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完整版】

时间:2022-08-08 14:15: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完整版】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篇

第一篇: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篇

1、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观念理念亟需转变

  1是误以“管理”替换“治理”。“管理”和“治理”虽是1字之差,但前者主要是1种组织、指点、规范、监督和纠偏,重在“监管”;后者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重在“调和”。但目前有些地区、部门仍沿袭以往“管理为上,1管了之”的官本位惯性思惟,把社区居委会作为政府展开工作的1级抓手,而各类资源如人材、资金等仍然向上集中,下放社区办理事项并没有完全实现“编随事走、人随编走、费随事走”。2是理念发展滞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比,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政府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合作鼓励机制等不平衡、不完善,乃至有些形同虚设,致使政府职能碎片化。比如1些地区出台有关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文件,大多由当地的综治部门1家拟定,各个部门之间调和沟通配合不够,其治理思路、内容、举措的整体性和针对性都有所欠缺,难以在街道、社区基层高效实行。3是社会认识不到位。1些社会单位、居民大众和社会组织对社区治理认识不够,受陈腐“管理”观念的影响严重,把自己当做被管理的对象,主动参与不够,多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还没有从传统的管理模式束缚中摆脱出来,普遍缺少自主治理、自主服务意识,“有事找政府”的依赖思想在老百姓中依然根深蒂固。例如化粪池的清掏、共用水管的修复等事项,本可以由辖区内居民和驻区单位共同协商解决的,终究还是得由政府部门来兜底。

  (2)体制机制亟需理顺

  1是不该管的“越位”。长时间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在机构设置、权限划分上主要沿用条块管理的做法,遵守垂直管理或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条块分割式管理,管理主体与执法权限划分不清,对基层1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普遍存在“以批代管”“以罚代管”等问题。如小区业委会,本质上是由小区业主选举产生,代表全部业主反应意愿,并监督物管公司服务的民间自治组织,但属地街道又“被赋予”具体指点、监督、管理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召开、选举等相干活动的管理权限。由于很多小区业主群体间、业主与物管公司间各种矛盾突出,业委会成立困难重重,街道在其中左右不是人、费力不讨好。2是该管的“不到位”。有些该由政府兜底的事却没有管好,优良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稀缺,大众诉求渠道不顺畅,多元化利益调和机制不够健全。比如撤除違章建筑、整治活动摊贩、规范乱停车乱堆放、旧城改造等事项,常常因单1的行政行动缺少足够的法律支持和有关职能部门有效的协作配合,缺少与人民大众交换沟通的载体和机制,没有做到“疏堵结合”,没法管理到位,致使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总的说来,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存在职责不明、头绪不清、运转不顺畅等体制机制的问题。

  (3)要素支持亟需夯实

  1是法律体系还不完善。面对城市社会形态的复杂性和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急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以保障,但目前基层展开城市社会治理大多是根据上级文件或会议要求,法律法规支持力度不足,面临的法律风险较大。2是组织架构还不明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触及众多部门和单位,但目前并没有真正明确总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相应的责任部门。以推动小区居民自治为例,过去1直是民政系统的业务范畴,现在又有组织部门牵头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推行区域共建“3项清单”,还有政法系统牵头推动“枫桥经验”实践,构建法治、德治、自治“3治融会”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但是,在操作层面,由于各有关部门多头参与、多头管理上还缺少分工明确、调和有力的计划和组织,具体落实到街道、社区实行时常常各行其事、兼顾乏力。3是权责匹配还不公道。在街道和社区1级,千头万绪的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大都由综治工作人员承当,但他们既缺少相应职权,又缺少相应综合素质,应付业务工作已很费劲,要实行好乃至创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动力明显不足。4是工作保障还不充分。目前财政安排给基层社区的经费有限,如某街道2019年下拨各社区工作经费平均为12.33万元,除去办公所需外所剩无几,而社情民意搜集、大众呼声回应、实际问题解决等大量基础性工作1直处于“活多钱少、活多无钱”的窘境,社区展开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遭到极大的经费制约。

  (4)资源整合亟需加强

  1是部门联动不勤。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任务沉重,既有活动人口服务管理、区域化协同治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基本设施保护、基层组织建设等常常性问题,也有应急处置、矛盾化解等突发性问题,需要调和兼顾各部门气力协同处理。但目前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各自为阵的状态。很多工作名义上有牵头部门、责任部门,但常常都是牵头部门“1头热”,其它部门“不来气”或“应付了事”。如社会矛盾化解,信访部门牵头抓总,大量行业性、领域性的矛盾纠纷却需要相应职能部门凭政策法规和专业操作实质性解决,致使“1岗双责”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文件纸面上和会议口头中。2是信息同享不顺畅。由于各部门统计口径不1和工作标准不同,造成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相干信息不对称、数据不1致、平台不关联。调研发现,在某区电子政务系统办公方面,社区录入各类系统多达17个,都是各职能部门分别开发、管理和利用,很多居民信息等分散在各个系统中,造成基层人力物力重复浪费,增加了社区工作负担,结果却常常底数不清、情况不明。3是资源利用不佳。服务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公共资源整合利用效果不理想。1方面政府投入的公共资源利用效力不高,乃至部份闲置,如很多地方的“24小时城市书房”,建成后热烈了1阵,后来却逐步成为1些城市流浪者的夜晚居住之所;另外一方面相干社会资源未被充分激活,未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如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公共健身设施、停车库常常不对外开放,只提供本单位职工使用,如此未惠及更多市民。

  (5)社会组织亟需壮大

  1是发展现状不理想。据统计,现存各级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多数是行业性协会、社团和民办非营利性机构,其中约3分之1活跃、3分之1保持、3分之1处于休眠,且公益类、慈善类社会组织不足10%,大多集中在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在为老服务、活动人口管理、为民服务专项资金项目等方面少有触及。比如在某街道2019年度社工项目征集、项目策划、项目实行进程中有少量社会组织参加竞标,但在项目监督和项目评估等1系列环节中,却未能发现社会组织的身影,或其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度有限。2是作用发挥不充分。即便是活跃的社会组织,有的行政色采浓郁、有的活动经费缺少、有的工作结构不公道,在数量质量、经济贡献、社会服务、人材队伍等方面都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2、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转变治理理念

  1是强化基层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动员大众、调和利益关系、化解矛盾纠纷中的作用,努力解决基层治理“气力散”“管理乱”等问题。2是强化社会气力协同。破除“政府包打天下”理念,重视社会气力、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灵活应用购买服务、项目外包等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可将统计调查、信息搜集等工作交给社会组织,道路修复、管网改造、绿化管护等工作交给盈利性的专业公司,从而到达“8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共赢效果。3是强化社会公众参与。汇总搜集本社区居民的构成、上下班集中时间、聚集活动地点等基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做好社区大众宣扬,深入大众与之沟通,全面营建“共建共治同享”的良好氛围,引导大众广泛了解、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2)健全治理体系

  1是优化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全面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排查调解,巩固和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格局。2是深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展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影响大众安全感的背法犯法。3是强化重点人群服务管理体系。扎实展开社区改正和刑释人员安置帮教,精细化管理重精患者,严格监测管理吸毒及患艾等特殊人群。4是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增能人员密集等区域场所的安全保障,提升应急救济和防灾减灾能力。

  (3)融会治理方式

  1是奉行法治。扎实推动法律咨询、司法救助、法律支援进基层活动,依法展开选举、议事、公示等事务,努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构成办事依法、遇事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2是倡行德治。广泛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教育,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良好向上的家风,强化社区管理规章制度和社区成员行动准则,推动城市基层社区德治良性发展。3是推行自治。展开网格逐日说事、干部每周听事、社区每个月议事,以居民参与助推和监督社区事务等良性互动,努力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难事不出街道”。

  (4)提升治理手段

  1是提高智能化水平。深入推动智慧社区、智安小区等建设,提高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科技应用实效。2是提高信息化水平。坚持大融会、大同享、大利用,加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信息网络建设,发挥好大数据作用。3是提高专业化水平。分类推动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提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各有侧重地提升服务内容、服务项目的科学性、制度性和专业性。

  (5)夯实治理基础

  1是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将触及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职能部门的人員、资金、设施等下沉进社区网格,按“1网多员、1员多能”目标原则,实现小事逐一解决、大事整体处置。2是建好用好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兼顾推动市、区县、街道、社区4级综治中心和“雪亮工程”视频系统等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公安、综治、城管、安全、应急等信息资源,实现联勤、联调、联处。3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将人员编制进1步向基层街道倾斜,尽可能配强配足街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社会事务、社区建设等1线工作人员,着力加强社区网格“7员”的技能培训和队伍管理,严格工作质效考评,提升服务质量,强力推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提档升级。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2根据市、县委和县公路局党总支的要求,我们在当前和今后1个时期,要把学习贯彻党的107大精神,继续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增进**公路再上新水平当作中心任务来抓。为此,我根据《**县公路局党总支关于展开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实行方案》精神,结合我的工作和我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关于展开继续解放思想第1阶段的学习,体会以下:

  1、展开继续解放思想进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具有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

  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重要宝贝,对我们公路养护人员更是具有非比寻常的重大意义。我们公路养护人员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完全准确地掌控党的107大精神,才能结合新的实践,才能适应现代公路发展要求。为此,我结合我本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此来推动我本身的科学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飞速发展,深入地认识到自己必须始终坚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不断冲破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我还深深地体会到:也只有自己不断增强继续解放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继续解放思想,探访公路发展新技术,扎实工作,开辟创新,才能获得进1步的升华。

  2、解放思想、提高本身

  在展开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中,我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学习讨论和调查研究为主要情势,努力在继续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克服自满守旧思想,增强危机忧患意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增强本身的责任感和紧急感,进1步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始终坚持以为公路养护服务为中心,把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作为最紧急的任务,努力争取为东平公路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气力。

  (2)克服狭隘封闭观念,增强开放合作意识。作为1名养护处副处长,不自以为是,要吸取兄弟单位先进公路养护技术的经验,在观念上、行动上不断更新发展,以更快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克服片面发展观念,建立科学发展意识,增强可延续发展能力。在新的发展阶段,要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完全破除只重视速度、忽视效益,只要增长、牺牲环境,只重当前、不顾长远的观念,牢固建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富民优先的观念,进1步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努力在提高本身各项素质方面获得实际效果,放开思想、放开手脚,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3、目标任务和对本身的要求

  根据局党总支的要求,我将进1步增强政治责任感,把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学习教育活动作为当前1项重要工作,在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继续进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以求推动本身的飞速发展。这个发展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层面上,而是要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升华。

  我要做继续解放思想的带头人。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线路1以贯之,坚持1切从实际动身,致力于解决公路养护遇到的实际问题;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快东平公路事业发展步伐。

  “真实的强大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来自思想解放的气力。”新思想解放势必为新的发展注入动力与活力,势必在今后的工作中,实现新逾越,迈出新步伐。

第二篇: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摘要:十九大报告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域,提出要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社会治理总目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我国城市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
问题;
对策引言
描绘“中国之治”愿景、彰显“中国之治”优势、部署“中国之治”任务,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启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省域治理的支撑在市域,市域治理的重点在城市,城市治理的基础在基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1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存在问题1.1治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目前,群众、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在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群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基层社会治理的渠道有限,加上现有渠道不通畅问题的存在,导致社会主体的诉求表达得不到有效回应,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矛盾。社会治理某些方面引入市场化机制后,一些治理参与方对利益的追求超越了对社会治理目标的追求,违背了社会治理的本质。此外,政府职能部门在职责权限划分上的交叉或不清也对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效果产生了不佳影响。1.2治理方式存在弊端
从调研情况来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仍然以政策为主导,治理主体单一,并且习惯于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对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务,普遍存在“以批代管”“以罚代管”等问题。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把自己当成“官老爷”,凭个人经验和想法决策、下命令,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采用“土政策”“土办法”,讲“人情”,搞变通,执法不一,严重违背了执法必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治理方式的老套、粗放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效性。1.3引领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单一
城市基层党建主要通过平台活动引领社会治理。通过调研了解、开展公益性活动、志愿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对触及与居民生活相对较深层次的组织动员、宣传引导、纠纷调解、矛盾化解等服务思路办法不多。同时,活动开展多以随机性的、临时性的、帮忙性的为主,党建引领治理缺乏机制化、常态化、系统化的安排。
2基层治理建议和对策措施2.1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基层作为社会的基础细胞,基层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水平。今年市委“一号文件”聚焦基层治理,就是市委大抓基层、大抓基础政策导向的充分体现,为加快我市市域治理现代化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我市市域面积小,随着“三城一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化率更高,这给城市管理也带来一系列现实问题,我们要把握城市治理这个重点,不断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给街道放权赋能,使街道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用好“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社区吹哨、

党员报到”的协同机制,推动更多公共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切实为社区减负增效,少些形式主义的检查,多些为民服务的举措,完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渠道,真正让居民群众成为社会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有效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2.2创新服务内容,
拓宽基层社会治理渠道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基层党建的基本要求。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始终要把“服务”二字放在首位,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以服务为导向,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才能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西宁市基层党组织以做好物业服务为抓手,扩展了为民服务内容,有效满足了居民需求。物业服务关系千家万户,关乎居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物业公司以盈利为目的,游离于社区治理之外,社区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没有有力抓手,影响到在群众中的威信。物业服务不到位、缺位等问题也困扰着老百姓,群众对物业服务的满意度不高。加强和创新党对物业服务企业的领导,选派社区委员担任物业服务企业党建指导员、“红色物业”管理员,成立“红色物业”党支部,努力把物业服务企业建设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红色物业”以“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为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基层党建与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稳定相融合,搭建物业、社区、居民三方沟通协调的“连心桥”。2.3构建开放安全的信息公开体系
信息公开体系在开放和安全之间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即在确保数据和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实现信息的公开。这不仅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还需要落实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群众的信息安全意识。譬如实行网格化管理的网格员,其只能查阅、访问推送到其个人信息终端的信息,并且只能上传、核对其自己办理采集的信息,对于主数据库的相关信息,则应对无关的网格员进行明确访问限制,以保障公众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不泄露。2.4强化治理队伍
干部队伍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力军,直接影响社会治理的最终效能。新时代要为优化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是加强治理队伍的学习培训,把中央的最新要求、社会的最新情况、工作的科学方法作为主要内容,提高队伍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
二是完善基层干部队伍的奖惩激励制度,提高干部队伍从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愿意投身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优秀人才来得了、待得住、干得好。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代社会,发展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相关人员应当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出最为合适的治理措施,以此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董克明.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重庆行政,2019(4).[2]胡春莲.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调研与对策[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3).[3]文丰安,王星.新时代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之理性审视[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4]陈勇,李呈,李甦.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挑战和应对维度[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4(4).

第三篇: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顾骏
作者机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出版物刊名:中国民政 页码:17-18页
年卷期:2015年 第3期
主题词:基层社会 基层治理 业委会 资源供应 城中村 自身问题 违章搭建 破解之道 部门间 资源供给

摘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必须"纲举目张",透过当下基层生活的复杂表象,发现背后的真问题,找准方向,找对路径,提出具有可操作、可复制的方案,切实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为面上提供经验和参照。

第四篇: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转型时期基层社会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倪咸林
来源:《社会治理》 2020年第6期

倪咸林

【摘 要】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转型时期社会的一系列新变化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全新的挑战。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基层社会治理在适应和调整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系统思考、逐步完善。

【关键词】基层社会 转型时期 社会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基层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提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①等重要指示。时下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期间多次就疫情防控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做出指示,并在2020年2月以来深入北京、湖北、浙江等地开展实地调研时明确要求,“全国都要充分发挥社区在疫情防控中的阻击作用”,“干部重心要下移,力量要下沉,支援社区工作,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短板和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如何通过全面加强基层工作、持续改善工作方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必须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社会转型及其对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在逐渐转型。社会转型是一个缓慢的利益调整和矛盾处置过程,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新挑战。

第一,转型社会复杂性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注重精细化。转型社会最大特征在于原有的主流观念和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但新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尚未定型,这个转型过程是复杂的、脆弱的,甚至是断裂的。基层社会治理直接面对复杂社会变迁中的观念和利益调整过程,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在复杂的转型社会面前显得捉襟见肘,稍有不慎就会酿成集体性事件。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势在必行。

第二,转型社会开放性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注重协商化。大部分社会转型都与社会开放相伴而生,进而带来全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
同时,开放社会带来流动性增多,熟人社会格局逐渐变化成半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②和陌生人社会结构。基层社会行为主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上述变化,导致原有的基于熟人治理的结构存在失灵的可能,新旧主体、新旧观念之间必须适应上述治理结构的变化,进行基于规则的协商。

第三,转型社会多元性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注重精准化。转型社会为不同主体提供了多样化的机会和选择空间,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社会发展。在此过程中,社会产生差异性的多元主体,不同主体之间的诉求多样;
同时,市场竞争和社会环境变化也客观上造就了多元主体之间的异化甚至分化。基层政府部门需要对不同主体的需求进行科学分类、精准施策,才能收到良好的政策效果和满意的政策评价。如近年来基层出现的“因病致贫”“因婚致贫”等支出型贫困现象,亟需进行精准化治理。

第四,转型社会漫长性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注重系统化。社会转型涉及到观念的变化和基础性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转型期间各种新老问题叠加,管理失序与体制失
场等系列问题并存③,尤其转型期新的矛盾会毫无征兆地在不同领域出现,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基层社会治理势必要对新老问题有基本的判断和把握,以系统化的思路解决转型社会问题,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也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第五,转型社会风险性要求基层社会治理注重前瞻化。转型社会的过渡性和制度不确性,以及转型期社会问题的不可预测性,导致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巨大风险。经验式决策和修补式创新往往难以解决不可预测的风险和危机,基层社会治理需要对现状有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对基层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分析研判,进行前瞻性制度设计和政策创制。如当前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就给基层公共卫生和应急管理提出新的挑战,促使基层社会在解决眼下问题和矛盾的同时,必须具有危机意识和前瞻考量。

二、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基层政府将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直接落实到基层群众身上,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同时,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负荷重、压力大的矛盾愈发突出。基层社会治理陷入“上级不满意、群众不满意、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党和国家投入的大量财政和政策资源。

一是在理念认识上,认为社会治理并非中心工作,没有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理解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由于社会治理中有很大部分内容涉及到民生福祉,部分领导觉得这项工作不会带来经济收益,而且会占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只要按照套路完成“规定动作”即可。在这种“重要而非核心”的认识导向下,地方党政领导将注意力更多分配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领域,相应地,地方政府的人力、物力及其他政策资源会更多地往这些领域倾斜。这就导致地方党委政府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内涵及其规律缺乏思考,对其中隐含的问题和新的现象缺乏挖掘,对群众的诉求和多样化需要缺乏回应,这些都会反过来影响甚至阻碍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二是在制度导向上,经济发展依然是主要指标,社会治理相关的指标约束力有待加强。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为保持经济发展,加之上级政府绩效考核导向的影响,地方政府沿用以往经济发展为主的政策取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工作上。与此相应,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社会治理相关的工作随之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重视,客观上增强了地方社会治理力度。但由于国家对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考核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导致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安排上的各种指标依然处于“软约束”状态。

三是在体制机制上,基层政府部门倾向于各自为政,相关政策的合力难以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社会治理对象由特定性向公众性转变,社会治理对象多、业务杂、门类散,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需要多部门、跨部门协调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实现政策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形成了“混乱矩阵式”的治理结构,不同条块和部门都会基于自身职能和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
加之基层政府普遍存在的编制紧张问题,各部门往往优先完成本职工作,“各人自扫门前雪”,对于需要配合的其他部门工作则放于次要考虑的位置。结果是基层社会政策执行整体上处在碎片化状态,客观上割裂了基层复杂社会问题的内在关联性,政策执行的合力无从显现。

四是在方式方法上,沿用传统的经验式、粗放式管理,缺乏对新生现象的理解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当前大部分的基层社会治理依然沿用“反映——回应”的被动工作方式,采取“上级发出指示,下级照单执行”的思维模式,存在“旧思维看待新现象、旧手段解决新问题”的状况。对于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为有效的工作方式缺乏创新性调整、对于那些新兴的技术手段与方
法缺乏认识和理解,致使基层社会治理一方面呈现出“全员出动、加班加点”的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却存在效率不高、效果欠佳的现实。

五是在人才队伍上,基层社会治理人才队伍不够充裕,能力素质有待提升。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国家职能的调整,基层社会治理职能范围越来越广、任务压力越来越大;
与此对应,受国家编制管理的限制,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并没有因工作量的增加而扩大,基层干部往往身兼数职。此外,伴随着中央对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和群众对社会治理的新期待,基层社会治理在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基层干部知识储备和能力素质越来越难以满足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新需要,亟需提升和完善。

三、全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基层社会治理的上述问题,既有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一条腿长和一条腿短”的影响,也有权力和责任相脱节,财权和事权不匹配的因素,同时,也与我们固守传统思维,改革创新力度不大、办法不多有关。化解上述矛盾,既需要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在改革创新中寻找办法,也需要向历史传统寻找智慧,还需要借助现代技术手段解决棘手问题。

(一)强化党的领导。一是要在地方党委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定期会商基层社会治理重大事项制度,并名列社会治理权力清单和责任落实主体,强化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监督责任;
二是要强化基层民政、人社等职能部门党组织的示范作用,推动管理和服务工作下沉,提高其研究、分析、协调、监督和解决基层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加强基层社区、社会组织以及新兴领域党建覆盖工作,提高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开展工作的相关制度。

(二)转变理念思路。一是要在高度上切实认识到基层社会治理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
二是要在深度上切实认识到基层社会治理远不是福利分配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基础性、影响深远的国家能力建设,对于优化国家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要在效度上强化政策宣传,改变以往被动执行上级政策的思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对民政政策进行广泛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政策宗旨、参与政策过程,提高政策执行效果。

(三)完善制度保障。一是树立基层社会治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公共环境的理念,上级政府适时改变或调整对基层政府的考核导向,增加社会治理方面的指标比重,将软约束转化为硬约束;
二是县乡政府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对社会治理领域地方性知识的梳理和提炼、强化对有价值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强化对成功做法的总结和推广,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和经验,为上级政府和国家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
三是上级职能部门充分运用专项督查、突击检查、蹲点调研、政策试验等政策工具和手段,并将之制度化,有力弥补地方政府不重视和基层工作不扎实等难题。

(四)调整体制机制。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在县区层面成立社会治理工作委员会,形成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的体系,统合党政部门资源和力量,形成制度合力;
二是在县级层面构建社会治理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将来自不同条块的政策资源进行整合衔接;
三是大力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草根社会组织,实现政府和社会组织良性互动机制以及社会组织之间的“以社管社”机制,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提高社会组织满足基层群众需求的能力,形成社会合力。

(五)挖掘传统智慧。一是通过鼓励农村精英返乡、干部告老还乡等政策,吸纳传统意义上的治理主体参与民政和社会治理工作,发掘和培育新乡贤;
二是对村规民约、家风家教等优秀的传统治理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并结合新的制度环境进行有效创新和引导,让历史智慧重现
生机;
三是对邻里互助、扶弱济贫等传统自发的社会治理方式进行挖掘提炼,通过政策倡导让其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作用,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六)夯实人才队伍。一是参考社会治理职能、工作任务和服务对象数量等标准,合理测算基层社会治理队伍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向编办申请编制指标;
二是加大对现有社会治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政治素养、政策水平和专业能力,弥补人才不足的劣势;
三是大力发展公益志愿服务岗位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将志愿、公益和专业社会工作有机结合,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合力和水平。

(七)借力技术治理。一是充分利用政府各类数据库资源,运用大数据手段和方法,对分散、海量的基层信息进行有效抓取和分析,掌握基层社会基本动态和规律,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精细性;
二是充分运用信息公开的平台和渠道,强化“一门式”服务模式的应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公平化和公正化;
三是充分抓住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区块链技术应用等时机,加快互联网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化治理和服务新模式。

社会转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经阶段,这一过程既要对未来做前瞻性制度安排,又要对当下和历史问题进行及时回应与有效解决。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势头在我国基本得到遏制,既体现了国家制度优势以及前期社会治理的扎实基础,也暴露出一些新的和潜在问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创新制度举措,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社会治理之路。

* 倪咸林,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供需适配机制研究”(18BZZ103)和民政部2019年部级政策理论研究项目“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研究”(MCA20190284)的阶段性成果。

① 习近平:《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人民网,2016年3月5日。

② 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读书》2011年第1期。

③ 金太军,张振波:《城镇化模式的人本化重塑:基于风险社会视域》,《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责任编辑:杨婷)


推荐访问:存在问题 对策 基层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