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工作汇报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全文完整)

时间:2022-07-24 08:05: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全文完整)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5篇

第一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 )工作。

A.决算分析
B.决算归档
C.预算分析
D.绩效评价

答案解析:《规范》第二十三条。

2.在资金支付管理环节,对报销或借款业务进行授权审批的是( )。

A.部门经办人
B.部门负责人
C.出纳
D.审批岗或授权会计

答案解析:参看资金支付环节的业务流程。

3.在采购相关单位中,业务部门主要负责( )。

A.本单位采购预算编制的基础申报
B.负责本单位采购预算编制,依据预算批复及实际工作需要,制定采购计划,对政府采购中心下达的采购文件进行确认
C.归口审核各单位上报的采购需求
D.对采购业务进行审核和批准

答案解析:采购业务控制职责分工。

4.中止已开展的行为是( )的一种的形式。

A.风险转移
B.风险规避
C.风险承受
D.风险降低

答案解析: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和风险承受是最常用的四种风险应对策略。

5.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 )等控制措施。

A.相互监督
B.业务抽查
C.专项审计
D.风险评估

答案解析:《规范》 第十五条。

6.强调保证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就是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以( )为中心的资产管理。

A.预算
B.决算
C.采购
D.定期清查

答案解析:资产管理都以预算为中心。

7.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一般由( )决定。

A.党委书记
B.纪委书记
C.单位领导班子
D.主要领导

答案解析:决策机制的内容。

8.随着信息技术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广泛应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 ) 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A.系统化
B.信息化
C.高效化
D.机械化

答案解析:现代技术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信息化技术的采用。

9.根据我国政府收入构成情况,结合国际通行的分类方法,将政府收入分为四级 ( )。

A. 类、款、项、目
B.类、款、项
C.类、款、目
D.款、项、目

答案解析:根据《关于印发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方案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10.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票据管理不包括( )环节。

A.申领
B.启用
C.核销
D.复制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

11.合同订立环节不包括( )。

A.合同策划
B.合同调查
C.合同登记
D.合同审批

答案解析:合同订立环节包括合同策划、合同调查、合同谈判、合同文本拟定、合同审批、合同签署等环节,合同履行环节涉及合同履行、合同补充和变更、合同解除和终止、合同结算、合同纠纷处理等环节,此外还有合同履行后续环节,包括合同登记、合同归档管理等环节。

12.( )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

A.预算
B.归口管理
C.收支管理
D.政府采购

答案解析:《规范》第十二条。

13.收入不相容职务不包括( )。

A. 单位收款与会计核算
B.印章保管和领用
C.票据保管和领用
D.单位收款与款项保管

答案解析:收款与款项保管均属于出纳职责。

14.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 )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A.集中
B.全面
C.分类
D.整合

答案解析:《规范》第四十条。

15.建立( )制度,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A.业绩评价
B.薪酬激励
C.责任追究
D.风险预警

答案解析:《规范》第四十五条。

二、多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单位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现有行政编制的基础上构建组织架构,具体的机构和岗位设置方式包括( )。

A.流动机构
B.临时机构
C.常设机构
D.非常设机构
E.外设机构

答案解析:组织架构的设计不存在一定之规,单位可以自行选择。

2.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阶段的内部控制要素由五要素增加到八要素,增加的要素有( )。

A.信息和沟通
B.事项识别
C.目标制定
D.风险反应
E.监控

答案解析:A、E选项在五要素论里已经包括了。

3.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 )。

A.事业支出
B.经营支出
C.对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
D.上缴上级支出
E.项目支出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有关支出的界定。

4.《规范》确立了单位内部控制( )的三层次监督机制,以确保《规范》的实施。

A.自我评价
B.内部监督
C.外部监督
D.事后监督

5.属于政府采购业务中不相容岗位的有( )。

A.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
B.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
C.合同签订与验收 
D.验收与保管E.投诉受理与答复

答案解析:《规范》第三十三条。

6.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应当制定( )等内部管理制度。

A.财务管理办法
B.经费支出标准
C.差旅费报销办法
D.会议费报销管理办法
E.采购管理办法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应当制定财务管理办法、经费支出标准、差旅费报销办法、会议费报销管理办法、库存现金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实施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

7.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 )。

A.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
B.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
C.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D.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E.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答案解析:《规范》第四条。

8.建设项目不相容岗位包括( )。

A.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
B.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
C.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
D.项目档案保管与项目决算报告审核
E.项目决策与项目审批

答案解析:《规范》第四十六条。

9.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业务流程可以分为( )环节。

A.预算编制环节
B.预算审批环节
C.决算和绩效评价环节
D.预算执行环节
E.预算调整环节

答案解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业务流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预算编制环节、预算审批环节、预算执行环节、决算和绩效评价环节。

10.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风险主要包括( )。

A.安全风险
B.短缺风险
C.使用效率风险
D.投资风险
E.法律风险

三、判断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认为表述正确的请选择“对”,认为表述错误的,请选择“错”。)

1.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

答案解析:《规范》第十六条。

2.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 )

答案解析:《规范》第二十六条。

3.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 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

答案解析:《规范》第四十七条。

4.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有效防范舞弊和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 )

5.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风险评估应该至少每月一次。( )

答案解析:风险评估应该至少每年一次。

6.内部控制由于固有局限性,所以只能起到合理保证的作用,而不能做到绝对保证。( )

7.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适当权限的领导按个人权限大小决定。( )

答案解析: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8.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

9.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应该由出纳定期盘点库存现金。( )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10.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分部门管理,哪个部门签订合同哪个部门进行管理。( )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

11.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

答案解析:《规范》第六条。

12.预算编制的责任是在预算编制部门,因此预算编制无需其他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参与。( )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

13.归口控制是一种职能型的集中管理方式,体现了集中性、规范性和专业性。( )

14.信息技术的采用必将彻底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

答案解析:只能减少或消除,不能全部消除。

15.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在财务部门内部进行,只跟出纳这个岗位有关。( )

答案解析: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在财务部门内部进行,涉及出纳、会计、稽核、财务部门负责人、分管财务单位领导等岗位。

恭喜您,考试已通过,得分:84分。您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第二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以下统称单位)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

第四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对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第三条 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链接《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保障重点,兼顾一般,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链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
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
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五条 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二)重要性原则。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内部控制应当关注单位重要经济活动和经济活动的重大风险。

  (三)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

  (四)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第六条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第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具体工作包括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风险,确定风险点,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单位各项内部管理制度并督促相关工作人员认真执行。

  链接:《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第四条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及时编制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对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控制和监督;

  (三)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规范处置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定期编制财务报告,进行财务活动分析;

  (五)对行政单位所属并归口行政财务管理的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

  (六)加强对非独立核算的机关后勤服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实行内部核算办法。

  链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第四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
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第二章 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

  第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重估。

  第九条 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并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作为完善内部控制的依据。

  第十条 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包括是否确定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
是否建立单位各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

  (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包括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是否实现有效分离;
权责是否对等;
是否建立健全议事决策机制、岗位责任制、内部监督等机制。

  (三)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包括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
执行是否有效。

  (四)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建立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轮岗等机制;
工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

  (五)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包括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账务处理;
是否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六)其他情况。

  第十一条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一)预算管理情况。包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单位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是否充分,预算编制与资产配置是否相结合、与具体工作是否相对应;
是否按照批复的额度和开支范围执行预算,进度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
决算编报是否真实、完整、准确、及时。

  (二)收支管理情况。包括收入是否实现归口管理,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供收入的有关凭据,是否按照规定保管和使用印章和票据等;
发生支出事项时是否按照规定审核各类凭据的真实性、合法性,是否存在使用虚假票据套取资金的情形。

  (三)政府采购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预算和计划组织政府采购业务;
是否按照规定组织政府采购活动和执行验收程序;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政府采购业务相关档案。

  (四)资产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资产归口管理并明确使用责任;
是否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账实不符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是否按照规定处置资产。

  (五)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包括是否按照概算投资;
是否严格履行审核审批程序;
是否建立有效的招投标控制机制;
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套取建设项目资金的情形;
是否按照规定保存建设项目相关档案并及时办理移交手续。

  (六)合同管理情况。包括是否实现合同归口管理;
是否明确应签订合同的经济活动范围和条件;
是否有效监控合同履行情况,是否建立合同纠纷协调机制。

  (七)其他情况。

  第十二条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

  (一)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合理设置内部控制关键岗位,明确划分职责权限,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关责任,建立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办理业务。

  (三)归口管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采取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确定牵头部门或牵头人员等方式,对有关经济活动实行统一管理。

  (四)预算控制。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使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五)财产保护控制。建立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机制,采取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资产安全完整。

  (六)会计控制。建立健全本单位财会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机构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强化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处理程序。

  (七)单据控制。要求单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业务流程,在内部管理制度中明确界定各项经济活动所涉及的表单和票据,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按照规定填制、审核、归档、保管单据。

  (八)信息内部公开。建立健全经济活动相关信息内部公开制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信息内部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和程序。

第三章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第十三条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第十四条 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

  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的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第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

  第十六条 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第十七条 单位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单位应当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及时进行账务处理、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

  第十八条 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第四章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相关链接:《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第六条 行政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七条 按照预算管理权限,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分为下列级次:

  (一)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预算的行政单位,为一级预算单位;

  (二)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并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二级预算单位;

  (三)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基层预算单位。

  一级预算单位有下级预算单位的,为主管预算单位。

  第八条 各级预算单位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级次申报预算,并按照批准的预算组织实施,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向上一级预算单位或者同级财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 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第十条 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年度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

  (二)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三)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

  (四)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

  (五)其他因素。

  第十一条 行政单位预算依照下列程序编报和审批:

  (一)行政单位测算、提出预算建议数,逐级汇总后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二)财政部门审核行政单位提出的预算建议数,下达预算控制数;

  (三)行政单位根据预算控制数正式编制年度预算,逐级汇总后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四)经法定程序批准后,财政部门批复行政单位预算。

  第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执行预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得超预算安排支出。

  预算在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的,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

  第十三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决算,逐级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规范决算管理工作,保证决算数据的完整、真实、准确。

  相关链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第六条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七条 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 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
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

  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第九条 事业单位根据年度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以及预算编制的规定,提出预算建议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

  第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
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以外部分的预算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由单位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决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规范决算管理工作。

第一节 预算业务控制

  第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条 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

  (一)单位应当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确保预算编制相关人员及时全面掌握相关规定。

  (二)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根据工作计划细化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第二十一条 单位应当根据内设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对按照法定程序批复的预算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发挥预算对经济活动的管控作用。

  第二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

  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第二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决算分析工作,强化决算分析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

第二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相关链接:《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第十五条 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

  财政拨款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

  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除财政拨款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

  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不属于行政单位的收入。

  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取得各项收入,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核算。

  第十七条 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十八条 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工作任务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基本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项目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在基本支出之外发生的支出。

  第十九条 行政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

  各项支出由单位财务部门按照批准的预算和有关规定审核办理。

  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

  第二十一条 行政单位从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取得的项目资金,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报告资金使用情况,接受财政部门和上级预算单位的检查监督。

  项目完成后,行政单位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报送项目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

  第二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规定。

  第二十三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不得使用虚假票据。

  相关链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第十四条 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收入包括:

  (一)财政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

  (二)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
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三)上级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四)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即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五)经营收入,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六)其他收入,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第十八条 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支出包括:

  (一)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

  (二)经营支出,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三)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四)上缴上级支出,即事业单位按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规定上缴上级单位的支出。

  (五)其他支出,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支出,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
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事业单位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事业单位的规定违反法律制度和国家政策的,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当责令改正。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在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中,应当正确归集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数;
不能归集的,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合理分摊。

  经营支出应当与经营收入配比。

  第二十三条 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向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
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接受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经济核算,可以根据开展业务活动及其他活动的实际需要,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办法。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规定。

  第二十六条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第二十七条 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不得使用虚假票据。

第二节 收支业务控制

  第二十五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收入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二十六条 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严禁设立账外账。

  业务部门应当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
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有政府非税收入收缴职能的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按照规定开具财政票据,做到收缴分离、票款一致,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挪用或者私分。

  第二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单位不得违反规定转让、出借、代开、买卖财政票据、发票等票据,不得擅自扩大票据适用范围。

  第二十九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支出内部管理制度,确定单位经济活动的各项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按照规定办理支出事项。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支出业务的类型,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一)加强支出审批控制。明确支出的内部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当在授权范围内审批,不得越权审批。

  (二)加强支出审核控制。全面审核各类单据。重点审核单据来源是否合法,内容是否真实、完整,使用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预算,审批手续是否齐全。

  支出凭证应当附反映支出明细内容的原始单据,并由经办人员签字或盖章,超出规定标准的支出事项应由经办人员说明原因并附审批依据,确保与经济业务事项相符。

  (三)加强支付控制。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签发的支付凭证应当进行登记。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使用和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

  (四)加强支出的核算和归档控制。由财会部门根据支出凭证及时准确登记账簿;
与支出业务相关的合同等材料应当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第三十一条 根据国家规定可以举借债务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不得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的全过程。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单位应当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进行债务清理,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第三节 政府采购业务控制

第三十二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政府采购活动管理、验收管理等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

第三十三条 单位应当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三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预算与计划的管理。

建立预算编制、政府采购和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和相关标准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按照已批复的预算安排政府采购计划。

第三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管理。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申请的内部审核,按照规定选择政府采购方式、发布政府采购信息。对政府采购进口产品、变更政府采购方式等事项应当加强内部审核,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第三十六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的管理。根据规定的验收制度和政府采购文件,由指定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第三十七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的管理。指定牵头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政府采购业务质疑投诉答复工作。

第三十八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政府采购业务的记录控制。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定期对政府采购业务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并在内部进行通报。

第三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安全保密的管理。对于涉密政府采购项目,单位应当与相关供应商或采购中介机构签订保密协议或者在合同中设定保密条款。

第四节 资产控制

第四十条 单位应当对资产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资产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第四十一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合理设置岗位,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一)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二)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

(三)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应当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四十二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

第四十三条 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四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强化对配置、使用和处置等关键环节的管控。

(一)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落实资产使用人在资产管理中的责任。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应当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

(二)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规定,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

(三)建立资产台账,加强资产的实物管理。单位应当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财会、资产管理、资产使用等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对账,发现不符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四)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

第四十五条 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对外投资的管理。

(一)合理设置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二)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三)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追踪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对外投资的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情况。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第五节 建设项目控制

  第四十六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

  第四十七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

  第四十八条 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审核机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

  第四十九条 单位应当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建设项目招标工作,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单位应当采取签订保密协议、限制接触等必要措施,确保标底编制、评标等工作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进行。

  第五十条 单位应当按照审批单位下达的投资计划和预算对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财会部门应当加强与建设项目承建单位的沟通,准确掌握建设进度,加强价款支付审核,按照规定办理价款结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相关规定支付资金。

  第五十一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第五十二条 经批准的投资概算是工程投资的最高限额,如有调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单位建设项目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

  第五十三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限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并根据批复的竣工决算和有关规定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

  建设项目已实际投入使用但超时限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单位应当根据对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暂估入账,转作相关资产管理。

第六节 合同控制

  第五十四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合同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合同的授权审批和签署权限,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

  单位应当对合同实施归口管理,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合同管理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相结合。

  第五十五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明确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谈判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和参与谈判人员的主要意见,应当予以记录并妥善保管。

  第五十六条 单位应当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应当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单位应当建立合同履行监督审查制度。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

  第五十七条 财会部门应当根据合同履行情况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财会部门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第五十八条 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合同登记的管理,定期对合同进行统计、分类和归档,详细登记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情况,实行对合同的全过程管理。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 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

  单位应当加强合同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

  第五十九条 单位应当加强对合同纠纷的管理。合同发生纠纷的,单位应当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
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第五章 评价与监督

  第六十条 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规定内部监督的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

  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

  第六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六十二条 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

  第六十三条 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第六十四条 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国务院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审计机关对单位进行审计时,应当调查了解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有效性,揭示相关内部控制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相关链接:《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第五十五条 行政单位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

  第五十六条 行政单位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并对违反财务规章制度的问题进行检查处理。

  第五十七条 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

  第五十八条 行政单位应当依法接受主管预算单位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相关链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第五十八条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

  第五十九条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

  第六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

  第六十一条 事业单位应当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第六十五条 本规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花全开,意味着就要开始凋谢;
月全圆,就代表着要开始残缺。人也是一样,到达巅峰之后,接着就是不可避免地要走下坡路。

  一生很短,不必追求太多;

心房很小,不必装的太满。

  “三七开”就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人生三分选择,七分放下

  生老病死,爱恨离别,求之不得,人生有许多事情,往往是让人无能为力的。

  选择是智者对放弃的诠释,只有量力而行,善于抉择才会拥有更辉煌的成功;
放下是智者面对生活的明智选择,只有懂得放下,善于取舍才能事事如鱼得水。

  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

  火车马上就要开动了,一个人慌张跑过来,却在上车时被门挤掉了一只鞋。

  这时火车开动了,这个人立马脱下另一只鞋,用力扔向第一只鞋子掉落的地方。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

  “已经丢掉的鞋子,何必再去留念呢?还不如给捡到的人一双鞋呢。”

  人生在世,不过两词:拿得起,放得下。很多人往往只做到了“拿得起”,却忽视了更重要的“放得下”.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生路上不可避免要有所选择,有所放下。

  当你为了做出选择而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时,请记住,好好享受自己选择的,迅速忘掉自己舍弃的。因为选择后的纠结没有任何作用 .

  学会选择,懂得放下,才能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处世三分糊涂,七分清醒

  清醒做事,糊涂做人,是立身处世的救命法宝。

  有两个患有癌症的人在一间病房,其中有一个耳朵有些背。

  一次医生在病房外谈话,说他们两个人都只有三个月时间了。

  耳朵正常的病人听到后,整天忧心忡忡,最终没有活过三个月。

  而耳朵背的那位病人,到现在已是两年过去了,他还好好地活着。

  很多事,不知道比知道好,不灵通比灵通好,不精明比精明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难得糊涂”.

  很多时候,糊涂不是傻气,也不是愚昧,而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和家人糊涂,家庭合睦;
和朋友糊涂,友情稳固;
和同事糊涂,工作顺手。

  做人做事,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这是一种胸怀。这种人不张扬,不高人一等,平易近人,反而更易得众人的欢迎。

  成败三分做事,七分做人

  俗话说,做人先做事,聚财先聚气。

  一个人,穷不算啥,但不能丢掉为人的尊严。一个人,富不算啥,但不能失去做人的良心。

  还记得2017年,我的朋友圈被董卿“下跪”的照片刷屏了。

  当时《开学第一课》开播不久,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

  许老先生年事已高,只能坐在轮椅上。

  为了方便沟通,在3分钟的采访中,董卿跪地三次,用仰视或平视的目光专注又耐心地倾听老爷子的分享,再细细转述给现场观众。

  “跪”并不是一个好看的动作,但她这一跪,跪出个人最美的姿势,跪出了作为主持人的专业素养,也跪出了她做人的修养。

  心理学家丹尼尔说:“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能抵达的高度。”

  不管何年何月,朴拙,才能赢得尊重;
不管何时何地,真诚,才能打动人心。

  生活三分得意,七分失意

  若是论逆商,三国时期的刘备必然榜上有名。

  他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寄人篱下,屡战屡败,依然手无寸土,流离四方。

  他白手起家,二十多年风雨,受过多少辱,忍过多少耻,或许连他自己也记不清。

  可是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遭遇多少失败,刘备从不气馁。

  刘备的一生,便是三分得意,七分失意。

  人生本就是一道未解的选择题,有得意,有失意,从不圆满,也不全是遗憾。

  有苦,自我释放;
有乐,欣然品尝。人生的路,悲喜都要走,不骄不躁,不气不馁只有经历了,才是完整的人生。

  不去强求完美,做真实的自我,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的状态;
不苛求自己,不委屈自己,努力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快乐就在身边。

  如此,足以。

  人生三分选择,七分放下。学会选择,舍得放下,才有空间拥有更多的美好。

  处世三分糊涂,七分清醒。糊涂做人,清醒做事,不为琐事烦扰,才能活得逍遥自在。

  成败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要做事,先做人,你怎样做人,决定着你做事的成败

  生活三分得意,七分失意。人生就是起起落落,只有经历了,才是完整的人生。

第三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研究
作者:张睿
来源:《财会学习》2013年第09期

        一、引语

        为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于2012年11月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2013年7月19日,财政部举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动员大会,吹响了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以下简称:“内控规范”)的号角。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内部控制的实施,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降低风险,为推动服务型政府服务建设服务。距离实施工作不足半年时间,构建系统化的内控规范实施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文献系统的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实施机制。本文试图构建一个基于行政事业单位整体内部控制实施和外部监督机制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的系统化、动态的内控规范实施机制。

        二、内控规范的实施机制

        科斯在其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中特别强调了实施机制的重要性,认为制度的界定不仅包括正式的规则以及非正式的约束,还应包括这些规则的实施机制。诺斯认为制度是人们发明设计的对人们相互交往的约束,它由正式的规则、非正式的约束(风俗习惯)和它们的实施机制所构成。学术界判断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有效。除了看这个国家的正式规则是否完善以外,还要看这个国家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机制一词据我国辞海的释义是指机器的内部构造和运作原理,通过类比借用该词作为学术术语的制度的实施机制是指制度的实施方式,是从总体上和动态上对制度的实施状态的描述。一般而言,制度的实施包括制度的制定、制度的遵守、制度的执行、制度的适用和制度监督等方面。总体来说,实施机制是为确保制度(规则)实施的条件或手段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机制是指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有效执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制度安排通过人们对规则的主观信念和客观执行的互动作用来实现正确执行规范的目的,并对偏离目标的行为进行惩罚。

第四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

第一章总论

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3、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有待加强

4、对预算控制缺乏刚性(未逐笔核对,未涵盖所有项目)

5、费用支出方面缺乏有效控制(审核不严,专项经费被挤占)

6、固定资产管理比较薄弱

7、票据管理不够严格到位

8、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二、内部控制的目标

1、合法合规性

2、资产安全性

3、信息披露真实完整

4、提高管理服务的效果

5、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发展战略

三、内部控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1)在设计内容上,必须突破会计控制的界线

(2)在设计对象上,应当包括对人、物、活动的全面控制

(3)在设计的流程上,应当考虑各流程的风险控制点

2、重要性原则

3、制衡性原则: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宫效率

4、适应性原则:与单位规模相适应、与业务范围相适应、与竞争状况相适应、与风险水平相适应

5、成本效益原则

四、以COSO为框架的内部控制5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一)内部环境

1、行政事业单位的法理结构

2、内部机构的设置及权责分配

3、内部审计机制

4、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

5、单位文化

(二)风险评估

内容: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

对单位内外风险进行分析、关注固有风险,特别是剩余风险

常常使用比较分析法(横向和纵向比较)

常用的风险应对策略: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

(三)控制活动

常用的控制活动: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风险预警机制、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四)信息与沟通:真实、及时、有用

(五)内部监督:有效性

五、内部环境

(一)诚信和道德价值观

1、领导的操守和道德价值观念具有杠杆作用:主要取决于单位领导。管理者必须立言、立行以昭示其高水平的道德标准。

2、制定行为准则和其他原则:对员工精神规范、仪容仪表、工作纪律、待人接物、环境卫生、组织管理以及违反守则的处理办法规定;
对员工的廉洁、资产安全、保密等的规定。旨在提高个人诚信及操守。

3、管理者对干涉正常程序或凌驾制度行为的规定

4、面临不现实的目标压力

(二)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是控制环境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因素。

1、管理层的主导作用

2、管理理念: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理念,即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以及对具体控制实施环境的重视程度。控制理念反映在管理层制定的政策、程序及所采取的措施中,而不是放映在形式上。

3、管理层的经营风格:(包括:管理层是否对内部控制给予适当关注;是否由一人或几人控制,监督、检查机构对其是否实施有效制约;
管理层在承担和监控经营风险方面是风险偏好者还是规避者;
管理层在选择处理问题的对策时倾向于激进还是保守;
管理层对于信息管理人员以及财务人员是否给予适当关注;
对于重大的内部控制事项,管理层是否征询专家的意见,或经常与专家存在不同意见)

4、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遵守的原则:任务目标;
有效管理幅度;
分工协作;
权责对等;
动态适应性)

5、单位文化(四个要素: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6、人力资源政策(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

7、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

六、风险评估

(一)设置目标:风险承受度是单位能够承担的风险限度,包括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业务层面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如果能够恰当地设置自身的风险承受度将给单位带来长远利益,但单位必须有足够的能力承受设定风险度范围内的风险,即最大可能损失。

(二)风险识别:收集损失原因、危险因素及其损失暴露等方面的过程。

内部风险因素: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
组织机构;
研究开发、技术投入;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
营运安全、员工健康。

外部因素: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
法律法规、监管要求;
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
技术进步、工艺改进;
自然灾害、环境状况。

(三)风险分析:定性分析方法:访谈、集体讨论、专家咨询、问卷调查以及标杆分析。定量评估:概率技术、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法、敏感性分析。

(四)风险应对

1、风险规避

2、风险降低

3、风险分担

4、风险承受(单位对风险承受度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无意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的,可以采用风险承受策略。风险规避策略在采用其䛖任何应对探施都不能将风险降到单位风险承受Ầ以内不得情况下适用)

5、风险评估的监督和评价(主要考虑的因素:1)单位是䐦已建立、沟通整体目标,并辅以具体策略和具体管理服务活动的开展计刂92)是否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并保证运行 3)是否建立某种机制,识别和应可能对单位产生重大且普遍影响的变化;

4)风险䎧制管理部门是否嫺立某种流程,以识别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七、控制活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6大类主要的不相容职务

1、授权与执行分离

2、执行与审批分离

3、执行与记录分离

4、保管与记录分离

5、保管与使用分离

6、执行与监督分离

(二)授权审批控制:明确责任

1、授权控制的范围:

1)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不能审批

2)有权授权不得越权;

3) 单位业务不经授权不得行使,一经授权必须执行。

2、授权按形式分: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

1)常规授权:是按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

2)特别授权:对非经常经济行为进行专门研究后授权,处理特定业务的具体条件及其有关具体人员。

3、遵循的原则:

1)全面控制和重点控制相结合;

2)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批结合

3)相互牵制

4)程序定位

(三)会计系统控制

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

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是规定各项会计工作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并落实到每一会计工作岗位的制度。

(四)财产保护控制

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定期盘点,进行账实核对。

(五)预算控制

明确各单位的职责权限,强化预算约束。

一般单位全面预算体系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

预算编制是单位实施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关键。单位采用什么方法编制预算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效果。

(六)运营分析控制

内容包括:财务分析、经营分析、预算分析、专项分析和综合分析

(七)绩效考评控制

八、信息与沟通

(一)信息搜集

对内部和外部信息进行筛选、核对,提高信息的有用性。单位应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成本效益原则,选择适合的方式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二)信息传递

(三)信息共享

(四)反舞弊机制、举报人投诉制度和举报人保护制度

九、内部监督

(一)内部监督的组织机构

加强队伍职业道德建设和业务能力建设,提高监督检查工作的质量恍然效率,树立监督检查的权威性。

(二)内部监督的方式

1、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

内部监督分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其中日常监督是进行常规、持续的监督检查;
专项监督是对单位的发展战略,业务流程等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的范围和频率应当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以及日常监督的有效性等予以确定。

2、持续性监督检查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

持续性监督检查是进行连续的、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监督检查;
专项性监督检查是进行不定期的、有针对性的监督检查

(三)内部控制评价

三种类型缺陷的定性分类标准

缺陷分类

影响内控有效的可能性

且/或

影响的严重程度

重大缺陷

可能或很可能

严重影响

重要缺陷

可能或很可能

低于重大缺陷,高于一般缺陷

一般缺陷

极小可能

一般

(四)内部控制档案

妥善保管相关资料,确保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的可验证性

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价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原则:

1、风险导向原则,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确定需要评价的重大业务单元、流程环节;

2、一致性原则,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3、公允性原则;

4、独立性

5、成本效益性

(二)内部控制评价考虑的因素

1、是否定期评价,是否都有适当政策;

2、单位人员在履行职责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获得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的证据

3、与外部沟通是否能证实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4、管理层是否采纳会计人员的建议

5、管理层是否纠正控制运行中的偏差

6、管理层是否及时根据监管机构的报告及建议采取纠正措施

7、是否存在协助管理层监督检查的职能部门

8、监督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向谁报告;
是否不承担经营管理责任

(三)内部控制评价内容

1、职责分工的健全状况

2、与单位内部组织管理是否吻合

3、业务处理程序是否规范、经济,其执行是否有效。

4、各项手续是否完备

5、是否符合不相容岗位分离

6、是否有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度

7、关键控制点是否均有必要的奖惩措施,是否有效执行

8、在执行中受管理层的影响程度

(四)内部控制评价程序

(一)建立内部评价机构

(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调查

(三)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

1、个别访谈法。

2、调查问卷

3、比较分析

4、标杆法,对组织内外部的相同或相似经营活动的最佳实务进行比较,做有效评价

5、穿行测试法,抽取一份了解整个业务流程

6、抽样法,

7、实地查验法,对财产进行盘点清查

8、重新执行法,对某一活动的全过程重新执行来评价

9、专题讨论法

(四)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

对差错、浪费、损失、非授权使用等敏感问题进行评价,找出失控原因,提出改进、补救措施。

存在下列情况之一,单位应当认定内部控制存在设计或运行的缺陷:

1.未实现规定的控制目标;

2.未执行规定的控制活动;

3.突破规定的权限;

4.不能及时提供控制运行有效地相关证据。

(五)编写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单位应当结合年末控制缺陷的整改结果,编制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目的和责任主体;

2.内容和所依据的标准。

3.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所采用的方法。

4.衡量重大缺陷严重偏离的定义以及确定严重偏离的方法。

5.目标是否有效地结论;

6.目标如无效,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其可能的影响;

7.造成重大缺陷的原因和相关责任人;

8.针对这些缺陷的补救措施以及实施计划。

第二章.货币资金控制

一、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目标

1、货币资金的安全性

2、货币资金的完整性,预防私设“小金库”

3、货币资金的合法性

4、货币资金记录的真实可靠性

5、货币资金的效益性。加快资金回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环境

1、管理决策者,直接影响。

2、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空白支票、印章应分别保管

3、内部审计

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及其应对措施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存在的缺陷

1、不相容职务混岗

2、货币资金管理未经适当审批或越权审批,可能存在因重大差错、舞弊而导致损失

3、货币资金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忽视银行定期对账,可能造成账实不符或报表失真

4、有关票据的遗失、编造、伪造,可能导致资产损失法律诉讼等

5、控制环境存在明显缺陷

(二)应对措施

1、职责分工、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合理

2、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合法合规,现金盘点和银行对账按规定严格执行

3、资金的会计记录真准确、完整和及时

4、票据的购买、保管、使用、销毁等应完整记录。银行预留印签和有关印章的管理严格有效

四、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关键点

(一)职责分工

1、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2、出纳不得监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等

3、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应配备合格的财会人员,实行岗位轮换。

(二)授权批准控制

货币资金的授权批准控制制度的内容:

1、支付申请,

2、支付审批,

3、支付复核,

4、办理支付

五、货币资金的主要内部控制办法

(一)现金控制

1、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确定本单位现金开支范围。

2、日清月结,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库存相符

(二)银行存款控制

1、按照《支付结算办法》、《信息产业部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管理规定》加强管理

2、使用专项资金的单位要对专项资金实行单独核算

3、开设预算外资金账户的应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原则上只能开设一个预算外收入过渡和一个预算外支出户。

4、严禁以单位信用为担保,为职工个人开设银行信用卡

(三)其他货币资金控制

1、专人管理,

2、严格执行清查盘点与核对制度

(四)票据和有关印章的管理

1、设立专门的账簿对票据的转交进行登记;
不得跳号开局票据;
不得随意开局印章齐全的空白支票

2、加强银行预留印签的管理

3、清查盘点

(五)支票管理

1、连续编号

2、填写“支票领用单”

3、原则上不允许各业务部门领用空白支票

4、支票付款后及时办理报销手续,购置物品时需保管员签字

5、受到支票及时送交银行,不拖不拉

6、收付业务发生时,出纳及时登账

六、货币资金具体业务流程控制管理

(一)现金收入管理

填写“现金支票领用单”

(二)现金支出管理

1、国务院颁发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了范围:职工工资、津贴、奖金;
劳务报酬;
零星开支;
农副产品,劳保福利;
各种文化,科技等奖金。结算起点1000元

2、员工借款,填写“借款单”

3、出纳逐笔按顺序记载现金收付

(三)备用金管理

1、备用金使用必须有发票等原始凭证来证实

七、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

(一)内容:

1、相关岗位、人员的设置情况

2、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

3、印章的保管情况

4、票据的保管情况

5、是否有“小金库”现象

(二)常见的业务漏洞及控制

1、出纳故意将金额加错,从而将多余的库存现金据为己有

控制:分工登记现金账簿

2、存在较大业务,通过银行转账,避免会计人员贪污

控制:单位现金收入超过库存限额及时送交银行

3、出纳员出手会计工作,一个人管账又管钱

控制: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4、出纳利用现金管理权力挪用现金(利用现金日记账;
迟迟入账;
循环入账)

控制:收入记录日期与收款日期核对,查证出纳是否及时编制收款凭证

5、会计人员利用工作机会,把已报销的凭证重复入账,再次报销,贪污现金。

控制:任何款项要经有关负责人审核同意后,出纳员才能付款。

6、会计人员私自签发现金支票后,提取现金,不留存根,不记账。

控制:支票应根据编号按顺序签发,未使用的空头支票应妥善保管。

7、会计人员利用经管现金收支业务及银行存款业务的便利条件,将公款转入自己的户头,从而达到侵吞利息或长期占用资金的目的。

控制:出纳根据银行存款收付记账凭证登银行存款日记账,以及相关对应账户的明细账;
总账会计登银行存款总账;
各记账人员签章,分工登账。

8、非法将转账支票借给他人用于私人营利性业务结算,或将空白支票为他人做买卖充当抵押。

控制:所有支票预先连续编号,空白支票存放安全,严格控制。

第三章、采购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采购控制概述

1、采购是指以合同方式有偿取得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包括购买、租赁、委托、雇用)。

2、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关注的采购业务风险:

1)缺乏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可能导致单位业务不能正常进行

2)采购环节出现舞弊,可能导致采购项目质次价高

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流程及要求

1)政府采购,是指采购人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的方式和程序,使用财政性资金(预算资金、政府性基金和预算外资金)和与之配套的单位自筹资金,采购国务院公布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内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2)政府采购实行集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集中采购:政府集中采购和部门集中采购

3)政府集中采购,是指采购人将属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的政府采购项目委托集中采购机构代理的采购活动。

4)部门集中采购,是指由交通部统一组织实施部门集中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

5)分散采购,是指采购人实施政府集中采购和部门集中采购范围以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政府采购项目的采购活动。

(一)政府集中采购的工作程序及要求

1、采购人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编制、调整采购预算和实施计划。

2、签订委托协议,。按平等自愿原则,集中采购委托代理可以按项目签订协议,也可按年度签订一揽子协议。

3、制定操作方案。协商。

4、组织采购。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或经批准的其他方式

5、确定中标、成交结果。按相关规定发出中标或成交通知书、发布中标或成交公告

6、采购人应当自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30日内,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二)部门集中采购的工作程序和要求

1、细化部门采购项目。

2、编制计划。

3、制定方案。

4、实施采购

5、上述采购活动完成后,应当及时确定中标、成交供应商,向其发出中标或成交通知书,同时发布中标、成交公告

6、采购人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30日内,应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

7、集中采购项目采用协议供货的,比照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和交通部委托的集中采购机构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自行采购的工作程序

1、按规定程序和要求编制、调整自行采购预算。

2、编制计划。编制计划报上一级单位财务主管部门备案

3、实施采购。

4、采购完成后,应及时确定中标、成交供应商,发出中标或成交通知书,同时发布中标、成交公告。

5、在30日内签订采购合同

6、采购人对自行采购工作进行监督

三、政府投资采购和单位自有资金采购的操作流程及要求

1)政府采购货物的方式: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

2)行政事业单位政府集中采购按资金来源分:财政拨付款采购和单位自有资金采购

(一)财政拨款采购操作程序及要求

1、采购项目的立项。

2、采购方式的确定。根据采购内容、数量和预算金额,参照有关规定,确定采购方式

3、采购的具体实施

1)公开招标方式采购,指以招标公告的方式邀请不特定的供应商投标。

2)邀请招标方式采购,指以投标邀请书的方式,邀请3家以上的特定供应商参加。

3)竞争性谈判方式采购,指直接邀请3家以上符合项目采购条件的供应商进行逐家谈判

4)询价方式谈判,指就特定的项目货物或服务向3家以上的供应商进行价格咨询,做比较

5)单一来源方式的采购,指向特定的供应商直接购买

6)定点方式采购,指采购单位向以公布确认的协议定点供应商直接采购

(二)单位自有资金采购操作程序及要求

1)采购资金的筹措。确定采购预算金额后才能报送立项

2)采购项目的立项。

3)采购方式的确定与财政拨款采购方式相同。

4)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和定点采购等

5)采购资金的支付。自行将资金支付给供应商

四、日常采购关键内部控制

(一)请购控制

1、建立采购申请制度,确定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请购程序(采购需求与单位生产经营计划适应,具有必要性和经济性)

2、采购申请由使用部门或仓储部门提出,主管签字,单位负责人审批

3、属于年度采购目录规定的采购项目,办理相关申请后,政府采购中心根据申报表汇总后办理拨款手续。(申报表的主要内容:需购买商品的项目、规格、数量、质量及资金来源)行政事业单位撤销需求或不执行政府采购,视为放弃此项拨款,改变需求或用途的必须按原申请办法另行申报。

4、符合规定的零星需要的目录以外的物品,可以不通过财政部门审批

5、单位应加强采购业务的预算管理

6、审查每一份请购是否在执行后又重复提出;
请购数量、品种是否合理;
是否在控制的限额内

(二)采购合同

1、协商签订供货合同,加盖采购单位印章,同时加盖财务印章(合同文本和货物验收单一式四联,分别由采购单位、协议供应商、市财政局和采购中心留存。其中,市财政局和采购中心留存联,由协议供应商按月汇总报送采购中心)

2、采购人可以委托代理机构与其球员是签订政府采购(七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应将合同副本报同级政府采购监督部门备案)

3、政府采购合同履行中,需追加的可以与供应商协商,但所有补充合同的采购金额不得超过原合同采购金额的百分之十

(三)验收与付款

1、验收控制

1)按合同约定负责验收,对货物进行实物计量,并与货运单、订购单核对。

2)抄录设备及其所有可拆卸的部件的编号或序列号,形成书面记录,签字盖章,发生纠纷时使用。

3)验收入库的职能必须由独立于请购、采购和会计部门的人员承担,收货部门独立地检验收到的物品

2、付款控制

1)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向协议供应商支付货款。

2)各采购单位按合同约定由行政事业单位自行付款的,财务部门应对发票、运费单及其他相关凭证的真实性、完整性、一致性、合法性进行审核,然后与合同核对,经单位负责人审批后向供应商办理结算。

第四章、工程项目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工程项目应关注的风险

1、缺乏科学论证,盲目上马,可能导致工程失败;

2、存在商业贿赂舞弊行为,可能马上导致工程质量低劣和安全隐患;

3、项目资金不到位,可能导致建设项目延期或中断。

二、行政事业单位工程项目程序

它是在建设领域内的活动所形成的客观规律的反映。研究程序,必须充分认识建设领域内各种内容的特点,这样才能正确地按建设程序办事。所谓按程序办事,不仅仅是遵照其先后顺序,更重要的是注意各阶段工作的内在联系。

(一)设置工程项目程序的要求

1、一切投资项目,都是根据特定的用途进行的。

2、工程项目的一切活动与国名经济的各个部门息息相关,影响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水平。根据权限划分为国家、部门、和地区三级管理。这些管理的内容构成工程项目建设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工程项目的一般程序

三、工程项目控制的目标

(一)保护项目资产的安全、完整:

减少甚至杜绝腐败发生。

(二)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实现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防范项目建设的风险:

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应当对风险采取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项目的健康运行。

(四)确保建设单位工程项目管理活动协调、有序进行,提高该项目的的经济效益:

科学合理地组织各项业务活动,是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助于岗位分工责任,经济利益关系。

四、工程项目控制的重点

(一)建立工程项目业务岗位责任制

工程项目业务不相容岗位一般包括:项目建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
概预算编制与审核;
项目决策与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
项目实施与项目验收;
竣工决算与竣工决算审计。

(二)选拔合格的办理工程项目业务的人员

根据项目特点,配合合格人员办理工程项目业务。办理工程项目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

(三)建立工程项目授权和审批制度

(四)制定工程项目业务流程

1、概预算控制管理:是进行招投标、决算、考核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依据,也是审查机关立项,监督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

2、招投标控制管理

招标主要有:设计招标、监理招标、施工招标和物资采购招标。选择质优质价控制投资成本。

3、合同控制管理:对当事人有约束力

4、工程结算控制管理:反映一个单项或单位工程实际造价的文件,是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进行工程结算的依据

5、竣工决算控制管理:综合反映了建设项目从筹建到竣工为止的全部建设情况和财务状况

五、立项控制

(一)可行性分析的风险控制措施

1、应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

明确权、责、利,法人要对项目实行全过程负责。

2、规范可行性分析报告编制,进行多方案比较:

从技术和经济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评价,论证其先进性、经济性、可行性。

3、建立咨询资格审查制度和项目后评价体系。

4、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以事实求是的态度编制好可行性分析报告

(二)工程项目设计风险控制

工程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首要环节,是组织施工的依据,对于缩短工期、节约投资、提高效益起关键作用。

1、初步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

2、施工图设计阶段的风险控制

3、加强设计队伍内部管理师控制工程项目风险的重要手段

六、招标控制

依据招标过程可以把工程项目招标工作分成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

(一)项目招标前期的控制

1、对代理机构正式授权,协商一致后签订合同

注意的问题:一是行政事业单位有关负责人要预防招标实施人不按法律规定进行公开招标;
二是签订协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的条款应基本对等。

2、按照建设部《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文件范本》规定,编写招标文件。

3、采用公开招标方式的,应发布招标公告

4、招标人及招标代理机构负责组织评审小组,从个方面进行审查。

5、向通过资格预审的投标人发售招标文件

6、组织现场踏勘,让投标人了解情况

(二)项目招标实施阶段的控制

1、招标人抽取评标专家

2、通知需按照专家产生的顺序

3、评标委员会进行评比,推荐一至三人为中标候选人

4、确定中标人后,建设单位应向招标代理机构交付经签字盖章的《中标人确定函》,代理机构根据确认函在公示期满后及时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

七、建设与验收控制

(一)实行严格的工程监理制度

1、监理工程师参加设计交底,掌握建设单位对工程的要求,以及一些特别注意的事项

2、及时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合同工程施工计划,在规定期限内批复

3、对复测结果进行审核和评选复测检查

4、对开工条件进行检查

5、注意并及时发现质量事故和不利因素,以便控制

6、工程建设的各方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

八、加强对工程结算的管理

控制政策和措施:

1、建立控制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

2、自行建造的工程项目及包工不包料方式委托其他单位承担的工程项目,建立对材料采购、收发、保管和记录的控制程序。

3、严格控制项目变更,对工程变更所涉及到的价款支付进行审核

4、加强对业务的会计核算,反映成本费用发生情况、资金流入流出及物资的增减变动的情况。

九、及时编制竣工决算

1、概预算编制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

A、建立工程项目概预算环节的控制制度

B、审核人员应出具书面审核意见,并签章确謤、

2、竣工决策环节内部控制政策和措施

A、公司建立竣工决算环节的控制制度。

B、及时编制竣工决算。竣工决算由竣巡决算报表和竣工财务决算情况说明书组成。

C、建立竣工决算审计制度,及时组建竣工决算审计。

D、建立工程项目后评估倶度。对工程项囮的经济性与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提ᇺ预望经济目标进行姹比分析,并作为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的基本依据。

第五章、固定资产控制

一、固定资产管理常见弊端有:

盲目购建;

固定资产盘曈不入账;

噺定资产闲置不处理,造成报废;

固定豄产残值不入账;

虚列维修费用支出。

二、固定资产取得与验收控制(采用相互牵制、授权、预算等控制手段)(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

1、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2、审批与执行

3、固定资产采购、验收与款项支付

(二)根据上述规定,可以得出固定资产内控要求:

1、固定资产的需求应由使用部门提出。

2、资产请购或建造的审批人应与请购或建造要求提出者分离

3、资本预算的复核审批人应独立于资本预算的编制人。

4、固定资产的验收人应同采购或承建人、款项支付人职务分离

(三)固定资产的授权批准控制

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员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四)固定资产的预算控制

就固定资产的预算控制,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和管理:

1、参与人:工程技术、计划、财务、采购等部门的人员共同参加编制支出的预算

2、考虑因素:拟购建的资产品目、数量、测算经费额度、采购方式

3、对于较高的固定资产购置方案,购置预算应有各分项投资预算额,以便日后对投资实际支出额的控制

(五)固定资产的请购与审批控制

固定资产购置,应严格按照单位制定的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流程进行。

1、采购过程规范、透明:重大固定资产,采用分开招标方式。

2、对流动的固定资产(比如:电脑),管理上容易产生漏洞,要特别注意,定好使用人,确定责任人。

(六)固定资产的采购控制

1)办理固定资产购建业务的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业务道德和业务素质。

2)对大、中型购建项目宜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零星采购实行双人采购制

3)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成立专门管理小组,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七)固定资产的验收控制

1)外购固定资产,应根据合同协议、发货单,对固定资产进行验收,出具验收单或验收报告。

2)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由制造部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共同填制固定资产移交使用验收单

3)对国家投入、接受捐赠、债务重组、行政事业单位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均应办理相应的验收手续

4)对经营租赁、借用、代替的固定资产应设立登记簿记录备查,避免与本行政事业单位财产混淆,并应及时归还。

(八)固定资产的入账控制

对于固定资产,应分类设置各种账户,分别记录。

卡片、表单交叉索引

卡片、表单与总账、明细账的核对

三、固定资产使用、维护控制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

固定资产管理机构与记录业务相分离

固定资产的盘查要由使用人、保管人、记录人、独立的第三者共同参与。

(二)固定资产的使用控制

杜绝“重采购,轻管理”的现象

专门的部门和人员管理

日常维修保养、盘点、账卡物对照、投保索赔等内容

(三)固定资产的维护保养制度

1、设置专门管理机构,职责包括:每年制订出各类房屋设备等的维修计划与实施维修计划或根据使用中出现的应急情况采取修理措施;
监督使用部门的使用情况;
对使用、维修和保养的结果进行记录等。

2、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日常维修、保养,定期检查,及时消除风险。

3、固定资产大修理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申请,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安排修理。

4、固定资产技术改造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可行性论证,审批通过后予以实施。

(四)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

定期盘查固定资产是保护财产的必要控制手段。

(五)固定资产的清查控制

清查分年中清查和年末清查,由管理部门和财务部共同执行。编报“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

四、固定资产处置和转移控制

(一)不相容职务分离

加强以下两个环节的职责分离:第一,固定资产处置的审批与执行分离;
第二,固定资产取得与处置业务的执行与相关会计记录分离。

(二)固定资产的处置控制

应区分固定资产不同的处置方式,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重大固定资产的处置,应当采取集体合议审批制度,并建立集体审批记录机制。

固定资产处置涉及产权变更的,应及时办理产权变更手续。

1、固定资产的出售

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应将闲置的固定资产书面告知管理部门,填写“闲置固定资产明细表”,管理部门拟定处理意见后,按以下步骤执行:

(1)固定资产如需出售处理,需有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固定资产出售申请表”;

(2)列出准备出售的固定资产明细,注明出售处理原因,出售金额,报使用单位主管、资产设备管理部门,高管机构审批;

(3)固定资产出售申请经批准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该固定资产进行处置,并对固定资产卡片登记出售日期,台账做固定资产减少;

(4)财务部根据已经批准的出售申请表,开具相关票据及收款,并对固定资产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2、固定资产报废

(1)当固定资产严重损坏,没有维修价值的时候,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填写“固定资产报废申请表”,交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报决策机构审批。

(2)经批准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实物进行处理。处理后对台账及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更新,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财务部。

(3)财务部依据决策机构批准的固定资产报废申请和实物处理结果,进行财务处理。

(三)固定资产的转移控制

出租、出借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会部门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予以办理,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转移,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1、固定资产在公司内部部门员工之间转移调拨,须填写“固定资产转移申请单”一式四联,送移入部门签字,确认后交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第一联由管理部门留存,更新固定资产卡片,第二联送交会计部门,三联送交移入部门,第四联送交移出部门。将固定资产转移单交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办理转移登记。

2、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将固定资产转移登记情况书面通知财务部,以便进行账务处理。

3、注意固定资产编号保持不变,填写清楚新的使用部门和新的使用人,以便监督管理。

第六章、支出控制

一、行政事业单位支出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他辅助活动中发生的支出。

主要包括:

1、人员经费支出(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福利、社保、助学金等)

2、公用经费支出(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理费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支出分类

(一)按支出的层次分类:本单位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对其他单位的支出(拨出经费、对附属单位的补助)

(二)按支出用途分类:基本工资、补助工资、行政事业单位津贴、社会保障费、职工福利费、助学金、商品和服务支出、设备购置款、维护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医疗费、其他费用)

三、编制基本支出预算的原则

1、综合预算原则:综合考虑预算内外资金

2、优先保障原则:优先保证基本支出的合理需要

3、定额定项管理原则:基本支出以定额为标准确定,然后再针对特定项目进行管理。

四、基本支出定额、定项经费的制定

(一)制定原则

1、全面统一为标准,将基本支出纳入定额之中,统一执行规定的定额。

2、公平合理为前提

3、财力可能为基础

4、以科学规范为目标

(二)定额、定项经费的内容

1、定额(分人员经费定额和日常公用经费定额)

2、定项经费(满足特殊性质工作的需求)

3、确定定额和定向经费的依据(综合考虑财力状况、物价水平及单位工作量、人员、资产等)

4、确定定额和定项经费的方法(行政实行综合定额,行政事业单位实行财政补助定额)

(三)基本支出综合定额的确定

1、人员经费的确定(已实行工资统一发放的单位,以统一发放数为基础,未衽统一发放的单位,按其他相关规定确定)

2、日常公用经费定额(以人或实物为测试对象,按国家或者省规定的开支标准为依据,以满足工作需要为参照,确定标准)

3、定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

1)定额标准的制定。

2)定额标准的调整。对定额标准的调整存在以下4个规定:

A定额标准的执行期限与预算年度一致

B定额标准的调整在预算年度开始前进行

C定额标准一经下达,在年度预算执行中不做调整

D影响预算执行的有关因素,在确定下一年度定额标准时,由财政部门统一考虑

五、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

(一)、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原则

1、综合预算原则(要体现各种财政性资金和其他资金统筹安排的要求)

2、科学认证原则(可行性分析)

3、合理排序原则(根据财力和项目的轻重缓急综合考虑)

4、追踪问效原则(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绩效考评)

(二)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程序

1、项目前期准备(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

(1)项目初选:收集资料后初步确定项目规模、总投资、资金来源。

(2)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2、项目申报:向财政部门申报

3、项目审核:财政部门审核

4、项目组织实施

(三)项目支出预算的具体编制

1、择优安排各项项目支出

2、预算的编制要落实到具体项目,年初确实难以明确具体项目的,可以安排一定比例的待定支出,但要注意,待定支出的比例不得超过支出总额的30%

3、要加强对项目安排合规性、合法性的审核。

4、对生产建设性支出项目,应按照发改委、科技厅等部门确定的项目进行审核

5、项目支出预算的核定

六、支出管理的原则

(一)严格执行国家财政制度和财经纪律(特别是费用开支标准要严格执行)

(二)加强对支出分类的管理:

1、各单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支出项目和支出科目的划分标准执行

2、各项支出要与相关收入进行配比(比如,事业单位支出要与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相配比,这些收入原则上不能用于经营支出)

3、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支出与经费支出原则上要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杜绝浪费)

七、过程控制

(一)基本规定(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工资、津贴、补贴和职工福利待遇方面的规定,控制人员经费支出,相对增加公用经费的支出;
事业支出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开支)

(二)专项资金的管理(专项资金包括财政拨入、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拨入、向社会征收或者从结余中提取的具有专门用途的各项资金)

管理要求:实行计划管理、单独核算、单独的管理办法。

(三)支出控制规范:

1)必须核实支出计划是否由法定批准人批准;

2)必须核实是否收到有关商品和劳务的相关单据证明;

3)在支付前需确认是否存在有效地支出义务;

4)在最终支付后,需对所有相关支出进行检查和复审,对不规范处予以汇报

八、核算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支出的报销控制如下:

1、对发给个人的工资等,应根据是有人数和实发金额,取得本人签收的凭证后列报支出。

2、购入办公用品可直接列报支出

3、社会保障费、职工福利费等,按照规定标准和实有人数每月计提,直接列报支出。

4、固定资产修购基金按核定的比例提取,直接列报支出。

5、购入固定资产,经验收后列报支出。

第七章、全面预算控制(九项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的过程短,时间紧张,预算编制质量低

(二)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不足

(三)预算项目不细,编制粗超,随意性大

(四)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脱节,预算编制不全面

(五)编制方法不科学

(六)预算管理缺乏有效地监督机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面临的风险

1、预算编制不完整,可能导致单位盲目

2、预算执行不力,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无法实现生产经营目标

(二)应对措施

1、职责分工,机构设置合理

2、对预算编制方法,审批程序、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考核等应有明确的目标

三、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岗位设置要求

(一)不相容岗位设置

1、预算编制与预算审批

2、预算审批与执行

3、预算执行与考核

(二)全面预算体制的建立

1、预算管理部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协调、考核、监督

2、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的预算执行结果负责

3、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四、预算编制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统筹安排:首先保证人员经费的刚性支出、保证业务正常运转的经常性支出、然后视财力情况和项目情况安排其他支出

(二)依法理财

(三)稳妥性:预算的编制要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四)收支平衡

(五)细化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

(六)真实准确

(七)科学性:安排支出的方向要科学(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编制程序科学、编制方法科学、预算的核定要科学。

五、编制预算方法

(一)收入预算的编制要符合国家政策

(二)支出预算的编制要量入为出,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六、预算编制程序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基本步骤:

1、下达目标

2、编制上报

3、审议平衡

4、审核批准

5、下达执行

七、预算执行的要求

在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时要充分考虑各责任中心的责权利的关系,主要:

1、权责明确、权责相当

2、责任可控

3、有效激励

八、预算执行控制的实施

1、行政事业单位对重大预算项目内容,密切跟踪器实施进度

2、加强对货币收支业务的控制,调节资金收付平衡

3、对采购与付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存货等实行严格预算

4、健全凭证激记录,完善预算制度

九、预算调整控制

(一)预算调整程序

1、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2、预算调整的申请

3、预算调整的审查

(二)预算调整方案的要求

1、符合实际情况

2、重点在执行中出现的重要的或非正常的关键性差异方面

3、调整方案客观、合理

(三)预算调整控制的实施

1、组织机构健全

2、实行预算调整报告制度

(四)预算分析与考核控制

一)预算分析的方法和内容

预算分析是预算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环节。

行政事业单位执行预算分析主要包括:

1、预算执行情况。(考虑支出的各种因素,分析原因,比较)

2、制度建设情况(各部门的预算编制、执行、程序化建设等)

3、资金使用情况(资金的申请、批复、使用范围等)

二)预算分析和考核的重点

预算分析的重点是差异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

1、实施控制与结果考核相结合

2、建立预算分析制度、审计制度等,确保预算分析科学、及时和预算考核严格、有据

3、建立预算分析制度

4、收集各方信息资料,从定量与定性两个层面分析

三)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制度: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1、定期组织考核

2、考核按程序进行

3、以行政事业单位正式下达的预算方案为准

第八章、人力资源控制

人力资源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被视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土地本身并不是使人贫困的主要因素,而人的能力和素质确实是决定贫富的关键”

一、人力资源控制面临的风险

1、资源缺乏、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需求计划不合理、岗位责任安排不合理)

2、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优胜劣汰机制不完善。导致关键人才流失和经营效率低下。

二、应对人力资源控制风险的防范措施

1、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规范,需求计划科学合理

2、聘请及离职程序规范,提高员工素质,专业胜任能力

3、考核制度科学合理

4、薪酬制度应当保持和吸引优秀人才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活动领域:工作分析与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招募与甄选、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与薪酬、奖金和福利

(一)工作分析与设计(搜集相关信息,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

(二)人力资源的规划(先导性和战略性)

(三)招募与甄选(通过竞争,找到最合适的员工)

(四)培训与开发(提高员工生产效率,培养稀缺性人才)

(五)绩效考核(也叫业绩考核)

(六)薪酬、奖金和福利(调懂积极性,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

四、工作分析的原则、流程和产出

(一)工作分析的原则:

1、目的原则(明确分析目的,不同目的决定不同侧重点,

目的是为了明确工作职责,还是选聘人才?或者是确定工资?)

2、职位原则(分析职位本身的内容、性质、关系)

3、参与原则(由人力部门主持,但其他部门要参与)

4、经济原则

5、系统原则

6、动态原则

(二)工作分析流程(准备阶段-收集信息-分析阶段-描述阶段-运用阶段-反馈调整)

1、准备阶段:获得管理层的核准;
取得员工认同

2、收集信息阶段:

1)信息来源:员工、主管、顾客、分析专家

2)选择收集方法和系统:真实、完整

3)确定收集信息的原则

4)确定内容:工作活动的信息;
人的行为信息;
工作背景;
对工作人员的要求

3、分析阶段(信息的收集、分析、综合)

1)工作名称分析

2)工作规范分析(工作任务、工作责任、工作关系、工作强度)

3)工作环境分析(物理环境、安全环境、社会环境)

4)从事工作条件(知识、经验、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

4、描述阶段

5、运用阶段(培训运用工作分析结果的人员;
根据工作分析的结果制定各种具体文件)

6、反馈调整

(三)工作分析产出:主要体现为职位说明书

1、工作说明书:对岗位工作职责的说明。

2、工作规范(对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的说明)

3、职位说明书:内容比如职位的基本信息、设置目的、工作职责、衡量指标、工作条件、资格标准等

五、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程序和调节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长期、中期、短期)

1、岗位职位规划(组织的结构设计、职位设置)

2、人员配置规划(人力分配规划、晋升规划)

3、人员补充规划(职务空缺

4、教务培训

5、薪酬激励

6、职业生涯规划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

1、力资源规划的分析阶段

1)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2)现有人力资源状况的分析

2、人力资源规划的制度阶段

1)预测人力资源需求

2)预测人力资源供给

3)制度供求平衡政策

4)制定各项规划

3、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估阶段

(三)人力资源的调节

1、人力资源供求平衡

2、人力资源供不应求:人员短缺时可有下面三种方式招聘:

1)外部招聘

2)内部选拔

3)委托第三方招聘

3、人力资源供大于求:

1)重新安置

2)裁员和降低劳动成本

六、招募流程与人员甄选

(一)公务员录用:发布招考公告;
对报考人员资格审查;
对合格的考试;
对考试合格的进行政治思想、工作能力的考核;
报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人事部门审批

(二)非公务员录用

1、招募流程

2、人员甄选方法

1)简历筛选

2)测试甄选:能力测试;
人格、个性和兴趣测试;
成就测试

3、面试甄选

七、人力资源的规划与实施关键内部控制

1、建立岗位说明制度,明确各方职责

2、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分工情况

3、建立人力资源政策放映渠道

4、对薄弱环节实行岗位轮换

5、也可根据岗位需求设置

6、人才储备

7、根据人力资源需求计划招聘人才

8、关注招聘对象的职业道德

9、选聘对象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意识

八、培训的内容和种类

(一)培训的内容:职业技能、职业品质和测重性

(二)培训的种类: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离岗培训

九、绩效考核的流程和方法

(一)绩效考核的流程

1、确定工作要项

2、确定绩效标准

3、绩效辅导

4、考核实施

5、绩效反馈

6、结果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中应用;
制定绩效改进计划;
绩效计划修订)

(二)绩效考核的方法:图表评定法、交替排序法、配比比较法、强制分布法、关键事件法、行为锚定、行为观察评定、组织行为修正法、评价中心法

一十、薪酬、奖金、福利

(一)薪酬模式

1、职位工资制

2、技能工资制

3、绩效工资制

4、计时工资制

5、机件工资制

(二)整体薪酬激励计划:两种方式:以节约成本为基础;
以分享利润为基础

1、斯坎伦计划(成本降低方面的激励措施)

2、拉克计划(在一定水平上激励,但不超过一定幅度)

3、收益分享计划

4、利润分享计划

十一、人力资源激励、约束与退出机制

(一)建立人力资源激励、约束与退出机制

(二)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三)激励机制的控制

(四)人员退出机制的控制

第九章、内部审计

一、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内部审计的意义

(一)推行内部控制审计是行政事业单位改善内部控制环境的前提和基础

(二)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

(三)加强交流沟通,促进信息对称

(四)改善内部控制,加强内部监督制约的有效手段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实施内部审计的认识存有偏差

(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到位

(三)内部审计的领导层次不清,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受限

(四)工作定位不确定,目标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五)内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内审的要求

(六)工作内容单一, 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七)制度不完善,导致审计意见、建议难以执行

(八)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应关注的风险

1、机构不健全,组织架构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

2、未经适当授权,可能因得不到有效支持而导致失败

3、人员不具备应由的知识,可能因效率底下而增加审计成本

4、不遵守职业道德,导致道德风险

5、审计报告信息部准确,导致决策失误

6、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风险失控

四、内部审计控制的要点

(一)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

(二)制定内部审计手册,规范内部审计程序

五、建立健全有效地质量控制制度

(一)内部审计督导

(二)内部自我质量控制

(三)外部评价

六、人内部审计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1、熟悉有关法律、法、单位的战略计划、预算及业务流程

2、掌握相关知识

3、具有与所执行审计业务向匹配的经验

4、具有调查研究、综合分析、职业判断和文字表达能力

5、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沟通

七、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保持审计师个人客观性应遵循的要求

1、分派任务时避免利益冲突和偏见

2、实行轮换制

3、内部审计师不承担经营责任

4、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设置和操作,但可审查

5、在报告审计结果时要考虑损害客观性的各种情况

(二)对审计师个人独立性和客观性造成损害的情形

1、内部审计主管评价自己负责的工作

2、在离职原岗位不到一年,就去评价自己原来负责的工作,就是对独立和客观性的损害

3、内部审计主管委派的工作存在利益冲突和偏见

4、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使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损害

1)章程的限制

2)项目计划的限制

3)审计程序的限制

4)人员配置和财务预算的限制

八、内部审计的报告形式

(一)内部的报告形式(书面,口头介绍,电视电话会议,音像制品,计算机多媒体显示和及上述形式为一体的信息中心)

(二)内部报告的格式:文本格式,图表格式,数字和综合格式

(三)内部报告的种类:

1、定期报告,定期报告的频数设计应与所需反映的信息相关。

2、非定期报告,用在临时项目的信息传递上

内部报告传递一般所需的信息:

1、完成计划情况的报告

2、调查分析报告

九、内部审计报告的使用(了解)

内部报告的使用对象,也就是内部报告将递交的部门及相关人员。

一般来说,单位发生下面几种情况时,必须修正内部报告制度:

1、单位服务活动发生变化;

2、单位管理政策变化

3、内部机构变化

4、反馈意见表明内部报告制度中存在较大缺陷

同时,应注意的问题:

1、进行内部控制的一种办法,可用于内部会计控制上,也可用于内部管理控制上

2、内部报告制度的设计,并非一定要以一个单行文本的方式出现,它可以并存在其他的管理文件中

3、制度的设计者可以是财务人员,也可以是非财务人员

4、内部报告面向单位内部的所有人员

第五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一、单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在资金支付管理环节,对报销或借款业务进行授权审批的是( )。

A.部门经办人
B.部门负责人
C.出纳
D.审批岗或授权会计

   

 A    

 B    

 C    

 D    

答案解析:参看资金支付环节的业务流程。

2.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 )等控制措施。

A.相互监督
B.业务抽查
C.专项审计
D.风险评估

   

 A    

 B    

 C    

 D    

答案解析:《规范》 第十五条。

3.( )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起点和依据,是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

A.预算
B.归口管理
C.收支管理
D.政府采购

   

 A    

 B    

 C    

 D    

答案解析:《规范》第十二条。

4.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中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包括( )。

A.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B. 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C. 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D. 不发生贪污腐败行为

   

 A    

 B    

 C    

 D    

答案解析:前三个选项是整体框架涉及到的内部控制的目标。

5.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票据管理不包括( )环节。

A.申领
B.启用
C.核销
D.复制

   

 A    

 B    

 C    

 D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

6.在采购相关单位中,业务部门主要负责( )。

A.本单位采购预算编制的基础申报
B.负责本单位采购预算编制,依据预算批复及实际工作需要,制定采购计划,对政府采购中心下达的采购文件进行确认
C.归口审核各单位上报的采购需求
D.对采购业务进行审核和批准

   

 A    

 B    

 C    

 D    

答案解析:采购业务控制职责分工。

7.合同订立环节不包括( )。

A.合同策划
B.合同调查
C.合同登记
D.合同审批

   

 A    

 B    

 C    

 D    

答案解析:合同订立环节包括合同策划、合同调查、合同谈判、合同文本拟定、合同审批、合同签署等环节,合同履行环节涉及合同履行、合同补充和变更、合同解除和终止、合同结算、合同纠纷处理等环节,此外还有合同履行后续环节,包括合同登记、合同归档管理等环节。

8.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制定依据的法律法规有( )。

A.《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D.《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A    

 B    

 C    

 D    

答案解析:依据参考《规范》第一条其他几部法律法规针对的是营利组织,而非行政事业单位。

9.单位领导是预算的( )。

A.决策机构
B.编制机构
C.执行机构
D.监督机构

   

 A    

 B    

 C    

 D    

答案解析:单位领导是预算的决策机构,财务部门是预算的编制机构,业务部门是预算的执行机构。

10.下列不属于政府采购内部管理制度的是( )。

A. 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管理
B.政府采购活动管理
C.验收管理
D.定期清查

   

 A    

 B    

 C    

 D    

答案解析:定期清查属于资产管理制度,而非采购管理方面的制度。

11.强调保证资产的安全和有效,就是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以( )为中心的资产管理。

A.预算
B.决算
C.采购
D.定期清查

   

 A    

 B    

 C    

 D    

答案解析:资产管理都以预算为中心。

12.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加强( )工作。

A.决算分析
B.决算归档
C.预算分析
D.绩效评价

   

 A    

 B    

 C    

 D    

答案解析:《规范》第二十三条。

13.建立( )制度,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应当追究相应的责任。

A.业绩评价
B.薪酬激励
C.责任追究
D.风险预警

   

 A    

 B    

 C    

 D    

答案解析:《规范》第四十五条。

14.( )审议批准政府预算草案后,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预算。

A.国务院
B.人民代表大会
C.最高人民法院
D.全国政协

   

 A    

 B    

 C    

 D    

答案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政府预算草案后,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预算。

15.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一般由( )决定。

A.党委书记
B.纪委书记
C.单位领导班子
D.主要领导

   

 A    

 B    

 C    

 D    

答案解析:决策机制的内容。

二、多项选择题(本类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选择正确选项。)

1.财产保护控制的主要措施有( )。

A.接触控制
B.定期盘点
C.财产增减变动的记录及建档
D.财产保险
E.明确财产管理流程

   

 A    

 B    

 C    

 D    

 E    

答案解析:《规范》第十二条(五)。

2.合同一般分为( )。

A.民事合同
B.经济合同
C.劳动合同
D.行政合同
E.调解合同

   

 A    

 B    

 C    

 D    

 E    

答案解析:合同的种类。

3.属于政府采购业务中不相容岗位的有( )。

A.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
B.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
C.合同签订与验收 
D.验收与保管E.投诉受理与答复

   

 A    

 B    

 C    

 D    

 E    

答案解析:《规范》第三十三条。

4.行政事业单位货币资金风险主要包括( )。

A.安全风险
B.短缺风险
C.使用效率风险
D.投资风险
E.法律风险

   

 A    

 B    

 C    

 D    

 E    

5.《规范》确立了单位内部控制( )的三层次监督机制,以确保《规范》的实施。

A.自我评价
B.内部监督
C.外部监督
D.事后监督

   

 A    

 B    

 C    

 D    

 E    

6.事业单位的支出包括( )。

A.事业支出
B.经营支出
C.对附属单位的补助支出
D.上缴上级支出
E.项目支出

   

 A    

 B    

 C    

 D    

 E    

答案解析:《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中有关支出的界定。

7.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应当制定( )等内部管理制度。

A.财务管理办法
B.经费支出标准
C.差旅费报销办法
D.会议费报销管理办法
E.采购管理办法

   

 A    

 B    

 C    

 D    

 E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般应当制定财务管理办法、经费支出标准、差旅费报销办法、会议费报销管理办法、库存现金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实施办法等内部管理制度。

8.收入业务主要风险点包括( )。

A.收入业务相关岗位设置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清
B.各项收入未按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
C.未由财务部门统一办理收入业务
D.违反“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
E.执收部门和财务部门沟通不力,领导和财务对应收项目不清楚

   

 A    

 B    

 C    

 D    

 E    

答案解析:收入业务的主要风险。

9.预算按照性质和单位管理范围分类,可以分为( )。

A.采购预算
B.收支业务预算
C.建设项目预算
D.单位内部预算
E.财政预算

   

 A    

 B    

 C    

 D    

 E    

答案解析:预算按照性质和单位管理范围分类,可以分为财政预算和单位内部预算。

10.属于支出业务中不相容岗位的有( )。

A.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
B.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
C.收款与会计核算
D.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
E.业务经办与档案管理

   

 A    

 B    

 C    

 D    

 E    

答案解析:《规范》第二十九条。

三、判断题(本类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判断每小题的表述是否正确,认为表述正确的请选择“对”,认为表述错误的,请选择“错”。)

1.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在财务部门内部进行,只跟出纳这个岗位有关。( )

   

 对    

 错    

答案解析: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主要在财务部门内部进行,涉及出纳、会计、稽核、财务部门负责人、分管财务单位领导等岗位。

2.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

   

 对    

 错    

答案解析:《规范》第六条。

3.采购部门可以负责采购与验收两项内容。( )

   

 对    

 错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指定独立于采购部门的部门或专人对所购物品的品种、规格、数量、质量和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验收,并出具验收证明。

4.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风险评估应该至少每月一次。( )

   

 对    

 错    

答案解析:风险评估应该至少每年一次。

5.批准某项业务的人员不可以执行该项业务,但是却可以作为记录人员对该业务进行记录。( )

   

 对    

 错    

答案解析:规范第十二条,业务授权(决策)与执行职务相分离;
业务执行与记录职务相分离。

6.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应该由出纳定期盘点库存现金。( )

   

 对    

 错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加强货币资金的核查控制。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

7.预算编制的责任是在预算编制部门,因此预算编制无需其他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参与。( )

   

 对    

 错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按照规定进行项目评审,确保预算编制部门及时取得和有效运用与预算编制相关的信息。

8.政府采购方式中公开招标采购、邀请招标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询价采购等方式可以平行选择,全看单位的意愿。( )

   

 对    

 错    

答案解析:五种方式使用中有优选选择次序,一般首选公开招标,然后是邀请招标,以上两种方式都不适合时,再考虑竞争性谈判、询价采购和单一来源采购。

9.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有效防范舞弊和贪污腐败行为的发生。( )

   

 对    

 错    

10.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 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 )

   

 对    

 错    

答案解析:《规范》第四十七条。

11.信息技术的采用必将彻底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

   

 对    

 错    

答案解析:只能减少或消除,不能全部消除。

12.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 )

   

 对    

 错    

13.内部监督是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自下而上的单向检查。( )

   

 对    

 错    

答案解析:自上而下的监督。

14.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适当权限的领导按个人权限大小决定。( )

   

 对    

 错    

答案解析:单位对外投资,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15.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机制。( )

   

 对    

 错    

答案解析: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机制。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推荐访问:内部控制 汇报 行政事业单位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情况总结汇报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