万*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

  位于*西侧,全园面积22.5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1421年(永乐19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孙中山先生死后曾在此停放遗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特别*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

  从南门入园,走过门厅,穿过曲折的彩绘长廊,迎面矗立着一座蓝琉璃瓦顶的由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汉白玉石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战胜”坊)。放眼北望,古柏成林,大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要三、四人方能合抱。形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逾千年。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而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由此西行就到了坛门外,一对雄中山公园(北京)俊的石狮系北宋遗物,是1918年从河北大名的一座古庙废墟中发掘迁来守门的。

  走进坛门.眼前是一条绿色的林荫道,周围遍栽果树。公园的主体建筑社稷坛位于轴线中心,坛呈正方形,为汉白玉砌成的三层*台。坛上铺着由全国各地进贡来的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并象征土、木、火、金、水五行,古人认为,五行乃是万物之本。坛台中央原有一方形石柱,名“社主石”,又称“江山石”,以示“江山永固”。石柱半埋土中,后来全埋,1950年已移去。坛四周建有四色琉璃墙,东蓝、南红、西白、北黑,四面各立汉白玉棂星门一座,显得格外庄严肃穆。皇帝把“社稷”看作为国家的象征,并自认为受命于天,为了祈祷丰收,每年春秋仲月上戊日清晨来此祭祀,凡遇出征、打仗、班师、献俘、旱涝灾害等也要到此祈祷举行仪式。坛之北的“拜殿”又名享殿或祭殿、是一座宏大的木构建筑,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单檐庑殿顶,白石台基,无天花板。明露着梁架和斗拱,绘和玺彩画。这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1925年曾在此殿停放孙中山先生灵柩。接受各界人士瞻仰吊唁。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特别*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为中山堂。堂后门内两侧原列有72支镀金银的铁戟,故称戟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将铁戟全部掠走。社稷坛外西南面,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附属建筑。

  社稷坛东边,环境清静,称长青园,园内叠假山、搭花棚、筑花坛、置盆景。在松柏苍翠,杉竹相映中,点缀着松柏交翠亭、投壶亭、来今雨轩等景点;西边的唐花坞是培育各种名贵花木的温室花房,一年四季万紫千红,春意盎然。这里还有迎晖亨、兰室、水榭、四宜轩、春明馆、绘影楼等建筑。

  此外,园内还从各地迁移来一些古建筑,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l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1915年从清代礼部衙门移来的习礼亭,原建于鸿胪寺内,是各地初入京的文武—和外国使臣朝谒皇帝习礼之地。

  公园后部植一片柏树林。筒子河上可划船,冬天冰封期能滑冰。隔河与故宫相辉映,波光楼影中山公园(北京)景2,景色如画。在加拿大的温哥华,有一座中山公园,旅居这里的华人、华侨和学子们的强烈的怀乡之情,从山水、林桥、路廊中折射出来。中山公园坐落于温哥华市中心东部,紧靠唐人街,与中华文化中心毗邻。据说这是迄今为止*境外建造的第一个全景*古典式花园——苏州园林的再现。公园始建于1985年3月,1986年4月24日正式开园,由*苏州52位专家组成的承建队在建筑师王祖欣和冯小麟先生的带领下,同温哥华建筑师韦亚祖和布景师邓云密切配合,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建成此园。中山公园所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来自*,如玲珑光洁的琉璃瓦,雕刻精美的木制工艺品,各式各样的花格窗、假山石,铺曲径、小路用的鹅卵石等。

  中山公园中有*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崎岖对*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睡莲的*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每当夏日的夜晚,在水榭对面的华枫堂,常有*民乐演奏会。一曲《春江花月夜》,在水色山光的映衬下,将人们引向遥远的.过去,带向大洋彼岸,让人如醉如痴。

  1993年底时,孙中山先生铜像被隆重地矗立在公园门口。中山先生半身铜像连同青黑的花岗岩基座,高约3米。他神情庄重,目光深邃,令人肃然起敬。铜像是由*著名雕刻家曾竹韶教授雕塑,由*海外交流协会与*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赠送。铜像揭幕典礼那天,加拿大*代表、*驻温哥华总领事及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等出席了仪式,并分别致词:孙中山的名字与中华民族同在;中山先生的铜像与温哥华的华人们的同在;中山先生的思想与世界和*与进步同在。

  中山公园是华人故乡的缩影、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山铜像表现着中华民族奋斗不屈的精神!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5篇(扩展7)

——南京优秀导游词3篇

南京优秀导游词1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拥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是*四大古都,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历史上建都时间跨度最长的古都,跨度长约1800年。长期是*南方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其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之多、门类之全、跨越时间之长,位居全国前列。

  历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度不凡的风水佳境,过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灾,但亦屡屡从瓦砾荒烟中重整繁华。南京是*古代都城的重要代表,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史上曾有十二个朝代定都或迁都于南京,故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在中原被异族所占领,汉民族即将遭受灭顶之灾时,通常汉民族都会选择南京休养生息,立志北伐,恢复华夏。大明、民国二次北伐成功;东晋、萧梁、刘宋三番北伐功败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议以建康为都以显匡复中原之图,惜宋高宗无意北伐而定行在于杭州,但迫于舆论仍定金陵为行都。即使太*天国以南京为都,亦以驱除异族统治为动员基础和合法性。故而南京被视为汉族的复兴之地,在*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价值,深远的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故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后,言"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尝以为*古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物制度,照耀千古者,长安、洛阳而外,厥推金陵。北京虽为辽、金以来帝王之都,然史迹不过千年,非若金陵建都之远在南北朝以前也。他若汴京、临安,一开都于五代,继于北宋;一肇建于吴越,偏安于南宋,其为时较短,而历史遗迹,亦不若长安、洛阳、金陵、北京之众。而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与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金陵古迹图考·序》……论者每谓金陵形势,偏于东南,都其地者,往往为南北对峙之局,不足以控制全国,统一宇内。故三山驻师,终鼎足割据之势。五马渡江,开南朝偏安之局。

  实则金陵一隅,实*民族思想之策源地。《世说》所谓“过江诸人,暇日辄至新亭,周觊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王导曰:当共戮力王室,何至作楚囚对泣耶?”其民族意识之浓厚,可以想象。自后明祖奠都金陵,以伐胡元,终成一统之业;太*天国虽未成功,然亦以金陵相号召;近者如辛亥革命,国军北伐,皆莫不以南京为策源地。金陵之于*,亦犹Frankfurt a.M.之于德,Orleans之于法,Moscow之于俄;虽未必尽为全国中心,然有事之秋,登高一呼,天下响应。此郑成功之所以海道千里,直薄金陵,恸哭孝陵,以图恢复也。况时移势异,古今未必尽同;昔日中原群雄角逐之场,关中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今皆化为贫瘠,全国财赋之汇,趋于东南,经济重心,厥在江浙。

  长安形势虽佳,终不过位列陪都而已。至于北京,固为千馀年来帝王之都,且与东北边防,关系尤重,然形格势禁,殊难恢复首都地位。诚能以金陵为国都,长安为西京,北*为北京,番禺为南京,励精图治,不遑宁处,据龙蟠虎踞之雄,依负山带江之胜,则中兴我民族,发扬我国光,其在兹乎!--《金陵古迹图考·金陵之形势》南京为*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扼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者也。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南京城的气魄,无与伦比,深深铭刻着南北交战的宏大的悲剧性体验。--《五城记--南京》我第一次来南京,就寻寻觅觅,走过了太多古迹。我去寻找乌衣巷、朱雀桥、我走过胭脂井想起张丽华,秦淮烟波那么多的故事,紫金山下看看滚滚长江淘尽千古英雄……我们生活在南京这个地方,受到的文化濡染涤荡还少吗?这座城市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悲情的城市,它也是真正的繁盛帝王都。*前一千年的历史你看西安,后一千年的历史看南京。所以,真正看懂西安和南京,*历史中的血脉沧桑变化也就都了解了。

南京优秀导游词2

  南京这里的历史文化有戏曲文化,这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文化了,白曲是其中之一,表演白曲一定要使用当地的方言才有那个味道,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听上去十分的有意思,是雅俗共赏的一种表演了。还有就是南京这里的历史形成的文化了,南京是我国的古都之一,被称为是六朝古都,像是南宋就定都于南京这里,而且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定都于南京,一直到迁都,南京这里还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留下了数不清的名胜古迹。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的这首诗是很多像我们一样的人对南京初次印象的来源。南京历史文化简介将会与这首诗一样,让您对南京了解的更多。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南京与武汉、重庆并称“三大火炉”。南京春秋短、冬夏长,冬夏温差较大,四时各有其特色。人如其名,地如其气。南京就如同它的气候一样,其命运之多舛令人叹息不已。最明显的`就是在南京定都的王朝没有几个是不短命的。早在5000年前就有先民在南京定居。到了战国时代,当时的南京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战略目标。而当秦朝统一全国之后,南京又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行政经济中心。然而到了公元6世纪,南京的命运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南京连续的遭遇了水灾、火灾、农民起义战争的破坏,再加上与首都相距遥远,南京逐渐的成为废墟。

  进过漫长的等待,南京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辉煌时刻。公元1356年,朱元璋的农民军在对元朝的战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随后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令人感到扼腕叹息的是属于南京的荣耀几乎都是短暂的。仅仅过了60年,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便迁都北京。公元1848年的片战争,英军兵临南京城下,*战败。“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南京成为*近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六朝故都”的南京又接连成为太*天国、*的首都和江苏省的省会。

推荐访问:中山陵 南京 导游词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五篇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1 南京中山陵导游词1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