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高校教学反思 有关高校教师教学反思2022

时间:2022-08-06 14:00:08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教学反思 有关高校教师教学反思2022,供大家参考。

高校教学反思 有关高校教师教学反思2022

关于⾼校教师教学反思3篇

  作为⼀名优秀的⼈民教师,我们的⼯作之⼀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关于⾼校教师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关于⾼校教师教学反思篇1

  ⼀、⾼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反思

  ⾼校教师的教学内容反思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前⾼校教师的岗位类型⼀般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种。不管哪种岗位类型,⾼校教师都必须具备科研能⼒。之所以分成三种岗位类型,不过是⼯作有所侧重。因为我们所⾯临的21世纪已进⼊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科学技术创新能⼒,是衡量⼀个国家综合实⼒的重要指标。⾼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这两⼤⽀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国家⼤量的科研任务,⾼校教师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核⼼⼒量,对建设创新型经济、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起着举⾜重轻的作⽤。就教学型⾼校来说,同样需要有科研创新牵动。因为教学型⾼校肩负着培养有技术专长的能够促进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素质⼈才使命。知识经济的⽇新⽉异的发展,要求学⽣学习的知识必须与社会需求⽆缝接轨,教师如果不能随时跟踪知识更新,就⽆法传授给学⽣新的知识以⾯对社会挑战。这⼀点⽆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校领导都有明确的认识。但是,我们却遗憾地发现,⾼校教师中存在着科研与教学内容相脱离的现象。⾄于教学反思与科研紧密结合更是⽆从谈起。其中主要原因以下⼏个⽅⾯:第⼀,科研功利化。部分教师把科研只作为晋职的敲门砖,不重视科研与教学关系;另有不想参与晋职⽐拼的教师,科研只是为了完成学校规定任职期间的科研任务,保住职业饭碗,⾄于是否与教学挂钩,了⽆挂怀。第⼆,科研游离化。许多⾼校教师研究⽅向远离所教学科,尽管取得科研成果,但却与提⾼学科教学质量⽆补,与教学反思⽆补。第三,科研投机化。部分⾼校教师科研处于⼀种投机化状态,既不考虑⾃⾝知识体系的建构,也不考虑研究⽅向的统⼀性,只是什么⽅便写什么,什么冷门写什么。东⼀头,西⼀头,研究⽅向模糊,研究思维模糊,根本谈不上以科研引领教学。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度,是否具有创新性是⾼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重要⽅⾯,要使这种反思真正有助于提⾼教学质量,有助于⾼素质的⼈才培养,就必须与科研紧密结合。在教学内容反思中遇到问题,通过科研可以发现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直接⽤于教学;通过撰写科研⽂章,进⾏创新研究,也可以启发学⽣的创新思维。

  教学中⼜可以发现科研某⽅⾯的不⾜,反过来促进对某⼀专题的深化研究,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促进这种良性循环的措施有如下⼏个⽅⾯:第⼀,在政策上规定⾼校(尤其是教学型⾼校)教师的科研必须与所教学科内容密切结合,使科研成为教学内容反思的⾏为延伸,使科研成为更新教学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的先导。第⼆,科研必须为教学跟踪学术前沿服务。⾼校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已经成了⾼校培养适⽤型⼈才的瓶颈。有的教师⼀本讲义讲⼏年甚⾄⼗⼏年,如果没有科研跟踪学术前沿,必然造成教学与实践脱节。第三,科研必须为教学内容创新服务。教学内容创新要建⽴在充分了解学术前沿成果基础之上,建⽴在科学鉴定新学术成果基础之上,建⽴在教师对新成果的充分内化有效把握基础之上。只有将科研真正置于教学内容反思延伸位置,才能使教学内容反思与科研形成良性循环。教学内容反思给科研提供研究专题,研究专题解决教学内容反思的问题,相互促进,共同提⾼。

  ⼆、⾼校教师的教学⽅法反思

  ⾼校教师的教学⽅法反思必须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搭建起师⽣共同建构知识的快速通道。教学⽅法的反思,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教学能⼒和理论认识。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反应,在反思中要体现学⽣的主体地位,从学⽣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教学⽅法的得失。⽬前在校的⼤学⽣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成长起来的⼀代新⼈,中国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众⽂化对于当代⼤学⽣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众⽂化多元化取向,培养了学⽣个性化的审美需求;⼤众⽂化的娱乐性特征,培养了他们习惯借助于形象化媒介感知世界;⼤众⽂化的功利性引导培养了学⽣以功利主义眼光判断知识价值。如此诸多的变化,要求

⾼校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法不断反思,搭起现代师⽣共同建构知识的桥梁,⽽这个桥梁的搭建必须与⾼校教师的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但我们同样遗憾地发现,这个结合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个⽅⾯:第⼀,教研论⽂选题并不是来⾃教师⾃⼰的教学反思,⽽是⼀般意义上就理论谈理论,或者⽣搬硬套教育新理念,或者翻版成功经验。论⽂发表了,只是⾬过地⽪湿,根本解决不了⾃⾝教学反思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教研课题多由上级主管部门统⼀命题,教师⾃⼰命题往往很难通过。

  统⼀命题的结果是教师搞教研课题实际上等于在做命题作⽂,只要按题作答,做好启承转合就算完成任务。⾄于教师在教学⽅法反思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要么搁置,要么⾃⾏解决。第三,教学⽅法反思限于肤浅化、琐碎化,⽽教学研究往往不能及时使之上升到理论⾼度,使教学⽅法反思陷于⼀事⼀议的窘境。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有如下⼏⽅⾯:第⼀,教学⽅法研究选题必须来⾃教师的教学⽅法反思,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并且在⽤于教学实践时,具有实效性。第⼆,抓住“两头”,改变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作。⼀⽅⾯取消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具体命题,只划定范围,把具体命题权回归⼀线教师;另⼀⽅⾯转变⽬前官僚式单⼀纸制材料案头课题验收⽅式,辅以抽样实地考察验收。第三,⿎励教师将教学⽅法反思上升到理论⾼度,使教学⽅法反思问题的解决步⼊科学化、理论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校教师的教学反思

  ⾼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坚持终⾝学习。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在终⾝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追求⾄善的⼤⽂化背景下得到实现。所以有⼈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约需要⼀⽣的时间,是⾔之有理的。教育新理念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进器,因为教育新理念是渗透于教师观念形态的思想意识,它⼀旦在教师的⼼灵中扎下根,就会直接制约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法、教学风格、教学⾏为等等,也会对教师职业化道德⼈格产⽣直接影响。所以,⾼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不在纷繁多样的教学改⾰中迷失⾃我。⽬前指导和影响基础教育进⾏的新课改的“三⼤理论”⽀柱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有效教学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不是被动地通过感官接受的,⽽是通过⼤脑根据⾃⼰的经验加⼯建构的;知识不是对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世界的发现,⽽是⼈经验世界的⼀种建构,⼀种创造,是⼈创造的产物,知识是⽣成性的;认识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认识不能准确⽆误地表征客观世界,没有绝对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功能是适应世界,并为建构经验世界服务的。它为我们尊重学⽣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正确引导学⽣进⾏新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论⽀撑。⽽多元智能理论则为我们全⾯评价学⽣,发现学⽣⾃⾝所具有的个性智能,并加以准确的肯定、⿎励和引导,认定学⽣个个是⼈才,个个能成才,给予了原则性指导。有效教学论则给我们如何提⾼教学效率,提供了⽅法论的⽀持。这“三⼤理论”⽀柱所形成的教育新理念,同样适⽤于⾼校教学改⾰。教学反思⾪属有效教学论理论范畴,但是必须有“三⼤理论”的融会贯通才能使教学反思获得理论⽀撑,才能使教学反思的问题解决,具有理论纵深。以“三⼤理论”构成的教育新理念延伸为教育改⾰的⼀系列探索: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开发⾮智⼒因素教学、加强师⽣互动式教学、学⽣⾃主体验式教学、⾃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由教师⾛向多维,评价形式由单⼀转向多元等等,纷⾄沓来。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如果没有在宏观上、深度上内化教育新理念,极容易迷失在⼀个个具体琐细的问题之中。⾼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涵养出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观与⽅法论。教学反思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划分不同类型,上⽂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法划分教学反思类型。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反思划分为单元反思、单项反思、创新反思等等。

  单元反思是在进⾏⼀个相对独⽴的单元教学内容后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的⽬的是对单元教学中教学⽬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教学⽅法的运⽤、教学风格等多⽅⾯教学实践进⾏综合性反思,从中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找出不⾜,为下⼀单元教学提供良好的思想准备。单项反思,是教学反思实践中运⽤较普遍的⼀种反思⽅式,即教学中的某⼀单项内容进⾏反思,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以学⽣为中⼼的教学贯彻情况,问题式教学实践情况、师⽣课堂互动情况等经验与不⾜的反思。创新反思,是⼀种以素质教育为⽬的深化教学改⾰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没有成例,需要教师逐步探索,积累经验,所以更加弥⾜珍贵。不管哪⼀种类型的教学反思,都离不开教育新理念的指导,都必须在教育新理念的关照之下进⾏。否则教学反思必然陷于肤浅化、碎⽚化。因为就⼈的认识规律来说,教

师掌握了教育新理念,只能说完成了对教育新理念的初步认识,这个新理念是否管⽤,是否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还必须到教育实践中检验。每个教师在实践检验中,由于原有的学识⽔平、情趣爱好、表达习惯、教学风格的不同,必然使教育新理念的落实打上个性化的标签。这种标签是独⼀⽆⼆的,是不可复制的。西⽅有句名⾔:⼀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说得正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从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从⾃⾝专业化成长出发,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升华到理论⾼度。充满激情地主动内化教育新理念,使之成为⾃⼰个性化的教育观、⽅法论组成部分。这是⼀个永⽆⽌境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职业⽣涯的不断完善,⽣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四、结束语

  ⾼校教师的教学反思还在路上,不够完善是难免的,我们只有铁⾯⽆私地进⾏教学反思的反思,才能使⾏进中的教学反思避免或者少⾛弯路,使⾼校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提升⾃我,不断完善⾃我,更好地服务于学⽣,服务于社会。

  关于⾼校教师教学反思篇2

  ⾼校教师教学能⼒是影响⾼校教学⽔平的关键因素。如何有效持久地提⾼教学能⼒,不仅是⾼校教师,也是⾼校管理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从⾼校教师实际教学⼯作体会出发,对提升⾼校教师教学能⼒提⼏点建议。

  ⼀、⾼校教师教学能⼒构成

  (⼀)教师⾃⾝的知识⽔平和⾃主学习能⼒

  教师的知识⽔平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两个⽅⾯。拥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教师向学⽣传业解惑的必要前提。如果教师⾃⾝的专业理论⽔平不⾼,要想提⾼教学⽔平⽆异于空中楼阁。因此,专业理论知识是⾼校教师教学能⼒的⼀个重要组成因素。除了专业知识外,⾼校教师还应具备⼀定的综合素质,包括探索真理、热爱⼯作、尊重学⽣、不断学习等。虽然这些⽅⾯不像专业理论知识那样,可以看到直接的教学效果,但通过教师的⾔传⾝教,可以⼀点⼀滴融汇在学⽣⽇常学习⽣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

  教师的⾃主学习包括专业前沿理论学习和教学创新理论学习两个内容。⼀⽅⾯,⾼校教师要不断学习专业领域最新的理论,及时更新⾃⼰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教师要学习借鉴他⼈的教学改⾰成果,并运⽤到教学实践中去,这样可以有效提⾼教学⽔平。这两个⽅⾯都是教师⾃主学习能⼒的体现,也是教学能⼒的重要构成因素。

  (⼆)对教学⼤纲的把握

  教学⼤纲包括课程特点、该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作⽤、教学⽬标、重点难点等内容,是⼀门课程教学的纲领性⽂件。准确深⼊理解教学⼤纲的内容和要求,是⾼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校教师教学能⼒的⼀个重要构成因素是对教学⼤纲的准确把握,并在教学中贯彻执⾏,以实现设定的教学⽬标,为专业培养⽬标体系服务。

  (三)教学设计能⼒和教学过程的调控⼒

  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授课前所做的准备⼯作,包括教学⽬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情分析、教学预测、教学⽅法、互动环节、⾃主学习、教学效果评价等内容。教学设计是综合教学⼤纲要求和学⽣实际情况,提前进⾏的预期性教学规划,能为教学进⾏奠定基础。教学设计是开展教学之前的估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与预期不⼀致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即时进⾏调整,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氛、互动等,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实现教学⽬标。教学设计和调控能⼒,是⾼校教师教学能⼒的⼀个重要体现。

  (四)教学改⾰创新能⼒

  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样,教学理念、教学⽅法、教学⼿段等也需要不断改⾰创新。教学⾰新⼀⽅⾯得益于教师前沿教学理论的学习,另⼀⽅⾯是教师⾃⾝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将⼆者结合起来,

不断改⾰现有的教学⽅法,推动教学理论发展,是⾼校教师教学能⼒的表现。

  ⼆、⾼校教师教学能⼒提升的主要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但所需周期长

  ⾼校教师教学能⼒提升的途径之⼀,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如难点的处理、重点的把握、有效调动学⽣互动、活跃课堂⽓氛等。但由于教学周期长,⼀门课通常⼀学年只开设⼀两次,因此通过教师经验的"累积来提⾼教学能⼒,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对于缺乏教学经验,急需提⾼教学能⼒的青年教师来说,这更是⼀个瓶颈。

  (⼆)教师⾃主学习和创新,但缺乏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与积累教学经验相⽐,教师主动学习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在提⾼教学能⼒⽅⾯更为积极有效。但⾼校教师主观上并不愿意将太多的精⼒投⼊到教学研究上,⽽更倾向于将精⼒更多放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上,这主要是⾼校⽬前普遍存在的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先,教学考核以量化为主,且量化指标并不能全⾯反映教学质量。教学考核通常包括常规项、专家督导、学⽣评价三项内容,主要涉及课时、教学资料、新开课、指导学⽣、督导组专家打分、学⽣打分等项⽬。就常规项⽽⾔,例如教学设计,只要有就可以,⾄于是否反复修改,是认真设计还是敷衍塞责,往往不能够在得分上有所区别。专家督导组的意见⾮常重要,但通常所占⽐重较⼩,且很难在每⼀学期涉及所有任课教师。每学期中期,学⽣在教务⽹上给任课教师打分,形成学⽣评价。⼀⽅⾯,学⽣评价表并不因为课程的不同⽽有所区别,评价标准主观随意性较强;另⼀⽅⾯,这容易形成为提⾼学⽣评分⽽迁就学⽣或威吓学⽣的趋势,不利于学风师德建设。

  其次,职称评定侧重于科研,对教学的重视不够。各⾼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明显倾向于科研,如发表多少篇核⼼论⽂,完成哪个级别的科研课题,这些往往成为晋升的关键因素,⽽教学只是涉及课时、课数等基本情况,且门槛较低。这样的情况必然导致⾼校教师将更多的精⼒放在科研上,对教学重视不够,尤其是职称较低但同时教学能⼒也有待提⾼的青年教师更是如此。长此以往,⼤学会越来越像科研机构,教学质量下降,影响⾼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参加培训和交流,但系统性和⼴泛性有待提⾼

  接受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的培训,是迅速提⾼⾼校教师教学能⼒的⼀个捷径。⽽和同⾏进⾏交流,则更直接且具有相互性,还可以分享获得成果的喜悦。但是培训往往是短期的,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学的校级培训,对于⾮主流专业⽽⾔,针对性也不够好。通过学术会议进⾏交流需要⼀定的费⽤,机会也有限。培训和交流整体上缺乏系统性、普遍性和持久性,对提升教学能⼒的促进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三、提升⾼校教师教学能⼒的建议

  (⼀)加强教书育⼈的思想教育

  表⾯看来,教学能⼒是专业知识、教学⽅法、教学⼿段等⼀系列的综合反映,但其根源来⾃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作的责任感。⼗年种树,百年树⼈,教师只有在⽇常⼯作中兢兢业业,抱着对学⽣负责的态度,踏实⼯作,才能避免急功近利,把教学⼯作做好。⾼校应加强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职业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度忠诚感和使命感,这是提升教学能⼒的重要基础和动⼒源泉。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作考核⽅⾯。⾸先,应扭转考核指标千篇⼀律的局⾯,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注意对考核内容的覆盖性,尤其要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之间的差异,真实反映教学⽔平。其次,增加督导专家⼈数和专家评价成绩的⽐重,并按教师专业分类,避免不同学科之间的不可⽐性。再次,适当降低学⽣评教权重,对教师承担课程进⾏学科分类,编制适合学科特点的评教问卷。

  职称评定⽅⾯。加强研究型教学考核⽐重,引导⿎励教师将科研⽅法和学科发展的先进理念引⼊教学,形成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

  激励机制⽅⾯。以精神激励为主,通过建⽴教学⽰范、课程改⾰、评优评奖等活动,激发教师的创造⼒和⼯作热情。在教师评奖评优活动中,适当优先考虑教学表现突出的教师,提⾼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教学能⼒的积极性。

  (三)提供多⽅⾯的培训交流机会

  ⾼校应以教研室、学院、学校为单位,提供三个层次的培训,其中教研室培训主要集中于专业领域和具体的课程教学,学院和学校的培训则应更宏观和⾼端⼀些,以此为横轴,以培训时间为纵轴,形成⼀个⽴体的三层培训体系,并辅助其他外部培训课程,如国家级精品课培训。对于⾮本校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校应⼤⼒⽀持教师参会,尤其是没有科研课题经费作⽀持的青年教师。教师可根据⾃⾝的发展规划积极参与各级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快速有效地提⾼教学能⼒。

  ⾼校教师的教学能⼒对于提⾼⾼校教学⽔平具有决定性作⽤,教学能⼒的提升,既需要教师⾃⾝的努⼒,也需要⾼校提供相应的⽀持和外部条件。只有教师的教学能⼒不断提⾼,才能培养优秀的⼈才,才能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提供保证。

  关于⾼校教师教学反思篇3

  段时间我们⼀直沉浸在对《圆》这⼀节课的研究中,通过不断地琢磨、仔细地推敲,反复地修改,对这节课的认识越来越深,教学设计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形成了以下的反思:

  ⼀、关于导⼊的设计

  本节课的导⼊分四个层次进⾏,⾸先通过⽼师⽤线绳⼯具在空中旋转,让学⽣清晰地看到形成的轨迹是⼀个圆。接着介绍含有圆的图⽚,让学⽣找出圆;再让学⽣举例⽣活中见到的圆;最后通过摸⼀摸的游戏,让学⽣体会圆与其他平⾯图形的区别,从⽽认识圆是平⾯上的⼀种曲线图形。圆在⽇常⽣活中到处可见,学⽣对它也⽐较熟悉,在课的⼀开始我们就让学⽣在⽼师的演⽰和图⽚的观察中清晰地看到这是圆,借助这样的表象,让学⽣在头脑中搜索⾃⼰曾经见到过的圆,从⽽初步地感知圆。最后通过摸⼀摸的游戏活动,让学⽣感受圆与其他图形的不同,在⽐较中,进⼀步感知圆。通过这样有层次的感知活动,调动了学⽣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学习圆的兴趣。

  ⼆、关于对圆的认识和特征的处理

  在研究圆的认识与特征这⼀知识点时,我们⽐较了两种不同的设计思路:第⼀种,把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和它的特征结合起来,即认识半径以后,马上研究同⼀圆中有⽆数条半径并且长度相等等特征;另⼀种:是先介绍圆的各部分名称再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我们觉得第⼀种⽅法⽐较传统,由于这⼀环节的知识点⽐较多,⽽且研究⼏个知识点的⽅法雷同,这样⽼师的讲解就⽐较繁琐,学⽣缺乏研究的兴趣。所以我们就选择第⼆种⽅法,先让学⽣通过⾃学书本,找到圆各部分的名称,并认识它们,能在⾃⼰画的圆中标出。接着通过⼩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发挥学⽣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通过有⽬的的探究活动,讨论交流半径的特征、直径的特征、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相关知识。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教师冗长的讲解,学⽣学习⽅式的单调,⽽且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式,促使学⽣有兴趣的,主动的进⾏探索。

  三、关于数学史料的运⽤

  本节课中我们两处引⽤到数学史料。这些凝聚着智慧的数学研究史料,我们不仅仅把它们作为引语或欣赏,⽽且还⼒求让史料成为学⽣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素材、发挥其数学的⽂化价值。

  ⾸先在学⽣对圆有了⼀些初步的感知以后,联系古希腊的⼀位数学家曾说过:在所有的平⾯图形中,圆是最美的。以此引发学⽣研究圆与其他平⾯图形的不同。在探究圆的特征结束之后,借助多媒体呈现墨⼦的⼀句话:圆,⼀中同长。让学⽣⽤掌握的⼀些知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这样不仅让学⽣了解了古代关于圆的史料记载,还可以巩固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引⽤《周髀算经》中关于圆的记载,圆出于⽅,⽅出于矩,拓展对圆的认识。在播放录象,理解意思以后,进⼀步引导思考:如正⽅形的边长是16厘⽶,你能从中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让学⽣进⼀步关注圆与正⽅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继学习埋下伏笔。

  四、关于媒体的处理

  随着以计算机和⽹络为核⼼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越来越多的运⽤于⼩学数学课堂。这节课我们把多媒体和其他传统⼿段有效结合,⼒求找准最佳作⽤点进⾏有的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在导⼊新课时,为了让学⽣初步感知圆,先借助多媒体呈现⽣活中⼀些常见的带有圆形的实物图⽚,利⽤这些学⽣熟悉的,⾊彩鲜艳的图⽚,刺激学⽣的多种感官,激发学⽣⽤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的兴趣。接着运⽤动态演⽰,从实物中勾勒出圆,使学⽣清晰看到圆是有曲线围成的。

  在教学画圆时,运⽤多媒体播放两段录像。第⼀段在学习⽤圆规画圆时播放,通过展⽰⼀个完整的画圆过程,为学⽣提供清晰地、正确的画圆⽅法,为学⽣独⽴⽤圆规正确画圆奠定基础;第⼆段在介绍⽤线绳画圆时播放,通过体育⽼师在操场上画圆的过程,重现⽣活场景,让学⽣体会到⽤线绳画圆的实⽤价值。

  在研究圆的半径、直径的特征时,当学⽣通过画⼀画、折⼀折、量⼀量,知道在同⼀圆中半径可以有许多条,在此基础上运⽤多媒体动态演⽰:同⼀圆中,从圆⼼到圆上可以发散出⽆数条线段。通过强烈的视觉刺激,让学⽣体会到同⼀圆中半径有⽆数条,感受初步的极限思想。

  在研究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装在哪⾥?这两个实际问题时,根据学⽣的交流情况,结合媒体的动态演⽰,让学⽣随着画⾯和声⾳效果的逐步展⽰,体会当车轮不是圆时或者车轴不在圆⼼位置时,车⼦⾏驶的感觉是不稳当的。从⽽体会到车轮要做成圆的,车轴要装在圆⼼位置的原理和实际应⽤价值。

  五、关于细节的处理

  1、在导⼊环节的摸⼀摸游戏中,为了使全体学⽣参与这个游戏。我们考虑装的器⽫应该是透明的,⽽摸的同学蒙住眼睛。其他同学通过观察摸的过程,共同感受圆与其他平⾯图形的不同。另外为了让学⽣的探索活动不受到其他因素的⼲扰,我们在器⽫中装的就是⽤硬纸板剪成的以前学过的平⾯图形和圆。

  2、整节课的知识点⽐较多,⽽且知识的呈现是逐步完成的。为了完整地展⽰这⼀节课的重点,我们准备跟随课堂流程,在⿊板上板演各个知识点,⼀步⼀步地完成板书。这样的设计避免了多媒体展⽰的不⾜,使得学⽣在全课⼩结之时,能根据板书,迅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络。

  3、在探究圆的基本特征时,组织学⽣借助圆规画出任意⼤⼩的圆进⾏探索。在认识半径以后,学⽣通过量⼀量,量出半径的长度。在学⽣的交流反馈中,引导学⽣发现⾃⼰量出的所有的半径都是⼀样长的,但⾃⼰量出的半径和别⼈量出的半径长度是不⼀样的,从⽽体悟出只有在同⼀圆中,所有的半径长度才相等。

推荐访问:反思 高校教师 教学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反思3篇 高校教师教学反思20篇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