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体育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与矫治.

时间:2022-08-13 08:0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与矫治.,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体育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与矫治.

体育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与矫治.4篇

第一篇: 体育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与矫治.

体育课堂教学评价

一、评课评什么?

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根据目前教学改革的趋势来分析,评课应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1、评教学思想

从教学思想这一角度出发,依据课堂教学活动的实例,评议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包括: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思想,运用现代教育观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等。

2、评教材处理

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技能体系是否把握的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容量是否妥当等。

3、评教法运用

从教师对教学方法处理的角度,评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教法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4、评学法指导

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指导情况进行评议。

5、评教学过程

从教学结构这一环节出发,评议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学环节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科学、教学的整体结构是否严谨,教学节奏是否得当等。

6、评教学效果

从教学内容的完成程度、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能力的形成程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的发展程度等。

2、如何评:

评课应该把握的三个方面

无论体育教学怎样进行改革,无论是平常课还是公开课比武课,评价仍不外乎从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这三个层面进行。

(一)教学设计的评价

教学设计其实就是备课,它是教师“事先”对教学活动的预测和设想,是体育课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应该说教学设计愈充分愈好,教学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虽然现在不提倡进行详细教案的书写,但并不等于教者脑中不认真思考)。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点进行评价:

1、教学目标

目标是每个人做事的内在动因,目标越具体明确,做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越高,效益则越高。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的质量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

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知识、技能、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
具体指知识、技能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感情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
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课标为依据,体现年段、年级、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材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体能基础和认知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生理心理发展变化规律,难度适宜。

其次,从教学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方法手段是否都紧紧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因此,教学目标应做到:

(1)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符合学生的实际;

(2)体现体育健康知识、基本技术、技能的传授,身体、心理健康发展,思想品德、体育能力、方法及情感的培养。

教学目标定得明确,具体,教师还要弄清该次课在完成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处的地位应承担的任务,同时要了解学生在现阶段的身体素质,技术,品德以及教学条件等情况,在全面掌握这些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必须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突出教学重点,由于每节课所完成的目标是有限的,因此课的目标不能过多。要求也不能过高。目标要定的明确,具体,防止抽象笼统。目标还必须挑战性才能激励学生。如果目标太容易,学习一帆风顺,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便不能激励他们学习,只有当目标推动学生比他们自己的愿望再略走得快一些,再高一步时,激励的效果才会最佳。

2、教学内容

从教学内容处理角度,评议教材体系及知识、技能体系是否把握的准确、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内容容量是否妥当等。

(1)教学内容处理恰当

地处理好教学内容是教好一节体育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2)教学的重点、难点突出

  重点和难点的掌握和突破,也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方面。当通过教学,学生掌握了技术的重点,突破了技术的难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基本掌握了这项技术,提高了运动技能。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和教学中应突出重点和难点。

3、教学过程

  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从发生到发展,教学过程无论如何变化称谓,准备—基本—结束这三个阶段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象以前那样明显地呈现出而已。评价教学过程的完整性,主要仍看这三个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地存在。

  准备部分即教者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的思想、精神,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技术(如武术套路教学时,用武术操做准备活动等)和学习经验等等充分动员起来,使学生进入体育课知识、技术的学习准备状态。所以,从准备部分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是否明任务、展目标、提兴趣、激思维,组织的练习是否与教学内容有相关性或迁移性;
从准备部分的效果上,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愿望是否强烈,学习新内容的必要基础和经验以及身体活动能力是否被动员出来。

  基本部分即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教学活动。它是完成当堂体育实践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质阶段。在这个阶段,一看教师理解和处理教材内容的能力(包括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重组能力),以及教师指导学生学练、解决学练问题的具体教学思路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看根据水平目标,所选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的实际相符,所设计的练习方法与手段是否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及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起伏变化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的培养,并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

  结束部分即当堂体育课教学内容进行完之后的收尾工作。它包含了放松、评讲、布置课外作业、收还体育器材等。从这部分我们可以看放松方法手段的运用是否达到了平心情(心理)、调身体(生理)的效果;
是否结合当堂的体育教学实际及需要作出合理的评价,特别是是否达到了巩固体育知识或启迪后续学习的效果;
是否注意到体育运动后卫生习惯的养成。

4、场地器材分布的合理性。

场地器材的设计是上好体育课的物质保证。场地器材分布的合理性,主要看设计者是否充分了解本校或授课校场地大小布局、器材多少,是否做到充分利用;
是否注意了学生对器材布置的设想,并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才能,保证布置合理、方便教学、保证安全、美观卫生。

(二)教学组织的评价

教学组织是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根据现有的条件临堂组织教与学的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主体性是评价教学组织成功的两个要素。

1、教师的教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练活动的发生是由教师有目的地“引起”的,学练活动的定向发展又是由教师“调整和控制”的。教师的教是否能有效地引起、调整和控制学生的学,这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思想的优劣,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教学机智、教学技能的高低。评价教师的教应体现在:教师是否带有饱满而稳定的激情,是否运用了教态激发、内容激发、语言激发、示范激发、媒体激发、反馈激发、目标动机激发、课堂机智激发等教学策略,并有效地作用于学生,引起全体学生尽快进入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练,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有效地驾驭整个教学过程,控制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不是急于让学生“学会”什么,而是重视学法的指导,力求使学生“会学”,将功夫用在“导向与导法”上,从而使课堂教学顺利地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1)教学方法手段

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效性、多样性与改革创新

评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一项重要内容。

体育教学方法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中起着桥梁和中介作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材的性质,结构,学生的认识水平,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体素质情况等方面来组织 。

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是否正确,对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恰当的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如小学低年级可以采用让学生边说动作要领,边练习的方法,例如练习前滚翻时,让学生先说动作要点“瞪地、低头、抱腿起”后在做动作,让学生动脑,动手;
做篮球原地运球时,学生边练习边说:“按、按……”;
做跨越式跳高动作时先说左(右)腿起跳,摆右(左)腿,落地时学生说:“叭嗒”,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即动脑对动作要领点加深理解,又对学生较快的掌握动作起到促进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对于高年级学生老师在备课中可采用程序教学法,根据教材的结构把学生掌握教材的过程,分散在每一个步子中,分散了掌握教材的难点,把学习的教材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按照逻辑系列分成小步子,一步步的呈现给学生,如:手倒立(有人扶持)这一教材的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步子:
1、俯撑地,上直臂顶臂;
2、“推小车“(三种姿势低、中、高) 5、同伴握其小腿推成倒立;
6、袋鼠跳。7、蹬地摆腿练习8、完成有人扶倒立。以上八个教法程序是一步步的呈现给学生进行学习,每个步子之间的坡度是极小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还应注重学法设计,如在学习有人扶持手倒立这一动作过程中,教师在设计中可二至三人结合成“友伴小组”进行学习,相互指导,评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进行自定步调学习,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得到发展密切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有序,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课堂结构严谨,教学步骤清晰,各部分之间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练习密度、练习次数、练习强度、运动生理负荷设计合理,效率高。

注重体育健康知识、锻炼方法的渗透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3)教学技能

体育教学基本技能扎实,口令清晰,示范正确优美,保护、帮助得力;

教态自然,具有创设和谐教学气氛和教学情景的能力,能驾驭教学全过程,处理偶发事件,及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重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

2、学生的学

  体育教学不同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它是在教师严密的组织和指导下的学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是为了学,并通过学而取得教学效果。那么,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表现在哪里呢?笼统地讲,主要表现在学生整体的被“激发状态”,活动频率和活动质量上。具体地说表现在:学生的能动性,即体育课上学生主体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
学生的创造性,即学生在学练过程中能根据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对本课的内容、练习方法进行适当的变化,以适应自身的状况等;
学生的自主性,即学生能利用教学内容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的思维自主地进行学习,学习动机明确,参加锻炼的兴趣高,有愉快的心理体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或小组成员之间体现相互观察、相互启迪诱导、相互纠正评议、相互激励等集体的学习与交流氛围。

(三)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设计、教学组织都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教学效果才是体育课教学的根本。由于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的复杂性,评判教学效果的标准也宜粗不宜细,甚至越细越失之偏差。因此,我们只需从体育教学的主要功能上进行评判。

1、从获得知识的角度看学生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身体锻炼

体育课和其它文化课不同,有许多体育知识、概念,特别技术是需要学生在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体验后才能理解掌握的,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就自然会出现运动负荷,且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但不应去追求。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获得有效的锻炼。但我们要避免传统体育课追求大负荷现象,运动负荷的设计要顺应运动项目的自然效果,符合所教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相应的承受能力。要体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2、从学习方法,技术掌握的角度看是否增长了学生的能力

学生对体育技术动作的学习和掌握过程本身就包涵了能力(如体育运动能力等)的增长,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培养,以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等。所以在评价时应看教师是否根据体育学科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练的能力 ,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3、从寓德于教的角度看学生情意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体育教材内容本身就或多或少地包涵着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凝聚着各种情感、意志、性格等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信念及价值观等,也会很自然地在教学活动中表露出来,连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知识、技术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揉合在一起,影响和作用着学生。一堂好的体育课的德育效果在于有意有机的渗透德育,做到润物细无声。

4、从心理体验的角度看是否娱乐学生的身心

在体育教学的整体设计中应体现出心理素质教育的构思,并在每节课中认真去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产生 “我真棒”“你真棒”“我们真棒”的成功体验。在情感教育方面,要评价教师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乐观的情绪、饱满的学练热情等。当然,体育课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使学生娱乐,但决不能枯燥无味。如果学生的体育学习只是一种艰苦的身体的锻炼而苦无乐趣(无成功后愉快的心理体验),那么,学生就会渐渐丧失对体育课的兴趣,失去不断进取的动机和勇气。所以,评价时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给学生增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是否使学生获得激励和满足,并不断产生新的心理需求或学习动机。让学生在体育课的学练过程中,充分享受到身体和心理的快乐,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尽情的释放。

三、整体评析课的具体操作方法:

不一定一开始就从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逐一分析评价,而要对所听的课,先疏理出个头绪来。

第一步,从整体入手,粗粗地看一看,全课的教学过程是怎样安排的,有几个部分的教学步骤。

第二步,由整体到部分,逐步分析各个教学步骤,要分别疏理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教学特色等内容;

第三步,从部分到整体,将各个教学步骤疏理出的内容汇总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全课的角度逐个分析评价,评课可以从整体上入手,也可以从局部开始评课。

如: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设置的是否明确、恰当,教学目标达成度。

2.教学内容:主辅教材搭配是否合理,教学内容的量和难度,包括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否恰当。

3.教学组织和课的结构: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手段、时间分配和利用、队伍的调动、练习时间的掌握是否合理。

4.教学技巧和授课能力:动作示范、讲解、口令合理运用能力;
表扬和批评的时机把握能力;
发现问题和纠错能力;
处理突发事件和应变能力;
重难点关键的把握能力。

5.师生间的交流和关系:教师是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否富有亲和力,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和谐。

四、一堂理想的常规课的标准

好的体育课要达到的四个教育目的:懂、会、乐、练。
    “懂”就是应该让学生通过体育课懂得锻炼身体的方法,懂得用学到的生理卫生保健知识来保护自己在运动中不受伤害,懂得如何通过体育运动愉悦自己的身心。另外还要让学生懂得规则,包括懂得观赏,看一场比赛不仅看热闹,还要看出门道来。这些都属于懂的范畴
    一堂好的体育课还要看有没有知识点。如果一节体育课光让学生练习身体了,是不行的。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关节,这是什么肌肉,这个练习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早上跑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早晨跑好还是晚上跑好,为什么,等等。
    这样的知识点还有很多。比如长跑后休息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长跑应该注意什么?是在马路上跑好还是在土路上跑好?为什么?老师最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的膝关节的结构和发育知识,在马路上和土路上跑步对人的膝关节的冲击程度,等等。这样的话,学生通过这堂课知道了跑步的好处,知道了跑步的时候如何保护自己的膝关节。这就不仅仅是锻炼身体了,学生还懂得了很多身体保健的知识。
    第二个是“会”。主要是帮助学生学会技能。学生在学校学习体育课程,需要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你不会打篮球,怎么能知道打篮球的乐趣在哪里,怎么懂得通过打篮球锻炼身体、愉悦自己的身心?所以,一定要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学会技能。
    我们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一直都是以让学生学会技能为宗旨的,但做得不太好。一是因为老师教的内容比较杂,教师的教学水平不太高,还有达标的干扰。这导致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上了12年体育课,却没有学会什么。
    达标和身体练习结合不起来,是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实际上这是如何选择教学方法的问题,比如达标测试中有长跑,你就只让学生练习长跑,其实,定向越野里不就有长跑吗?打篮球的时候,你让学生练习快速带球跑或者带球变速跑,也能达到锻炼的目的。这样的练习方式比让学生一遍遍机械地跑有意思得多,学生也会喜欢。
    学生到高中毕业的时候,要学会一到两项比较擅长一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再学那么十几项基本技术就行了。
    第三个是“乐”。体育是从乐趣中来的一种文化,体育教学如果把体育的乐趣去掉了,谁还来学呢?乐趣是什么,乐趣就是竞争,乐趣就是表现。
    学生在运动中挑战自我,与他人友好竞争,赢了我很高兴,输了表明我技不如人,还要继续努力。如果我的成绩比以前提高了,赢了我自己,这也是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体验和乐趣,体育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到。
      最后一个“练”,就是体育课一定要有运动量,一定要让学生锻炼身体,一定要让学生出微汗。脸发红、出微汗是好的体育课的一个标志。
   总之,好的体育课的要素,一是要抓紧任何一个细节对学生进行身体训练,抓紧时间传授知识文化技能等他们需要掌握的东西;
二是一定要把我们的体育教学进行科学化。教学单元该怎么设计,该设置多少课时,教程一步一步是怎么来的,教学步骤要清楚,讲解示范要明确,要让学生看得清楚,想得明白,练得出来,练得好。第三,就是学生上完这节课后,感觉很有收获,很高兴,期待着下节体育课的到来;
第四,一节好的体育课一定要有一个适宜的练习密度和适宜的运动组合。密度太小,基本都不练,都在那里站着,就不是好的体育课。练了半天汗都没出,也不行。反过来,密度太大,学生一直在哪里喘,太累了,接下来的文化课都上不了了,这也不是好的体育课。

第二篇: 体育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与矫治.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王 宇
小阳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男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拳头时常要发挥作用。有一天,学校三名学生会的学生来到教室检查卫生情况,刚走进教室,就听到几个同学不约而同地低声叫着同一个名字——李阳,并且在不断的重复着,接踵而至的是教室里出现了嘈杂的议论声和不自然的笑声.只见小阳瞪大了眼睛,歪着脑袋,双手插着腰大声地呵斥着:“叫什么叫,瞧我好欺负呀!”说着举起拳头就要打周围的同学,被同桌一把拽住,可是,他这点邪火就撒到了同桌身上,一连几拳都打在他的头上,他却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小阳边拍桌子边喊:“吓唬我,我不怕!”。

小阳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分析:小阳自尊心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从客观上分析:家长因小阳自幼体弱多病当发生问题后总是一味的迁就或采取不了了之的态度,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他的坏习惯成自然。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今天的事小阳因何而起呢?下课后有些同学主动找我反映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阳最近一次数学单元考试成绩不理想,为此,他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最近他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说他喜欢外班的某个女生,见到他,个别同学就起哄。原来今天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我想根据同学们反映的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阳任性骄横, 同时存在着青春萌动期的一些心理因素,因为,初中龄段的孩子正处在心理发育时期,学生对于男女生之间的问题处在好奇心理较强的阶段,对此问题并没有正确的,较成熟的概念,当学生中出现了议论男女生之间的事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小阳对此难以承受而大发雷霆,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妥善处理.。

就这件事情召开了班会,题为“愿同学之间多一分爱,多一份情”.会上同学们以这个突发事件为载体,围绕着“爱”这个核心畅谈了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感受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付出爱。还委婉的情调了青春期该怎样交友。在主题班会上,小阳勇敢的剖析了自己的不良行为一再向同学们道歉,请求大家的原谅并表示今后决不再动拳。从这以后,班上不断传诵着爱的故事。小阳也向变了个人似的,变得爱笑了,说话和气了,逐渐的学会了帮助同学,老师也反映小阳脾气变了。

一阵风雨过后,彩虹总会出现。小阳的拳头也引起我们的深思:教育的确是门艺术,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不可鲁莽的草率的去处理,要注重调查研究,分析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主客观原因,尤其不可忽略种种心理因素。在处理的过程中要以爱的教育为主线,从激发爱的情感入手,采取适当的方法这样方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2009-10-22

第三篇: 体育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与矫治.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反思

峨山中学 王国银

素质教育的推行是一种迎合于时代特征的拓展,而研究型的学习与自主学习也正是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来说,人的素质提高就应说是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这种学习包含着终身学习,从体育教学的角度讲,就是终身体育。我们透过自主学习教育,使学生掌握自我学习与锻炼的方法,也就是说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终身体育的基础所在,也是人的素质基础所在。

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并且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让学生成为终身体育者。我们透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自我锻炼的方法与习惯,培养终身体育观和终身健康观,打下终身体育的基础,所以学生就应而且务必掌握自我锻炼与自主学习。现行的体育教育比较注重于课堂中的学习,注重于跟着老师学习,只重视学生在校时间的身体素质提高,同时也由于课堂教学过分的强调规定性、规范化以及过多的强调统一标准,也有些教师过多思考应试问题,忽视了体育方法和体育潜力的培养。我们所进行的自主学习研究是为了很好的解决学生体育方法与体育潜力的提高,此法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证实。体育课的主战场是在室外,期间要进行超多的运动技能的练习,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不同强度的运动练习当中,稍不注意就会有肌肉、韧带的拉伤,甚至骨折的现象发生,所以课堂意外事故是常有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不论老师怎样精心安排、组织,谁也保证不了事故不发生的可能。走路要摔跤、跑跳要摔跤、做游戏同样要摔跤。摔跤对自己、对老师、对家长,甚至对学校、社会都没有好处,谁都不期望看到和发生。怎样避免意外事故,怎样处理意外事故,怎样看待意外事故?这是每个人务必要思考的事,不管你是老师还是学校领导,都要抱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校负责,对老师负责的态度。

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务必在意外事故发生前,做好思想上的准备,精心设计、组织、安排活动。比如安全教育、充分的准备活动等等,但就是这样,事故也不可避免,所以在体育课上就应经常提醒学生注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当然,意外事故发生后,处理意外事故是弥补过失的最好办法。及时、正确地处理意外事故,也是用心、主动且行之有效地办法,与家长沟通,与同事、领导沟通也是必要的。

对如何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取得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我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游戏比赛在中学体育教材中占有一定的份量,透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群众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带给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这样一来,不仅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以用心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其次,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培养乐于合群的性格。性格是个性的核心要素。良好的性格对于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中学阶段是性格成长期,我们应当透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用心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状况,教师与不合群的学生一齐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状况,及时表扬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此外,还可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能帮忙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再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务必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在教学中透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潜力等。比如教材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快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透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潜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带给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临近期末文化学科考试,个别学生上体育课变成了一种形式,人在心不在,在做完准备活动后想请假回教室做作业或自己在一旁看书,看上去学习很用功,然而对学习并没有较大作用。首先其他同学在活动,就没有办法保证操场的安静环境,看书也很难保证注意力集中;
其次,一个好的身体状态对学习是有益而无害的,每一天缺少正常的锻炼时间会让身体机能不能很好地得到调节,以至于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一状况,作为我们体育教师就应让学生明白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楚在繁忙的学习中如何让自己得以放松,对于一些健康的饮食状况也能够在学生中进行宣传。

2018年1月

第四篇: 体育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与矫治.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门具有科学性的学科,自从”教学设计”一词的出现,人们就把它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联系在一起了,作为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导体,教学设计很好的将教学理论融入到了教学实践当中,促使教学实践行为更加科学、合理,并以基础理论为支撑。中国文库网为大家带来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一、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任务有:

  1、学习行进间运球技术动作;

  2、激发学生对篮球和体育锻炼的兴趣;

  3、通过游戏和小组竞赛增加学生的锻炼手段;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合作精神。

  因此,结合《体育与健康》目标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完成动作的能力,本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1、基本掌握行进间运球的方法,体验行进间按拍球和控制球的方法,学会行进间运球技术。

  2、在各种运球练习中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发展速度、灵敏等体能

  3、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增进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材特点

  本次课的教材是初中篮球运动的行进间运球技术,运球是篮球运动中主要的基本技术。运球是全队进攻的基本保障,是篮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其他各种技术和战术的基础。所以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因此,本课重点解决学生低头运球技术学习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打好基础。运球接力和小组竞赛主要是为培养动作协调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而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课的学习要点与重难点是:行进间控制球的技术和能力。要求运球时手腕要放松,向下挤压动作拍球,而不是抽打动作;运球时应该抬头,时刻观察场上情况。难点:运球的正确手型和运球姿势。

  三、教学方法

  因为篮球的教学技术含量较高,教起来比较单调枯燥,所以本次课尝试在内容选择安排上进行创新,首先侧重于营造能吸引学生喜欢篮球的氛围,安排了学生篮球游戏,在比较轻松的活动中导入课,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其次设计了篮球小组竞赛,目的在于营造轻松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练习的空间;第三是引导学生自我总结技术进行提升阶段,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如“为什么我的运球被别人抢断?运球动作要领有那些?等问题),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学生学法及场地器材的分析。学生学习方法主要以模仿学习、观察法、合作练习以及探究学习法为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为避免学生对运球练习产生枯燥感。要求学生带问题练习,在练习中找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尝试其他难度动作。

  2、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遵循“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构建互动的课堂”的教学理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示范讲解法。学生在看图练习的过程中有了对跳绳运动新的体会,对于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的事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试着让学生自己来说说各种跳法的要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对帮助学生建立较好的正确动作概念有好处,同时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趣教学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课的导入阶段中首先向学生展示了现在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NBA、CBA的篮球明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明白成为篮球明星的梦想需要通过艰苦努力才能实现的。其次引入了篮球操的练习,引导学生去感受篮球给他们带来的欢乐,通过篮球准备活动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与众不同。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宽松的课堂氛围。

  (3)游戏教学法。在本课的教材运球的学习中使用“游戏教学法”——即“运球接力”、“篮球竞赛”。游戏的内容就是本次课重要学习内容——运球。此教学方法运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运球的要领。

  (4)自主学练法。本次课想借助形象直观的活动来提高学生对篮球的认识,帮助学生完成课堂的练习。活动上介绍了多种运球练习,在教学中安排了学生练习环节。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练习过程,及时地给于帮助,有意邀请部分学生们上前亮相。这种教学方法能给学生自主活动和相象的空间;为学生创建展示风采的平台;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合作学习法。准备在运球活动的拓展练习中运用团队(合作)教学法。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运球技术动作和游戏。这种教学方法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能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集体意识。通过组织小团队练习或分组比赛,一方面可互相促进技能的提高;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运动密度;一方面能促进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课堂程序

  (一)、开始部分(约7分钟)

  1、集合整队——集合队伍,检查人数,整理服装,进行课堂常规教育。

  2、准备活动。

  (二)、基本部分(约29分钟)  1、激趣导入阶段——出示挂图。  2、运球接力游戏。(约10分钟)

  ⑴、运球接力游戏竞赛

  ⑵、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来当“小老师”说说篮球运球的技术动作要领(一是抬头,二是手心不触球,三是以肩关节为轴。)

  ⑶、回到比赛

  ⑷、小结,教师点评。

  3、分组竞赛游戏——进行竞赛游戏安排;结合教学要求进行点评。(约15分钟)

  ⑴、分组竞赛游戏

  ⑵、教学比赛数分钟后停止比赛,组织学生寻找比赛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不能自如地运球,即失去了在篮球场上一半的自由,以强调篮球运球技术之重要。并简单讲述运球规则和正确的方法,强调运球时手心不触球。

  ⑶、示范运球,学生模仿。

  ⑷、回到比赛。

  ⑸、教师巡回指导。启发指导练习阶段——教师关注学生练习过程,引导学生来当“小老师”说说篮球运球的技术动作要领(一是抬头,二是手心不触球,三是以肩关节为轴。);教师适时进行评价、归纳、总结。

  (三)、结束部分(约4分钟)

  1、结束阶段——带领学生进行放松练习(播放轻音乐)

  2、课堂总结

  3、整理回收器材

  4、师生道别

  本次课我之所以选择这样教材内容、教法及设计程序,主要来自教学中的体会。有不少学生对篮球的兴趣浓厚,但是他们往往不愿在球性及基本功上下功夫,最好一到球场马上比赛或投篮练习。忽视篮球基本功的学习,学生就学得不扎实,技术提高慢、不规范。平时的自我锻炼手段少,内容单一。另外也想尝试在教学营造一个相对更自由宽松的环境;希望能通过让学生自主练习及分组竞赛游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关运动技能。

  一、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案简单、缺乏预见性

  教案是老师课前准备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但是许多老师教案非常简单,除了交待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练习形式外,对教学重点的克服、难点的突破、练习时间的长短、保护帮助、安全措施的安排都没有明确而科学的设计和提示。另外,对教学效果的预见性不强,比如本次课有多少学生能完全掌握教学技术动作,有多少学生能掌握部分的技术;本次课又能达到多大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学生的承受能力怎样等,都毫无预计,使课堂教学缺乏系统科学性。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目前,许多教师为追求课改潮流,不按照体育教育规律,不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实际出发,围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千篇一律,面面俱到,包罗万象,做花架子,一堂课中想达成所有目标,结果既抓不住教学重点,也完不成教学难点,什么目标也达不成。

  (三)过分强调学生的快乐体验,忽视运动强度

  教师为了让学生开心地学习、主动地学习,降低了纪律约束,使课堂教学纪律松散,导致教师无法控制课堂局面,使教学事故增多,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当前表面看学校体育课堂活跃了,兴趣提高了,气氛热烈了;但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忽视了,运动量减少了,运动强度降低了。导致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严重下降,意志品质薄弱。

  (四)运动技术强调不够,忽视科学评价

  在强调快乐体育的背景下,让许多老师迷惑不解。认为现在体育课让学生动一动,乐一乐,笑一笑就可以,不需要过多重视竞技运动技术的教学,有的甚至提出要不要运动技术。大家是否想过不需要运动技术有必要培养专业体育人才吗?学校体育课有必要存在吗?哪所学校还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呢?所以说,运动技术学是学校体育教与学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体育课存在的前提,更是体育教学的独特魅力所在。因此,学校体育必须重视运动技术教学。另外,实施新课标后,我们却发现了一个不符体育规律的现象,在教学的评价中全部采用过程评价,对结果评价很少涉及。在这里我想举一个例子,某校有一位教师组织全班学生800米考试时,老师只采用了简单的口头表扬与鼓励的评价方式,没有任何结果评价的内容,这种评价有失体育评价的内在含意。

  二、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思考

  (一)注重课前研究,实现学校体育的长远目标

  在上课前教师应根据学校体育的价值功能,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师应“带着学生走进教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空间,设计出既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又能促进广大学生身体机能素质提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站在育人的视角来设置教学目标,设计符合不同学生可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实现学习目标时要给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平台和空间,从而让发展学生终身意识的目标从校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现在延伸到将来,发挥学校体育的

推荐访问:矫治 成因 初中生 体育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与矫治 体育课堂教学中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与矫治 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困惑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