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参考答案

时间:2022-08-10 18:10: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参考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预测是科学?参考答案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参考答案6篇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参考答案篇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的论述及其启示
作者:余斌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第01期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灌输有着诸多的论述。他们不仅提到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反面灌输,也谈到了社会主义者的正面灌输,并说明了正面灌输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他们的论述对于在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什么、谁来灌输和如何灌输等问题给出了启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的精神与此是相一致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灌输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025-05

        “灌输”曾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而笔者在《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本质、原则和方法》一文中分析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应当是说服,而“灌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灌输”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是这门学科独立性的标志之一。要对各种灌输形式的针对性、有效性、时间性、所需要的条件和实施步骤及其反馈,以及灌输与反灌输等进行系统的研究。下面我们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进一步全面考察他们关于灌输的理论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我们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此是相一致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灌输”的论述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书信中,多次提到“灌输”这个词。这首先是因为,尽管“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但这种思想能够占统治地位即为广大被统治阶级所顺从,靠的主要是“灌输”这个手段。例如,“资产者认为道德教育就是灌输资产阶级的原则”[3]。同时,“灌输”的不仅是思想和意识,还包括谎言。在巴黎公社事件后,恩格斯在给他妈妈的信中就提到,“你们只有从《科伦日报》和《爱北斐特日报》上得到消息,而这两家报纸简直是向你们灌输谎言”[4]。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参考答案篇2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党报工作者有很严格的要求。他们指出,党报工作者应有铁的纪律,按党的纪律和规定工作。在工作方法上,他们认为最主要的是掌握调查研究、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党报工作者的道德品质,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们认为,党报工作者应该一心一意为着无产阶级利益,不能把眼光盯在个人私利上,不能把革命变为摇钱树。在语言和文风方面,

他们一再提出党报工作者不能“阉割语言”,不要拘泥于现代语法,不必搞学究式的语句重新排列,否则,会使叙述失去鲜明性和生动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亲自办报,对于党报工作的具体业务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明确的办报指导思想。他们对于党报工作者的素质与修养要求也很高,认为从事工人报刊工作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坚定,勇敢,诚实,并且认为党报工作者应对工人的事业和工人的报刊有责任感,应保持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列宁认为,党报必须旗帜鲜明地按马克思主义方针办报,以此统率整个编辑业务。其要求党报编辑部成为战争时代的司令部,从思想上统一全党的认识。

他根据马克思主义思想,通过对党报制定统一的党纲和党章,通过党报工作者自下而上和广泛周密的联系,把党集中起来,组织工人参加实际斗争,成为工人阶级先锋队。

毛泽东坚持新闻事业的党性,遵守政治家办报的原则,将报纸作为党组织一切工作的武器和工具。其认为党报除了党性外,必须具有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群众性是指报纸要反映人民生活,深入群众,善于调整研究的方向;
战斗性是指报纸要充分反映出党的立场;
组织性是指报纸要指导现实,从全局把握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要求新闻传播者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向他们提供适用的新闻作品和其他思想资料。毛泽东就一直要求文艺工作者同群众打成一片,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了解群众,懂得他们的语言。他认为,“要研究社会上的各个阶级,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状况,研究它们的面貌和它们的心理。只有把这些弄清楚了,我们的文艺才能有丰富的内容和正确的方向。”

在文风上,毛泽东十分反对洋八股、党八股;
认为党报的文风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

邓小平认为文风应该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作风,联系群众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新闻工作者应当实事求是地作深入的工作,工作要扎实,效果要实在,不弄虚作假。对于新闻宣传队伍的建设,邓小平要求新闻工作者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断增强自己在政治、业务方面的修养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具有虚心学习、认真探讨的态度。

江泽民强调新闻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抓新闻领导班子建设,需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为此,其在1996年考察《人民日报》社时发表了重要讲话 :他表示新闻工作者要打好“五个根底”:打好理论路线根底;
打好政策法律纪律根底;
打好群众观点根底;
打好知识根底;
打好新闻业务根底 。还要坚持、发扬党的新闻工作“六个作风”:敬业的作风;
实事求是的作风;
艰苦奋斗的作风;
清正廉洁的作风;
严谨细致的作风;
勇于创新的作风。

胡锦涛强调要抓好新闻队伍的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他认为关键在班子、在队伍、在人才。其要求新闻宣传工作者和主管部门领导人不断关心和研究新闻宣传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坚持学习与研究中扩大视野、增长才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胡锦涛认为应将互联网作为新闻宣传的前沿阵地和有效平台。另外他还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讲大局、讲原则、讲纪律,还有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锻炼,提高能力素质。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参考答案篇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探析

作者:李乐

作者机构: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来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ISSN:1671-0681

年:2013

卷:000

期:001

页码:124-128

页数:5

中图分类:D647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爱国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长期以来学术界常出现用经典作家对爱国主义的相关界定来解读很多问题,诸如对于祖国、国家、民族国家等概念的理解,然而这些解读常会出现一些偏差,主要原因在于经典作家论述的爱国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为了避免出现对经典作家思想的误读,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思想进行一定程度的探析.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参考答案篇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普世价值”观解读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关于社会主义的平等、自由等价值理念的追求和努力不断取得进步,与之相随的是对这些理念的各种理解,学界也因此几番兴起“普世价值”热,各家学说更是异彩纷呈。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普世价值”的基本观点作了一定的研究,就“普世价值”的历史范畴、本质属性以及怎样看待等问题做了简短的综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普世价值;
《反杜林论》

一、“普世价值”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历史上出现的自由、平等、民主、道德、公平、正义、博爱等概念与“普世价值”的范畴、属性有着精辟的认识。

(一) “普世价值”是一个客观历史范畴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
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在这里,作为普世价值之一的“自由”明显具有客观属性。

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又指出:“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自由又必须打上历史时代的烙印。

(二) “普世价值”是一个阶级范畴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因经济关系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而形成的社会政治共同体。就实质而言,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它实际上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而分成的集团。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阶级最本质的特征,其余的特征都是由这一本质特征派生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观念或理念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抽象存在的,总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并由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并且人们的价值判断的标准,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变。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参考答案篇5

论述题:“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为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9月1日晚,由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专题电视节目《开学第一课》现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为全国中小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84岁高龄的钟南山现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从医从教一甲子,钟南山以其专业精神、勇敢担当和仁心大爱,诠释了医者的初心和使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敢医敢言,提出存在“人传人”现象,强调严格防控,领导撰写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重症救治、科研攻关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从医以来,无论病人是年少年长,无论病人患的是哪一种病,即使有严重的传染性,钟南山始终坚持一种态度:一心一意为病人服务。诚如他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发言时所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就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初心;

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我们医者的使命。“从17年前抗击非典期间那一句"把最危重的病人转到我这来”,到17年后“抗击疫情,医生就是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冲上去?”钟南山肩上始终扛着医者的担当。"这么大年纪了,不累吗?“治病救人,就不会觉得很累!”钟南山总是笑答,“父亲曾说过,人的一生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留下点什么就不算白活。”这句话,他一直记得,也一直在践行。日前,钟南山入选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将以专业精神和经验为专家组的工作提供帮助并作出积极贡献。在治病救人的第一线,钟南山始终奔跑并幸福着。

请理论联系实际回答: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100分)

参考答案1: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因为: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道德建设的核心就是为谁服务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道德,其核心也就不同。一切剥削阶级的道德都是为维护剥削制度、维护少数剥削者的根本利益服务的,因此,其道德建设的核心就只能是为个人谋私利。

而社会主义道德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道德,是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伦理体系,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为根本目的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都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因此,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而不能以为别的什么为核心。

参考答案2:

一、为什么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首先,从它的地位来看,道德归根到底要指导人们的行为实践,为什么人服务是道德的核心问题,决定并体现着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并制约着道德领域中的所有道德现象。所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实践出发,最终总结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践行的根本宗旨,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循的道德要求。

其次,从实际出发,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根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这意味着整体上的社会化大生产、实现共同富裕。每个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在经济活动中,要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不能为了少数人的利益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不能为了获取最大利益破坏市场秩序生态环境....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只是社会分工不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所以,团结互助,平等友爱,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要求。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不同层次带来的启发

在今天,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顾全大局、先公后私、爱岗敬业、办事公道是为人民服务;同志间、师生间、同学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是为人民服务;热心公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扶贫帮困、扶残助残也是为人民服务;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正当的个人利益同样也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既伟大又凡,既高尚又普通。

请理论联系实际,论述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科学的?参考答案篇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主要思想

刘道福 檀雪菲 

    

    对于任何政党来说,都存在着如何处理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但中国共产党人研究的党群关系,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党群关系。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关注着党群关系,正是他们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为确立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基本关系奠定了基础。然而,把党群关系的好坏、亲疏与党的执政地位相联系,却是在无产阶级即将夺取政权以及成为执政党之后。在此期间,列宁曾经把人民群众比作大海,而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只是沧海一粟;
斯大林把人民群众比作大地母亲,把布尔什维克党比作安泰,这说明密切党群关系,对于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并长期执政,具有决定意义。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卜,如何处理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已经成为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应对的严峻考验。深入研究马列主义中蕴含的丰富的党群关系思想,从其中寻找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力支撑,对于我们认识新形势下的党群关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历史回顾
    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自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为起点来延伸。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政党刚刚创立,党还处在为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做准备的阶段。这时,确立党在工人运动中的领导地位,树立党的权威,赢得无产阶级的信任,是党的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党群关系的理论也是围绕这个任务来展开的。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进入了夺取政权的实践阶段,列宁关于党群关系的论述则更多涉及广大群众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由于时代的不同,无产阶级所肩负的历史任务不同,也由于领袖们所赖以扎根的国度不同,他们对党群关系理论的具体结论是各具特色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融会贯通,运用并创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党群关系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专门提过党群关系的概念,但他们很重视无产阶级政党与工人群众的关系。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处在无产阶级政党刚刚诞生的时期,他们更多阐述的是无产阶级政党产生的依据或称合理性,从而论证无产阶级政党取代已有的其他工人政党而成为无产阶级领导者的资格。围绕着这个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有关党群关系的基本内容。
    1、阐明了党与工人群众之间的基本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时候,就指明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基本关系,即党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推动力量和领导者,与此同时,也阐述了党必须以工人群众为依托——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领导功能的阶级基础。
    一方面,这个“基本关系论”表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它是工人群众的当然领导者,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学说之初就表达的思想。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不乏组织者,但都没能为无产阶级找到解放的出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应运而生。在   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过程和一般结果。”马恩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从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领导人民群众的重任。首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要求党对无产阶级的领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的唯物史观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制度自然发展的结果,它还需要无产阶级依靠主观的力量,从外部推翻旧的政权。而无产阶级政党是掌握了斗争条件的、预先知道工人阶级解放运动前途的先进组织,因此党能够领导运动。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自然是以为自身夺取政权作为最终目的,为此当然需要一个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在经济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的预先的组织。”其次,政党本身的功能决定了政党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现代意义的政党产生之后,阶级之间的较量,实际上就是政党之间的较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阶级本身也需要党的领导,政党是政治斗争最重要的武器。“无产阶级要想完成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上升为统治阶级,关键是组织成为独立的真正的工人政党。”只有组织起来,无产阶级才能与资产阶级民主派相抗衡,并且在自己的政党里独立讨论阶级利益而不受资产阶级的影响。
    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关系论”指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依托无产阶级才能实现自己的领导作用。革命政党总是要依赖时代最先进的阶级而生存,而这个阶级是否先进则取决于它能否走在生产力发展的前列。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也就是在机器大工业时代,无产阶级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方向,这个物质基础也决定了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先进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这说明,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依靠无产阶级,才能表达自己的政治方向。马克思恩格斯批驳了那些看不起工人的论调,指出无产阶级是“现代一切民主运动的核心”,是“唯一坚决革命的阶级”“。这样优秀的阶级,正是党实现领导地位的阶级基础。
    2、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
    在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前面提到的那样一种基本关系的原因在于,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吻合的,一致的。自从现代意义的政党产生以来,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经常会受到挑战,引起危机的根本因素是人类不能回避的利益问题。一般说来,政治集团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因素就是与人民(或选民)之间存在共同利益,但共同利益的范围各式各样:可能是与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选民的利益一致,也可能是在不同的时间与人民有不同的共同利益。共产党之所以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无产阶级“若不从其他一切社会领域解放出来从而解放其他一切社会领域就不能解放自己的领域”“;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换句话说,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就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与资产阶级政党宣称代表所有选民的利益相区别,“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因而,无产阶级决不代表其他反动阶级的利益。恩格斯说:“我们党内可以有来自任何社会阶级的个人,但是我们绝对不需要任何代表资本家、中等资产阶级或中等农民的利益的集团。”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说明,进一步强调了党是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那些其他阶级的个人加人无产阶级政党,是建立在他们已经改变各自旧的阶级立场的前提下,他们的主张和行动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和党的利益。
    3、党的领导地位取决于工人乃至人民群众的认可。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不是被动地接受党对阶级利益的代表,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主要在于工人乃至人民群众的认可。1847年,恩格斯在批评德国小资产阶级不了解德国情况,脱离实际的起义主张时指出,如果党的号召是脱离、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是丝毫不会重视“这类政治说教”的。而那些革命性的措施之所以能够实行,“是因为整个奋起反抗的无产阶级赞同这些措施并用武力支持这些措施。”“换句话说,如果党的措施不能代表工人群众的利益,就不能获得无产阶级的支持,党的领导地位也就没有了实现的可能。马克思在1881年谈到重建国际工人协会的条件时指出:“我认为,任何工人代表大会或社会党人代表大会,只要它不和这个或那个国家当前的直接条件联系起来,那就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是有害的。它们只能在没完没了的翻来覆去的陈词滥调之中化为乌有。”也就是说,每个国家的工人组织或政党本身的生存,取决于他们能否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有权利监督党是否真正代表了这个利益。
    为了使工人群众认识自己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有责任和义务唤醒他们的阶级意识。恩格斯曾经指示德国党要通过自己的报刊向群众进行宣传,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在社会中受压迫的处境,讲明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目标和利益。马克思在帮助英国工人运动时也说过,由于英国的工人不懂得支持了爱尔兰的民族解放就是为英国工人的社会解放创造条件,所以,国际工人协会、伦敦中央委员会的特殊任务就是唤醒英国工人阶级,使他们意识到这些。意思是,在英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中,已经包含着这些道理,但由于工人缺少文化知识,他们不能意识到工人解放与爱尔兰民族解放的关系。党的任务就是启发工人觉悟,唤醒阶级意识。
    唤醒任务由党的思想家完成。那么,思想家从何而来?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其中的奥秘,即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会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马克思恩格斯本人正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他们注重参加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自觉补上自己所缺乏的不了解工人阶级、对工人阶级缺少感性认识这一课,从工人阶级中吸取精神养料,在成为无产阶级理论家的同时,也完成了世界观和政治立场的转变。当然,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智慧的源泉,不投入到火热的生产活动中,不参加实践,不深人工人群众中调查研究,就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唤醒群众的任务就无从谈起。
   (二)列宁关于党群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19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列宁开始了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党群关系也是列宁必谈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个执掌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一次面临着在实践中解决党群关系的重大任务。列宁关于党群关系的论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基础上,从布尔什维克党执政的需要和实践出发的,是对执政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的升华。列宁提出的一切有关党群关系方面的方针政策都是开创性的。这些对我们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1、人民群众具有人数上的优势,是无产阶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原因。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社会上争取尽可能多的群众支持,这是政党取得政权、巩固政权的基本条件,也是列宁党群关系理论中强调的多数原则。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俄国党不可能走议会道路,只能靠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因此,在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之后,俄国党就面临着新问题,即党不是通过选举从地下状态上升为执政状态的,这个时候,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赢得民意,对布尔什维克党来说非常重要。列宁多次强调了多数对于党的意义。他在1918年时说:“数以千百万计的群众,——哪里有千百万人,哪里才是政治的起点;
哪里有千百万人,而不是几千人,哪里才是真正的政治的起点。”这就是说,党执政的起点在多数群众之中,工作在于紧紧抓住民意。
    当然,列宁也不是无原则地追求数量和民意。列宁认为,“党是阶级的先锋队;
它的任务决不是反映群众的一般水平,而是带领群众前进。”列宁作了以下具体分析: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
只有把不按照生产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区分的绝大多数同在生产的社会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
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
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在这里,一是列宁强调,不要把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对立起来,进而去否定阶级、政党和领袖;
二是列宁眼中的人民群众的范围比马克思恩格斯要宽泛些,群众这个概念是指大多数。“人民群众”被定位在“全体被剥削者”“,它不仅指工人群众,而且是指广大人民。列宁的党群关系结构是呈阶梯状的:
                           党
                             
                           
           无产阶级(列宁又称之为革命阶级)
                           
                           
                    群众(即全体被剥削劳动者)
    其中,“党”指的是工人阶级有组织的部队,即有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俄国无产阶级新型政党;
“无产阶级”指的是与党有着天然紧密联系的阶级,它不是一般的被剥削的劳动群众,而是群众中最先进的部分,这个阶级决定着党的性质;
“群众”则具有人数上的优势,是“决定历史结局”的人群,也同时决定着党的命运。列宁的这个思想说明,争取人民群众对于保证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
    在实践中,列宁也是基于扩大了的人民群众来制定党的政策。比如,苏维埃非常重视与其他阶级阶层的关系,一方面是因为年轻的苏维埃缺少经济建设的经验和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前面提到的数量原因,党不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包括掌握了科学技术的资产阶级专家的支持。与社会各个阶层的非党群众建立密切联系,列宁称之为是“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重大任务”。
    2、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党的生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
    无论是执政前,还是执政后,党的存亡都取决于群众,列宁对此的看法十分明确。1905年,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对于布尔什维克党来说,教训在于党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因此,列宁总结到:“只有以一定的阶级为依靠的政党才是强有力的,才能在形势发生各种各样的转变时期安然无恙。公开的政治斗争迫使政党更紧密地联系群众,因为没有这种联系,政党就没有什么用处。”也就是说,如果党不能依靠本阶级,那么,党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领导地位,更重要的是,党在非法状态下的安全将受到威胁,而当党的生存面临危险的时候,政党也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根本无法实现夺取政权的目的。
    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前夜,列宁把党群关系同党的执政地位联系在一起。他说:“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1921年12月,列宁又进一步讲到:“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对于一个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来领导一个大国在暂时没有得到较先进国家的直接援助的情况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就是先锋队往前跑得太远,没有‘保持排面整齐’,没有同全体劳动大军即同大多数工农群众保持牢固的联系。”列宁在1922年说:“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引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在各种活动领域中,不同非共产党员结成联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有成效的共产主义建设。”列宁提醒全党:“我们党目前也许会陷人十分危险的境地,即变得骄傲自大起来。这是十分愚蠢、可耻和可笑的。……一些政党有了骄傲自大的可能,这往往就是失败和衰落的前奏。”这里,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的目的性十分鲜明:实现党的领导地位和建设共产主义事业。密切联系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同时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打成一片,是党实现领导的基本条件。
    在此基础上,列宁努力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果断提出了一些保持和加强党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措施。比如,针对党和国家存在的严重官僚主义,大力精简机关,缩减编制;
建立工农检察院,加强对党和国家机关的检查和监督工作;
通过清党,把“欺骗分子、官僚化分子、不忠诚分子和不坚定的共产党员以及虽然‘改头换面’但内心依然故我的孟什维克从党内清除出去”;
建议用星期六义务劳动密切党与群众的联系,对于不执行星期六义务劳动的党员,“甚至给予开除党籍的处分”。
    二、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本身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它是在具体的政党实践中表现出理论生命力的。因此,回顾经典作家党群关系理论,可以看出,各个时代的理论是各具特色的,很难用整齐划一的理论模式表达出来。但是,共同的唯物史观以及共同的群众观,又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的内在规律性,这些共同点经受了时空的考验,我们应该坚持和遵循。对此,我们尝试着总结如下:
    第一个特点:革命导师都把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同党的政权意识和执政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
    政权意识,就是指尚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把夺取政权、执掌政权、使人民摆脱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作为自己的基本追求。执政意识,是指已经执掌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把巩固执政地位、为人民带来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在争得执政地位,还是在巩固执政地位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对于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赢得胜利并且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开宗明义地讲无产阶级政党不存在自己的特殊利益,反复强调无产阶级政党最能代表运动的方向,就是为了说明党作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是合理的,是必然的、是得到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赞同的。在当时那样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群众没有得到民主选举权利的时代,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证明是非常重要的。无产阶级天然的革命性,以及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历史责任,使无产阶级政党最终赢得了领导者的地位,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
    巩固政权是政党执政之后的首要任务,虽然巩固执政地位的方法有多种,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民主执政是惟一的执政方法,也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不能选择专制的执政方法。而保持良好的党群关系,紧紧依赖广大人民群众,是民主执政的内容之一。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良,就是不合格的执政,与人民群众关系恶劣,就有丧失政权的危险。
    第二个特点:革命导师都把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
    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利益问题是非常敏感、非常重要的问题,他们通常以此为标准来决定对政党的选择。革命导师深知这一点,他们都没有回避利益问题,并且恰恰是从利益问题人手,讲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他们公开表明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的集团私利,它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党的最高标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党才能够在地下状态时,深深地吸引广大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跟着党。
    第三个特点:革命导师都指出党群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党与人民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执政的整体。
    关系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关系。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时,我们发现,革命导师把党与人民群众二者置于这种辩证的关系之中。
    党群关系是一系列相互对立统一的概念的集合,无产阶级党群关系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事业的推动力量和领导者,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社会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行为的监督者;
无产阶级政党是科学思想的唤醒者,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这些关系表明了无产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联系。并不是党把自己强加给人民群众,也不是人民群众要百依百顺地服从党。党与人民群众是有机相连的整体,二者都是政党政治中的必要因素,二者共同构成了执政的整体。
    第四个特点:执政党必须同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分析,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时限的,人民群众则是永远的;
党群关系出现裂痕,责任不在人民群众,而在手握重权的执政党。正是从政党自身来反思,革命导师作了两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针对党执政后出现的官僚主义等弊端,提出体制改革的思想。比如列宁的《给代表大会的信》、《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就体现了共产党克服执政体制弊端的决心。二是下大决心治理脱离人民群众的消极腐败现象。为此,列宁提出“加重法庭对共产党员的判罪”的要求,针对莫斯科市委“姑息应该绞死的犯罪的共产党员”的错误,他甚至用激动的语气写道:“可耻和荒唐到了极点:执政党庇护‘自己的’坏蛋!!”;
马克思主义党群关系理论中的这种反向思维告诉我们,要密切党群关系,就要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是什么,反感的是什么,对人民群众造成伤害的是什么,从而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
   (摘自2005年第1期《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本刊有删节)

欢迎阅读本文档!

推荐访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