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工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状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2-07-19 13:20: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工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状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工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状况调研报告

工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6篇

第1篇: 工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

建立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

玉溪沃森2019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计划

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人用疫苗研发和生产的现代生物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安全有效、品质优异、技术领先的人用疫苗产品。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成立于2007年11月,工会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女职工委员会等组织健全,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和服务企业发展大局和服务员工发展的目标,切实维护员工合法权益,发挥员工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大力开展相关活动,为职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升企业凝聚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019年,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工人运动时代主题,加强和改进党对产业工人的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工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建设与公司生产经营发展相适应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一)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强化理论武装,引导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引导广大职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改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方法和途径,通过“车间(部门)学习”“工会学习讲堂”等载体不断提升对广大职工的思想引领。

结合“七五”普法规划,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法治素养和诚信意识。

开展“职工阅读”活动,建设学习型企业,打造学习型职工队伍。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沃森企业价值观,引导职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甘于奉献。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企业文化优势转化成企业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发挥企业文化的独特优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打造一支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助力沃森高质量发展。

(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

筑牢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引领、组织发动、政策引导和关心服务,持续提升党组织在产业工人队伍中的影响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团结带动广大产业工人齐心协力、勇于担当,积极为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强化政治引领,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保持工人阶级本色”专题教育,利用“三会一课”、车间(部门)会议等形式灵活务实深化学习教育。

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对照内在要求,主动提升思想觉悟、锤炼过硬作风,永葆工人阶级本色特别是政治本色,积极争先创优。

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结合各单位产业工人分布实际,倾向性发展党员,注重在生产一线产业工人中发展党员,争取公司新发展党员中一线产业工人党员数量不低于50%。

(三)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

要积极开展向劳模工匠学习活动,开展工匠评比活动,进一步逐级参评、培养高级别工匠,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和头雁效应,充分发挥各级各类能手、工匠在玉溪沃森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要通过多种媒体、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推广一线产业工人的先进事迹、先进典型,做优叫响劳模品牌、工匠品牌、创新品牌,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产业工人的自觉价值追求,在全公司营造“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向上氛围。

二、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机制

(一)畅通产业工人意见建议渠道

公司已建立以董事长黄镇为首的产业工人领导小组,分别设有培训组长、女工组织委员、纪检委员和竞赛管理委员等职工代表大会委员,负责各项工会工作。在工会工作和产业工人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扬职工民主集中精神,并将适当增加一线职工在职工代表大会和相应委员会中的比例。

群团组织代表大会代表中基层和一线产业工人的比例提高。通过组织渠道选拔、推荐具有一定建言献策能力的产业工人到公司其他部门调研,并择优进行加强培养。

(二)建立民主监督机制

深入推进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创新开展职工代表视察活动,进一步落实厂务公开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坚持企业重大决策听取产业工人意见,涉及产业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保障产业工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三)改革创新工会工作

坚持党建带工建,着力增强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依法保护工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工会组织机构的独立设置。

改进工会组织体制,建立工会干部专兼挂工作机制,加强混合所有制单位的工会组织建设,进一步扩大工会组织和工作覆盖面。

积极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发展新变化新特点,在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上下功夫,不断创新工会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工作方法,加大人、财、物等资源向基层和产业工人倾斜力度,切实增强工会组织活力、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搭建产业工人权益维护平台

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法规,结合公司实际,对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梳理和完善,规范员工行为,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建设和谐劳动关系。

严格落实《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劳务派遣员工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同工同酬制度。

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实施智能化改造、调整岗位用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等措施,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善相关制度,加大一线产业工人代表在工资集体协商共决中的话语权。

贯彻落实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及省、市工资指导线制度,建立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及员工收入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浮动机制。工资增长更多地向一线倾斜,保障一线产业工人工资增幅不低于本单位平均增幅。

结合实际,对公司员工休息休假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完善,探索建立独生子女在父母生病住院期间“带薪陪护假”制度。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玉溪沃森工会通过劳动合同集体协商制度的发起,推动公司执行国家带薪年休假政策,保障员工利益,员工100%签订劳动合同,在工资、员工休假、女工权益、独生子女政策、亲属慰问等方面进行了集体协商,并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中。

三、加快构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体系

(一)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设。优化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岗位适应型、岗位提升型、转岗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制度。

健全校企合作制度,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明确培训主体责任,分层分级制定实施产业工人培养规划。充分发挥公司、板块、单位三级培训主体作用,统筹运用行业、政府、职业院校、先进企业、社会力量等培训资源,形成产业工人教育培训合力。

创新产业工人培训方式,加强网络学习平台、产线仿真模拟系统建设力度,满足个性化学习要求,提高培训效果。对接各级技能大赛标准,加强竞赛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公司职业技能竞赛整体水平和青年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快培养高级技能人才队伍

加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高技能人才项目建设力度。

用足用好国家、省、市等人才政策,积极推荐参评上级技能人才项目团队、基地和个人。

创新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机制,搭建更加有利于高技能产业工人脱颖而出的竞技平台,建立多层级竞赛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工会竞赛管理委员会的作用,以工会为主导,积极开展车间乃至全公司技能竞赛。加大竞赛奖励力度,加强对高技能人才的持续关注和作用发挥。

(三)创新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

充分运用行业、省、市多元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开展《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和企业自定标准内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在上级政策指导下,积极探索企业自主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定职业标准、评价规范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有效衔接。

健全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技能评价体系,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能力、解决现场实际问题能力和业绩贡献的评价比重。

四、强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支撑保障

(一)加大教育培训投入

加大产业工人教育培训经费支持,公司教育培训经费的60%以上用于教育培训,优先保障产业一线工人技能培训。

加大产业工人职业技能提升支持力度,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给予鉴定费补贴。

(二)提高产业工人社会保障水平

全面贯彻国家、省和玉溪市有关社会保险各项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及时做好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的投停保、转移和接续等项工作,维护产业工人社会保障权益。

玉溪沃森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为100%,按国家规定足额缴纳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并为员工购买了公积金。遵守国家法定休假规定;
元旦、春节、端午、中秋等国家法定节假日,向员工发放数额不等的慰问金;
员工直系亲属去世,公司提供丧假、慰问金和车辆支持(或车辆补贴);
建立员工互助机制,自愿参与云南省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组织员工捐款救助生活困难员工。公司切实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女职工每月可享受相关补贴,能依法休产假和哺乳假。2011年玉溪沃森员工杜艳萍同志被查出身患白血病,在一年多的治疗期间工资、奖金按月发放,在公司范围内募捐到万元爱心善款。

(三)加强理论政策研究

及时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央和上级有关产业工人政策,紧密结合公司实际,研究符合新时代要求和沃森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工人政策,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提升人才素质和水平。

五、改革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

(一)拓展产业工人发展制度

打破人事管理和工人劳动管理相区分的双轨制管理体系,实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进一步完善从技师、高级技师、劳动能手、劳动标兵到技能大师等高技能人才梯次培养体系。

拓宽产业工人职业晋升通道,探索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衔接机制,如高级技师可以参评工程师。

(二)创新技能激励机制

公司通过信任与授权、培养与回报并用的手段,加大物质激励力度,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建立以绩效为依据的分配制度,形成一个向能力倾斜、向贡献倾斜的分配机制,提高奖励占员工收入的比重,更好地体现“收入靠贡献”和“多劳多得”的原则,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薪酬调整、“期股期权”和企业年金等方式激励企业员工,让员工与公司一起分享成果。

完善产业工人薪酬激励机制,工资挂钩体系中体现技能等级提升与作用发挥评价等因素,完善各类技能人才津补贴制度。对于产业工人有创新成果的,除在专利申报、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激励政策外,在工资奖金分配、福利制度等方面给予体现。对技艺高超、解决关键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探索建立协议薪酬制、年薪制,逐步推行宽幅薪酬制,拉大产业工人在同一岗位、同一工种的薪酬变动区间,构建与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体系相对应的薪酬分配体系。建立产业工人表彰奖励机制,积极争取落实国家、行业、省、市各类技能人才奖励政策,对荣誉获得者在培训培养、学习交流、疗休养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进一步激发产业工人干事创业积极性。

持续完善员工自主改善管理机制,在保证参与率的同时,提高采纳率和实施率。

(三)畅通产业工人流动渠道

强化校企合作,通过开展就业见习工作,提高学生就业本领。依托校园招聘、第三方机构招聘、市场化选聘等多举措多方式开展新员工招聘工作。

进一步强化员工内部管理,完善组织及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人力资源分析指标体系及员工岗位测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动态机制,畅通产业工人流动渠道,使其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释放个人最大价值,为公司作出更大贡献。

六、组织实施

公司董事会、工会(团委)、人力资源部、行政部、财务管理部、生产管理部、质量管理部、国际合作部、工程部负责人组成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委员会。

推进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公司工会,办公室主任由工会主席担任。办公室负责组织相关单位起草、督促落实改革实施方案,建立推进改革的督导检查和信息反馈制度,加强对公司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和组织推进,形成整体推进落实的工作合力,各板块、单位要建立党委(总支)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会等群团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工作格局和运行机制。

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推进方案,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单位、完成时限、达到的标准,层层传导压力,责任落实到位,确保改革实施方案落地见效。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的先进典型、经验成效,营造关心、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

七、精神传承

公司工会自成立以来在云南省总工会,玉溪市总工会,高新区总工会的大力扶持下茁壮成长,获得多项奖项及荣誉称号。云南省总工会先后授予“云南省创新性试点企业”、“2010云南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13年工人先锋号”、 “2015年‘安康杯’竞赛优胜小组”等称号 。玉溪市总工会先后授予“2008年度玉溪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13年先进职工之家”、“2014年工资集体协商示范点”、“2015年‘一活动一工程’示范点”、“2015年女职工规范化建设示范点”、“2017年‘职工书屋’示范点”等称号 。工会成员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绩:黄镇董事长当选“2012年玉溪市第四届劳模”、“2014年云南省第二十一届劳模”,并获得“2014云南省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前任工会主席、行政事务部经理马俊获得“2014年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称号。

玉溪沃森将以“五一”奖章为引领,积极宣传和发扬“工匠精神”;
把劳动光荣、崇尚创新打造成公司员工信条;
把公司打造成“劳模”和“三八红旗手”的培养、成长平台。抓住机遇,着力建设政治思想坚定、专业技能高超、创新精神饱满的产业工人队伍。

第2篇: 工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倡导员工队伍的和谐,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举措之一。下面是,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为促进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郝德恒同志带领下,深入渠县、宣汉、通川区和市本级相关文化单位、企业,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状况

全市目前文化队伍共有xxxxx人,其中:文广系统xxxx人、社会科学界会员xxxxx人、各级文联机关及会员xxxx人;本科以上学历占xx.x%,副高职称以上占x.x%;xx岁及以下人员占xx.x%,xx岁以上人员占xx.x%;具有一定声望的专业戏剧编剧、曲艺作者、舞美编导xx余名,民间艺术大师x人(其中国家级x人、省级x人),非物质文化艺术传人xxx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xxx人。在文联所属协会会员中,有国家级会员xx人,省级会员xxx人,市级会员xxxx人,县级会员xxxx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x万余人,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数量不详。

二、问题成因

总体看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来虽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上有所提升,但与建设“文化强市”对文化人才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养培训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培训的氛围不浓,政策支持不够,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基金。对发展潜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没有在遴选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各文化部门、单位由于受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对业内人才的培训几乎为零,即使有也多数以会代训,存在层次较低、针对性差等问题,导致文化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考核、管理不严。其原因是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决策层面,存在重设施、轻人才的现象。在管理层面,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看,文化队伍总体年龄偏大,特别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平均年龄在xx岁以上。一些学科和专业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xx岁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中,年龄在xx岁以上的占比达xx%以上。从专业结构看,戏剧、舞台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网络技术、图书情报信息等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大多数文化单位存在编制满员而专业人员短缺的现象。市艺术团由于缺乏创作、编导、主演、主奏人员,致使难以推出新剧目及精品剧目。市文化馆因为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全市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经营理念和手段落后,复合型人才、新型产业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业,原创动漫项目也处于空白状态。从知识结构看,有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学历层次偏低。全市文广系统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xx.x%。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体制和编制所限,需要的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出不去。二是文化专业人才少导致仅有的专业人才工作繁忙、疲于应付,难以进修深造;文化部门、单位只有依靠仅有的专业人员应付工作,难以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更无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三)人才分布不均衡。调查显示,我市传统文化人才所占比例远多于现代传媒和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数向市本级和县级聚集,乡镇、村级为数甚少,多数乡镇甚至没有文化专干从事相关工作,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匮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来源较杂,科班出身少,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高。二是“进人难”。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人才又难留住。一些有发展潜力、小有名气的人才觉得在市上工作发展空间小,没奔头而往往选择离开。三是“大师”少。在全省或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较少,大师级文化领军人物不多,导致达州文化难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国。因编剧、导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师级本地人才缺乏,开展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还得到外地雇人。报业、广播电视缺乏宣传策划人才,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紧缺,特别是文化建设急需的领军人物、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性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强。我市文化管理人员多数是由行政单位调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较少。特别是大部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还没到位,执法人员到位缓慢。省编办核定我市执法事业编制xxx名,目前只到位xx人,现有执法队伍中不具备执法资格的xx名工勤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响文化市场培育,特别是文化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文化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把文化人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范围,对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定期研究、切实解决。认真落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文化人才建设制度,并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对人才管理部门和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形成齐抓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队伍。一是在全市开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动态情况。二是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总量增加、结构合理、平衡发展。三是加快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尽快完成市、县综合执法队班子配备,及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化综合执法人员,保证执法工作正常开展;按川编发〔xxxx〕xx号文件第三条规范人员管理之规定,切实安置好全市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现有xx名工勤人员。

(三)加强培养,提升素质。一是抓紧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扩大影响的典型人才,为达州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强化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推进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通过对乡村社区群众文化人才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文化节庆活动,让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担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采取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和外出参加各类赛事活动等让中青年文化人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通过与名人合作、跟大师学艺,培养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师。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延续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文化人才机制。支持全市文化单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鼓励四川文理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职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支持学院与文化企业、园区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文化工作者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创新人才观念。遵循文化产品创作和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珍惜、爱护、用好文化人才,创造宽松包容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文化人才集聚效应。二是继续开展“德艺双馨”文化名人评选工作,努力培育、包装在全省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协调各新闻单位,对文化领域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和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宣传。积极做好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的推荐选拔,对获奖者进行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加大对重要创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对全市书画、摄影、戏曲剧本、小说散文、歌词歌曲、动漫动画等文化艺术创作进行汇总梳理,对优秀作品通过书画展、专场汇报演出、作品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向社会宣传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确保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在文化建设资金中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扶持、激励等,做到专款专用。二是设立文艺创作政府奖(如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门类的政府奖),用于奖励那些在学术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艺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设立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保护基金,对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予以适当奖励,对一些缺乏市场、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项目和艺人进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宽人才项目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办法,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构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上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对文化事业单位的缺编,一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在文化队伍中的比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胆使用,特别是对有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加压加担,让专业人员提拔使用有机会、职称晋升有岗位、干好事业有奔头。二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把文化领域人才引进纳入“千名硕博进达州”人才计划范围,重点引进文艺名家、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用待遇、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引入多元激励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注重事业激励。积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业绩提供舞台,让他们在事业上有奔头,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机制,让人才价值在劳动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对特殊专业岗位上的优秀拔尖人才,在现有事业单位薪酬框架基础上,探索建立优秀文化人才社会化聘任制度,并提供市场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注重荣誉激励。通过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激发文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注重情感激励。在政治上引导、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持、职称上优先、生活上关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达州的温暖,从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环境下流动。完善流动人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事代理、资格认证等制度,消除其后顾之忧,使这些人才能够在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条件下有序流动。

2019年08月31日

第3篇: 工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

工会弘扬工匠精神助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作者:张雅雅

作者机构:福建省总工会干部学校 福州市 350001

来源: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ISSN:1008-8636

年:2019

卷:036

期:002

页码:1-7

页数:7

中图分类:D412.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工会;工匠精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时代

摘要:工匠精神是成就能工巧匠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实现制造强国的重要因素,更是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前,党中央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行专门谋划和部署,发出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总动员令.工会在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建设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核心,探索工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实践路径,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第4篇: 工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倡导员工队伍的和谐,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举措之一。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
《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为促进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郝德恒同志带领下,深入渠县、宣汉、通川区和市本级相关文化单位、企业,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一、基本状况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
《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全市目前文化队伍共有xxxxx人,其中:文广系统xxxx人、社会科学界会员xxxxx人、各级文联机关及会员xxxx人;本科以上学历占xx.x%,副高职称以上占x.x%;xx岁及以下人员占xx.x%,xx岁以上人员占xx.x%;具有一定声望的专业戏剧编剧、曲艺作者、舞美编导xx余名,民间艺术大师x人(其中国家级x人、省级x人),非物质文化艺术传人xxx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xxx人。在文联所属协会会员中,有国家级会员xx人,省级会员xxx人,市级会员xxxx人,县级会员xxxx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x万余人,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数量不详。

二、问题成因

总体看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来虽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上有所提升,但与建设“文化强市”对文化人才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养培训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培训的氛围不浓,政策支持不够,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基金。对发展潜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没有在遴选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各文化部门、单位由于受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对业内人才的培训几乎为零,即使有也多数以会代训,存在层次较低、针对性差等问题,导致文化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考核、管理不严。其原因是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决策层面,存在重设施、轻人才的现象。在管理层面,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看,文化队伍总体年龄偏大,特别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平均年龄在xx岁以上。一些学科和专业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xx岁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中,年龄在xx岁以上的占比达xx%以上。从专业结构看,戏剧、舞台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网络技术、图书情报信息等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大多数文化单位存在编制满员而专业人员短缺的现象。市艺术团由于缺乏创作、编导、主演、主奏人员,致使难以推出新剧目及精品剧目。市文化馆因为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全市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经营理念和手段落后,复合型人才、新型产业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业,原创动漫项目也处于空白状态。从知识结构看,有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学历层次偏低。全市文广系统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xx.x%。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体制和编制所限,需要的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出不去。二是文化专业人才少导致仅有的专业人才工作繁忙、疲于应付,难以进修深造;文化部门、单位只有依靠仅有的专业人员应付工作,难以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更无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三)人才分布不均衡。调查显示,我市传统文化人才所占比例远多于现代传媒和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数向市本级和县级聚集,乡镇、村级为数甚少,多数乡镇甚至没有文化专干从事相关工作,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匮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来源较杂,科班出身少,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高。二是“进人难”。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人才又难留住。一些有发展潜力、小有名气的人才觉得在市上工作发展空间小,没奔头而往往选择离开。三是“大师”少。在全省或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较少,大师级文化领军人物不多,导致达州文化难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国。因编剧、导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师级本地人才缺乏,开展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还得到外地雇人。报业、广播电视缺乏宣传策划人才,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紧缺,特别是文化建设急需的领军人物、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性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强。我市文化管理人员多数是由行政单位调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较少。特别是大部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还没到位,执法人员到位缓慢。省编办核定我市执法事业编制xxx名,目前只到位xx人,现有执法队伍中不具备执法资格的xx名工勤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响文化市场培育,特别是文化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文化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把文化人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范围,对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定期研究、切实解决。认真落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文化人才建设制度,并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对人才管理部门和文化单位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内容,形成齐抓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队伍。一是在全市开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动态情况。二是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总量增加、结构合理、平衡发展。三是加快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尽快完成市、县综合执法队班子配备,及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化综合执法人员,保证执法工作正常开展;按川编发〔xxxx〕xx号文件第三条规范人员管理之规定,切实安置好全市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现有xx名工勤人员。

(三)加强培养,提升素质。一是抓紧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扩大影响的典型人才,为达州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强化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推进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通过对乡村社区群众文化人才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文化节庆活动,让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担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采取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和外出参加各类赛事活动等让中青年文化人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通过与名人合作、跟大师学艺,培养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师。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延续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文化人才机制。支持全市文化单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鼓励四川文理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职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支持学院与文化企业、园区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文化工作者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创新人才观念。遵循文化产品创作和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珍惜、爱护、用好文化人才,创造宽松包容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文化人才集聚效应。二是继续开展“德艺双馨”文化名人评选工作,努力培育、包装在全省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协调各新闻单位,对文化领域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和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宣传。积极做好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的推荐选拔,对获奖者进行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加大对重要创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对全市书画、摄影、戏曲剧本、小说散文、歌词歌曲、动漫动画等文化艺术创作进行汇总梳理,对优秀作品通过书画展、专场汇报演出、作品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向社会宣传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确保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在文化建设资金中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扶持、激励等,做到专款专用。二是设立文艺创作政府奖(如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门类的政府奖),用于奖励那些在学术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艺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设立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保护基金,对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予以适当奖励,对一些缺乏市场、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项目和艺人进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宽人才项目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办法,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构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上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对文化事业单位的缺编,一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在文化队伍中的比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胆使用,特别是对有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加压加担,让专业人员提拔使用有机会、职称晋升有岗位、干好事业有奔头。二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把文化领域人才引进纳入“千名硕博进达州”人才计划范围,重点引进文艺名家、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用待遇、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引入多元激励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目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注重事业激励。积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业绩提供舞台,让他们在事业上有奔头,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机制,让人才价值在劳动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对特殊专业岗位上的优秀拔尖人才,在现有事业单位薪酬框架基础上,探索建立优秀文化人才社会化聘任制度,并提供市场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注重荣誉激励。通过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激发文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注重情感激励。在政治上引导、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持、职称上优先、生活上关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达州的温暖,从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环境下流动。完善流动人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事代理、资格认证等制度,消除其后顾之忧,使这些人才能够在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条件下有序流动。

第5篇: 工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

公司关于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省委、省政府《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有关部署,以及《**省总工会研究室关于开展企业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按照“摸清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措施”的要求,就我集团推动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现将分析报告总结如下。

一、集团产业工人队伍基本情况

我集团组建于**年**月,如今已发展成为**省**生产骨干企业,拥有一个控股的上市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员****人,占地**余亩,**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

为做好本次调研活动,我们对集团当前的产业工人队伍人员结构情况进行了梳理统计。经统计,我集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人,其中硕士学历**人,本科学历**人,专科学历**人,中专学历**人。集团现有正高级职称**人,副高级职称**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人。集团现有技师**人,高级工**人,中级工**人,初级工**人。

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具体做法

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升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此,集团各级工会组织紧紧围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结合企业和职工的实际,深入有效地开展了各项活动,实现了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逐步提升,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

1.强化政治意识,加强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近年来,我集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落实“两个维护”,深入扎实推进集团党的建设。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集团对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了安排部署,制定了集团公司《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实施方案》,向各党支部印发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通知》。利用我集团在市辖区内高速沿线的高炮广告牌、办公楼电子屏、职工餐厅大屏幕、**通讯、各厂区宣传栏、党员活动室,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了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微信交流群,运用文字、图片、视频或网站链接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十九大。日常工作中,集团工会组织充分发挥思想教育职能,在职工中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增强了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意识,推进了集团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

集团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工会建设工作得到加强,集团各级工会全面贯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方针,为突出产业工人的主人翁地位,集团各级工会认真坚持职代会制度,推行厂务公开制度,履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落实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通过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的规范运行,保证了职工的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畅通了企业的民主管理渠道,构建了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2.强化素质提升,开展产业工人队伍专业培训。

为提高产业工人综合素质,集团成立了**大学,每月组织职工开展为期2天的综合培训,助力职工队伍素质的提升;
集团聘请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在我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培养**技术创新人才,提升**工艺酿造水平,为公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公司技术中心组织**生产骨干成立**工艺研发小组,针对**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品质的提升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和论证,解决了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并在**车间得到应用和推广,提升了**工人的酿造水平。

每年,我们利用生产淡季组织职工开展全员培训,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了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意识。通过举办专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练兵等活动,提升了职工的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平,打造了一支技术优良、实力雄厚的生产研发队伍。2017年,我集团在**省**酿造技能大赛中,包揽前八名。在**省**品评大赛中包揽前五名。目前,集团拥有国家级**评委5名,省级**评委22名,**省职工创新工作室1个,**省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2个。

3.强化激励机制,拓展产业工人发展空间。

围绕集团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建设,集团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职工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满足新形势、新时期企业对产业工人队伍的要求。

一是政治待遇。在市级以上和集团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奖励的选手,在选拔任用基层领导干部、推荐市级以上劳动模范、金牌工人、能工巧匠活动中优先考虑。**公司车间主任***、***、***就是在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胜选手,如今已走上了基层领导岗位。

二是精神待遇。在市级以上和集团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奖励的选手,每年五一前夕召开年度表彰大会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在《**通讯》、公司网站、职工微信平台广泛表彰,大力宣传,营造了尊重劳模、学习劳模、崇尚劳模的环境。

三是评优待遇。在市级以上和集团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奖励的选手,作为当年度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首要人选,享有参加集团劳模疗养待遇。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市级以上荣誉获得者、集团劳动模范、技能大赛优胜选手到福建、贵州、广西、北戴河等地参观疗养。

四是物质待遇。集团在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前三名的选手以现金的形式物质奖励。在市级及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选手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鼓舞了职工的工作激情,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在集团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促进了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提升。

4.强化经费落实,健全支撑保障体系。

近年来,集团为满足产业工人队伍的培训需求,加大产业工人培训经费投入,为职工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是完善硬件设施。先后投资1500余万元建立了职工培训中心,设有多功能厅、大教室、电教室。购买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音响、电子屏、桌椅等培训器材,为职工培训提供了条件。

二是聘请专业培训机构授课。每年,我们聘请中国**协会专家来公司对集团生产骨干、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授课。聘请**培训公司为员工分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邀请我市安全、环保、消防专家开展职工专题教育活动

三是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在开展卓越绩效活动中,我们组织基层干部、车间骨干到云南参观学习。组织先进班组长、先进个人赴山东进行学习观摩。

三、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职工、调查问卷等形式,同产业工人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发现目前职工中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不高。传统型产业工人无论在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社会认可度方面和其他职业都有较大差异。从而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建议国家、社会予以关注和提升。

2.企业内部工资待遇差距小。目前集团实行的是岗位工资制,相同岗位的老职工和年轻职工的工资差距小,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之间的差距小。这种现象打消了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无法体现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建议实行“阶梯式”工资薪酬机制。

3.缺乏内部系统完善的教育机构。短期、临时的培训不能满足职工素质提升的需求,建议企业建立自己的培训机构,系统、长效地对职工开展培训。

以上是我集团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中的一些做法、问题和建议,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有限公司

  *年*月*日

第6篇: 工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

开展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开展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强全县人才队伍建设,准确了解和掌握全县人才队伍现状,我们成立x个调研组,自今年x月份开始,对全县人才队伍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采取听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认真总结我县人才工作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成因,并紧密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关于加强我县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截止xxxx年底,全县共有各类人才xxxxx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x.x%。从行业看,其中:党政人才 xxxx 人,占人才总数的x.x%;企业经营管理人才xxxx人,占xx.x% ;专业技术人才xxxx人,占xx.x%;农村实用型人才xxxx 人,占xx.x%;技能人才xxxx人,占xx.x%;社会工作人才xxxx人,占x.x%。从学历看,研究生学历xx人,占人才总数的x.x% ,大专和本科学历xxxx人,占人才总数的xx.xx%,中专及高中学历xxxx人,占人才总数的xx.x%。高中以下学历xxxx人,占人才总数的xx.xx%。从职称看,高级职称xxx人,占人才总数的x.xx%,中级职称xxxx人,占人才总数的xx.x%,初级以下职称xxxx人,占人才总数的xx.x%。
分类别统计:党政人才xxxx人。从职级看,县处级xx人,占x.x%,乡科级xxx人,占xx.x%,科员及以下xxx 人,占xx.x%;从学历看,研究生学历xx人,占x.x%,大学本科学历xxx人,占xx.x%,大学专科学历xxx人,占xx.x%,高中及以下学历xxx人,占xx.x%;从年龄上看,xx周岁以下xx人,占x.x%,xx-xx周岁xx人,占x.x%,xx-xx周岁xxx人,占xx.x%,xx-xx周岁xxx人,占xx%,xx周岁以上xxx人,占xx.x%。此外,全县科级以上干部中,女干部xxx人,占xx.x%,非党干部xx人,占x.x%,少数民族干部x人,占x.x%。
经营管理人才xxxx人。从学历看,大专以上学历xxx人,占xx.x%,中专及高中xxx人,占xx.x%,初中及以下xxx人,占xx.x%;从职称看,具有高级职称的xx人,占x.x%,中级职称的xxx人,占xx.x%,初级职称的xxx人,占xx%。
专业技术人才xxxx人。其中正高职称的xx人,副高xxx人,中级xxxx人,初级xxxx人。从行业看,教育类xxxx人,工程类xxx人,卫生类xxx人,农业类xx人,乡镇企业(非公经济)类xxxx人,其它xxx人;从学历看,大学本科以上xxxx人(其中研究生学历x人),大学专科xxxx人,大学本科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达到 xx.x%。
农村实用型人才xxxx人。其中生产能手xxxx人,经营能手xxxx人,村级管理人才xxxx人,能工巧匠xxx人,其他xxx人。
社会工作人才xxxx人,其中:男性xxxx人,女性xxx人;中共党员xxxx人,占xx.x%;从文化程度看,本科xxx人,占xx.xx%,大专xxx人,占xx.xx%,高中及以下xxxx人,占xx.x%。中专xxx人,占x%。从年龄结构看,xx岁以下xxx人,xx至xx岁xxx人,xx至xx岁xxx人,xx岁以上xxx人。
技能人才xxxx人。从职称看,技师xxx人,高级工xxxx人,中级工xxxx人。
我县人才状况呈现以下六个特点:
一是人才总量逐步增长。

近年来,我县人才数量稳步上升。到xxxx年底,我县人才总数达到xxxxx人,比xxxx年的xxxxx人增加xxx人,增长x.x %。
二是人才素质逐步提高。从人才职称看:
xxxx年、xxxx年、xxxx年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数分别是xxxx 人、xxxx、xxxx人,年均增长率x.x%。人才的高学历和高、中级职称比例明显提高。我县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x人,市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功臣x名、科技企业家x名、拔尖人才x名;拥有市级专业技术人才x人,市级经营管理人才x名,市级农村实用人才x名,省级专家x名,市级产业英才x人。高层次优秀人才有所增加。
三是人才结构渐趋合理。从人才职称结构看,xxxx年,我县人才的高级、中级、初级职称比例为x:x:x,逐步向x:x:x的“金字塔”式合理结构模式靠近。从人才的专业、行业分布看,我县人才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行业上。xxxx年,分布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教育人才xxxx人,占xx.x %;乡镇企业人才xxxx人,占xx.x %;党政人才xxxx 人,占x.x %。这三部分合计占到xx %。从人才年龄结构看,人才年轻化趋势比较明显,xx岁以下人员比重占到xx.x%,xx岁以下人员比重占到xx.x%,xx岁以上人员仅占xx.x%,均比过去有了质的提高和变化。中青年逐渐成为人才队伍的主体力量。
四是人才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在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基础上,相继开展了农村实用型人才、技能人才、社会管理人才等队伍建设,组织实施了系列化人才工程。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
五是人才环境逐步优化。随着我县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公平竞争的选人用人机制初步形成,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落实市县各种人才扶持奖励政策,对各条战线涌现出的专业精通、成果显著、成绩优异的优秀人才的重奖,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同时我县不断加大人才资金投入,营造了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六是人才作用得到较好发挥。人才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尤其是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业新品研发、实用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近五年,全县取得科技成果xx项,其中xxxx年x项。科技成果的转化实施,加快了我县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充分体现了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一大批党政人才已成为优秀领导者和管理者。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企事业单位技术与管理的“领头雁”。

在乡镇企业和非公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大多作为本单位中层以上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成为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培养实用人才等方面的排头兵,在企业创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人才教育培训,丰富人才工作载体,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统筹使用人才,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x.加强领导,完善机制管人才。
一是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我县人才工作坚持由县委书记亲自挂帅,成立县人才工作领导组和办公室,并由人才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人才工作的综合协调和联络服务。形成了县委直接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高度出发,先后制定了《平定县中长期人才发展实施意见》、《平定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xxxx-xxxx年)》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为人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探索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县委不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人才工作,听取人才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及时掌握联系对象的基本情况、个性特点及专业特长、思想和工作动态、人才作用发挥情况,帮助解决困难落实政策和改善环境。把人才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范围,从制度上给予了保障和支持。今年以来,我县进一步加大人才工作力度,开展争创“人才工作十强县”、 “人才工作先进县”和“人才服务专员”等活动,印发《人才工作任务要点和分解及考核办法》,完善人才培养、教育、管理、服务、激励的一系列工作制度,筑巢引凤,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促进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有效发挥。
x.创新方式,强化培训育人才。
在人才工作中,我县充分发挥各级教育培训机构的“主阵地”作用,积极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教育培训。首先是明确培训规划。各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人才队伍培训计划,明确了人才培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培训内容和工作要求。其次是灵活施教。本着人才需求和创新工作需要的原则,以各级培训基地为龙头,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在线学”相结合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对各类人才进行培训。县委党校、县职业学校、农广校、农村实训基地等发挥各自优势,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培训。每年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xxx余个班次,培训人才xxxx余人次。其中党政人才基本得到普遍轮训。通过组织宽领域、多形式的培训,极大地拓宽了人才的视野,丰富了知识,锻炼了队伍,增强了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x.创造条件,丰富载体引人才。
我县不断丰富人才工作载体建设,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目前建立博士后工作站x个,先后接纳xx余名高学历人才进站工作,博士后工作站引才聚才的孵化功效逐渐增强。培育省级高新技术企业x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x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x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家,市级创新型示范企业x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x家,共计xx家。其中昌鑫生物研究所、平定陶瓷研究所、刻花瓷实验基地、煤炭气化实验基地、激光器应用研发中心、贝特瑞负极粉研发中心、长青陶粒砂科研中心等企业技术机构已成为我县人才聚集、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同时我县以实施重点项目为载体,加快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通过交流会引才、项目带才等多种途径,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聚。近三年来,共引进各类人才xxx余名,及时为各行业补充了一批骨干力量。
x.营造氛围,注重宣传塑人才。
我县把人才宣传工作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大张旗鼓的进行了宣传。一是阵地宣传。充分借助报纸、电视、广播和专题专栏等阵地,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政策规定、工作举措、实践成果,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才观念,强化人才意识。二是嫁接宣传。将人才宣传工作同经济工作的宣传紧密结合。在对外推介引进项目的同时,广泛宣传人才政策,吸引各地优秀人才集聚,投身到我县各项事业中来,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典型宣传。大力宣传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通过他们的典型事迹,弘扬人才奉献创新精神,塑造人才锐意进取、勇争一流的形象,在社会上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x.提升功能,优化服务留人才。
我县坚持公共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并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积极优化服务内容,不断强化服务功能,创新人才公共服务方式,科学规范服务程序,努力构建崭新的人才服务格局,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服务保障。

一是变“单一”为“多元”,实现由常规到特色的转变。按照人才服务信息化的要求,全面规范梳理业务职能,将各项业务职能纳入“平定范文网”,将过去主要提供人才招聘信息服务拓展为提供政策咨询、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培训、人才招聘等全面的信息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为办事群众和单位提供服务。二是变“坐等”为“上门”,实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紧紧围绕全县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组织开展“送政策、引人才、送服务、解难题”活动,xxxx年以来共计下发人才服务政策咨询卡xxxx份,解答政策业务方面的咨询问题xx个,帮助昌鑫生物有限公司、大地石油压裂支撑剂公司等重点企业引进急需人才xxx名。三是变“求快”为“求好”,实现由重效率到重效能的转变。按照公共人才体系化建设标准,综合运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x项服务制度,加强考核,跟踪问效,力求各项服务又好又快。同时积极参与山西省人才服务合作网络,有针对性地加强区域合作,与北京、河北、山东、深圳等地先进地区人才中心建立合作联系,推动了区域之间的人才服务合作、人才信息共享和优势互补,为我县人才资源配置发挥了主渠道和基础性作用。
x.统筹结合,多措并举用人才。
我县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有效盘活人才资源,最大限度的挖掘现有人才资源潜力,不断提高人才使用工作水平。一是做好人才选拔,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突出以能力和业绩为主的用人导向,真正把优秀人才选出来,放到合适岗位用起来。二是完善薪酬分配形式,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实现工作业绩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使分配向优秀人才倾斜,保证人才既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又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将人才个人利益和单位长远利益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三是紧密结合实际,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围绕我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重点培植壮大的新兴产业和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使用好各类人才,积极用项目吸引人才,以人才领办项目,给他们压担子、定目标、定任务,在实践中锻炼人才,提高人才的本领。同时为人才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使他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促进人才作用的发挥,促使各类人才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竭诚尽力。
相关文章:
1.开展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4.关于产业工人队伍调研报告
5.产业工人队伍调研报告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问题
我县近几年来在人才工作方面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就全县人才工作整体而言,目前还不能满足和适应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
x.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
从人才总量上来看,我县现有的各类人才总量xxxxx人,只占我县总人口数的x.x%,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远不能满足我县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创新型、复合型较少。如专业技术人才中,大专以上的专业技术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xx.xx%,而大专以下学历的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xx.x%。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适用人才、技能型人才紧缺。
x.人才分布失衡,结构不尽合理。从人才分布上来看,人才大都集中在县城和一些人口较集中的乡镇,党政机关、学校和医院等事业单位,企业拥有人才量过低,分布不均衡。如教育、卫生行业类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xxxx人,占全县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xx.xx%;工业类、农业类专业技术人才分别占全县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x.x%、x.xx%,与我县新型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大县目标很不相称。党政人才xx%以上集中在县直单位,一些边远乡镇人才年龄老化,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年轻干部断层,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从专业结构上来看,一些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如我县农技人员中传统产业方面的人才多,而且知识结构单一,服务面狭窄,整体素质不高,具有示范型、带动型的实用人才较少,不能很好适应农民技术多样化需求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x.人才开发的投入不足、力度不大。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不健全。政府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开发、引进和培养投入不高,力度不大,对人才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人才层次提高慢。政府依靠政策导向、行政手段控制人才总量和布局,显得相对乏力。
x.人才市场基础建设较为薄弱,人才资源配置效应还不够明显。目前我县的人才交流平台主要是设在县人社局的人才交流中心,但场地、设施等硬件建设滞后,业务开展广度不深,信息化程度不高,为各类人才供需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仍有差距,对各乡镇乃至全县的人才交流带动作用还不够。
x.人才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一些富余人员出不去,一些紧缺人才因没有编制进不来,影响了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现行的考评考核体制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分配未能向优秀人才有效倾斜,部分人才外流,尤其是一些优秀骨干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流失。
(二)问题的原因
x.环境不够理想。一是硬环境不足。从我县整个经济来看,经济总量规模小,发展速度还不快,缺少能牵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在人才报酬、福利、待遇、出路、激励机制等方面缺少吸引力,影响了我县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和引进和使用,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本地人才的向外流失。二是软环境不优。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为人才排忧解难的力度不够。
x.人才观念滞后。一是一些部门和单位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只重视人才的引进,却忽视对其进行培养使用。二是人才本身的观念跟不上。相当部分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企业,更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认为只有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才算是真正就业。
四、加强我县人才工作的建议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是我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以更开放的政策,更灵活的机制,更有力的措施,广泛吸纳和大力培养各类优秀人才。
(一)树立科学人才观,进一步更新人才观念。
各级各部门要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平定发展靠人才”的思想,不断提高对人才工作的认识。各级领导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优先的地位,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长抓不放。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全县各级各部门全力配合,各司其职,按国家、省、市、县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制定和完善适合我县人才工作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同时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电讯和专栏专版专题等传播方式,广泛宣传,让人才政策真正达到用人单位熟悉、组织人事干部精通、各类人才了解、全社会共同落实。在社会上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人才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二)积极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一是明确人才工作目标责任。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目标责任制,明确各单位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定期进行考核。二是完善人才工作政策。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尽快制定各类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办法或细则。如《党政人才能力建设实施意见》、《高技能人才开发实施意见》、《现代农业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意见》、《招才引智奖励办法》,《乡土人才开发管理实施意见》、《盘活存量人才规定》、《学术技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办法》等。立足我县实际,着力加强煤电化工、种植养殖、医疗卫生教育、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急需人才政策的落实。三是完善人才竞争机制。不断完善竞争性选人用人制度,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应大胆破格提拔任用,充分调动人才的主观能动性。推进企业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适合企业特点的人才选拔、任用、激励、监督机制。继续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改革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用人制度,解决能进能出的问题,将事业单位人员聘用管理纳入劳动合同管理、由编制管理为主逐步过渡为经费管理为主,人事关系实现社会化管理,变养人为养事,真正做到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改革分配制度,解决能高能低的问题,开展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严格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积极推进工资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改革,全面提高事业单位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创新人才考核评价、奖惩激励、流动管理机制。通过岗位责任考核、业绩量化评估等举措,建立起与人才工作业绩紧密联系,能者上庸者下,末位淘汰有进有出的良性循环机制。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积极开展平定县杰出人才、拔尖人才、优秀企业家、创业之星等各类评选活动,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政府给予表彰,予以重奖,创造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对急需的高级专业人才实行来往自由,不转工作关系,采取兼职等方式,用高薪聘请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签订协议或合同,以解决各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五是加大人才资金的投入。设立县人才基金,用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和奖励等。今后人才资金的投入要随每年县财力的增长而增长。同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企业等用人单位发挥要主体作用,增加对科研开发的投入。各类社会组织设立人才发展、资助、定向培养等基金,用于人才资本投资。要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做到“编制、职责、人员、经费”四到位,为开展人才工作提供坚强保障。六是切实关心爱护各类人才。要落实好联系人才制度、人才定期体检、津贴补贴的发放等制度。
(三)加强人才能力建设,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素质。
x、党政人才。一是以执政为民为主线,培养党政人才的政治品质,引导教育党政人才勤政务实、廉洁自律,保持执政为民的本色,体现立党为公的要求;二是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提高党政人才的业务素质;三是以教育体制创新为动力,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党政人才终身学习的体系。
x、经营管理人才。一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资格培训,建立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梯队;二是加强企业专业技术骨干的继续教育,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三是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培养力度,建立“政府调控、行业指导、企业自主、个人自愿”的教育培训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才的社会权益保障制度,对经商办企业的人才在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x、专业技术人才。一是建立和完善在职学习、带薪学习制度,鼓励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学术深造,骨干技术人员到同行业技术单位实践,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到企业、农村自主创业,引导人才向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重点行业流动,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运用。
x、技能人才。一是加快短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培养一批劳动力市场急需和短缺技能人才,缓解供需矛盾;二是积极开发利用现有技能型人才,提升现有技能型人才的技能结构和层次,形成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的梯次配备;三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提高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并以企业为依托,建立技能人才实习实训基地。
x、农村实用型人才。一是依托“新农村建设”、 “三级联创”等,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把村干部培养成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实现能人治村;二是扎实做好绿色证书培训,培养一批新型技术农民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营销人才、田专家、土秀才;三是加强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行“订单培训”,加大农村劳务输出培训力度,着力培养一大批农业技能人才。
x、社会管理人才。全面加强对我县各类社会管理人才的规范管理和引导发展,抓好现有各类社会管理人才的职业规范、服务技能的培养提高。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社会管理和创优社会服务的需要,大力发展社会管理中普法调解、社会救助、就业指导、婚姻介绍等各类社会管理人才。
(四)强化管理措施,加大人才培训工作力度。
一是强化政府统筹,继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发展。在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中,政府要把职业教育发展和农民工技能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全面提升我县人口文化科学素质。二是以我县各级各类人才培训机构为龙头,建立人才培训网络,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每年有计划对各类人才开展系统的规范化、制度化培训。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三是选送优秀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实力雄厚的单位进修深造,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四是选派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到基层任职,鼓励他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丰富实践经验,推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推动知识转化,提高实际能力。
(五)克服区位瓶颈,不拘一格引才引智。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平定实际出发,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合过程中,要有选择地实行人才重点突破,广开渠道,简化手续,减少环节,开通引进人才智力的“绿色通道”,着力解决经济建设中的人才瓶颈问题。组织实施“千人百县”服务基层项目工程,将我们急需的人才引进来,用起来。要重点引进高层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人才、适合行业需要的高级技术工人。特别对紧缺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等高精尖人才,加大引进政策的刚性,敢于突破常规,舍得花钱,面向全国全省高薪聘用。积极推行“人才持股”的股份制模式,鼓励用人单位以岗位聘用、项目合作、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咨询服务、成果转让、参与收益分配等方式方法引进人才。实施“人才家园”工程。凡来平定兴业、创业的各类人才,本人及家属子女、直系亲属的户口可以同时办理。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定、社保医保、子女入学、住房购置等方面给予常住人口同等待遇。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体现不同特点的工资分类管理机制和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进一步扩大企事业单位内部分配的自主权,鼓励分配向富有实绩、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
(六)广泛沟通联系,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
积极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优惠促回归、亲情感召促回归、环境优化促回归”,实施“凤还巢”工程。对那些为家乡发展出点子、支持家乡发展的和返乡创业的平定籍人士,应大力宣传,努力激发其热爱家乡、奉献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带回资金、技术和项目,推进平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七)拓宽资源平台,健全人才市场体系。
一是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健全以平定人才市场为龙头,县直主管部门和乡镇为骨干,用人单位和村为基础的三级范文网络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同时做好与国家、省、市人才市场的衔接,在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构建起“金色桥梁”,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二是切实抓好我县人才库和高层次人才业绩档案建设,为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抓好拔尖人才、科技带头人、优秀知识分子的选拔活动,并实行动态管理。三是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及时准确反映我县人才需求状况,为各类人才择业和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四是做好“人才服务专员”试点工作。实施产学研结合工程,充分利用晋京科技合作平台,加强外引内联,组织推动企业、农业基地与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对接,探索新的合作方式,进行多种技术合作,争取提高产学研合作引进重大科技项目落户平定。

推荐访问:产业工人 新时期 调研报告 工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状况调研报告 工会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状况的调研报告 工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