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对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优秀范文】

时间:2022-08-16 09:50: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对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优秀范文】

对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4篇

第一篇: 对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浅论应急管理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长沙市政府办公厅 黄永祺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从2003年春我国爆发SARS病毒到以后的禽流感肆虐、煤矿透水或瓦斯爆炸、松花江水受污染……,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发生,每年由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300万人;
每年由此造成的损失约占GDP总量的5%[1]。如何加强应急管理,科学应对和及时、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在我国引起普遍关注和重视的时间并不长(2003年“非典”期间,“突发事件管理”的概念首次被提出),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是当今社会科学特别是公共管理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一二年,突发事件的管理和处理,已涉及到灾难学、环境学、预防科学、公共关系、行政政策、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这与传统体制下依靠官员“拍脑袋、拍胸口”的决策处理方式形成极大的区别。因此,我们今天要讲清“应急管理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下面,我结合自己学习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管理的本质与应急管理的概念

(一)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管理的本质就是建立、维护或恢复秩序,提高行为效率。

从这个意义上说,应急管理就是要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为其有效、及时的处理,建立一种秩序,提高应急处理的效率,防止事态或危害扩大。而防止像2003年春季“非典”刚发生时那样,不知所措、杂乱无序、乱用“重典”,不计成本和后果的局面。

(二)应急管理的概念

宁资利等人认为[2]:“所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又称应急管理),是指为避免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损害而采取的预测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处置以及应对评估等管理行为,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发展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机,恢复社会秩序,保障人们正常生产生活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活动。”

(三)对应急管理的几点认识

1、应急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种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说它特殊,有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应急管理着眼的是一种“非常态”管理。也就是说,应急管理重点关注的是在突发事件(公共危机)导致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公共安全秩序偏离正常轨道,引起社会震荡、混乱态势,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带来危害的非常状态下,如何有效、及时、准确地应对处理,使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依然运行有序。

人类对常态管理具有较多的经验,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而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无论是从认识上,还是从制度上都还有一定差距。实际上,从管理的对象看,非常态的应急管理要比常态管理复杂得多、困难得多。人们的生性特点是适应常态的,而对非常态的环境和不可预测的发展,往往心理紧张,作为无序,内心焦躁不安,呈现一种不理性的内心和行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非常态的应急预防和应急准备重视不够,没有应急管理经验。

二是应急管理是一种特殊时空状态下的管理。突发事件具有无征兆、无规律、难预见和突发性、灾难性和紧迫性等特点,它要求管理者在相当有限的时间、空间里作出重大决策和反应,可供管理者利用的时间、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
处理结果和事态发展的后果往往不可逆转、很难预料,管理措施具有一定风险性,可能会给社会和公众利益带来一定损失。管理必须要突出效率原则,以有效控制、消除公共危机,维护公众整体利益为基本任务。

三是应急管理是一种突破常规的管理。应急管理既然是一种“非常状态”下的管理,那么它就会突破一些在正常状况下“常规”法律规定,在管理权限、资源调动、管理手段、管理方法、工作程序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等方面,与常态的管理有所不同。

2、应急管理着眼于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状态的社会基本秩序涉及到国家决策权力的集中、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行政机关的应急职权及其对其他国家职能的影响。

(1)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是应急管理的主体。应急管理是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和政治稳定的大事,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能不能有效地管理和处置公共危机,能不能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能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检验这个政府能否取信于民的重要标志。

在应急状态下,为了有效控制危机,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必须以行政为主导,运用必要的行政强力,以提高处置效率,减轻危害。因此在应急管理中,往往赋予行政机关较大的权力,实行权力的集中,减少决策的民主程序,对公民权利和自由进行一些必要的限制,并使其承担更多的公共义务。但是权力具有两面性,运用不当就会损害老百姓的合法权益,因此,应急管理必须坚持依法治国方略,提高政府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无论是行政紧急权力的取得和运作,还是对公民权利的限制或者增加公民义务,都需要依法而行、按章办事。在整个应急过程中,政府可以采取什么应急措施和依照什么规则采取这些措施,都应置于法律规定的框架下。

突发公共事件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及时动员各类行政应急资源。为了保证政府正确运用各种应急社会资源的行为,必须规定应急管理的一般原则、程序和相应的原则性应急措施,防止政府权力滥用或不当使用,尽量将对社会民主和自由的影响压缩到最低的程度。

(2)应急管理依靠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的作用。事实上,现代社会中所有突发事件及重大危机从来就不是某个孤立的群体所能够单独解决的,必须依赖全社会更多不同力量、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参与。应急管理队包括信息公开、媒体、NGO(非政府组织)、公众行动等方面和领域都提出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要求,各类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公众行为也是突发应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3、应急管理贯穿于突发公共事件的全过程。应急管理工作包括突发公共事件事前的监测、预警、预防,事中的应对处置、干预、控制和事后的消解善后、恢复重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应急管理有着自身规律,需要我们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上来系统把握,不断深化应急管理规律性的认识:

——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经常性地做好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坚持防患于未然。

——坚持快速判断、果断处理。要求立足基层、依靠群众、信息先行,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坚持整合资源、协同应对。合理组织和调动各种资源,党政军民齐努力,同心协力应对突发事件。

要适应这种规律,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单一常态管理向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相结合转变,在管理理念上做到居安思危,在工作布局上做到有备无患。二是由自发应对向自觉应对的转变,在应对思维上做到有勇与有谋相结合,在应对方式上做到个别经验与规律认识相结合。三是由个别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以实现应对行动上的广泛参与与步调一致的统一、集中指挥与广集民智的统一。努力减少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的任意和无预期,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三)应急管理的六项原则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副主任闪淳昌教授指出:应急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下六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二是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三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四是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五是快速反应,协同应对;
六是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这六项原则在后面的内容中会逐步谈到,在此仅讲其中一项,“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坚持以人为本,首先是要以人的生命健康为本,在处置突发事件的全过程,一定要坚持救人第一,注意救援人员的安全,避免发生次生事故。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我们保护的主体,也是应急管理依靠的主体,要依靠和发动群众,注意发挥社会公众和民主的力量。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加强应急培训教育,提高应急管理中人的综合素质。

(四)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我国特别是长沙应急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上可以看出,我们的应急管理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不足:

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体系、指挥机制不健全,应急工作责任不够明确,统一协调、灵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尚未形成。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哪些是政府的责任,哪些是社会的责任,界限不清楚。一旦出现问题相互推责、多头指挥,甚至互相埋怨的情况还较为普遍。

二是一些行政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各地各部门工作进展不平衡,不少基层单位应急思想意识淡薄,应急准备不足,先期处置能力较低;
同时,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也不够充分有力。

三是监测预警体系和信息报告发布机制不够完善,迟报、漏报、瞒报事故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一些能够预防的突发事件未能得到有效预防,一些可以减少损失的突发事件未能有效控制危害的扩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四是社会动员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有待增强,公众危机意识不高,应急自救与互救能力不强。因此全面家强应急管理,构建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动管理和有备应对,我们仍然任重道远。

二、应急管理体系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涵义

应急管理体系是针对应急管理全过程,从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组织机构、工作程序、方式方法和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等方面所明确的基本要素和系统规定。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主要包括: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应急管理救援保障体系;
应急处置平台体系和应急管理技术支撑体。如下图所示: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管理体系

(二)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一案三制”。所谓“一案三制”就是指构成应急管理的本质要素的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管理法制(预案、体制、机制、法制)。

1、应急预案。预案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行动方案,是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计划和步骤,也是一项制度保障。预案具有同等法律文件的效力,比如,国务院的总体预案与行政法规有同等效力,国务院部门的专项预案与部门规章有同等效力,省级人民政府的预案与省级政府规章有同等效力。

制定、修订应急预案是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首要任务。应急预案要明确回答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谁来做?怎样做?做什么?何时做?用什么资源做?因此,应急预案的制定和修订是一个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查找薄弱环节,不断拓宽视野、改进工作、与时俱进的过程的过程。它把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做法规范化、制度化,明确今后如何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

我国应急预案体系有五个层次。即依据不同的责任主体,我国预案体系框架包括:(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国家级专项预案(25件);
(3)国务院部门预案(80件);
(4)省级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
(5)企事业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以及举办大型会议、展览和文体等重大活动,主办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五个层次。

应急预案应明确“八个要素”内容:(1)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监测与预警;
(3)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通报;
(4)应急处置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5)应急处置的工作方案,包括指挥协调、人员撤离、紧急避难场所、医疗救治、疫病控制、新闻发布等;
(6)应急设施、设备、通信、交通、技术、医疗、治安、资金和社会动员保障等;
(7)应急处置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包括演练等;
(8)善后恢复,科学评估。

如何进一步深化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一是必须做好风险分析工作。风险通常系指面临伤害或损失的可能性。风险具有不利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三维特征。加强风险分析是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基础,应当建立起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乃至全社会的全面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二是必须做好应急资源的普查和整合。各级各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实际对各类应急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等情况进行普查,摸清家底,建立人力资源、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人员防护、通信保障、公共设施、科技支撑等数据库和调用(协调)方案。三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应急能力的科学评价体系,增强应急预案的操作性。使应急预案让人看得懂、记得住、能管用。四是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促使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厂矿、进学校、进农村。应急预案演练要突出重点、不要求大求全,注重实效、不要流于形式,厉行节约、不铺张浪费,不怕演练过程中发现问题。

2、应急管理体制。我国将着力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所谓统一领导,是指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的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承担应急管理的主体责任(就全国而言,党中央、国务院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
就地方而言,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是本地区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关)。在突发事件应对中,领导权主要表现为以相应责任为前提的指挥权、协调权。

——所谓综合协调,有两层含义,一是政府对所属各有关部门、上级政府对下级各有关政府、政府与社会各有关组织、团体的协调;
二是各级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办事机构进行的日常协调。综合协调的本质和取向是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强化统一指挥、协同联动,以减少运行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所谓分类管理,是指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突发事件的不同特性实施应急管理,具体包括: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确定管理规则,明确分级标准,开展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此外,由于一类突发事件往往有一个或者几个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因此分类管理实际上就是分类负责,以充分发挥诸如防汛抗旱、核应急、防震减灾、反恐等指挥机构及其办公室在相关领域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所谓分级负责,主要是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和突发事件的级别不同,确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一般来说,一般和较大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分别由发生地县级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由省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其中影响全国、跨省级行政区域或者超出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国务院统一领导。社会安全事件由于其特殊性,原则上,也是由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组织处置,但必要时上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处置。需要指出,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地方人民政府不能消除或者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的,应当及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请求支持。接到下级人民政府的报告后,上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下级人民政府提供人力、财力支持和技术指导,必要时可以启用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生活必需品和应急处置装备;
有关突发事件升级的,应当由相应的上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应急处置工作。

——所谓属地管理为主,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原则上由地方负责,即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二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特定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的,就应当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管理为主。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的利益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该银行实行接管,采取必要措施,以保护存款人利益,恢复商业银行正常经营能力。再比如,《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规定,全国的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由国务院指定的部门负责。

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是提高应急快速反应能力、明确各级政府的应急职责、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及时高效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

如何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组织体系建设?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干部工作责任制,将落实情况纳入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深入一线,加强组织指挥。二是要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包括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及专家组。充实和加强这些机构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依据法律法规及预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构成一个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三是强化组织协调与沟通,进一步理顺各级各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关系,明确职责,搞好条块之间的衔接和配合。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定期研究解决有关问题。四是建立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的,要依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

3、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机制是指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应急管理机构和职能运行的路径和程序。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对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作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预防、预测预警、信息报告、信息发布、应急响应和处置、恢复重建等六个环节,形成了一整套包括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应急工作运行规程。

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要求:健全完善应急机制,主要是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包括建立健全应急信息传递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决策和指挥机制、应急响应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保障机制(包括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恢复与重建机制、评估与奖惩机制和国际合作机制。

  (1)建立健全应急信息传递机制。加快推进应急平台建设,提高应急处置效率和水平,整合各专业信息系统资源,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决策指挥网络全面推进“110”、“119”、“122”、“120”等多台合一,实现“统一接报,分类分级处置”,并统一社会服务号码(北京12345)。

  (2)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的应急处置原则。第一时间处置的好坏往往决定损失的大小和处置成本的高低,不管什么等级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许多突发公共事件开始的时候难以立刻判断其等级),事发地人民政府和有关单位都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并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

  (3)建立健全公众沟通和动员机制。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保障公民的:①知情权;
②参与权;
③表达权;
④监督权。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工作,利用各种方式动员和组织公众。

  (4)依靠社会力量,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作用。坚持安全发展,落实“两个主体、两个责任制”,认真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和各类事故救援中,许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救援力量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依靠社会组织,全面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5)要抓紧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对应急机制建设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要进一步抓紧建设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等。注意加强各种社会管理机制之间的衔接,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4.应急管理法制。应急法制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法律保障体系。具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突发事件及其引起的紧急情况制定处理国家权利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应急法制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应急的非常规状态下实行法治的基础。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为应急管理和应急工作提供法律支持,能促使政府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同时,能明确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法律责任,能增强各级政府、各社会组织和公众在应急工作中的强制力和约束力。

《突发事件应对法》确立了我国应急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法律地位,它以法的形式规范政府、社会和个人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关系,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这部法律的贯彻实施,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我们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迎接国内外突发事件新挑战的有力武器;
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
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和面向全社会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观念,自觉履行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我市应急管理工作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

[2]宁资利,伍拥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2

第二篇: 对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乡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调查情况汇报

根据资府应急【20**】1号文件精神,我镇及时召开会议布置任务,及时做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现将我镇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应急管理工作情况
去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国家、市县有关应急管理要求,突出重点,综合协调,狠抓落实,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建立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强化工作责任
一是领导重视。镇党委政府将应急管理工作列为一项专门议题,对全镇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会议要求,根据XX市应急管理会议精神,全面推进全镇各项应急管理工作。二是健全机构。《龙结镇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已明确: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险救灾总指挥部指挥长由镇长赖尊国担任(特殊情况下,如镇长不在龙结镇范围时,指挥长由副镇长陈文议担任);
副指挥长由副镇长或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由镇政府办公室主任和相关副主任、镇经发办、安办、村建环卫中心、农业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龙结中心卫生院、畜牧站、龙结中学、龙结小学、工商所、派出所等近35个相关部门以及乡镇政府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抢救总指挥部内设一个办公室和五个分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由镇政府办公室主任沈荣长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分管副主任黄志祥担任。分指挥部指挥长由相关单位负责人担任,分指挥部副指挥长由分管副主任或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
(二)逐步完善各项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工作措施
一是梳理现有预案。对全镇2011年发布的《龙结镇防洪预案》和《龙结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龙结镇烟花爆竹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龙结镇防御山洪灾害预案》、《龙结镇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龙结镇突发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救治预案》等60个应急预案进行梳理汇总。二是完善预案体系。镇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各类应急预案修订和编制工作的通知》和《关于统计调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情况的通知》,对全镇范围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进行了一次详细的统计调查,按照县应急中心的要求,正在抓紧编制、修订完善后的各类应急预案,使全镇的应急预案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三是明确工作措施。每项预案,从应急指挥、应急响应、各级各部门的具体分工到配合专业队伍具体处置,都制订了详细具体的工作措施,明确了乡镇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
对基层单位的应急工作及组织和发动群众等具体事项,也都做了详细周密的安排。
(三)强化政府统一指挥,部门协同作战,特别是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协同配合
明确所有参加应急处置的工作单位、人员由镇政府统一指挥,根据实际需要成立若干工作组,负责抢险救援、医疗救护、卫生防疫、治安警戒、交通管制、应急通讯、人员疏散和安置、社会动员、特别应急、综合信息、新闻报道、应急物资经费保障、生活保障等工作。各工作组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互相支持,社会各方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派出所、工商所等部门通力合作,对易激化、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努力把各类事件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强敏感时期的监控工作,有力地维护我镇的社会稳定。
(四)整合资源,加强管理,确保快速反应
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通过资源共享,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一是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应急反应机制,明确镇财政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急反应机制责任体系和应急响应体系,整合财力,落实工作经费。二是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物资保障工作程序,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到位。三是成立各类突发性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应急处置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组织到位,应急救援队伍到位,应急保障物资到位。同时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基层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五)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应急工作能力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镇应急办、镇武装部坚持练兵,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卫生防疫、农林水利、畜牧等部门采取以会带训,会训结合,以检查带指导,检查与指导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培训与宣传工作。二是进行科普宣教。我镇消防、安全生产、防汛抗旱等部门充分利用“全国消防日”、“国际减灾日”、“世界水日”等专项宣传活动,结合各部门业务工作,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应急知识科普宣教活动,增强了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
二、存在问题
(一)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国家已建立健全完整的组织体系,但我镇目前还不够健全,主要是没有成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造成督促检查协调不到位,责任追究不够明确。
(二)部分应急方案,操作性有待加强。
(三)预测预警和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应急队伍单一,经费不足,应急物资分散,装备落后,应急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第三篇: 对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将应急管理工作与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的工作大局密切联系起来,科学谋划,扎实工作,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明显增强。

一、应急管理体系基本情况

(一)应急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初步建立健全了**县应急管理体制。成立了**县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县抗旱防汛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突发地质灾害指挥部等33个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县应急管理办公室于2012年10月12日经市、县编委批复设立,为副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政府办公室管理,核定事业编制3名,主任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设专职副主任1名。主要职责是承担县应急委员会日常工作,办理和督促落实国家、省、市应急办和县委、县政府的应急决定事项;
组织编制、修订县总体应急预案,组织审核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
综合协调全县应急管理体系及应急演练、保障和宣传培训等工作。

(二)应急平台建设正在起步。目前,我县尚未建成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平台建设也尚处于规划起步阶段。目前,主要依托县政府办公室开通的中国移动“农政通”平台、农牧部门“农业信息网”平台,可同时向全县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办公室负责人发送应急信息,实现信息快速传递和共享,并将县政府值班室与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办公室确定为信息互通联络点,第一时间传达县政府领导的指示安排和工作部署及要求。对省政府配备的2台海事卫星固定电话和2台海事卫星移动电话,在值班室设立应急电话专柜,实行集中存放、规范管理,确保紧急状态下信息联络畅通。

(三)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2012年,县政府应急办组织各部门、各单位重新修订完善了《**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33个县级专项应急预案,现已编制成应急预案汇编。组织指导各乡镇、城关街道和县直有关部门、单位修订完善了乡镇、部门专项应急预案,以此指导全县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应急预案体系。

(四)应急队伍规模逐步扩大。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民兵预备役为骨干力量,以抗旱防汛、医疗救护、森林草原防火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乡镇、企事业单位专兼职人员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目前,我县公安系统有应急人员94人,消防系统有应急人员34人,卫生系统有重大疫病应急人员350人,畜牧系统有动物重大疫病应急人员15人,森林防火系统有应急人员252人,安全生产系统有应急人员8人,组建成立防汛抢险应急分队11支共600人,机动专业抢险队伍30人,环境监察人员11人,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人员30人。

二、存在的问题

(一)应急宣传教育不到位。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是保证应急预案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事故防范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在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和培训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一是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对开展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和培训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有效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是广大群众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自救、互救安全知识和现场逃生能力。三是广大群众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强,应急救援参与度不高,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鼓励调动老百姓积极参与应急救助救援工作,努力形成群防群治、互助互援的意识氛围,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的应急自救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二)技术支撑体系薄弱。县政府综合应急平台和部门专项应急指挥机构应急平台尚未建立,应急信息发布、传递和沟通联络仍不够快速畅通,覆盖面太小。特别是从基层乡镇到村组社区到居民农户这一级信息传递不及时、不畅通。专业部门的数字化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预测预警能力薄弱,通信保障能力亟待加强,应急救援设备以及生物、化学等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检验等技术装备不足,动植物疫情监测设备和手段较为落后。

(三)应急预案内容可行性差。县级总体应急预案和各专项应急预案已经修订完善,但有些乡镇应急预案编制得还不够全面、不够细不够实,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强。特别是村组、学校、企业对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不够重视,存在应付和侥幸心理,没有制定应急预案。

(四)应急预案演练次数较少。应急实际经验不够丰富,特别是缺少群众参与度高、实战性强、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演练和专项演练。部门之间协同作战的配合能力不够强,缺乏沟通呼应和密切配合,应急协作能力不高。

(五)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调联动机制、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各部门、单位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不明确,发生突发事件时,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工作被动,需政府一级协调安排后才能参加应急处置救援。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一)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大力加强应急管理知识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各级领导、专门从事应急管理的干部以及社会公众维护公共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扩大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的覆盖面,通过电视、网络媒体及宣传板报、流动宣传车、发放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以普及应急知识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的能力,逐步增强广大群众的应急意识和应急能力。特别是教育部门要组织学生观看应急防灾影像资料,提高学生对应急知识和自我救助的理解与运用。水务、气象、国土、交通、安监、地震等有关单位在电视台开办防汛、泥石流、地震等应急知识宣传专栏,向广大群众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拓宽宣教渠道,创新宣教形式,努力推进应急管理进村组社区、进企业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应急知识和自救互救常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使其掌握常见的自救互救方法,最大限度的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进一步加强应急规划和应急平台建设。加强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统筹全县应急资源,重点加强监测预警系统、信息发布与指挥系统、应急队伍和物资保障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应急体系建设水平。完善应急平台体系,进一步加强对“农政通”信息平台的管理应用,及时更新相关信息,扩大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实现应急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通信指挥网络。大力推进政府信息网站及其他政府信息公开载体建设,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方便人民群众查询,为做好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也要加快应急平台建设,畅通信息发布渠道,确保应急信息第一时间预警到村到组和每家每户。

(三)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预案编制培训工作,及时交流预案编制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修订、评审、发布、备案等制度,规范预案编制发布程序。做好应急预案的建档、归档工作,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同时深入推进乡镇、街道及行政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机构,供水、供电、供气等生命线工程,能源、运输等重点部门,大型会展、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全面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四)进一步加强预案演练。要进一步规范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桌面推演、实战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应急预案演练,及时总结演练工作经验和教训,督促有关部门、单位针对存在问题及时修订预案。要从实际出发,组织群众参与度高、实战性强、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演练和专项演练。各部门、各单位要科学制定演练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水务部门要组织开展防洪抢险救灾应急演练,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道路交通抢修应急演练,卫生部门要开展应急救治救援演练,教育部门要指导督促各中小学积极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同时,要定期组织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应急演练,着力提高应急预案演练成果推广和应用的成效,不断增强应急管理的实战能力。

(五)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体系。加强对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综合灾害风险数据库,健全灾害风险动态监管机制。坚决整改排查出的每一个风险隐患,做到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期限和预案“五落实”。加快风险评估体系建设,全面掌握、科学判断一个地方的防灾减灾能力,把存在的薄弱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强化建设。

第四篇: 对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公共管理
PublicManagement
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探析
彭志雄
(深圳市坪山区值班应急与智慧管理指挥中心,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体现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常态下我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公共安全形势,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本文首先简述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历程,然后重点探讨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路径,从夯实基层建设、强化网络宣传与监测、培育应急产业市场、推进科技应急平台建设、提高政府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等五个着力点进行探讨和分析,助力完善基层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统筹调配资源,保障人民安全。关键词:基层政府职能 应急管理体系 建设 着力点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加强政府对应等突发事件时,第二代的政府应急管理和社区,管理的重点在于基层一线,所急管理的工作,在十八大会议上明确提体系就暴露出应急装备的发展较为滞以,要建设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必出: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后、应急产业的标准不够完善、应急产须协同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之后又品的市场不够成熟以及应急科技的水平体和公民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各阶层共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对创新政府应急管亟待提高等问题。所以,在第二代政府努力,才能完善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理体系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
十九大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又开形成多中心网状治理的格局。所以,我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还从全局与战略高展了第三代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出社会的活力、度,就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其工作的方向是依托于第二代政府应急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形成人要指示,为我们建设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管理系统搭建出的制度和框架,全面提人参与的机制,不断转变基层群众的认体系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升政府的综合应急能力,围绕应急能力识和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应急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和管理水平加强建设,以提高我国各级处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和指示的精神,遵循中央政府的决策和政府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能力,使之科在现实生活中,每当发生了突发性部署,加快建设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而且《国家突事件,都容易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强化应急管理的工作。
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造成损失,严重时还会影响到社会的稳1 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概述
也为此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坚持以人为定性。而在此类事件应急处理的过程中,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可能在开始的时候根据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本,以强化应急管理基础和提高重特大对突发性的事件或自然灾害没有足够的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三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应认识,从而导致对突发性事件防范与处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2003年非典对复杂多变公共安全形势的能力。所以,理的力度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夯实群结束为第一代政府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时我们一定要持续加强建设政府的应急管众预防的基础,强化基层管理的建设,期;
2003年非典结束之后,我国政府理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强化人民群众对突发性事件或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系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保障国家的安全。
危害性的认识,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和紧制定了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第迫感,从而促使他们加强对日常应急的二代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应急指2 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五个准备工作,提高防灾避灾的理念,进而挥平台标准化建设、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着力点的探讨和分析
提升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在建设、应急队伍标准化装备配备、应急2.1夯实群众预防基础,强化基层管理具体操作中,基层管理人员应把应急工物资储备库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不小的成建设
作趋于社会化和常态化,不断加大对人
绩。但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特别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主体在于公民群众的宣传工作,把应急管理观念和是在面对极端天气、山洪泥石流、森林众,与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群知识传授给人民群众,提高他们的应急和草原火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矿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意识,同时,基层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应山事故、交通事故、防控H1N1禽流感
基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于城乡
急演练,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其中,
·
76·

PublicManagement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的应激反应能力,打造好应急处理的第一道防线。2.2加强媒体宣传,利用网络监测和消除潜在的危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信息技术也在飞速地发展,并广泛运用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自媒体行业,标志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各种新媒体的出现和流行,展现出了其巨大的资讯传播能力,更彰显了它们在话语表达力和影响力方面的重大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将这些新媒体纳入到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来,利用新媒体在资讯传播方面的优势,加强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工作,提升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的应急意识,同时,还能有效利用新媒体的载体,监测不良的网络舆情,遏制并消除潜在的危机,从而减少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工作量,提高基层政府的应急能力与管理能力。2.3培育应急产业市场
笔者在上文提出了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着:应急装备的发展较为滞后、应急产业的标准不够完善、应急产品的市场不够成熟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就这一问题,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应急产业发展的意见》,对当前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科学的规划与部署。因此,我们要根据《意见》的要求,不断加大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使企业在已有的产业体系基础上深入研发,从而不断扩大规模,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巨大优势,在“十三五”规划开展、落实的时期,迅速推动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壮大。
2017年召开的全国应急产业发展推进交流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为我国应急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十分契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因此,基层政府应急管理的部门,应放宽眼界,引导我国的应急产业
企业“走出去”,借鉴和汲取国外先进的科技和经验,从而大力培养我国的应急产业市场,促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以此来加强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2.4推进科技应急平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建设科技强国,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我们必须建设科技应急平台,建立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的智库,全面、客观地了解突发性事件或自然灾害的情况,并通过科技应急平台,利用智库的力量,促使社会各阶层的通力合作,及时对突发性事件做出针对性的反应,做到多方协力、共同处理,消除突发性事件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隐患。
2.5提高基层政府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
要想建立完善的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除了在群众、媒体、市场和科技等层面进行充分的考虑之外,还要加强基层政府本身的应急反应能力与管理水平的建设。
第一,建立标准化的基层政府应急指挥体系,提高基层政府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同时还要规范应急物资的登记与调配程序,明确在紧急情况下如何迅速调配,提高物资调配的效率,使物资能够迅速抵达现场,此外,还要完善社会资源的紧急征用与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二,强化对突发性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相关基层部门必须秉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随时做好预防和应急的准备工作,在事件发生后,首先做好风险评估,完善应急预案,在事件结束后,还要做好总结工
公共管理
作,增加相应的应急反应与管理的工作经验。此外,还要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中的规定,落实责任追究,以此激励基层干部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反应能力与管理水平。
第三,相关部门还要提高道路、电力以及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加强水、电、交通、通信以及天然气等生命线工程的抗损毁能力,以此强化政府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国家的安全。
3 结束语
基层政府的应急管理是我国社会治理、政府治理以及公共治理中的一部分,强调的始末端治理工作。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形成从源头进行治理,加强对事件动态的管理,同时加快应急处理,并且将三者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所以,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着力点应从“群众、媒体、市场、科技和政府”五个方面进行,放宽眼界,统筹多方力量,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协力合作,合理调配资源,夯实群众预防基础,强化基层管理建设,加强媒体宣传,利用网络监测和消除潜在的危机,培育应急产业市场,推进科技应急平台建设,提高政府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这样才能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保障国家的安全。参考文献:
[1] 贾丹,黄志文.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建设的几个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8(8):52-53.  
[2]  陈敏尔.以改革创新精神大力推进
应急管理工作[J].中国应急管理,2014(2).  
[3]  唐德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全
面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J].中国应急管理,2014(2):41-47.[4] 洪毅.全面加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
设[J].中国应急管理,2012(11):6-7.
·
77·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应急 调研报告 对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对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