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9篇

时间:2023-08-26 12:35:06 浏览量: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中国航天史500字作文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9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9篇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篇1

中国航天史500字作文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篇2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在2030年,世界上的人们已经有上千亿人,所以现在的世界也只有弱者死亡的地步,有一些国家为了占领别的国家便研制出了新的秘密武器。我看了非常伤心,我觉定修改一下现在的生活,我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实验,便从一些植物中取出基因,将它们植入从月球带回的泥土中,让他们发芽成长,我又把他们放入月球上,几十年过去了,月球上就有了原始森林,终于在2070年的时候,月球上已经可以住人了,我把一些机器发送到月球上,,让他们造房,

小学生作文大全

可是我想要是以后地球上的人们又增加了,还不是要打仗吗,我又在地球上搞实验,我把一些离我们近的星球,把他们的泥土带回,也像月球一样。把人们送到星球上。就这样人们过着,快乐的生活。

五年级:邵琦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篇3

我爱你中国作文500字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每当唱起这首歌的时候,激动和骄傲充满了我爱国的心,我为我是一名中国学生而感到庆幸,我为我有一颗中国心而感到自豪。黑头发黑眼睛是我们统一的标志;******和长城系着每一个海外华人的心。我们身体里的血液都是龙的"血液,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1949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城楼上庄重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祖国锦绣山川的瞩目下;在祖国清澈河流的瞩目下;在人民的瞩目下;在世界的瞩目下,五星红旗在******城楼前冉冉的升起了。我们这个经受了多少磨难的国家,有着多少英雄儿女的民族终于站起来了!多少激动的泪,多少兴奋的泪,多少骄傲的泪,多少悲伤的泪,从每一个饱经风霜的脸庞流下。

改革开放的脚步伴随我们迎来了新世纪,从土路到柏油路再到水泥大马路,从草房到平房再到高楼大厦,改革的变化我们看得见!大家的生活象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震动了整个中国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国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天灾,全世界为中国欢呼,祖国人民的凝聚力得到了升华。这一年还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灾难:雪灾、飓风。发生了许多感人故事,让我的心灵一次又一次地震撼。20,我们同样兴奋过,“同一个梦想,同一个世界”我们成功举办奥运会,成功举办残运会,让世界看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风采。

祖国妈妈迎来了60大寿全国上下张灯结彩,10月1日国庆节******广场上盛大的阅兵仪式,让我们感到热血沸腾,为我们的英雄子弟兵们呐喊加油!在观看阅兵式的时候,我的心随着仪仗队整齐的脚步而跳动,激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看着祖国研法发的新式武器徐徐开过,不禁为我们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而赞叹。

我在心里大声呐喊“我爱你,中国”。再一次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再一次告诉全世界中国有着不可战胜的力量。

走在路上,看者祖国身披华彩,仰望街道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敬仰之心油然而生,今天她是那么的鲜艳,五颗星发出黄灿灿的光芒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篇4

中国航天史是从1956年二月开始的,当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航空工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创业的开始。

里程碑之一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东方红”一号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里程碑之二

1987年8月,中国返回式卫星为法国搭载试验装置。这是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首次尝试。

里程碑之三

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10月12日,神舟六号搭载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升空。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搭载翟志刚,景海鹏,刘伯明三名航天员升空。

里程碑之四

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成功发射。

里程碑之五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嫦娥二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目的主要是实现下一步的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了高精度成像。

9月15日22时04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F T2运载火箭成功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送入太空。随着天宫二号的发射成功标志,也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三步走”的第二步二阶段,意义重大。

每一次的航天里程碑,都见证了中国不断发展壮大与崛起,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深深的感觉到自豪与骄傲。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篇5

中国变了作文500字

在21世纪这个高科技飞速发展﹑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时代里,世间万物都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交通工具变了﹑学校变了﹑工厂变了﹑人们住的房屋变了﹑就连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那个时候,人们根本就没有保护环境和绿化环境的意识,而到了我们这个时候却截然不同。每当春天刚到来或到清明节的时候,大人们和老人们都会拿上铁锹﹑水桶到小区旁﹑自己的工厂旁﹑公路两旁﹑小河旁都栽上树,种上花花草草。没多久,到处就都会是红花绿草的了。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学校里的:金色的迎春花﹑淡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就连沉睡了一个冬天的柳树也发出了嫩芽,使我们的学校变得五彩缤纷﹑美丽多彩。一阵大风过后,一张废纸刚从半空中落了下来,就被一个学前班小同学捡起来扔进了垃圾箱。早晨,一个老爷爷把一口痰吐在了路上,一个小学生立马跑过去意味深长的对那位老爷爷说:“老爷爷,不可以随地吐痰,那样会污染环境的,要不然下一次您就往垃圾桶里吐吧!”学校里还有“小草青青,脚下留情。”﹑“花儿欣赏人的尊贵,人欣赏花儿的美丽。”之类的标语。

公园里的一个菊花园是几位老奶奶一起种的,每当到了秋天,一朵朵香气扑鼻的菊花便争先恐后的开放了,真不愧是寒风之魂呀!捡起一片垃圾,净化一片空间,美化一颗心灵。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篇6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古代,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又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郎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又称“团圆节”。

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正好相逢,我姑姑和姑父也从北京回来了,我们全家人聚在一起,正好应对了中秋团圆之意。爷爷和爸爸做了一大桌子好菜,真是色香味俱全,还有美味香甜的各式月饼好吃极了。我们一家人边吃边谈,欢声笑语,尽享天伦之乐。吃完晚饭,我跑到院子里抬头赏月。

只见月亮高高地挂在天空中,宛如一个圆润亮泽的白宝石在黑夜里站岗,圆圆的,亮亮的,非常美。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般。我好想有一双翅膀,飞到月亮上去,在空中遨游,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夜景,观察大大的月亮,那该多好啊!

我珍惜去年的中秋,喜欢今年的中秋,渴望明年的中秋。不知明年的中秋又将带给我们家怎样的欢笑呢!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篇7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人民,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每当我听到这首歌,心里就会热血澎湃,肃然起敬,为什么呢?因为我现在过着的幸福生活,都是伟人们前赴后继用鲜血用汗水换来的,所以我爱你中国!

今天我看了《辉煌与梦想》这本书,我心里受到了震撼,又充满了感恩,共产党把我们从旧社会的水生火热中救出来。旧社会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受压迫,更没有书读。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了新中国,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从高高的旗杆上徐徐升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和聪明的人民无私奉献,积极进取,使得祖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已经生机盎然屹立于世界,就像我现在居住的重庆,它有轻轨、汽车、高铁、飞机、火车……交通便利、科技发达、空气清新、林木葱郁、环境优美,我们的学校崭新宽阔,我们的教室宽大明亮……

这一切都归功于共产党,归功于我的祖国,所以我要从现在做起,树立远大志向,热爱生活,点燃心中的梦想,热爱祖国。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听党的话,跟党走,人人争做实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而奋斗!我爱你中国!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篇8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航天梦想的天宫一号成功发射。至此,中国航天 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太空空间站的时代呼之欲出。

当今天的中国人自豪地宣称:‘‘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我们 不能忘记,当年的航天人克服了怎样的重重困难,从一无所有到无 所不有,创造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对于这一段令所有中国人无法忘怀的历史,我们高二6班的张 戴炜·王怡轩·曹洋·韩思成·赵卓然·梁枫·侯金圻和夏铭乾组成 了课题研究小组,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本课题共分为----历史回 顾·重要人物及贡献·中国航天现状及重要组成·中外对比·当前 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5个板块,以下就是我们的研究结果。

·历史回顾·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 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从此,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航 天发展史拉开了帷幕,包括钱学森·王礼恒·邓稼先等人在内的一 大批科学家前仆后继地投入到航天事业的发展中…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 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 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 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 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 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 “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 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 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 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 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 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 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 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 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嫦娥二号卫星是嫦娥一号的姐妹星,它于2010年10月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获得了圆满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它是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飞船。使中国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天宫一号(英文名称: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神舟八号无人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

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重要人物及贡献·

钱学森: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近似”方程。

王礼恒: 他长期从事导弹动力研究和航天工程管理。领导和组织完成了多项重大航天工程的立项与实施,积极推进航天工程管理创新,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所以邓稼先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庄逢甘:空气动力学家,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它组织领导了我国主要的空气动力学实验基地建设,建成了从低速到高超音速的成套设备,并组建了一支空气动力研究的骨干队伍。他是这一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为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梁思礼:我国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导弹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是

中国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ad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崔国良:对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使我国成为拥有当今最先进推进剂的国家之一。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中国航天现状及重要组成·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 5

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中外对比·

一是航天器的质量,四十年前美苏的水平是百吨级,美国「土星 五型」火箭能把一百三十九吨载荷送上地球卫星低轨道;苏俄「能源 号」为一百零五吨,欧盟的「阿丽亚娜五号」火箭的投送能力是几十 吨级;中国的「长征2f」火箭能投送的「神六」太空舱约八吨重,正在研制的大推力火箭可达二十五吨水平。可见中国火箭的燃料、发 动机及整体水准还须努力除了硬件还有软件差距更大。不管有人无人 航天器,都要同地面指挥站保持讯息传递。嫦娥工程的测控范围达四 十万公里,而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合作的「探测二号」tc2跟踪距离 不过十万公里。美国在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至今已 飞离地球一百五十亿公里,等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一百倍,即使是无 线电波的速度,「旅行者一号」发回的讯号也要经过十三、四个钟头才 能传回地球。依靠航天器上只有几瓦功率的定向发射,电子讯号微弱 到一般电子手表电池的二百亿分之一,美国人对此仍然能够接收并分 析数据,这还是三十年前的科技水平。

此外,天体物理和天体轨道计算的理论及控制水平也是航天应 用的重要因素。「嫦娥一号」飞向三十八万公里外直径三千多公里的 月球,同美国2005年用「深度撞击器」击中一亿三千万公里外的六

公里大小的「坦普尔一号彗星」,二者之间的难度差了四个数量级。这正是中国政府求真务实的体现,也是要解放军「慎战」的原因之一。

·当前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

专家认为,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发 展,我国载人航天将沿着空间实验室、空间站、载人登月和火星探测 的方向发展,并将遇到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这为航天医 学工程学的研究与发展带来了新任务和新挑战。

面对我国繁重的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如何使人才快速成长是必 须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面对后续任 务的艰巨性、挑战性,以及基础、技术储备的不足,应拓宽渠道、扩大资源投入,加强航天特因环境对人生理、心理和工作能力的影 响及其防护问题,长期飞行或居留中的医学维护与健康保障问题等 重要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推进航天医学工程学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在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目标是:1.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2.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3.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4.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5.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6.实现航天 7

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7.实现绕月探测;8.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我国在未来航天事业的主要任务是:

1.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2.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3.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4.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

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

5.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发展卫星导航、定位与授时的自主应用技术和产品,建立规范的、与卫星导航定位相关的位置服务支撑系统、大众化应用系列终端,扩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6.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7.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

8.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

9.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10.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主要进行月球科学探测和月球资源的探测研究;开展月球探测工程的后期工作。

11.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

12.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十二五时期,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和技术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其最大的特点是大,大是火箭发动机能力、推力、生产工艺、发射场能力等等的综合体现。同时,中国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坚持“无毒,低成本,高可靠,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原则。同时,中国也在开展太空碎片回收工作,竭尽全力保持太空环境稳定。这将有助于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强国。

以上就是我们本次研究的全部内容。在本次研究中,我们查阅了 大量的资料,从科技馆等地观看了大量的模型展览,并听取了专业人 员详细的介绍,比较系统地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作为一 名华夏子孙,我们为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并相信在当代航 天人和未来新生代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航天事业定会走向越来越好 的明天。而中国航天人不怕困难,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追求完美的 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并运用到我们生活学习中各个方面,用航天人 的精神开拓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

2012年2月4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篇9

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关键字:航天事业 党 国家

摘要:可以说,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正处于历史上任务最多、发展最快、竞争更趋激烈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形势和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正在把航天科技集团引向新一轮全球航天竞争的制高点争夺战中。

“共和国战略安全的基石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我们这里。”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6月9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中国要在世界上成为有影响的强国,航天发展是战略性的支持基础之一,所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一直把航天作为一个战略性的高科技产业来发展。”

回顾半个世纪来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尤其是航天科技集团成立十年来所取得的骄人成绩,他由衷地感叹,正是在强大的国家意志推动下,起步晚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中国航天事业,在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服务中不断抓住了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马兴瑞介绍说,53年来,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集团公司研制的一大批具有较强实战能力、突防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的型号武器已经装备部队,极大地增强了我军保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为提升我国的国防实力、奠定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公司成立以来的10年,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树立了航天发展史上两座新的里程碑,进一步提升了我国作为航天大国的国际地位,为成为航天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以2008年世界航天活动频率来看,全球共进行了69次航天发射,其中俄罗斯31次、美国16次,我国11次,共发射各类航天器102颗,其中美国26颗、俄罗斯21颗,我国14颗,无论是发射次数还是发射的航天器数量,我国都位居世界第三,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航天大国的行列。

但马兴瑞清醒地告诉本刊记者,从航天事业而言,中国航天目前面临的现实挑战是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变;对于作为中国航天事业主导力量——航天科技集团而言,面对的是“国际一流的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了明晰发展道路,集团公司在去年作出了战略升级和主业调整,即将之前的“导弹武器系统、宇航技术与产品、航天民用产品”三大业务,转向“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的四大主业。

从历史中寻找航天事业成功的“基因密码”,并将由其升华出的“航天精神”继承到未来更激烈的国家安全、航天技术和市场竞争中,最终并肩于全球航天强国间,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人”的历史新使命。

几代领导英明决策

本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共和国航天事业奠基者们,还是现在以马兴瑞为首的新一辈的航天领军人,无不把中国航天半个世纪来的骄人成就,首先归功于历代领导人在航天科技上作出的一系列重大规划和决策。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从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考虑,毅然作出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决策。1956年10月8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诞生,拉开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序幕。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届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伟大号召,成立了专门研究人造卫星的581组。“两弹一星(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重大决策迈出了航天事业创建的第一步。

事后多年,邓小平评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中国嫦娥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对此深有感触,“„两弹一星‟促进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培育了一支队伍,并且形成了一套系统工程的管理方法,积累了实施大工程的实践经验,是建国后首次通过重大工程带动国家科技进步,至今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意义深远,值得我们永远记忆和传承。”

20世纪60年代中期,党中央又作出“八年四弹”的决策,使我国导弹火箭研制生产能力上了几个台阶,解决了我国战略导弹的有无问题,打破了核大国的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了以潜射固体火箭、静止轨道卫星和远程运载火箭为内容的“三抓”任务的重大决策,促使我国的战略核导弹和航天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三星一箭”重大决策,为航天科技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本世纪初,中央又实施了绕月探测工程重大决策,中国航天开始了深空探测的征程。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说,发展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增强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而作出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决策。”马兴瑞感慨地告诉本刊记者,“回顾航天近53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发展航天事业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从我国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方面作出的重大决策。”

正是“群星灿烂”时

“正是由于中央决策者持续不断、坚定不移地支持,激发了航天人的奋斗精神,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采访中,马兴瑞为《瞭望》新闻周刊描述了当前中国航天技术“群星璀璨”的辉煌图卷。

中国是第五个自行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第三个独立研制发射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第五个独立研制发射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也是第五个进行探月飞行的国家。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具备进入低、中、高等多种轨道的能力,低地球轨道运载能力可达9.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可达5.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达6.1吨,入轨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09年4月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117次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4%。1996年10月以来连续75次发射成功。

现在,航天科技集团拥有研制各类轨道、各类用途卫星的能力。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中国卫星的技术水平、应用水平以及长寿命、高可靠性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并成功发射了七艘“神舟”号飞船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

中国航天先后为国内外用户研制、交付各类卫星90余颗。从1990年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为国外和香港用户发射了35颗卫星。截止到2008年底,长征火箭共进行过29次商业发射和6次搭载服务。2009年年初,中国航天为委内瑞拉用户成功在轨交付了委内瑞拉通信卫星。

航天科技集团具有研制多种类型战略、战术导弹等武器装备的技术和能力。研制生产了从近程到远程、洲际,从液体到固体,从陆上到水下,从固定发射到机动发射的完整配套的导弹武器系列。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航天这个高风险的行业,获得如此众多的成就,是在较低投入下取得的。原国家航天局局长刘纪原回忆说,“我国航天事业由于贯彻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方针,注意结合实际、精打细算,以较少的投资、较少的发射次数,掌握了比较先进的航天技术。截至1983年统计,我国专门用于航天技术的投资,仅为美国的5%,日本的4%。”即使是目前国家财力较好的时期,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我国对航天的投入也远远低于其他航天大国。

这些投入对国民经济的回报却是巨大的。“汶川大地震时,当地面网络全部瘫痪时,就是靠卫星通讯取得了可靠联系。”马兴瑞为本刊记者讲了不少类似的故事:2008年珠海航展上,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拉着马兴瑞的手说,“非常感谢航天的同志们,有了气象卫星,我们没有漏报过一个台风,没有错报过一个台风登陆,挽救了千千万万个生命,你们航天人劳苦功高。”在马兴瑞看来,所有这些既值得自豪,也是不断激发航天科技工作者继续探索奋斗的源动力。

三大制胜法宝

《瞭望》新闻周刊在采访中,期望找到中国航天能在全球航天激烈竞争中得以异军突起的“基因密码”。马兴瑞直言,“航天能够一直搞得比较辉煌,有三条根本经验,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二是坚持航天系统工程理念和方法,三是通过重大工程来打造培养领军人物。”

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航天科技工作者对自主创新的坚定“信仰”。

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回忆,1980年5月18日向太平洋发射远程火箭成功后,“聂老总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四个现代化靠买是买不来的!‟他的话是有所指的。我国只有像这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实在在地干才行,绝对不能靠买。作为型号副总设计师,我自始至终参加了这个远程运载火箭全过程研制,对聂老总的这句话,我的体会实在是太深了。”

其实,即使在最初导弹仿制时,航天事业的先辈们就高度重视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导弹总体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梁守槃感慨地说,“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精神,1956年五院的组建就难以起步,1957年苏联也不会改变初衷,向中国提供技术资料。而争取到外援后,如果放弃自力更生的原则,满足于不断仿制,不按科学理论吃透苏联产品的设计精神,一切都要被外国人牵着鼻子走。在自行设计新产品中,如果不考虑先进国家的已有成果,则一切新的设计思想和理论也难以发扬,自主创新也无法落实。”

现在,坚定的自主创新精神已经传承给了新一代的航天领军者们。马兴瑞说,“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快空间技术发展已成大势,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但是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来突破。”在他看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史,是一代一代航天人独立自主、自主创新的历史,“自主创新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不懈动力。”

其次,中国特色的航天系统工程思想。

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够充分控制风险,实现“投资小、成效大”,在马兴瑞看来,关键在于掌握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航天比较注重系统工程的理念和方法,我们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大的系统,需要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系统、地面测控系统等多个分系统的通力合作,我们一直有一个航天大系统工程的模式。这一点,我们比其他的行业在工程理念上要先进。” 刘纪原认为这源于钱学森,“在钱老倡导下,我国航天事业长期应用系统工程进行任务的发展规划、科技管理、大型复杂工程管理,航天型号工程管理等,创立了航天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三位一体的系统管理方法。”

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表彰“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指出,我国成功地研制出“两弹一星”的经验之一是,“广泛运用了系统工程、并行工程和矩阵管理等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

“中国过去没有搞过大规模科技研究,„两弹‟才是大规模的科研,要数千人、上万人协作,组织体系十分庞大。那时候每次搞实验,全国通讯线路的一半要由我们占用。”钱学森谦虚地认为这是周总理领导下创立的,“那时是周总理挂帅,下面聂总具体抓。我想,他们是把组织人民军队和革命战争的那套经验拿来用了,当然很灵,从而创造了一套组织领导„两弹‟的工作方法……这套组织是科学的,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实际,是中国土生土长的。”

其三,创新、创造、创业的人才选拔机制。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聂帅强调必须把培养科技队伍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来考虑,提出要培养我们的年轻一代。”当年30岁出头的刘纪原讲述了自己在12所工作日子里的亲历。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中近程导弹“东风2号”首飞失利,有人失去信心,主张从自行设计退回仿制。

但12所的一些年轻设计师们,坚定自行设计方向,勇敢地提出多项改进方案。12所年轻同志的举动,受到时任五院副院长的钱学森极大重视和支持。最终年轻人经过4个月的攻坚,彻底解决了系统稳定性难题。

当20世纪90年代刘纪原担任了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国家航天局局长后,他同样倾力发现和培养航天科技领军人才、创新人才。正是那个时期,31岁的张庆伟被任命为长征二号f火箭的副总设计师,37岁的马兴瑞从大学直接调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二人最后都相继出任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并由此带动引导了一大批40岁左右的项目和型号的年轻领军人。

“人才的高度就是事业的高度。”马兴瑞告诉本刊记者,目前,集团公司33名两院院士的宝贵资源在军工企业和中央企业中均占首位,“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200余名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的平均年龄只有44岁,45岁以下的占70%;月球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正副主任设计师中1970年以后出生的占65%。”他坚信,“年轻的创新团队是比„嫦娥奔月‟更为振奋人心的宝贵财

争夺未来竞争制高点

在准确把握国际航天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怎样完成航天科技集团“脱胎换骨”般的转型?

马兴瑞分析说,世界不少国家政府已经将航天科技的发展摆在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相继制定了本国的航天发展战略和重大工程,通过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带动国际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新军事变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天地一体化”成为世界各国军事航天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太空经济时代正在到来,航天产业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产业链在不断扩展和延伸。

对于中国航天而言,经过这些年“加速”奔跑后,依然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尽管载人航天工程实现重要进展,但尚未建立空间站;只发射了一颗月球探测器,目前载人登月正在论证之中;还需要发展快速响应、快速发射的运载器;火箭运载能力偏低;相比于国外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我国航天经济规模还偏小,特别是利润相差较大。其中,卫星运营服务业务收入还偏低,国际化经营能力还有待加强。

这种局面下,马兴瑞介绍说,集团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在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造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形成10个左右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公司;国际化业务快速增长;圆满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阶段目标,发射空间实验室,实现月球着陆探测,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第二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建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取得突破。”

马兴瑞告诉本刊记者,“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是中国航天的基石,其他所有的业务都是在这个基石上诞生出来的,在完成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的过程中,中国航天沉淀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我们需要建立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产业,从而把航天技术转化在了国民经济建设和服务百姓生活中,从而造福国家,反哺民众。”

在航天技术应用产业领域,航天科技集团将按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卫星应用设备、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六大领域,形成一批航天技术转化应用成果;在航天服务业领域,组建形成了若干以卫星及地面与运营服务、金融服务、国际化服务、信息与软件服务、航天房地产经营等为主业的大型专业公司,形成了航天服务业的基本格局。

他满怀信心地指出,“可以说,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正处于历史上任务最多、发展最快、竞争更趋激烈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形势和任务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正在把航天科技集团引向新一轮全球航天竞争的制高点争夺战中。”

推荐访问:中国 发展历程 载人航天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视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与展望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时间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感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史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载人航天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