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发言稿 >

2022年推动现代化建设发言材料

时间:2022-08-01 17:20:11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推动现代化建设发言材料,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推动现代化建设发言材料

推动现代化建设发言材料3篇

推动现代化建设发言材料篇1

弘扬苏维埃精神 促进现代化建设

庄绍徐;;

【期刊名称】《红广角》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70年前的今天,普宁县苏维埃政府在大南山陂沟村振声学校宣告正式成立。普宁县苏维埃政府是普

【总页数】4页(P.24-27)

【关键词】苏维埃政府;苏维埃政权;土地革命;海陆丰;宁县;现代化;革命根据地;东江地区;武装暴动;工农兵代表大会

【作者】庄绍徐;;

【作者单位】普宁市人民政府;市长;

【正文语种】英文

【中图分类】D235

【相关文献】

1.刘延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J],

2.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特点——基于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之分析 [J], 平黎文; 唐艳玲

3.天津市历史名校及其现代化建设研究的力作——评《天津市历史名校及其现代化建设研究》 [J], 秦虹; 常瑞琴

4.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推广物联网应用的对策——从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谈起 [J], 吴静宜

5.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寿光县农业现代化建设调查研究 [J], 赵德三; 郑兴和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动现代化建设发言材料篇2

“朴正熙政权与韩国经济现代化”研究综述

【内容提要】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在一片资源贫乏、基础落后的狭窄半岛之上逆风起飞,迅速成长为经济上的巨人,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个世纪的发展进程,创造了“汉江奇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而韩国如今的经济成就,与朴正熙政权创造的“汉江奇迹”是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 汉江奇迹 朴正熙政权 权威统治 经济现代化 美国经济援助 出口导向政策 重化学工业

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在一片资源贫乏、基础落后的狭窄半岛之上逆风起飞,迅速成长为经济上的巨人,跨越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个世纪的发展进程,创造了“汉江奇迹”,引起了世人的瞩目。而韩国如今的经济成就,与朴正熙政权创造的“汉江奇迹”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我们来考察朴正熙政权与韩国经济现代化。

  一、韩国经济现代化的前提

  1、朴正熙政权上台面临的经济困难

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张勉政权建立“权威统治”。这时韩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第一,示威游行不断,社会缺乏基本秩序。第二,政府改组频繁,无力料理国事。第三,民生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比如,人口迅速增长,失业加剧,饥饿和贫穷,消费品与住房短缺等等问题的解决成为韩国迫在眉睫的问题。

2、南北力量的对比

朝鲜战争后,北方遭到的破坏比南方更为严重的。当时美国太平洋地区空军司令曾声称,朝鲜只剩下岩石,“已经倒退到石器时代”。但是,朝鲜50年代成功的经济发展进程完全出乎美国的预料。1954--1960年期间,朝鲜年均经济增长率高达20%左右。1954--1957年,朝鲜推行“经济复兴三年计划”,1956年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比1953年各增长了4倍、2.1倍。截止到1961年,就南北的工业水平来看,朝鲜明显占有压倒性优势。面对政局的混乱、经济的困难和南北悬殊的力量对比,韩国社会陷入了苦闷和仿徨,期待着某种突破和新局面的到来。朴正熙政权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一方面感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认识到发展经济才是韩国当前的第一要务。

3、“独裁者”朴正熙的现代化思想

朴正熙虽然通过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政权,但他注重发展经济,认为这是“至上课题”,他说过:“胜共统一的成败决定于经济”,“民族的活路在于经济现代化”。早年的贫困和留学日本、留学美国的经历也对他现代化思想产生重要影响。而半岛的分裂状态也使的他更加强化现代化的改革思想。

4、朴正熙政权的“开发独裁”

朴正熙政权的独裁统治为成功推进现代化创造了政治条件。朴正熙政府掌握了军事、政治权力,使得经济改革更顺利的进行。而且,朴正熙政权对工商部进行了彻底的结构改革,使年富力强的精英技术官吏牢牢地掌握了权力。同时,行政官吏也由技术人员或经济专家来充任。集权官僚系统的改革使中央政府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经济发展上。

5、美国的经济援助

冷战的背景下,韩国的安全保障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韩国也成为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的前哨阵地。美国既要遏制朝鲜半岛的共产主义化,又要维持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因此对韩国实行了援助政策。

1950—1968年期间,美国共向韩国提供了价值35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其中约42%是主要用于制造业和社会间接资本领域的原材料和半成品;25%是大麦、玉米等农产品,其属于资本的占9%,用于技术的占5%,其余的占19%。

1954-1961年间,以无偿赠送形式援助韩国的2亿美元意义尤为突出,它足足占了韩国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8%。这种援助在当时的韩国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以1957年的情况为例,在政府财政收入中,这些援助物资的销售收入占52%,而对外贸易赤字的89%,则要靠这种援助来弥补。

美国还是韩国的主要出口国。美国不仅是韩国重要的资金和技术供应国,而且是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在1965年韩日外交关系正常化之前,美国一直是韩国最大的投资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技术来源国。

二、60年代韩国经济现代化之路探索

1、 内涵型工业化的失败

朴喜范是内涵型经济开发论的倡导者,他主张的内涵工业化战略的重点放在为钢铁厂、火车、造船、机床以及基础化学工业等打基础。

朴正熙政权在民族主义思想的驱使下,选择了内涵型经济发展路线,试图通过动员国内资本为发展提供基础资源。1962年6月,朴正熙政权曾试图通过“紧急货币措施”来为投资计划融资。为内资动员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以高利率增加储蓄,但此计划因恶性通货膨胀而遭到失败。接着为了动员民间资本,朴正熙政权控制了保险公司并开启了证券市场,但却因此爆发了所谓的“证券波动”,很多中、小股主蒙受欺骗和破产。此外,朴正熙政权还实行了货币改革,采取了一种以通货膨胀为其投资计划融资的办法,由于遭到美国的反对和对客观经济状况的不了解,结果,动员内资政策失败。

货币改革失败与外资引进的低迷、通货膨胀、外汇紧缺等问题使政策转换在所难免。以货币改革的失败为转折点,朴正熙政权走上了转换发展模式的道路。

2、从出口替代政策到出口导向政策的转型

启动经济开发计划后,韩国外汇始终紧缺,政府无法确保外汇的供应。朴正熙政权成立伊始,其经济政策的基调是进口替代政策,出口位居其次。然而继续以进口替代政策为基调,经济开发计划终因外汇的紧缺而难以成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外资问题,使朴正熙认识到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迫切性。

在朴正熙政权转为出口主导的工业化战略问题上,韩国企业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朴正熙政府在其初期就极为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星集团总裁李秉哲在朴正熙政权放弃初期的农业优先均衡增长政策,转而选择以工业和出口为中心的不均衡增长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天友公司总经理全泽珤和“出口产业促进委员会” 的委员长李源万也对选择出口贸易政策也起了较大作用。

1961年8月,国家重建最高会议工商部长丁来赫和副部长朴忠勋竭力主张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朴正熙确定了以出口导向政策为经济开发计划的基本方向。

为了扩大出口,朴正熙政权制定了各种支援政策。比如1964年的汇率、出口税率的调整、1965年开始的青瓦台出口振兴会议、1967年实施的增加进口品目的政策等。朴正熙政权时期,出口实现了每年40%以上的增长率。1970年年底,出口量达到了10.8亿美元。出口的迅速增长为韩国人对出口政策树立了信心。

3、引导国营企业

朴正熙政府贯彻“指导的资本主义”建国方略。控制和引导企业行为的又一重要手段是由政府出资,主办一批涉及国计民生的骨干工程。朴正熙政府以很大的精力和财力,向各主要产业部门投资,建立起一批国营的国民经济骨干企业。这些由政府主办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既起了启动带头作用,又起了示范作用。

三、60年代韩国经济现代化的成果

1、劳力密集型出口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60年代韩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大力发展劳力密集型加工业实现的。

提到60年代韩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谈到出口加工业的圣地—九老工业园区。九老工业园区为韩国担当了六七十年代出口加工贸易据点的角色。当时九老工业园区主要生产布料等纤维类,广播开关、灯泡等电器,指甲刀等小五金制品,出口货物基本上为劳力密集型轻工业产品。

60年代,韩国劳力密集型出口工业的迅速发展,使韩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60年代初的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业者为全体人口的56.5%,1972年其产业比重下降为26.0%,;第二产业的比重从14.5%增长为26.2%,在第二产业内部,轻工业部门从1962年的72.4%减少为1971年的67.5%,重工业部门得益于能源、石油化学、电子部门的快速增长,从1962年的27.6%上升为1971年的31.6%。这些高速增长的结果,使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62年的83美元增长为1972年的318美元,增长了近四倍。

2、京釜高速公路

朴正熙把高速公路和钢铁厂当作实现工业化梦想的两个重要项目。1967年4月,朴正熙首次提出了建设高速公路的构想,他要把韩国两大经济圈首尔和釜山连接起来,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京釜高速公路号称是自“檀君以来最大规模的工程”,被动员人数就达893万人次。可以说,上自总统下至劳动者都痴迷于高速公路几乎到了发疯的程度。

京釜高速公路全长428公里,全部工程耗资429亿韩元。

根据朝鲜日报社和韩国舆论调查机构的调查,在韩国现代史上的二十大功绩中,京釜高速公路位居第三,仅次于新村运动和首尔奥运会。

3、浦项钢铁厂

浦项钢铁总公司和蔚山石油化学工业园区的建设,是韩国第二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期间重化学工业的两大核心项目。

1973年6月,综合钢铁厂第一次炼出了铁水。经过三年时间,投入了相当于京釜高速公路建设费用3倍的120亿韩元资金,韩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工程比预期提前两个月胜利完成。

浦钢的产品无论是品质还是规格都得到了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国内销售价格仅为进口价格的22%--42%,由此带来很大的进口替代效应,仅1973年一年就节省了1.5亿美元的外汇。浦钢贯彻的不是资本主义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逻辑,而是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浦钢通过为国内制造业提供“产业之米”,起到了带动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作用。

4、蔚山石油化学工业园区

蔚山石油化学工业园区工程是韩国经济开发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另一核心项目。

蔚山石油化学工业园区的建设资金为71亿韩元,1972年10月,举行了工业园区的竣工典礼。由此韩国实现了改变过去依赖于进口的化工产品的进口替代,化工产品的自给率也从1968年的14%上升为1973年的55%。

四、70年韩国经济现代化之路探索

1、大力发展重化学工业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韩国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国际上对劳力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出口导向轻工业的边际效益下滑,韩国经济转入不景气局面。1971年美国经历美元危机以后,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开始限制韩国轻工业产品的进口,40%出口货物依靠美国市场的韩国面临着经济危机。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萧条、外资引进企业的倒闭、工人的抵抗等阻碍经济增长的局限性同时暴露出来。只要朴正熙政权还继续推行外向型工业化战略,重化学工业政策几乎就是唯一的政策选择。于是,70年代韩国产业政策中心转变为重化学工业化。

1973年1月,朴正熙发表“重化学工业化宣言”,正式大力推进重化学工业化。朴正熙政权选择六个部门集中扶持,即综合机器(昌原)、造船、(巨济岛)、电子(龟尾)、第二钢铁(光阳)、有色金属(温山)、石油化工(丽川)等。在重化学工业建设期间,对被选上的部门实施投资风险社会化、分散个别企业家的风险等都是促使企业家参与项目的方法。

推行重化学工业化政策的结果是,70年代的经济发展速度比60年代还要快。1972--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8.5%,1977年增长率高达10.3%, 1 978年更高达11.6%。自1970年至1980年,重化学工业附加位所占比例由36.0%上升到51.4%,出口所占比例由18.2%上升到47.6%。朴正熙在70年代推行的重化学工业发展计划,不仅当时就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而且也为80年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造船业的迅猛发展

韩国政府通过大力扶植一家或少数几家私有大企业,使某一重要工业部门迅速打入国际市场。韩国造船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事例。造船业对韩国有特殊的吸引力,朴正熙政府十分注重造船业的发展。70年代初,政府提出韩国要成为“造船王国”的方针。在朴正熙的授意下,政府半强迫性地要求现代财团董事长郑周永开办造船厂。

郑周永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造船人才的条件下,经过二年零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和员工们的艰苦奋战最终创造了奇迹,建起了年产100万吨的蔚山现代造船厂。1974年6月,郑周永带领现代造船厂成功制造出两艘26万吨的巨型油轮,无疑为这一蓝图画上了有力的一笔。以现代造船业起步的韩国商船制造,所用时间仅为欧洲厂家相应时间的一半,而价格却比欧洲轮船的最低价格还要低1000,这正是现代集团赖以发展壮大的竞争力所在。

3、新村运动

60年代末,韩国城乡的长期不均衡发展使政府面临一系列挑战。农业生产低速发展与农业经济相对停滞不能适应人口的增加和粮食消费水平的提高,进口粮食造成外汇支出增加,大量破产农民流入城市,加大了城市特别是首尔的行政负担,增加了行政和社会不安定潜在因素。这些问题很快引起了朴正熙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朴正熙出生于贫农家庭,对农村的凋敝状况了如指掌,认识到必须要找出治理农村问题的有效方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朴正熙在60年代末就开始准备发起新村运动。1969年8月,朴正熙在视察遭水灾的庆尚北道清道郡时,发现当地农民在生产自救的过程中改善了村庄的生活居住环境。另外,1970年水泥生产供大于求,库存积压严重,这两件事情对朴正熙产生了启示。有人指出:“新村运动起初是因水泥而开始的。”于是政府决定利用积压的水泥为农村服务。在1970年至1971年的一年中,政府免费为每个村庄供应了335袋水泥,并规定这些水泥只能用于改善村庄公用设施。农村地方管理部门建议用这些水泥修筑道路、兴建卫生供水系统和地下排污水道、维修河堤等村庄的公共设施。建设新农村的计划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其效果远远超出了政府的预料。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使朴正熙政府信心倍增。

新村运动初期,全国大部分农村都组织实施了修建桥梁、改善公路的工程。各村都修建了宽3.5米、民2--4公里的进村公路。到70年代后期,除了个别极为偏僻的农村,全国基本都实现了村村通车。把1971---1978年期间改善的村级道路加起来,每个村子得到改善的农村道路是2 600米,其中一半是进村道路和支路,另一半是村内道路。平均每户家庭改善的道路长度是44米。

在新村运动开始时,各个村子上报的需要重建的小桥总计为87324座。韩国内务部汇总了1711年在新村项目下修建的小桥的总数是82596座。这大约是新村运动开始时所需建桥总数的90%。

据韩国内务部的统计,在1971 --1982年期间,改善河岸的总长变大约21562公里,每个村平均改善的河岸长度将近700米。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河水灌溉,村民们修建了混凝土结构的蓄水池来做水军。1971--1982年间,在新村项目下建设的这种水库共有33364座。

群众参与新村运动的广泛程度在韩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全国上下都在为新村运动献一份力量,运动深入人心,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五、对朴正熙权威政权与韩国经济现代化的评价

对朴正熙经济发展之功坚持否定立场的,大体上可分为如下四种主张。

第一种认为,朴正熙的作为与经济增长没有多大关系,1997年的“朴正熙热”不过是经济困难时的表现而己,以后如果再出现经济萧条,可能还会爆发“朴正熙热”。这与俄罗斯的“斯大林乡愁”和德国的“新纳粹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他们虽贬低这只不过是一种症候,但人们对朴正熙的迷恋依旧。

第二种观点认为,朴正熙的确做出了一些贡献,但这也是因为当时韩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的各种条件,经济才发展起来的。他们还认为,朴正熙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高速发展是国民勒紧腰带勤奋劳动的结果,而非朴正熙领导有方。这种全体国民勤奋劳动结果的说法,等于认为“经济没有发展起来是因为国民对工作敷衍塞责的结果”。

第四种观点认为,只凭借经济成功发展这一点,是很难给朴正熙的权威主义颁发赎罪券的。其基本立场是,朴正熙政权虽对于经济发展有功,但由于维新独裁抑制了民主自由,因此在政治上朴正熙及其政权应受到批判。他们认为,即使政治权威主义和初期资本主义之间有某种关系,而且多数人也渴望经济的增长,但也不能在事后把所有的权威主义予以合理化。这样做是属于“是经济增长,还是民主主义”的黑白逻辑,是注重于结果的解释。

对朴正熙持赞扬论的韩国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和朴正熙的卓越领导力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赞扬论者大体上又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朴正熙生前的幕僚。例如,金正镰、吴源哲、金圣镇、金龙焕等人。金正镰认为,实现韩国经济奇迹的根本原因就是朴正熙的卓越领导力。他认为,是朴正熙给国民描绘了未来蓝图,把国民动员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上。这种观点在朴正熙的支持派中有广阔的市场。

第二类是保守阵营的媒体和记者。《月刊朝鲜》的赵甲济就是极度推崇朴正熙的代表人物。他声称,朴正熙通过工业化奠定了民主化的物质和制度基础,是现代化革命家。认为没有朴正熙强有力的领导,韩国经济就不可能得到迅速发展。

第三类是具有保守倾向的学者。例如,韩异助、郑在景、金一荣、安秉直等人。安秉直是由否定派转为肯定派的,他指出:“近代国家的最大功臣是朴正熙。……假如不是朴正熙主导的军事独裁体制,现代化是不可能的。不实行独裁就无法整合各阶层和阶级之间的利害关系”。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朴正熙和韩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朴正熙勾画出一幅现代化蓝图,并以此作为赢得国民支持和参与的“宗教信仰”,想一切方法实现了工业化。在他的领导下,韩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成就,其成就不仅仅周限于经济方面,而且从整体上改变韩国社会落后面貌的大变革。朴正熙不顾一切反对和抵抗而冲锋陷阵,在此过程中有许多人付出了血与泪的代价。虽然伴有巨大的牺牲,但朴正熙时代的韩国在极其短暂的时期内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是韩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可以说朴正熙经济发展之功大于政治独裁之过。

参考文献

1、《朴正熙与韩国的现代化》金光熙,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7年5月

2、《朴正熙政权与韩国现代化模式的形成》张红果 ,2010年5月21日

3、《朴正熙权威主义体制和经济发展》金世中,《当代韩国》, 1995年2月

4、《朴正熙政府与韩国经济现代化》夏自景,2006年5月

5、《近年韩国现代化研究述评》王汝强,《当代韩国》,2006年6月

推动现代化建设发言材料篇3

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给我们的巨大变化,从小砖屋到高大的楼房,从自行车到小轿车,从衣服的单调到多彩颜色,这些都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它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在各条战线的实际工作中取得了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取得了一下巨大成就: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推荐访问:现代化建设 推动 发言 推动现代化建设发言材料 推动现代化建设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