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非连续性文本“碳达峰”和“碳中和”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

时间:2022-07-18 16:30:08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连续性文本“碳达峰”和“碳中和”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供大家参考。

非连续性文本“碳达峰”和“碳中和”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提出,我国将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中关于“2C温控目标”下全球2065-2070

年左右实现碳中和的要求,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今年两会,“碳达峰”和“碳中和”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2021年也成为我国的“碳中和”元年。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意味着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后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目前,在我国现有的能源产业格局中,产生碳排放的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占能源消耗总量的84%,而不产生碳排放的水电、风电、核能和光伏等仅占16%。要实现2060

年碳中和的目标,就要大幅发展可再生能源,降低化石能源的比重,因此,能源格局的重构必然是大势所趋。如果到了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核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5倍多,风能的装机容量是现在的12倍多,而太阳能会是现在的70多倍。一个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将会被打开,而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我国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会摆脱对外部能源进口的依赖。碳中和的背景下,“石油地缘政治时代”被完全打破,传统石油出口国将面临全面利益丧失。国际竞争的焦点也将逐渐转移到低碳技术价值链的控制上,也就是新能源和低碳技术的价值链将会成为重中之重。

(摘编自《参考消息》,2021年5月)材料二:

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这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必将带来一场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我国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电力生产成本在不断下降,我国将拥有一个以非化石能源电力为主的新能源电力系统。与直接燃烧化石燃料相比,非化石能源电力无疑是不产生碳排放的清洁能源。碳中和目标将促使我国工业走向电气化,各个地方也将抑制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节能、高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交通运输也是如此。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发展迅速,随着碳中和目标的确立,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建筑业同样要跟进。建筑减排,电气化是关键。未来,各地的居住、办公建筑建造和运行都要实现电气化。建筑内部将建成直流配电,并实现建筑的柔性用电。而对于我国北方冬季集中采暖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也要通过技术探索来逐步进行电气化取代,实现冬季供热的零碳热源。

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将彻底融入生活。随着碳中和目标的明确,人人减排、绿色低碳的行为习惯无疑将进一步深度融入所有中国人的生活中。减少碳排放需要发展循环经济,每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是其现代化的一个必备标志。因此,为了减少垃圾填埋,令其高度资源化,源头上的垃圾分类必须做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除了减排,还有增汇。而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就是一条有力举措。可以预见的是,“加强植树造林,提升植被覆盖,让大自然成为碳的搬运工”这样的环保理念未来将更加深入人心,并体现在行动中。此外,碳交易、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碳移除和碳利用技术等引导碳减排的政策工具和新技术特点,也将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产业发展机遇,影响着广大公众的生活。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确立所涉及的社会层面极其广泛,早已超越了能源、交通等具体领域,未来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意义甚至不亚于蒸汽机、电力、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1年4月)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巴黎协定》的要求,将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B.中国要在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以实现“碳达峰”的战略目标。

C.“碳中和”目标将促使我国工业走向电气化,交通运输、建筑减排、冬季供暖等行业的节能、高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

D.“加强植树造林,提升植被覆盖,让大自然成为碳的搬运工”这样的环保理念现在已经深入人心,并体现在行动中。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60年前,我国只有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的形式,才能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碳中和”。

B.中国实现“碳中和”,将打开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在产业链的细分领域,也将产生众多的新兴产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C.我国北方冬季集中采暖所造成的大量碳排放,也要通过技术探索,逐步用电气化来取代原有的采暖方式,最终达到减少碳热源排放目的。

D.减少碳排放需要发展循环经济,而每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就是其标志,作为资源化的源头,垃圾分类必须先做好。

3.根据材料,判断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实现“碳中和”的一项是()

A.扩大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B.办公建筑建造和运行实现电气化。

C.设置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D.大力研制、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碳达峰和碳中和”实现后我们生活的改变。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1.D

2.B

3.C

4.(1)改变我国现有的能源产业格局;

(2)改变石油地缘政治格局;

(3)改变国际竞争焦点。

5.首先,提出在碳中和背景下,能源发展将带来重大变革;接着从“工业电气化”“交通运输电气化”“垃圾分类、节能减排”“增汇”四个方面具体阐述;最后阐述其重要变革意义。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已经深入人心”错,原文是“将更加深入人心”。选项时态上未然变已然。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枚举不全面,“只有……才”条件绝对化。原文是“‘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前,中国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注意是“等形式”,且原文句子并未体现“只有……才”的条件关系。

C.“最终达到减少碳热源排放目的”错。原文是“实现冬季供热的零碳热源”,选项改变原意。

D.“而每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就是其标志”错。原文是“每个城市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是其现代化的一个必备标志”,可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是“现代化的必备”标志。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设置气候投融资、能源转型基金”是新的投资热点,不能依靠这种做法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因此不是实现碳中和的手段。

推荐访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意义的思考 连续性 中和 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