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高中化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7-09 12:25:05 浏览量:

高中化学论文摘要:化学实验是一项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的认识的重要课程内容,它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亲自操作,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学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化学论文8篇

高中化学论文篇1

摘要:化学实验是一项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的认识的重要课程内容,它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亲自操作,把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实践演练一遍,从而对化学知识有更深一层的体会。本文就目前高中化学课堂中如何开展实验教学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了一些策略供大家参读。

关键词:高中化学;演示实验;趣味导入;放大细节;直观演示

以往的化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只会以口头表达的方式按照书本跟学生讲解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学生并没有真正体验到实验的快乐,对实验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大部分整体氛围还是比较沉闷跟无趣的,这导致许多学生并不喜欢这门课程,只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讨论探究一下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到实验中来,这对于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通过化学实验,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更快、更好、更深入地学习高中化学,深刻理解、掌握老师课上提到的知识。

二、高中化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策略分析

1、提高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课间休息时,高中生的心理状态相对比较轻松,但进入课堂后,学生需要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过去,化学教师通常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备课内容进行教学,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状态的转变,化学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中精心设计,多安排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看,并要求学生上台亲自参与实验,还可以选择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课堂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专注于观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有效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时,恰当的情景创设往往能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氯气的性质》这一章节时,通过播放PPT和演示实验虽说能较清楚地向学生传授氯气的相关知识,但这种基于记忆的被动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两根干燥的红色布条,一根放在盛有干燥氯气的瓶中,另一根放在盛有氯水的瓶中,用盖子盖上,很快就可以看到氯水中的布条褪色了,而氯气中的布条却没有变化。这一明显的反差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知,寻找问题的答案,将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极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枯燥无味、照本宣科的课堂,相信只有机器人才愿意听。好的教师应该把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自己操作实验,以实践的方式获得认知,会比之前看书、听讲更容易掌握知识。

2、突出实验教学的关键内容

化学实验一般包含很多步骤,内容复杂,需要一定的细心,在实验步骤中有主要的分项,一些关键操作决定着实验的成功与否,教师需要注意教学过程。在现代化学课堂上,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应放大细节,突出实验的关键内容,让学生掌握复杂实验过程中的要点,这样学生在自己进行实验时,会更加有经验,知道哪些是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同时,还能培养高中生的实践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愿意自己动手,不再依靠别人。所以,在化学实验课中,一定要向学生解释并突出实验的关键内容,使学生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掌握重点。通过演示实验的细节,突出实验的关键部分以及重点内容,激发学生的灵感,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3、直观演示,加深高中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难度有所增加,不仅理论部分的知识要求变高了,实验知识方面也有了更高要求。有些实验操作比较困难,且参与实验的化学物品,会有一些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危险性,实验的操作需要注意一定的手法,比较危险,稍有疏忽就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对于这种实验,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保障教师跟学生们的安全,化学教师可以选择直接向高中生演示实验。例如,在防护措施到位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用少量钠演示钠在水中爆炸的情景;可以演示酒精灯倾倒,酒精燃烧的情景;可以用NaOH或浓酸演示对猪皮的腐蚀以及燃烧镁条时广口瓶底未铺细沙或者水导致仪器炸裂等等,这样做可以直接避免学生自己操作具有一定危险性实验时带来的风险,既加强学生要规范操作的意识,又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总的来说,化学课堂中的实验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高中化学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开拓化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化学课堂中要注意突出实验的关键信息,提升学生实践活动的动手能力。对于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教师可通过直观演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化学成绩才能获得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文斌.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高中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培养[J].科技展望,2014(18):58.

[2]徐亚楠.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化学课程整合的案例设计与实践[D].河南大学,2014.

高中化学论文篇2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教学要整合教材的内容,以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化学为切入点,减小高中化学知识教授的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学的方式分析化学重难点知识。因此,教师要掌握教材的使用要点,正确的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价值,对此,本文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为例,首先分析了其教材内容的优劣势,并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有效使用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有效使用方法;高中化学

高中是学生学习及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该阶段化学开始逐步的朝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尤为重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地使用教材,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提升整体化学专门学科的教学效果,丰富学生化学知识的储备量,明确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优缺点,深入探究教材的有效使用方式,才能发挥出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教学的独特优势。

一、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优劣势

1。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优势

实验是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尤为重要的板块,且其在编撰的过程中也会将重心投入到实验内容方面,会详尽的论述实验相关的步骤以及过程等。教师借助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可以更好地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到化学实验活动当中,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学生可以亲身实践,直接接触化学知识,感知化学知识的魅力,加深该化学课堂知识的印象,深入地了解该模块知识。在新课标的引导下,教师要利用化学实验,明确学生的主体课堂地位,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才会越来越强。此外,这类教材内容编撰的创新性也会比较强,其所编写的内容理解难度比较小,语言较为简捷且通俗易懂,所以学生会较好的利用化学教材。教师在应用这一教材讲解化学知识时也够更加的便捷,把多种类型的知识内容相整合,也可以将其内容分别投入到不同的板块内,有针对性的开展化学知识讲解工作,让学生掌握相对应的化学知识学习方式,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感受。

2。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的劣势

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实验问题的内容较少,并且其所设计的化学实验内容并不能较好的贴合高中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使得学生在使用其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时,并不能抓住其知识点的重心,也无法了解化学实验组织的意义。比如,在讲解“氯气的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其设计的实验内容会把玻璃棉放置到集气瓶当中,之后再投放两小块钠,将氯气导入到其中,让学生观察这一化学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但是在实际开展化学实验时,依照教材的步骤,循序渐进的开展实验,其所表现的化学反应会比较微弱,学生并不能较为直观地观察出实验的变化,这就使得学生在参与实验学习活动时的兴趣逐渐的变差。另外,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和其他版本的教材对比,该版本教材中所设计的化学实验操作难度会比较高,其并没有综合考虑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一些化学实验的设计步骤较为繁杂,实验操作的难度也会比较高,这就会使得学生学习该模块知识的心情过为焦躁、紧张,无法较为深刻地理解其知识,同时教师讲解知识的难度也会比较大。

二、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有效使用方法

1。二次开发教材

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不能单一性的完全凭借教材教学,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状况,合理地选用教材的内容。例如,若班级当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能力,同时掌握了相应的学习经验,那么教师在应用这一教材讲解化学知识时,就应当分析其实际的教学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得其所讲解的化学知识内容以及方式更加适合班级内的学生,发挥出教材应有的价值及成效。并且在使用教材时,教师要费一定的心思去研究如何高效地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确保其应用方式的有效性,二次开发教材,让“教材”能够转变为“学材”,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化学学科结构。使得学生可以正确地分析自身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结构,完善自身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让学生阅读化学教材的内容,通过阅读的方式,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针对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师要科学地使用教材,满足学生的学习诉求,选择较为典型的化学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在选择化学实验时,需要选择化学反应较为明显的实验,同时要保障其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简单性,通过开展化学实验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自信心变得更强。

2。合理地设置提问

提问始终是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时较为青睐的一类教学方式,这是因为提问能够让学生自主的思考并探索其知识点,同时学生学习其模块知识的欲望也会更加的强烈,所以教师要明确课堂提问的方式,合理地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让学生能够探索有效的文体,教师和学生也能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让其相互了解。在以往的化学教学课堂上,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固化,且十分的生硬,为了能够更好的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教师要尽可能地优化实际提问形式,设置预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找出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在课堂上设置教学问题,提问学生相关的内容,这样会更好地了解学生预习状况,适时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掌握新课程当中的化学知识点。借助这些化学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当中思考并探讨,可以使用积分制度,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利用这种良性竞争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不管是在预习环节,还是在复习环节,都必须要科学合理地使用高中化学教材,以教材的知识内容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教材在学习中所占据的地位,从而正确的使用这部分教材。教师也要利用这一教学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让学生能够进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品质,将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能力当中的引领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

3。验证实验科学性

化学这门学科始终会以实验为核心,所以在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但需要分析该门学科的特征,创建出更为多元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同时还需要将化学实验在化学课当中所占据的核心地位更好地发挥出来,促进学生实践及创新精神的发展。化学实验可以检验学生的观察以及实践制作等能力,由于这些化学实验内容有所不同,所以其所设定的评价目标也应当多样化,结合实验的类别,选择相对应的评价以及实验验证方式。比如,在讲解证明“氢氧化铁胶体能够净化浑浊的水”这一实验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演示的过程中,由于一节化学课的时间有限,所以并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看出明显的净水效果,这就会使得这类演示实验完全失去了教学的价值,所以教师要结合理论知识及实践教学,合理地安排这一实验教学活动,提前进行实验的科学性验证,让其在讲解其实验知识时能够更好地说服学生。

4。初高中衔接教学

首先,要做好知识的知识点的衔接。将化学基础技能投入到化学实践活动当中,同时明确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连接点,拓展深化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知识时,这节知识能够将初中和高中的知识较好地衔接在一起,且该节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讲解该知识时,教师如果直接以元素得失电子为教学的切入点,那么其就会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脱离,所以教师应当站在得氧失氧的立场上,帮助学生构建该知识的概念,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地掌握其知识点,防止学生产生畏难的心理情绪。用其已经掌握的知识作铺垫,引导学生轻松地学习该模块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去预习,通过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正确的标注出化学式当中任意元素的化合价。其次,是教法的衔接。教师要确定学生所需要复习的内容,帮助学生构建化学知识体系,一同编制复习计划,其计划要有助于学生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衔接,让高中化学知识能够更加的深入。教师还需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使用更为丰富的教学对策,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的浓郁,同时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独立化的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精神。最后,要进行学法方面的衔接。高度重视初高中教材衔接方面的问题,这样才会使得整体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更加高效、科学。教师要正确地认知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优缺点,分析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让学生能够掌握更为丰富的化学知识,端正化学知识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水平,给学生日后的发展做铺垫。此外,教师还应当勇于尝试、创新整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的内容,做好教学衔接等各方面的工作,让学生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的浓郁。

参考文献:

[1]宗磊.苏教版高中化学课程中拓展型知识的应用方法[J].新智慧,2020(03):122-123.

[2]屠蕴秋.基于苏教版高中化学的微课设计及实践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0(18):65.

[3]杨道静.苏教版高中化学“问题解决”栏目的认知方法和教学构建[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5):60-61.

[4]张莹.简析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关键[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0):08-09.

[5]汤亚兰.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体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1):133.

高中化学论文篇3

【摘要】随着教育工作者对于其教育理念逐步产生改进,我们国家对于高中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教育展开一系列的讨论。就高中化学这一门学科而言,化学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化学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是由无数的实验堆积出来的结果无时无刻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关键词】高中化学;议题性;化学教学

探讨高中化学议题性教学,首先要将学生在高中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高中化学的学习内容本质、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之间建立联系,综合多个因素系统考虑,权衡利弊,做以决策,其次就是有意识的将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寻求相关证据参与到议题中去。这样可以让学生将高中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分析,然后设计出实验过程并得出结论,加深记忆效果和理解程度,进而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整体的高中化学知识框架,形成体系化,面对问题直接搜索使得高中化学不再成为学生困扰的学科。

一、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措施,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我们教师的主体工作就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在完成此任务前提之下就是要了解学习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事项,明确学习的主体永远是学生,并非教师。部分教师仍旧应用的是传统“灌输型”教学方法,忽略了课堂学习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授课,尤其是现代的学生,思想前进,拥有自己的个性。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措施,不仅可以将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把课堂的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其尽情讨论,自由表达自己对于本节课堂所学内容的见解和思考,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行议论题目可行性和概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题目内容。还能够给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机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让我们教师在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与考量,每一个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知识内容的掌握水平,便于今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制定学习计划,设置课堂问题。

二、注重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化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分体现化学,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就高中化学而言,课本中所得到的实验结果离不开实验过程的操作,同时也印证了“实验室最高法庭”这一句话。化学实验是一项让学生极为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试剂品的各种颜色变化以及散发出来的各种味道,从视觉、嗅觉及听觉等感官自己找神经中枢,使得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在做每一次实验中,我们师生一同深入这一课题研究,使题目更为清晰显著。另外,我国高中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自觉性,不少学生只会机械性的记忆知识,而并非真正理解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每一次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感受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知识的逻辑性在学好化学方面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学习高中化学必修一《焰色反应》这一实验内容,我将学生带到实验室,让他们自己动手,将实验用到的铂丝或铁丝进行洗、烧、蘸、烧、洗、烧,出现的火焰是黄色则一定存在Na单质,或透过蓝色钴玻璃出现紫色则一定存在K离子。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焰色反应,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它是一种物理性质,既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三、注重高中化学知识体系的整合,建立模块衔接性

在教育工作者研究课本教材的过程中,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将其按照学习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当然高中化学也不例外。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首先要搞清楚必修和选修这两模块之间存在的关系,还有每一本教材里面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体系将所有内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构建知识板块。其次就是将知识主干分析并完善的结合成为一个体系,并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有机衔接,有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努力让高中化学知识由难变易,知识点清晰显现,构建合理的必修与选修知识内容的模块衔接。例如,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单元《金属及其化合物》中每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是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的主要章节,在必修二的物质结构和选修模块都与此内容相关,我与同学讨论题目,列出提纲,整合题干,区别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知识体系整合,建立出金属衔接整体体系,有助于学生学习高中化学。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就高中化学议题性教学内容的研究。每一位科学研究者要设计研究任何一种命题之前,首先要确立一个主题,其次探讨此主题是否值得深入研究,这就体现了议题性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议题性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也是对高中生学习化学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霞。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核心概念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1(08):37-38.

[2]王秀红。高中化学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1(08):117-118.

[3]马静。浅析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有效开展策略[J]。学周刊,2021(08):119-120.

高中化学论文篇4

摘要:使用化学用语不规范,描述实验现象不准确,不单单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障碍,也是学生考试失分的重要原因。影响学生规范能力的因素是多种的,本文主要从教师层面分析,并探究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规范 化学复习 细节

无论高考还是平时测验,由于化学用语的表达不规范使考生失分的现象十分惊人,如将硫酸铝钾的化学式写成"KAlSO4";如何检查某溶液中含有Fe3+ 很多学生是这样表达:加KSCN溶液;有些化学方程式不配平,条件状态未注明等等,这些学生明明能知道答案,但却会而答不全,会而答不对,而导致不必要的失分。高考越来越强调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所以在总复习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化学用语的规范表达。

不少教师认为:学生规范能力的养成关键是在新授课中,高三学生已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对错误也是根深蒂固,再谈规范已为时过晚。笔者通过实践认为:若教师在高三复习课中重视以下几方面的细节,规范教育将为时不晚。

一、搞统计,作诊断,明重点——符合目的性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作业,试卷总结出他们哪些方面存在不规范,分析造成不规范的原因,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有针对性,而且高三复习时间紧张,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复习课才会更有效。

例如有机化学题答题中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

1,错别字方面:将酯化反应写成"脂"化反应,消去反应写成"消化"反应,羧基写成"酸"基,苯写成"笨",碳碳双键写成"炭炭"双键等。

2,化学方程式方面:分不清反应是用"=",""还是"→",一般的无机化学反应用"=",可逆反应,弱酸,弱碱的电离用"",有机化学反应用"→";没有注意生成物中"↑"和"↓"的正确使用;反应条件写错或漏写,反应漏写无机"小分子",酯化反应的生成物漏写"水";用分子式代替结构简式,乙醇脱水生成乙烯,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发现比较典型的错误反应式有:

①C2H6OC2H4↑+H2O

②C2H5OHCH2=CH2↑+H2O

③C2H5OH CH2=CH2+H2O

④CH3CH2OHCH2=CH2↑+H2O

⑤CH3CH2OHCH2=CH2

3,有机物结构简式表达不正确:原子间的连结方式易写错位,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等官能团不要简化,如COOHCH2CH2OH(羧基连接错),CH2CH2 (少双键);缺氢少氢现象严重等。

4,描述实验现象不全面:如怎样鉴别分子中有醛基 大多同学回答是,加新制的氢氧化铜(少了具体的操作和现象)。

二,精语言,求规范,给方法——讲究示范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为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学生尊敬老师,常模仿教师的言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操作进行实验,学生就按怎样的操作来做实验;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学生就按怎样的方式进行书写。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而且还得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教学语言示范化,使学生有样可学。具体来说有以下做法:

1,教师的语言表达要严谨,科学,准确。

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教育性和艺术性,做到准确,简练,有条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各种概念,原理和理论。例如"1摩尔水是18克"的说法就不够科学,而应该说" 1摩尔水分子的质量是18克"。又如有的教师在说有机分子式时,将"碳"元素读成英文字母"C",这种不科学的语言表明,化学教师注意严格的化学标准语言表达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在进行实验操作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作出正确的操作示范,而且同时要用准确规范的化学语言进行表达。例如,不能把"试管"说成"玻璃管",不能把"蒸馏水"说成"清水"。另外教师必须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做到字字句句都有目的,如"取少许溶液于洁净试管中",焰色反应操作"取洁净的铂丝蘸取待测物"。

2,教师在板书时要规范。

①规范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

化学用语是国际统一规定的化学文字,它使用简便,又能表达确切的科学涵义;它具有形象直观,词简意赅的特点,既抽象,又严密。教师要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符号,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时笔画端正,不连笔书写,注意字母的大小写;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受到规范的,严格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知识。而不要以为高三学生是无所谓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模仿性是与生俱来的,其模仿能力也是很强的,高三学生也不例外。如在书写有机结构简式时,教师为了快速只写碳链:C4H10的同分异构体有C—C—C—C,C—C—C,而学生则在不经意间受到了这种"示范"的影响,在考试中就只写碳链而不配上氢。

②规范,完整写出解题过程和格式。有些教师对化学习题的解答特别是书写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高三复习重要是对知识的梳理,教会学生方法和解题思路,而不必板演解题的过程;要么嫌麻烦,有意或无意的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

3,建构语言表达的有关模式。

很多情况下,学生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的知识,却不能将知识组织起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因为学生头脑中缺乏必要的句法结构,根据语法启动理论,需要教师帮助他们去建构语言表达的有关模式,给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范本,突破典型的问题。

例如:怎样鉴别稀盐酸和稀硫酸

答案:用试管分别取样,向试管中分别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稀硫酸,无明显现象的是稀盐酸。

有关物质鉴别的问题的语言表达模式是:

如不这样强调,学生往往说成: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稀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稀盐酸没现象;或就回答加氯化钡。

又如,描述出稀HNO3 与Cu片在烧瓶中反应的现象

答案:Cu片逐渐溶解(固体),表面有气泡产生(气体),溶液变为蓝色(液体),烧瓶上方出现红棕色(气体)。学生往往只写了其中一方面,教师要强调回答实验现象通常应从固体,液体,气体各方面观察,做到全面规范地表达。

实验现象描述的表达模式:

溶液:

1,颜色由…变成…

2,液面上升或下降(形成液面差)

3,溶液变混浊

4,生成(产生) …沉淀

5,溶液发生倒吸全

6,产生大量气泡

7,有气体从溶液中逸出

8,有液体溢出

语言表达的模式,经过强化以后,被学生掌握,根据语法启动理论,今后如学生要表达类似的问题,他们会自动生成语法,产生相应的句法结构,组织出合理的句子。

三,创情景,激动机,唤欲望——增强情趣性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创造各种有利情景,寓教于乐,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加强练习,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训练,动手写,动嘴说,以提高说,写的能力,使学生形成技巧熟练化学用语。

1,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说"的机会。

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过多遍不如教上一遍,其主要原因是"说"在起作用,从理论上讲是通过"说"对知识做了"精制",所以记得牢。因此,教师在复习中可以通过口头提问,板书口述,转译,学生讨论等做法,为学生提供"说"的机会,使学生在"说"的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例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新制氯水为什么要用棕色瓶保存。

正确的回答是:"防止氯水中的次氯酸见光分解"。而有学生却这样回答:"见光分解"。这样的回答很不具体,很不准确。教师可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然后及时纠正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不准确或错误的地方。

2,回归课本,给学生"读"的机会。

在人们的观念中只有语文,外语等文科知识需要"读",像物理,化学等理科知识只要看懂,理解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知识的载体——教科书,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工具,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它又是学习化学语言很好的范本,通过读化学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大量的化学术语,化学习惯用语,积累"化学词汇",还可以学习化学语言的表达习惯,表达模式。比如,怎样描述物质的性质,怎样叙述实验操作步骤等。化学用语的知识点,考点几乎全部出自课本,"年年题不同,岁岁题相似"。

在学生不会,争议,困惑时,教师引导学生要回归课本。如浓硫酸沾在皮肤上怎么办 先用"毛巾"还是直接"水冲" 人教版化学必修第一册第130页倒数第二段,明确指出"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

3,多种渠道,给学生"写"的机会。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好多教师认为上课时间紧张,练不如讲,教师认为讲清楚了,学生肯定会了。其实学生只知意思,而不会用学科语言规范表达。教师从严要求,营造各种环境,激励学生多写,在书写中总结经验,形成规范。不但在课堂上要求"写",课后要有针对性的练习,在每一次练习或考试后,都要及时反思,及时纠正,究错,对差错做出深入的分析,找出错误的根源,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头进行反思,确保在考试中做到"错过的不再错,会做的不失分"。

4,巧用"错本",给学生"练"的机会。

错本,是教师将学生所犯的错误摘录出来的范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该资源,可改编成选择题等形式,作为例题或练习给学生练习,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错误。

例在讲PH试纸的使用时,教师结合学生以前练习的错误,编了这道题:

测定白醋的PH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用玻璃棒蘸取少许白醋

B、用玻璃棒蘸取滴在试纸上

C、用玻璃棒蘸取少许白醋滴在PH试纸上

D、先将PH试纸湿润,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许白醋滴在PH试纸上

E、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许白醋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比色卡对照读数

5,抓本质,提能力,培规范——突出实效性

学生学习化学用语,记忆负担是较重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化学用语的含义,把符号,图式与物质的特征,化学反应发生和现象结合起来,以丰富联想为线索,减少机械记忆,增加理解记忆,从而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提高记忆效率。

如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教学:笔者第一次用"先总结再练习"方法教学。

设问:如何检查下列装置的气密性

于是笔者改变教学方法,即"给出两种方法——对比分析——总结——应用"。但用同样的习题,在对比分析上化了较多时间,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气体体积有哪些因素 两种方法有何共同点 何时检查 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得出:首先形成密封体系(通过关塞或加水实现,所有的出气口均要关闭,但只有一头是"软"关)然后改变条件(温度或体积),使定量气体在前后有压强的改变,在"软"关一头产生明显现象,以达到检查气密性的目的;且检查气密性均在装药品前。这样学生明白其本质就是利用压强差,不管是何种装置,都是这样的。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图3,4,5都能轻松回答,在以后的练习,考试中,学生都能规范表达,因为他们理解了实质。

细节决定成败,在倡导"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的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所学知识的难度要求普遍降低,但对解题的规范,实际的动手规范等细节方面的要求却逐步提高。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规范的教学会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应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注重教学各环节的规范性,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邹庆根。 化学教师应加强语言文字修。 化学教学。 2006.1

[2] 黄延旭。 规范化学用语 提高学科素质。 河北理科教学研究。 2006.3

[3] 江会照。 从"首因效应"看化学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化学教学2006 。8

[4]彭辉。 中学化学语言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7

高中化学论文篇5

摘要: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化学史。为了提高高中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化学史的教育。在化学史中,科学家的研究故事感人至深,化学史包含了很多教学哲理,对高中学生学习化学具有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教师运用化学史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严谨思维品质。因此,化学史的运用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前提。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史;运用价值;运用方法

化学史简单来讲就是化学发展的历史,它记录了化学学科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过程。化学史教学,能使学生从宏观角度思考化学规律以及研究化学的方法,而不是将眼光局限在某一个化学板块或者化学领域上,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化学史的教学价值与意义

1、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

化学史作为记录化学发展过程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向学生展现并揭示化学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阶段与过程,这些都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化学作为一门理工学科,包含了各种原理、符号、公式和数字,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严肃的学科。实际上,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如果学生仔细观察,就会在生活中找到化学的影子,而化学史就是将化学成果的研究过程记录下来。教师运用化学史进行教学,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知与了解;另一方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2、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学习化学史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化学家擅于观察与发现,敢于假设与猜想,小心求证与总结,这是创造性思维、创新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的结晶。在探究之路上,化学家遇到了许多挫折与挑战,但他们不惧困难,勇往直前,这些都是科学探究、科学发展的写照。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什么是科学探究精神,如何增强科学探究精神。此外,化学史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学会辨别真伪。比如,受高中生欢迎的微博、微信、小红书等APP,其中存在着一些伪科学的内容,如果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精神,就不会轻易地相信、模仿甚至传播虚假内容,而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3、提升学生的严谨思维品质

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的化学知识,都是化学家智慧的结晶。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结论、一个成果,但学生在采摘“果实”时也应该知道这一“果实”是怎么来的,化学家是经过了怎样的探究而一步步研究出来的。如果学生能够对化学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就会降低思维的局限性与片面性,避免“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只有通晓化学知识背后的原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进行推理论证。因此,学习化学史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化学史的方法

1、以知识为话题补充内容

高中化学教材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与篇幅来介绍化学史,为了使化学史内容更加自然地融入教学,教师可以以知识为话题来补充教材内容。以“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内容为例,这一章节介绍了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在相关实验中,燃烧实验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实验类型。化学史中有一个关于“燃素说的影响”,当时人们发现,致密的金属煅烧后得到的煅灰较多,但很疏松,这给人们带来了疑惑,即金属在煅烧的过程中,伴随着火焰的升腾,肯定有什么东西也随之消失了,否则无法解释这一现象。这个疑问一直伴随着冶金工业的发展,在冶金工业发展到较稳定的阶段后,人们便渴望打开这个“秘密盒子”——燃烧现象的本质是什么。1723年,德国哈雷大学的医学与药理学教授施塔尔在著作《化学基础》中提出,燃素存在于一切可燃物中,并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同时发光发热。后来,其他化学家在探究与实践中虽然证明了“燃素说”这一原理的错误性,但是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其中的很多观点也为近现代化学思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如置放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因此,教师在“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章节内容的备课中,可以将化学史巧妙地引入其中,与学生学习过的置换反应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相结合,让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

2、以人物为对象探究事件

化学史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化学家的努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化学人物作为讨论对象,引导学生学习化学史。比如,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最开始学习“从实验学化学”这部分内容,其中涉及“阿伏伽德罗定律及其推论”的知识点,它是以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莫迪欧·阿伏伽德罗来命名的,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以阿伏伽德罗作为讨论对象,为学生讲解与之相关的化学史。阿伏伽德罗的贡献是:在1811年,他提出了一种分子假说(后来被定义为阿伏伽德罗定律)。其实,当时在化学界享有权威并被认可的是另一名化学家提出的“电化学学说”。直到1860年,阿伏伽德罗假说才被普遍接受,并将其定义为阿伏伽德罗定律,这一定律对原子量的测定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从时间点来看,阿伏伽德罗定律从1811年提出到1860年被认可,在这近50年的时间里,阿伏伽德罗从最开始遭到质疑与不信任,到慢慢被一小部分人认可,再到被大部分人用于指导其他科学研究,直到最后真正被定义,这一过程虽然是科学发展的必然,但却体现了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坚持与追求,这种科学精神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阅与阿伏伽德罗相关的资料,与教师、同学一起交流、讨论。

3、以发展为主题思考过程

在高中化学中可供教师参考的运用化学史的方法,就是以化学发展为主题进行过程思考。比如,对于阿伏伽德罗定律,当时化学界普遍认同的是另一种学说,且这种学说也享有很高的权威。为什么这种学说后来被验证为不正确的学说,而在当时却被认为是正确的呢?面对权威,科学家为什么不惧权威,不盲从权威,而相信自己的判断,并大胆做出尝试呢?再比如,“燃素说”,虽然后来也被验证是错误的,但是当时对其他领域的确起到了正面影响,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这些“后来被验证为错误”的理论与学说呢?同样,站在发展的角度上看,我们现在认为是权威的、正确的理论与学说,会不会在若干年后被证明是错误的呢?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发展的过程?对于科学结论,我们应该抱有怎样的态度呢?科学精神的完整内涵有哪些?通过对化学发展过程的思考与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挖科学精神的本质,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结语

学习并了解化学史的过程,就像重新回到化学史发展的初始阶段,与历代科学家一起经历化学的发展。这个过程既有硕果累累的闪耀之光,又有艰难历程的黑暗瞬间;既有科学严谨的化学家精神,又有造福世界的美好追求。学生学习化学史,不仅能在思维拓展、知识储备上有所获益,还能在求学问路、终身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在探究问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启发。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中发挥化学史的教学价值,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知识为话题,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以人物为对象,对其事迹进行分析;以发展为主题,对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在学习化学史的过程中掌握学科知识,提升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孟献华。基于化学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2]金晨。基于化学史的科学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9(5)。

高中化学论文篇6

摘要:教育是社会发展之根本,教育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社会中人才的能力。尤其是高中的教育,很多内容均涉及学生的生活,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也会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就目前的高中生以及教师而言,过于重视课本中的知识,缺乏对劳动的认知,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学生只要学习好,劳动与否不重要。很明显这种思想会使得学生逐步厌恶劳动,也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文章就劳动教育进行概述,阐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存在的问题,提出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化学;劳动教育;必要性;问题;策略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对劳动教育进行落实是非常重要的。其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谓的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完成基础的体力劳动,更应该在思想上正确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主动地完成各个学习任务,养成良好的习惯。化学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其和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是息息相关的,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提升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劳动教育的概述

劳动教育即是指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以及态度,让学生能够对劳动产生热爱,养成良好的劳动的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之一。在西周时代的六艺教育和孔子所强调的学思行教育中均包含了劳动教育,很明显我们的祖先对教育的看法是实现劳动实践和生活之间的结合。在工业革命时代,马克思也提出了要实现生产劳动和教育的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学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要从做中学。综上所述,劳动教育是以生产劳动以及生活实践为基础的,想要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就需要融入劳动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了解劳动最光荣、最美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化学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

在高中阶段,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会对学生高考的成绩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除了一些计算需要量化之外,其他的很多成果都是通过实验这种劳动的方式分析得来的。化学和人们的生活以及日常的劳动均是息息相关的。其次在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标准中指出,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以及创新的意识,其中所指出的科学探究,就是要通过实践劳动的方式对一些成果进行认知。因此化学教师将劳动和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符合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落实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利用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更好地生活。但是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很多教师和学生将高分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在开展化学教学时,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多学生并不了解化学知识和生活、生产之间存在的关联。比如,有些学生了解了化学中的一些化学式氯化钠,却不知道其和生活中食盐的关系;有些学生了解了氮磷钾元素的相关理论,但是在日常培育花种时,却不知道如何对其进行施肥。很明显,这样的教育方法是落后的,也不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反之,将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融入,就可以拉近学生和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基于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的实际相连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创新化学教学的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化学教师使用的还是较为单一的教学模式,即根据课本中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并不注重劳动教育和高中化学教学的结合,这也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死板的,很难对其活学活用。反之,如果将劳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渗透,则需要教师能够创新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到化学的一些实验以及活动中。在这样的活动中落实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还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构建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

四、劳动教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课堂氛围较为古板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师在课堂中讲述知识时,主要是学生坐在座位上,倾听教师所讲述的教材中的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身体无法得到劳动,思维也不能够彻底被激活。加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认为学生在考试中只要能考到一个较好的成绩即可,并不注重学生自主动脑的能力,这也使得整个化学课堂氛围较为古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和生活的联系不紧密,缺乏动手实践活动

化学和生活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很多知识均可以在生活中应用。然而很多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认为填鸭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新的知识,考出较好的成绩,从始至终都不注重教材和生活的关联,也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动脑能力。在这种背景之下,课堂中师生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无法主动地对知识进行学习,实践动手能力也较差,和新时代所要求的人才不相符合。

(三)化学教师对劳动教育和化学课堂的结合认知度不够

化学这门课程知识点是比较多的,同时各个知识点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某个知识点并未充分掌握,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其他知识点无法理解的情况。很多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都不能够将化学和劳动教育的理念相结合,让学生对劳动正确认知,并产生一定的化学活动。一味以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运用前人的一些实践成果,这也导致学生的化学思维不够活跃,综合素养难以提升。

五、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基于化学史,渗透劳动教育

化学科学知识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道路,其随着人类不断的进步而完善。综观所有的科学成果,其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是无数的科学家在不同阶段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最终研究出的重要成果。因此科学研究本就是比较艰苦的劳动,其背后是无数个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高中教师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可以对教材中潜在的化学史进行挖掘,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基于化学史的背景之下,将劳动教育进行渗透。比如《元素周期表》这一内容,其需要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的周期的变化,能够对元素周期律认识,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周期和族的概念进行了解。在学习该节课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形成的过程进行阐述,让学生了解每一项化学成果,均是前任不断努力的结果,是劳动果实。如1829年,德国段柏莱纳从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分析,提出了三素组的分类法。1862年,德国迈耶按照元素的原则量,将元素分成六组,在同一纵行中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排列其中。1865年,英国的纽兰兹基于原子量将当时已有的元素按照顺序排列,挖掘出了八音律。1869年,俄国的门捷列夫在对前人成果不断研究的背景下,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并不是简单的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因为其提出的元素表更为繁复且正确,是门捷列夫将近20年的劳动成果。教师在渗透化学史时,可以通过时间表向学生进行阐述,让学生能够珍惜现有的一些化学课本中的成果,了解这些成果的来之不易,进而达到对劳动教育渗透的目的。

(二)生活和化学的结合,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

化学和人类的生活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像日常的衣食住行实际上均和化学息息相关。如住的房子大多数都是采用化工产品,水泥、玻璃等。穿的衣服也基本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涤纶。如果教师能够将这种枯燥的化学知识,和生活的实际相结合,那么整个课堂将会变得极其生动且具有趣味性,也可以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比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这一内容,需要学生能够了解合金的概念以及性质,能够对常见的合金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明确,对合金的主要组成以及机械性能进行了解,能够基于生活的实际对金属材料进行正确选择,探究金属材料和人类生活存在的关系。在该节课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基于自己的了解对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了解生活中广泛的金属材料。在学习完该节课程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习题,如正确选用金属材料。一个家庭想要对门窗进行装修,计划使用的年限是10年,现在可以选择的材料有钢板、铝合金、木材,需要学生在计算、分析的过程中,选出合适的材料,不仅要考虑到其中的外观、物理化学性质、装修难度,还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个例子的探究,学生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每一项劳动均是智慧的体现,能够对每一份工作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融入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落实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同时通过化学实验的渗透,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因为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每一项仪器的选择和操作都必须要有一套标准的步骤,否则就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在这个过程中便可以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劳动习惯。例如《化学反应和能量》这一内容中,有一个实验是中和反应热的测定,在开展该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对该实验进行探究。比如该实验需要采用的实验的工具、实验的假设、实验的步骤、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在未开展实验之前,整理好思绪,明确实验所需要的工具和步骤等,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劳动习惯,也可以为后期的实验奠定基础。课本中是包含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实验的步骤和过程的,但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可设置让学生自主在班级中探讨实验步骤的环节。同时在实验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仪器进行洗刷,合理摆放,妥善处理遗弃物。很明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化学实验不仅是对学生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更是渗透劳动教育的一种体现。

(四)融入化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化学是一门和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同时其也比较深奥。因为在化学这门课程中存在很多的化学元素、化学方程式、化学的实验需要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知识架构。但是就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过于注重课本中知识的传递,忽略了教师的授人以渔的作用,这也使得学生在化学领域的学习能力较差,很多知识都是靠死记硬背。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化学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一系列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例如《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这一节课程,需要学生了解化石燃料属于比较重要的自然资源,了解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探究化石燃料开发及利用的意义。在该节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对塑料制品进行回收,让学生了解聚乙烯以及聚丙烯和白色污染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对环境进行保护,禁止出现乱丢垃圾的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六、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几个注意点

(一)注重教学主体本位的确立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教育,要认可学生的可塑性,促进个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就需要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收集,对知识进行获取,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协作的能力。其次要明确教育的目标,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育的宗旨。要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价值观这三个角度对课程目标体系进行构建,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最后则是要突破原有的封闭式教育,能够将学科和生活的通道打通,提升化学教学的色彩性。将课程资源在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延伸,对生活中的各个教育资源进行利用,建立开放式的化学教育体系。

(二)注重劳动教育和教学内容的结合

在高中化学中将劳动教育渗透其中,符合该门课程的特征。但是有很多的化学教师找不到劳动教育的切入点,这也使得劳动教育在融入时过于生硬,学生无法从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教师在开展化学教学时,就需要将教学内容和劳动教育内容紧密进行结合,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注重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

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比如开展实验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劳动过程,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很多学生的能力不一,并不能够真正地把握住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的整个过程、实验的严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动手和动脑的结合,提升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培养对劳动的尊重以及劳动过程的严谨性。

七、结语

在高中化学中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符合化学这门课程的本质特征,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提升化学教师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具体融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四个途径进行渗透,分别是融入化学史、将生活和化学进行结合、融入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的实践活动、逐步在化学课堂中将劳动教育进行渗透,提升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真正践行新课程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高中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庞定亮.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几点做法[J].试题与研究,2021(9):48-49.

[2]尹莉娜.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怎样落实学科核心素养[J].新课程,2020(42):26.

[3]张婧.生活化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高考,2020(25):86+88.

[4]宋爱波.基于高中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实践[D].延吉:延边大学,2020.

高中化学论文篇7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汇总,教师的教学目的通常都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往我们的教学也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但是收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始终把反复练习、训练的方式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单纯忽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在最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持续学习欲望。学习欲望才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了苏教版高中化学的“原电池”之后,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原材料鼓励学生自己去制作原电池,提高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探究有效的化学教学策略

有效的教学策略意味着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构建知识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实质上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化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中,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找准教学的起点,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教师真正转变角色,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能放开手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然后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和途径,并通过相互的团结协作,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上课时因材施教,下课后有效布置作业

化学教学应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通过化学学习,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高中生在心理成熟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方面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在化学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否则成绩好的学生会“吃不饱”,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会“吃不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教学,才能使教学更加有效。在过去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布置过多的课后作业,这样的“题海战术”往往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使学生也不知所措。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学生的日常作业以练习为主,以训练为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适时强调和巩固难点,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的目的。然而,这样的传统作业写作方式缺乏思维性训练,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以作业为载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和巩固化学知识,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针对化学知识点精选适量试题,要有针对性,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新知识;要具有代表性,让学生在练习中能举一反三。

四、总结

教师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创造一个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让学生自己参与化学实验制作,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欲望。最终,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度,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课堂。

高中化学论文篇8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育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此维度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为新课改工作奠定良好的基调。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严格以2017年版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知识链接,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理论基础;创设更加丰富的化学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化学学习体验;尽可能地完善评价机制,促进教学行为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据此引导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朝着核心素养的方向发展。高中化学教学具有“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的核心素养内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作为核心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认识、解决化学常见问题的基础,每年的高考试题也常常围绕该核心素养来考查学生。为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落实学科素养的培养。

一、建立知识链接,夯实基础理论学习

高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必须要更加深入,如果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较低,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相同理论情境下条件如果隐蔽,就会出现各种错误,这是化学基本理论内涵掌握不到位的集中体现,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很难实现“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渗透。在学习对应化学概念时,教师可以以学习迁移的方式来进行,高中化学零散知识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如果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就会很吃力。例如,学习“物质的量”这一概念时,它是高中化学的基础,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历年高考命题的热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之前学生学习的长度或者质量等物理量作为参考,使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就是一种物理量,用NA来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判断和计算一定量的物质所含微粒数的多少。由此,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形成密切的联系,学生此时的认知也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意识到这些量都是物理量,实现了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全面整合和归结,对物理量的认知更加深刻。当然,教师还可以采取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式对化学概念进行诠释,这样的基础知识学习有探究性的意味,对于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是有利的。再如,以“离子反应”这一概念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使用演绎推理的方式,鼓励学生从电解质电离的角度对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进行深入理解,这样学生就能更快地理解电离的概念。此过程将概念与情境融合了起来,是知识链接的重要手段。在高中化学中,这类问题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当前的新高考题型多样,但基本都是对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测试,教师在平时复习时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应试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找到知识链接的切入点,实现理论知识学习过程的优化设计,鼓励学生以科学探究模式、分组探讨方式、迁移类比方式、演绎归纳方式进行基础概念的学习。当高中学生对基础概念有了深刻的认知,自然能够更快地理解“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深刻内涵。

二、创设丰富情境,形成良好基本观念

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是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锻炼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灌输式教学模式依然存在,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告诉自己解答问题的思路,而不是主动探究,一旦这种科学探究的习惯没有养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养就处于“无米之炊”的状态。为此,教师要构建更加多元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渗透“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例如,以“铝和铝的重要化合物”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为例,其教学流程为首先使用多媒体图片展现闪亮的蓝宝石或者红宝石,在学生观察时设置问题进行引导:这些蓝宝石或红宝石是由什么成分构成的?它们有怎样的化学性质?然后引入Al2O3(氧化铝),鼓励学生想一想:生活中的铝制餐具不能用来存放或者蒸煮酸性或者碱性食物,这是为什么呢?由此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化的情景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对应的实验探究任务,主要是Al2O3与酸和碱发生反应的实验,构建实践性情境,鼓励学生在实验对象变化的过程中,思考两性氧化物的化学性质:既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接着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对应的化学药品来进行探索,汇报对应的结果,使学生初步了解氢氧化铝的性质。最后教师播放斯达舒的广告视频,为学生展现斯达舒胶囊的说明书,继而使学生意识到其主要成分也是两性氢氧化物。上述情境创设得比较多,探究性很强,在获得一个结论后,教师很快引导学生进入知识认知的矛盾点,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使用实验进行探究,直到获得对应的结论。学生在层次递进的探究格局中,不断强化对知识的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得到了良好的锻炼。由此足以证明,情境创设法在高中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价值。

三、完善评价机制,推动教学行为优化

在高中化学学科中,“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育,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这对于引导实际高中化学教学朝着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在学习对应课程知识点时,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将“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渗透其中;接着,在布局对应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策略时,教师要思考这是否有利于“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养;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反思实际“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锻炼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以不同条件下的物质与相关属性参数之间的关系探究为例,纯水在25摄氏度的条件下,pH一定大于在80摄氏度条件下纯水的pH,这样的题设考查的就是纯水pH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学生对这样的变化没有清晰的认知,就可能在这样的题设情境中出现失误。教师在发现学生在这种判断题上出现错误之后,就明白学生此知识板块中的变化意识并没有得到树立,此时教师就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引导学生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去测试对应的pH,由此更加深刻地理解pH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在这样有针对性的探究中,学生开始意识到变化是无处不在的,条件的变化会引起内部的变化,也就是说宏观现象和内隐的微观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而化学学科就是关注这种变化现象的学科,因此,学生要学会以变化的视角去审视各种现象,并不断探求其中的规律。教学评价对于教师来说就是反思上一堂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依靠对应的测试了解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培育情况,并据此创设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改变之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这就是教学评价机制构建的价值所在。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锻炼,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高中学生要在更加理想的化学知识体验、化学知识探究、化学问题解决、化学实验操作中去认识变化和平衡,这对于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至关重要。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在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要考量多个能力培养的诉求,不仅要关注交互性还要关注独特性,继而制订更加有效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后雄。基于“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8(1)。

[2]吴星。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J]。化学教学,2017(5)。

[3]兰萍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核心概念教学——以“化学平衡”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2)。

推荐访问:高中化学 论文 高中化学论文题目 高中化学论文范文 高中化学论文课题有哪些 高中化学论文新颖题目 高中化学论文2000字 高中化学论文1000字 高中化学论文800字 高中化学论文发表刊物有哪些 高中化学论文范文参考 高中化学论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