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2年度关注音乐课堂中四个“动”

时间:2022-08-03 16:20: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关注音乐课堂中四个“动”,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关注音乐课堂中四个“动”

关注音乐课堂中的四个“动”5篇

【篇一】关注音乐课堂中的四个“动”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评价

朴春玉 第二实验小学

内容摘要: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有效的评价应该与教学融为一体,是教学的补充,是教师成长、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音乐新课程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强调建立完善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促进教学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关注学生,音乐教学评价不是为选择适合进行音乐教育的学生,而是为帮助教师创造出适合学生的音乐教育,使音乐教学更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关键词:音乐新课程理念 音乐课堂 评价

《走进新课堂》中提出:音乐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追求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评价,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构成真实、民主的音乐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单调,评价指标单一,过于重视量化成绩,对其他考查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而学生多处于被动受检查,被评判的地位,在最终的评价结果里很少有自己发表意见的机会,很少能提出能够真正帮助老师提高的发展性建议,不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指导,例如在小学音乐课堂里往往会出现“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广泛而空洞的赞美词等等。音乐教师应该首先要做到在音乐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在教学过程多方面、多方式、多层次的进行评价,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这一空间,使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使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才能更好的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音乐的兴趣。

一、抓好评价时机,激发学生兴趣

美国教育家克莱·贝德福德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评价的主体,怎样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呢?还应归结在教师的引导上,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是孩子都希望得到表扬,都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别人中肯的评价,尤其是老师的评价。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的情绪积极学习。

当我第一次走进音乐课堂时,学生对老师的来去毫不在意,都在各自做自己想做的事,学生哪有上音乐课的意识呢?面对这一情况,我几乎想转身就走,但我冷静1分钟后想,不能让第一堂课就这样失败,我一定要让他们喜欢我,喜欢音乐课。于是我用快速的节奏从10倒计时,这时全班孩子都莫名的望着我,我便坚定地说:“今天我要在我们班级里的评价栏中,增加音乐课的评价,有小红花、小红旗、小五角星等,每一种图案代表一种特色,老师会在课堂中发现每个同学的优点哦”,这时教室里每个小组都端坐着,一双双欣喜的眼睛都注视着我,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的神情、举动,始终都在为争得个人荣誉而努力着。课后,我真诚的对全班孩子说:“今天我太高兴了,我为全班孩子有这样的表现而高兴,你们都是音乐学习的优秀学生,都是我心中最棒的孩子!孩子们,老师送你们每人一朵小红花!可别忘了贵在坚持哦!!”顿时教室里那孩子们的欢呼劲儿让我感到了评价的魅力所在,以后的课堂再没有“自由工作”的一幕了,孩子们都在关心着“老师,哪天又有音乐课呢?”

二、注重多元评价,把握评价方法

《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教学评价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教学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体现出多元的评价方式的重要性。

1、过程性评价。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要注意多元化,整体性,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关注每个学生的态度、情感、意志、想象思维和审美的情趣等非智力因素。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弱势智力和品质,教学就是要扬其长、避其短。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的开展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因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是教学优化的一个保证。

(1)激励性评价

人们都渴望别人对自己的欣赏和由衷的赞美,成人是,小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表扬与鼓励应是评价的主要手段,例如,我在教学舒伯特的《摇篮曲》时,孩子们通过聆听,选出了符合歌曲的词语,有的选择亲切、慢;
有的选择温柔、深情;
有的选择稍慢等,他们都能体会歌曲的速度与情绪。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的答案和他们不一样,我还选了有力。”同学们都“啊?”惊奇的望着他,但我始终做他忠实的听众,尊重他、鼓励他,并对他说:“你能大胆表述自己观点是老师最欣赏的,那让我们带着你的答案再听听怎样?”当他再次回答时便省去了“有力”这词,并说明了他先选择的原因……我不由自主的为他鼓掌,并把支持与信任的目光投向他,孩子们也为他的表现送上掌声。这样的评价首先肯定了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是值得表扬的,再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与感受,来体会哪一种情绪比较适合。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这种评价只会带领学生用优秀的方法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激励性的评价还表现为抓住了学生的自身细微的变化与成长,如:“你的声音比以前更明亮了许多!”“你的动作比以前更加舒展了!”“你对音乐的节奏感有了很大进步”等等,这些评价语言会让孩子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实践活动式评价

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音乐能力和水平只有在音乐活动中才能全面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要求课堂评价面向全体、综合评价关注个人差异,促进学生发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采用实践活动工作评价学生,就可以发挥学生自己的潜能。因此,我在音乐室的墙上设计了一些栏目,有“明星榜”、“小百灵”、“我是最佳小乐手”、“表演小能手”等。让学生各尽所能,找到自己努力的目标。唱歌较好的同学争上“百灵榜”,而那些“五音不全”、节奏感差些的同学也能在“表演榜”上找到位置。再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进行一系列的评价。由此,新课程中音乐课评价的功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评价不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充分发挥激励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个性化的评价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最后评定学生学习情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终结性评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学期下来学生的总体学习情况,但我们以前的终结性评价十分单一,期末时唱一首歌,跳一个舞或演奏一首乐曲,而且总是以师评为主。所以,很多孩子都对最后的所谓“考试”惧怕三分,特别是一些不擅长唱、跳的同学更是觉得压力很大。而我们的新课程评价强调参与和互动,强调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要实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要改变这个现象,必须改变我们的评价方法。

学期末的评价我一改以往惯用的必唱歌曲、视唱、听音模唱等繁琐的考试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一场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音乐会。从编导、前台、后台到演员等都由学生自己安排,有的班级还列出了节目表。老师要做的就是协助和辅导学生组织演出。这种音乐评价方式的推出引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响。孩子们兴奋地进行自评、组评,产生各组工作人员和演员,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了。这次期末评价成了一项社会活动,同学们自己组织排练,邀请嘉宾,甚至设计了请柬等等。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体验到了自身的价值,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合作,学到了书本上和音乐课上所没有的很多东西。这种音乐评价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真正做到了以音乐学科的审美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

班级音乐会是一种最有效的多元组合评价,它以公开展示的方式,使学生学习成果得以肯定,能给学生极大的精神满足和自信心。用这种方式作为评价,我们发现,不但让孩子们去找音乐、听音乐、赏音乐,而且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了音乐中来,发挥自己的特长参与其中。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锻炼了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

三、注重个体差异,鼓励自主发展

现代音乐教学评价要体现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评价要尊重学生个体的趋向价值,关注学生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评价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增加了他们爱好音乐的情趣,培养了学生音乐的审美能力。打破狭隘的封闭的评价形式,拓宽了学习音乐的渠道,既激活了课堂教学又落实“双基”,既以学生需要为本,也为学生发展为本,从而有效促进了音乐教学的效果。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认知力和判断力都会增强,也会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这时,对他们的评价可以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即可以多多聆听学生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学生唱完一首歌曲之后,教师可以先请他自己说说优缺点,然后再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看看有哪些地方唱的很好,那些地方唱的不够好,应该怎样进行改正……最后,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样,即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使得评价更有说服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比如我在执教《粉刷匠》一课,学生个人表演唱结束之后,我请他们对自己或是别人进行评价。有的说:“刚才XX的声音太小了,而且唱慢了,我没有感受到劳动时开心快乐的心情!”有的说:“刚才朱卉唱得真好听啊,我要向她学习!”还有的说:“我今天第一次鼓起勇气在大家面前唱歌,虽然没有别人唱的好,但我觉得自己已经进步很多了!”说到这里,学生们都不由自主地给她以掌声鼓励。我觉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来自外部的评价只有在学生身上激起共鸣,才真正能使语言评价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

在音乐课堂里,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或许你的一句话就发现了一个“音乐天才”,或许一个动作将让学生学会终生学习的方法,或许……带给我们的思考太多。作为音乐教师,决不要吝惜你的微笑、动作、眼神、语言等等。音乐教学中没有绝对的“差生”,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而还是要让他独立行走,使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采用合理有效的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学习、投入的学习,才能激发创新的思维,培养能力,才能充分享受音乐。

【篇二】关注音乐课堂中的四个“动”

关注音乐――历史的呼唤

  日前拜读了《中国音乐教育》杂志刊登的吴斌老师的文章《关注音乐》,文章就课改以来基础音乐教育新课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重新进行了反思和认识,体现了一种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创新进取的精神。文章中的观点也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密切关注和诸多赞同。的确,四年来随着音乐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普遍展开,笔者多次在观摩课以及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而《关注音乐》一文中鲜明的观点、鲜活的实例以及高屋建瓴的论述,使笔者感受颇深、受益匪浅。所以在此我想谈谈我对“关注音乐”的理解。

  

  一、音乐教学中“关注音乐”的内涵是什么?

  

  在“关注音乐”的讨论中,“综合”和“形式”是大家议论较多的话题。但此外还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只强调兴趣、态度、情感的培养,而忽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笔者认为基础教育中的任何课程,只要是一门学科,必然会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因此,对于音乐教育来说,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这既是人整体素质中音乐素质的一种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奠定了基础。

  然而当前许多教师在音乐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有意淡化“双基”,回避音乐知识与技能,不教学生乐谱,不练声,不视唱,不纠正演唱、演奏上的错误……结果,新课程的教学实践都集中在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而音乐知识和技能则走向缺失,音乐课倒是越来越活跃了,教师情绪饱满,学生兴趣盎然,可是一堂课下来,如果学生依旧是音高、节奏都不准,歌声不流畅、不优美,那他们到底在音乐上收获了什么呢?如果仅仅让学生停留在感受快乐的层面,音乐课程的多维目标能够实现吗?

  《关注音乐》一文中指出:“对音乐教育的基本认识应该是所有学习者都应该在知识、技能和欣赏方面得到发展,以促进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想像,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快乐,升华他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个终极目标的前提下,音乐的知识与技能,表现与鉴赏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见《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1期17页)我非常赞同这些观点,应该说,“关注音乐”的内涵之一即是“知识与技能”要在音乐教学中得到合理而充分的体现。

  

  二、音乐教学中缺少“关注音乐”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

  

  在新课程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一些教师对音乐新课程的片面理解,以为音乐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第一位,“知识与技能”就不重要了,这点正如《关注音乐》一文中所说:“ 这次课程改革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放在了音乐课程三维目标的首位……在所有学科的《课程标准》中,只有音乐学科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由于放在首位,引起了教师们高度的重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误会。”(见《中国音乐教育》2006年1期17页)另一个是部分教师对“课标”学习的不够,以至于认为音乐新课程没怎么提及音乐知识技能,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就不要知识技能了。

  这些都是对音乐新课程的一种误解,认真学习《课标》,就会发现《课标》并没有削弱音乐知识与技能,无论课程目标部分还是内容标准部分或是实施建议部分,都体现了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在“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被具体表述为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个方面,从其涵盖的范围上说,要比传统音乐课程的“双基” 内容宽泛了许多,因此音乐知识技能的容量应该是大大加强了。这也使我想起了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中获得一等奖的胡樱平老师所上的《京剧入门》一课。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京剧行当的基本划分,还了解了部分行当的唱腔特征,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参与体验了走基本台步和模唱【西皮二黄】,最后学生们还在老师的鼓励下进行了生、旦、净、丑的创作表演。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音乐教学的一个典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新《课标》倡导下的音乐课堂,不仅要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好,同时也要将音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更巧妙地融入其中,这实际上是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进一步对《课标》进行学习和研究,还会发现无论是“内容标准”中的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各个教学领域,还是“实施建议”中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教学内容的几点提示等,都有关于音乐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表述和要求。比如识谱在《课标》中也有明确规定:“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等等。所以,我们应该正确认识知识技能。做为一个学科,在音乐学习中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没有必要对其回避,而要做到这一点,准确与全面地理解《课标》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认真学习《课标》,吃透《课标》的精神实质,才能准确地把握新课程的内涵,这是指导我们音乐教学实践的关键。

  

  三、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关注音乐”

  

  重视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首先要体现在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如果教学目标模糊不清,特别是对音乐知识技能目标有意无意回避,那么这节课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关注音乐”,更不可能在教学主体进入目标预期可能的情况下实现教学目的最大化。因此,音乐教师要实现在课堂上“关注音乐”的意图,体现“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让音乐课上有音乐,一定要做好教学设计这个环节。也就是说,在备课时就要有音乐,有音乐知识和技能,在备课时就要备音乐,备音乐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音乐课的教学属性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式与手段,都会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所以我认为,高水准的音乐教学不仅仅体现为教学形式的丰富,而更在于丰富教学形式所隐含的鲜明意图。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它需要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理解水平以及教学能力的融会贯通,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努力研究新课程、新教材,在音乐课程改革中不断提升自己和完善自己。

  

  康玉琼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振兴中学

【篇三】关注音乐课堂中的四个“动”

论音乐课堂中的“引”
作者:许引儿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6年第11期

        摘要:对于教师来说,“引”这个词的运用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动词,正是因为有它。所以课堂会“活”过来。只有教师巧妙地“引”,才能换来学生更有质量的“学”。所以,在这篇论文中,以“引”为中心,主要探讨了在音乐课堂上,音乐教师怎样做好“引”,怎样通过“引”打造有魅力的课堂。

        关键词:音乐课引入引美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实在是太美了,如何将这么美妙的音乐传输给学生,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巧妙地“引”,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

        一、教师要做到简单易学的“引入”

        音乐课中的引入都是简单易学,使学生能快速掌握的内容。有时一两个音,有时一些手势,有时一个小小的律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对这些东西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加自信的学习后面的知识。而且,这些简单易学的“引入”,通常是这节课的重难点,教师在对它们做了有必要的简化处理。例如:在蒋逸萍老师所教授的六年级《拍手拍手》这堂课中,她是先让学生掌握do、fa、la三音,而且在这方面所花费时间挺长,学生一有音准上的错误,马上改,落实到每位学生都掌握这三音。我们当时还觉得奇怪,为什么蒋老师这样的教学,后来出示曲谱才知道,原来有这三音建立的和弦,而且全曲只有这么一个和弦(蒋老师有所改编),蒋老师又把原来二声部合唱的地方改为轮唱,后加入了引子和尾声,所以这里面的这一和弦就变成了二声部,是难点也是重点。只有将这重难点,通过反复听唱的方式来教学,同时,反复听唱在音乐课中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三个音的反复听唱是简单易学的,只有唱好这个,才有后面二部和声的精彩,才有后面授课的成功。又例如:在陈妍娜老师所教授的二年级《龙里格龙》中,因为乐曲的重难点是轮唱,如果单用声音去演唱这种追逐的感觉太难,所以陈老师巧妙地用律动方式处理,一组拍腿,另一组拍肩,一前一后的进入,陈老师再嘴里有节奏的念歌词,注意了恒怕教学,实在精彩。陈老师把轮唱强化又简化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轮唱,教会学生用耳朵去聆听音乐。

【篇四】关注音乐课堂中的四个“动”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

摘要:歌唱是通过歌喉进行情感交流的,通过歌声来传送作品的真谛。充分运用、发挥歌唱的特点,用音乐和语言来表达人们的真实而又深刻的思想感情,以达到让听众在音乐美的欣赏中,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开拓思路,振奋精神,激励意志。

关键词:音乐课堂 歌唱教学

歌唱教学是一门艺术。它包括发声、呼吸、音准、节奏、力度、共鸣、吐字、归韵、音色、情感表现等等。科学的歌唱方法,是人体各发声器官有机协调配合,又互相制约的活动。教师在进行歌唱教学中,使学生唱好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掌握好音准变化,吐字清晰,发声明亮,富有表现力是不可忽视的。

一、歌唱教学中的音准问题

歌唱教学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在嗓音的音准控制训练中,紧密结合音乐作品的表现,结合学习,掌握各种风格的音乐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音准训练。

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歌唱中的音不准,在多数情况下,学生是知道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这类情况,一般出在歌唱技术的掌握上,声音位置、气息的控制处理不当,是造成音不准的主要原因。其实歌唱中的音准变化,完全是有规律性的,只要掌握其规律,就可以预测其偏高或偏低的倾向,使之保持音准。在音准训练中,要求学生在肌肉放松的前提下,呼吸器官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喉咙要保持打开的状态,人体各共鸣腔要保持舒张的状态。总之,必须学会控制深呼吸时的状态,使学生在发声、共鸣和吐字时,在气息、力量的运用上,取得适度的平衡,如果不能适度的控制,就有可能出现音不准。从整体上看,关键是发声要自然,控制力要适度,要协调,共鸣位置要高。

二、歌唱教学中的吐字训练

大家都知道,歌唱演员字吐得特别清楚,乐句唱得连贯而又富于表现力,歌声优美,感人至深,这是歌唱成功的关键,而语言的准确是歌唱吐字的基础。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每一个成分即每一个语言成分都是由声音和意义两方面组成的,两者之间缺一不可。前者是语音,它是语言成分的形式;
后者是语意,它是语言成分的内容。就歌唱的本质职能来说,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篇五】关注音乐课堂中的四个“动”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游戏

提要:音乐游戏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从中起到的作用也非常大。音乐游戏的设计,音乐游戏的实践作用都是为学生的个人素养服务。教师应尽可能以学生日常生活及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创造出一些学生喜爱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小学音乐;
游戏;
浅谈

德国教育家福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快乐的源泉,是培养儿童道德品质的手段,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儿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性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在游戏中我们所获得的轻松和愉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然而,游戏却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出于自己的兴趣和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游戏活动。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快乐的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哪里有儿童,哪里就有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感知记忆力都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我们这里所说的游戏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融入了具有音乐性特点的游戏。在音乐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音乐游戏”。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所在,音乐游戏只是学习音乐的手段,音乐游戏必须伴随音乐,,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目的。在我读小学时,音乐课还没有让老师完全重视,就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对课堂效率究竟有多高也没有认真研究过。我是一名刚走上讲台的农村音乐教师,教学条件相当于城镇学校还是薄弱了一些。学校以前也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学生对于音乐课的理解就是唱歌,他们甚至把音乐课改名叫唱歌课。对于一群无知的孩子,我显得力不从心。开始我尝试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完全进行不了,我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讲,一堂课乱哄哄的。课后经过反思,反复实践,发现了在音乐课堂中适当采用游戏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非常高。通过走进学生的心里,我发现他们非常爱上音乐课,只是他们不知道音乐课除了唱歌外还会学到节奏、节拍、速度等音乐的基本要素。

经过一学期的反思和探索,总结出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通过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感受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成为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所以,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我们要清楚音乐游戏具有哪些意义:

推荐访问:音乐课 堂中 关注 关注音乐课堂中的四个 让音乐课堂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