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党课下载 >

党课讲稿: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强大力量

时间:2023-12-10 15:1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强大力量,供大家参考。

党课讲稿: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强大力量

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在这里,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培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一、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延安精神的时代内涵,我们要全面把握、深刻理解。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个政党的政治方向,就是指这个政党为之奋斗的目标,它集中反映着这个政党所代表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延安时期,党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落实到拯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使命担当上,走历史发展必由之路,成功解决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和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得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其理想信念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现实聚焦,是理想信念与肩负使命的内在统一。延安时期,面对国民党的反动方针和消极抗战的态度,我们党始终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使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每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追求。不管是国民党发动的“溶共”阴谋,还是有人提出要共产党改名,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始终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回答“在抗大应当学习什么”时指出,“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1939年在纪念抗大成立三周年时,毛泽东更是明确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为抗大首要的教育方针。2022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历史反复证明,政治方向正确,革命就能大踏步前进;
反之,革命就会遭受挫折。延安精神指引的正确政治方向,就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遵循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革命的独特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最早提出“实事求是”一词,是在1938年10月所作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他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此后,他在多个场合多次阐释和论述“实事求是”问题。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时,第一次阐释了什么是“实事求是”。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周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以这场报告为标志,延安整风运动正式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一场全党范围内普遍的马列主义教育运动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场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号召全党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由此肃清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及其抗战初期右倾错误的严重危害和影响,确立了一条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从根源上把全党从长期的教条主义束缚和对共产国际神圣化的迷信状态中解放出来,极大地解放了全党的思想,使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延安整风运动用实践充分阐释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即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实践也证明,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文献中就有体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展革命的逻辑起点。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全面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郑重地把它上升为党的宗旨。

1944年9月5日,战士张思德在当时的陕北安塞区(如今的安塞区)挖炭窑时因窑顶突发坍塌而牺牲。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1000多人在延安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亲笔题写“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发表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在演讲中,毛泽东阐述了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意义,对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境界给予了高度赞扬。他在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全面论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他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郑重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写了进去。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被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所传承、发扬和践行。

(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突出特征。延安时期,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先后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解决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困难。1939年1月初,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讲话时,提出了“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号召边区人民群众和部队、机关、学校全体人员开展必要的生产。1939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毛泽东在会上号召“边区党政军民学开展伟大的经济战线上的斗争”,以此来解决边区全体人民的生活问题,并且“用实际行动作为全国的榜样”。1940年2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这标志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始。1943年1月8日,中共中央召开了直属机关和学校经济工作人员会议,要求各机关、学校进一步开展生产运动。在大生产运动中,党中央领导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参加生产劳动。他们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开荒、种菜,不仅积累了经济建设经验,更为根据地自己动手克服严重经济困难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衷心拥护。毛泽东在自己窑洞下面开垦了一块地,种上了菜;
朱德组织一个生产小组,开垦菜地三亩;
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

在延安时期的大生产运动中,全党上下齐动手,军民齐动手,共同克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得到充分展现,他们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与老百姓的鱼水情深,也鼓舞了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本领,中国共产党在各种困难条件下,不但没有被困死,反而发展壮大起来,胜利地度过了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为支持敌后长期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书写了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践的壮丽史诗。

二、延安精神的重要来源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精神。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生活和战斗的实践中,铸就了一种能实现历史性转折、符合时代要求的革命精神——延安精神。

(一)延安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被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并成为指导思想,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和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契合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提供给中国共产党的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现成方案和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种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是党中央到延安以后实现的,这个结合的过程也正是延安精神形成和确立的过程。

当时,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眼于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强调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
着眼于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有的放矢,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从而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着眼于走群众路线的实践,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将其、上升为党的根本宗旨、贯穿于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着眼于陕甘宁边区面临的严重财政经济困难和中国抗日战争的艰难形势,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形成了体现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和革命斗争精神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实践。

(二)延安精神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各种古老文明形态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思考国家前途命运的过程中,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中国语言阐释革命理论,借用中国逻辑探寻革命新路。比如,为了反对教条主义,毛泽东用“有的放矢”这个词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强调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
他用明朝解缙的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给教条主义者画像。关于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实事求是”这个中国古代典籍中已有的词汇来概括并作出新的解释。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演讲中,为了阐述一个人的死的意义有所不同,他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加以说明。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他们或借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语言、词汇、故事来说明革命道理,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其新的意义。可以说,延安精神的形成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同时,延安精神也是升华了的民族精神。

(三)延安精神源自民族复兴梦想的追求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民族大义放在首位。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遗余力地推动党的政权从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向抗日民主政权转变。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只要是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不问属于何党何派,都有参加这个政权的资格。”为此,党中央于1940年3月6日发布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首次提出了“三三制”原则,规定在政权机关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延安精神源自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追求。正是在这种追求下,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不遗余力地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给共产党的生存带来极大影响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抗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四)延安精神源自党自我革命鲜明品格的熏陶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从1941年5月到1945年4月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是党在延安时期开展的一场直面党内问题的大规模的整风运动。当时,中国共产党直面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定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深刻反思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相继犯下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等一系列错误,深刻吸取教训,要求全党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延安整风运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于反思自身错误、改正错误的自我革命精神,在此过程中,全党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达到了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的目的。同时,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敢于接受党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1940年至1941年,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包围封锁,陕甘宁边区面临极大困难。在1941年11月6日至21日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以无党派人士身份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提出了“精兵简政”的建议。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到:“‘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
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正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只要有缺点,党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三、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充满光荣和梦想。我们要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一)弘扬延安精神,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上一以贯之

政治方向是信仰、是旗帜、是灵魂、是道路、是根本,政治方向蕴含了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性与显著优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党同志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坚定不移地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

1.始终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党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成果,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党的基本方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即“十四个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在我们党带领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新时代新征程、上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关键在深化和落实。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要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定不移地朝着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发。

2.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我们党来说,党内的决策权在中央。党中央的决策一旦作出,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都必须层层贯彻、层层落实,任何党组织和党员都决不允许公开发表同中央决定相违背的言论,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是我们干事创业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总遵循总指导。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传达到城市乡村的各个基层单位,使党中央决策部署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贯彻实施,是各级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熟悉政策法规,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升办事效率,坚决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

(二)弘扬延安精神,在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上一以贯之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确立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1.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要求我们既要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毫不动摇发展马克思主义。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

2.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清醒认识到我国基本国情和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面临的矛盾难题和外部环境以及党自身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使主观认识更好符合客观实际,从实际出发制定工作方针。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及其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广泛、多元、深层次的需要,及时回应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三)弘扬延安精神,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上一以贯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站稳人民立场,践行党的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指明了方向。

1.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集中体现。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为群众掌好权用好权,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体党员必须认识到,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3.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时代新征程_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就是要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四)弘扬延安精神,在砥砺顽强斗争意志上一以贯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无论我们将来物质生活多么丰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丢,脚踏实地、苦干实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必将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弘扬延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开辟事业发展新局面。

1.始终坚持自力更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个基点是什么呢?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从这些重要论述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要坚定不移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要始终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作出的重要战略判断,对于我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行稳致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党生于忧患,一路走来遭遇过许多艰难险阻、生死考验。但我们党没有被磨难压倒,而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克服一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锤炼出不怕苦、能吃苦,敢于和善于在艰苦环境中奋斗、创造、开拓的精神品质。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但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是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在实现伟大梦想的征途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越是发展越要奋斗,主动接过先辈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传承勤俭节约、白手起家的传统美德,坚守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无私品格,永葆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努力在攻坚克难中奋勇前进、开拓进取,不断跨越新的“雪山”“草地”,攻克新的“娄山关”“腊子口”,不断续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光辉篇章。

推荐访问:党课讲稿: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强大力量 延安 党课 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