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高校研究生社会情感情况调研报告

时间:2023-11-19 13:10:3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高校研究生社会情感情况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高校研究生社会情感情况调研报告

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高校研究生社会情感情况调研报告

  社会情感能力是指认识和管理自身情绪、理解自身价值、保持积极的社会关系及作出负责任决策的能力。当前,高校研究生在情感上存在着情绪表达能力较弱、同学间关系较淡、自信感不足等诸多问题,研究生的情感教育亟待加强。因此,立足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基本构成,分析当前我国研究生群体在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路径,对培养研究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基本构成

  社会情感能力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会意识、人际交往技能、负责任的决策等五个维度。这一分析框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可以作为分析和认识我国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有效工具。

  1.自我导向维度: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是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一个融入社会环境、学习社会规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职责的社会化过程。在此过程中,研究生需要不断明确自我意识、强化自我管理。研究生的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情绪识别和自我认知,即研究生能够恰当地识别和评估自身情绪、感受等。研究生的自我管理则是指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积极迎接挑战以实现个人目标的能力,具体包括设定个人发展目标、调节情绪、管理压力等方面。清晰的自我意识能够使研究生在认识自我主体性的基础上,不断明确自身责任和目标,进而在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引导下学会自我管理。

  2.关系导向维度:社会意识与人际交往技能。社会意识与人际交往技能是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核心要素。拥有较高社会意识和人际交往技能的研究生,善于从不同角度理解与思考他人的想法和行为,并且能够通过交流合作与他人建立起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两种能力的相辅相成将不断促进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研究生的社会意识包括多样化理解、换位思考和文化敏感性等方面,即研究生能够共情理解他人的观点,认可与践行社会道德规范并善于识别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资源的能力。研究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则是指研究生能够构建并维系健康有益的关系,在不同的团体情境中找到正确相处方式的能力,主要包括关系建立、倾听和沟通、冲突解决等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研究生社会化的过程中缺一不可、至关重要。

  3.行为导向维度:负责任的决策。负责任决策的能力发展,不仅是研究生积极适应社会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其伦理责任感的强化过程。研究生在决策时需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不断明确自我责任感知和责任角色。作为社会情感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负责任的决策是指研究生基于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在考虑自己和他人需要的基础上,对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作出建设性选择的能力,主要包括识别问题、分析情境、解决问题、自我反思等。CASEL所提出的社会情感学习框架指出,确认、分析并解决问题是负责任决策的关键能力。有研究表明,社会问题解决能力与个体的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这也意味着,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是研究生面对复杂社会情境的关键因素。

  二、高校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的缺失表征

  1.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能力偏弱。当前,我国研究生普遍存在自我意识与自我管理两方面能力发展薄弱的情况。一方面,许多研究生自我意识迷失,导致迷茫、空虚、自卑或焦虑的心理现象频繁发生。研究生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有着较高的自我期待和自我实现需求。但是理想自我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冲突,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迷茫的消极情绪。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是进行自我管理的基础,研究生自我意识的迷失会对其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产生负向作用。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焦虑、空虚等心理状态成负相关关系。当学生无法准确地识别与评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时,他们就难以有效地调节自身想法与行为以应对挑战性情境。目前,一些研究生感觉学校生活无法为其带来成就感与满足感,产生了难以摆脱现状的无力感,而这种无力感只会使得学生渐渐地丧失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出现学业拖延、虚度光阴等消极现象。

  2.社会意识与人际交往技能存在偏差。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影响,研究生社会意识与人际交往技能的发展均存在偏差。首先,研究生社会意识的迷失具体表现为社会价值观趋于功利化、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客观对待社会问题等。在“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影响下,学生会不断物化人际关系、忽视他人的想法,甚至会作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其次,在人际交往上,研究生主要存在缺乏人际交往技巧、与人沟通困难、畏惧与人交往的问题,这也会使得研究生在识别身边的资源支持时存在障碍。有研究发现,在教育学研究生中,41.8%的师生关系为“轻度平等-疏离型”,27.6%的师生关系为“高度权威-疏离型”。在这样不对等且疏离的关系下,导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建立起信任感与亲密感。久而久之,学生不愿向导师寻求帮助,无法主动地使用导师所能提供的学习资源。

  3.作出负责任决策的能力不强。部分研究生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性格状态让其难以权衡内外冲突并作出负责任的决策,“职业决策困难”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体现。有研究发现,教育专业研究生职业决策困难类型中有一半是“性格犹豫不决型”。面对各种外部冲突与挑战,研究生常会因自身性格不足等原因,无法准确地识别、分析和解决问题,“慢就业”“缓就业”就是较为明显的表现。另外,伴随着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一些研究生在问题决策上表现出自我价值观异化、伦理责任感缺失的问题。以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婚恋观”为例,其“婚恋观”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健康的,但仍有部分同学对待婚恋问题较为随意、不愿承担责任。这种对待婚恋问题的随意与任性,反映出学生在问题决策上缺乏社会伦理责任感,无法合理地处理内心自由和外在规约之间的冲突。

  三、高校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的习得路径

  1.引导研究生积极加强自我教育。首先,研究生应当“以学立本”,实现个体内在自我意识的感知与觉醒。具体来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主体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解决学习问题,逐渐探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答案,以寻求与发展内在的自我自由。此外,学生还要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在逆向思维下通过内部的辩证分析进行自我选择。学生应当去感知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平衡或重塑自我的价值与意义。其次,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应当为学生提供适时的科研支持与情感支持。在学业上,导师应当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给予学生实质性的学术支持,提升其完成学业任务的信心与实力。导师有关科研的成就体验和替代性经验将促进学生成就感的获得,化解学生因学术遇挫或因无人指导而导致的自我意识迷失、自我管理欠缺等问题。在情感上,导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情感关怀,在其对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时提供适时的言语疏导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以一种理性、乐观、积极的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2.营造和谐的导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以社会关系的构建、和谐与丰富为基础。从研究生人际关系网络来看,构建与导师、同学的和谐关系是促进其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师生要协同努力,共同建立和谐友好的导生关系。作为影响导生关系的核心因素,导师应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培养管理行为。具体来讲,导师需要在明确和践行育人职责的基础上,全程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积极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形成乐教好学的学术氛围。除此之外,导师要主动构建双方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师生在多元的场景下感知各自的想法与需求,加强双方之间的理解与信任。而学生要破除传统教师权威的思维定式,积极主动地向导师表达自己的诉求与想法。另一方面,鼓励朋辈支持互助,引导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与包容。开展朋辈支持行动,引导同学之间友好交往、掌握解决冲突的技能是开展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重要内容。要在研究生群体中以开展心理互助、学业互助、物质互助的形式加强共同协作,以共同解决问题为纽带促进学生间形成信任、稳定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掌握人际沟通的技巧以及社会交往的方式,塑造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心理品质。

  3.将社会情感能力纳入研究生课程目标。培养研究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应当成为研究生课程及其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关心学生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课程也不是完整课程。因此,要将课程作为提升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有力抓手。第一,将社会情感能力作为研究生课程目标之一,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协作能力、开放能力等。第二,直接开设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开发社会情感学习教材。在开设专门课程的基础上,将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融合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在多学科、跨学科的多重体认下,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双向发展。第三,在教学策略上,教师应当借鉴国际上常用的项目式学习、服务学习、合作学习等策略来开展社会情感学习,分析中国研究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式和心理特征,设计出符合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第四,开展研究生社会情感能力的测评,以此提升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质量。同时,教师要充分理解社会情感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并关注和捕捉学生社会情感学习行为。此外,研究生培养和管理部门还要利用相对成熟的测评问卷,在阶段性教学任务完成后对学生各项指标进行数据搜集,以此来考察影响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各种要素。

推荐访问: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高校研究生社会情感情况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研究生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