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观后感 >

2023年《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3篇

时间:2023-02-20 19:20:07 浏览量:

《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1  今天看了一代名师于漪的教育纪录片,真是觉得教育这一条路很远,想要当好一个老师真的很难,既要对孩子负责,也要对整个名族负责,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关注每个孩子,“路漫漫其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3篇

《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1

  今天看了一代名师于漪的教育纪录片,真是觉得教育这一条路很远,想要当好一个老师真的很难,既要对孩子负责,也要对整个名族负责,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关注每个孩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只有学习才会离教育越来越近!向名师致敬,向榜样看齐,从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何谓学习,何谓责任,何谓修养……

  首先对于学习,真的很佩服于老师的转行并将教育做到了教育之巅,他敬仰的八个字“胸中有书 ,目中有人”,也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学科知识,备教材,备学生,上好一节课远不是看起来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夯实我们的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而对于学习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于老师向专家请教,向同行请教,向家长请教,向学生请教,而我们更需要请教,多问方能多得!

  其次对于责任,于老师的校训“一切为民族”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的教育是要对未来的祖国负责,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们应时刻将这责任二字挑于肩上,有了责任心我们就会主动去钻研,去进步!

  最后对于修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那么如何让孩子亲近你呢?这的确关乎个人修养,于老师的个人修养通过两把尺子来衡量,一是那别人的长处来对比,二是拿自己的短处来对比,每节课后都进行反思,反思学生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坚持又怎能不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呢?这样的尺子我们也需要!

  一代名师,我们望尘莫及,但是我们能学习的有很多很多,哪怕冰山一角,也能让我们有所进步!

《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2

  在观看《一代名师于漪》的纪录片后,我感触颇深,于老师提出的教师的“两把尺子”,一把是量别人的长处,一把是量自己的不足。”我从于老师深情的叙述中,体会到了在教学工作中,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自身才有驱动力。于老师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无一不使大家为之折服,“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当听到于老师的这句话时,我感动于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教育事业的挚爱以及她作为教育智者宽容博大的精神。于漪老师潜心研究教学,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是借助知识这一载体,将信念和理想种在学生心中,让学生拥有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她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师,成为一代楷模,就在于她热爱学生,热爱民族,从基础做起,她时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样的一节课她可以用很多种方法呈现。她的孙女曾说,奶奶只有“语文”二字,可见她对于语文,对于教学的挚爱。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四十多个孩子,而是四十多个鲜活的生命,因此,我们要付出全部心血,竭尽全力地将学习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道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爱学生。从爱出发来教育关心学生。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关注并发现学生的任何需求。记得在求学的时候,几乎每一位导师都说过同样一句话:小学的孩子如同一张白纸。教师任何一个小小的举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自己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为都要慎重。尤其是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我对自己有着很大的期望,但也自知经验不足,今后还需要向身边的同事多多学习,并不断的提升自己,尽力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3篇扩展阅读


《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3篇(扩展1)

——《一代女皇》观后感3篇

《一代女皇》观后感1

  纯属小时候美好回忆,当时看的感觉真是美轮美奂,小孩子看什么都是发光的,潘迎紫就是我的偶像,美的跟神一样!尤其里面的装扮,那么多金光闪闪的凤钗啊,那么飘逸的长裙披肩啊......

  长大了重新看,这个武则天还是能美到我。也许我的审美已经被这部剧定型了,白娘子也很美,可惜比这部剧拍得晚,所以相比起来,潘娘娘的媚娘在我心中靓过白娘子。

  这部剧的媚娘也相当玛丽苏的,一开始那个天真无邪啊,跟学文讨论贞洁。就跟民国女学生谈恋爱的调调。唉后来大概潘娘娘渐入佳境,越来越出神入化了,从昭仪到皇后,再太后,再登基。玛丽苏味慢慢淡去,留下的全是潘娘娘的满身光华。另一个武则天,我比较喜欢的是大明宫词里的,那个比较接地气,不那么美也不那么仙,只是一个洞悉世事的智慧女人形象,更像一个女政治家。就像潘迎紫的另一端,一个好似天神下凡,一个稳如泰山,都很有自己的.风格。

  其余的武则天,记得大约有刘晓庆,一向不喜欢她,土气俗气的很,偏偏有人很觉得她美。最近的有范版本,她标志性的黑眼圈算鬼魅版武则天吗?有空瞄几眼就罢了。

  武则天真是历史上的异数,一个女人能掌权很难得,居然能堂而皇之登上帝座,简直厉害的让人无语,真是时也命也。无论谁在戏剧里诠释此人,都恐怕带点戏说才可以,因为她性命中有太多的神秘莫测之处......

  潘迎紫版本说玛丽苏也玛丽苏,符合史实有的地方还是不错的比如,武则天被李世民嫌恶,比如袁天罡的预言,可能以前的电视剧不太忌讳鬼神事,现在的电视剧这方面就很心虚,总带点走近科学的调调出来,十分无趣。

  这部剧大概因为经费有限的缘故,皇宫的陈设破败得如同被洗劫过了一般。不敢细细追究,太可怜太寒酸了。同是古装剧跟甄嬛传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各种光秃秃的陈设就衬托出了一个光彩照人的武媚娘。其余配角也是路人范,明学文,程南英也只能算是说得过去吧。大概经费都花在潘迎紫一个人身上了。

  有的经典之所以经典,我想那是大多出自于童年的份量吧,再粗制滥造的地方都被笼罩了梦幻之光......


《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3篇(扩展2)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3篇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1

  40集的电视连续剧《于成龙》在央视一套播完了。这是一部优秀的反腐倡廉历史剧,讲述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洁、为民办事、为国尽忠的故事。有时一晚连播三集,我不顾劳累也要坚持看完。我边看边思考,于成龙一介书生,45岁才出仕,最后官至一品,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死后又得康熙加封。他出身*民,没有背景,朝中无人,不请客送礼,不朋党营私,一生中却三次被推举为 "卓异",其中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条值得思考:

  一是打铁还还需自身硬。于成龙所做之事,皆是公事、民事,没有一件是私事、亲事。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他的生活俭朴到极点,长年吃素不开荤,有"于青菜"之称,像个"苦行僧"。他不按常规出牌,经常顶撞上司甚至不执行皇帝的命令。比如在黄州力排众议,坚持剿抚并用招安刘君孚;又如在福建公然对朝廷的禁海令表示异议不执行;更有甚者,竟然先斩后奏,惩治了朝廷的外甥、江宁大将军赫里。所有这些,有多少人不理解,有多少人反对,有多少人参劾,但他都有惊无险。这是为什么?个中原因主要就是他做的事都是为百姓、为国家、为江山社稷。这也印证 了那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正是由于他自身正、自身清、自身硬,才使他干起事来充满自信,一往无前。

  二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一个团结战斗的团队。于成龙廉洁从政,和官场的不良风气是格格不入,每到一地都是惊心动魄,纵有天大的本事,单枪匹马也是难以成事的。但于成龙有"福气",有一个同心同德干事的团队。这个团队和他一样,不图名图利,不贪财爱财,甘于清贫、坚持操守。像幕宾师爷周先生、刀笔小吏柳晋阳、神勇捕头雷翠亭、忠实管家石玉林、石玉兰兄妹等。这一行人合作共事几十年,性格差异、阅历不同,生活习俗也不相同,在处事决策中有时意见也不尽一致,但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风雨同舟无怨无悔。他们目标一致、志趣相同,彼此欣赏、胸怀坦荡。有时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和争执,不仅没有形成隔阂,反而形成了互补,使他们的决策更民主、更周详,方案更完整、更可行。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于成龙的成功,也是对此很好的诠释。

  三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于成龙为官一世,造福一方,虽有沟坎,但总的来说仕途坦荡。于成龙所处的时代,是清朝建立之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发展的时代。经过顺治皇帝十多年的征战,天下初定。但清王朝大业还不太*稳,内忧外患仍然威胁着这个新生的王朝。胸存大志的康熙皇帝励精图治,急需要于成龙这样的务实官员出仕干事。时势造英雄。历史给了于成龙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当时,朝野上下亲民干事的不少,公道正派的官员很多,他们惺惺相惜,直言敢谏,比如陈廷敬、张朝珍等。对于成龙的实干为民,朝廷是认可的,百姓是拥戴的。于成龙杀贪的官、压豪强,三次荣获"卓异",这有清一代,实属罕见。一个人要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这不仅需要自已有能力、想干事,还有客观因素、还有周围环境。比如得有人认可你、欣赏你,而且认可你、欣赏你的人水*更高,能够给你施展本领提供更宽阔的舞台。于成龙以他那宽广的胸怀、务实的态度、坚定的立场,赢得了世人称赞。他初任广西罗城知县,治乱世用重典,就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在湖北期间,知武昌、理黄州、*叛乱,受到了湖北巡抚张朝珍的保举;在福建期间,审冤案、开海禁,又得康亲王、巡抚吴兴祚等的理解认可,第三次当选"卓异",并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和欣赏。他生在一个好时代,遇到了开明的领导。当时的从政环境,也有利于廉吏能臣的成长。这可能就是于成龙干事成事的原因吧。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2

  清风起影坛,正气贯天地。昨天,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上海京剧院联合出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关栋天主演的戏剧电影《廉吏于成龙》公映了。一代廉吏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徜徉于这部力作之间,人们在被艺术感染的同时,心灵也能得到净化。

  从戏剧到电视剧,再到戏剧电影,于成龙这个形象何以久“演”不衰?作为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然而,《廉吏于成龙》智慧地表达了*百姓对于清廉为政的.向往,则是共同的基本“看法”。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有更高境界者提出“为官一时,英名一世”。但是,无论过去和现在,这在一些官员身上仅仅是“说说而已”。虽然时代不同了,“为官一任,危害一方”毕竟是极个别,但“造福谁?”“留何名?”却让不少为官者难以“选择”。于成龙作出了回答,也是一面镜子。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抛妻别子,到远隔万里的荒凉之地去做县令,不贪富贵,不畏权势,不怕杀头,爱民如家人父子,为了解除百姓疾苦,自己甘愿吃苦受罪,官至两江总督,仍布衣素食,江南人民称他为“于青菜”,卒后居室中仅“故衣破靴,外无长物”。真可谓是一生清贫,两袖清风,“天下第一廉吏”之称,就是放在现在也当之无愧。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当以于成龙为镜,作一番深刻的反思,封建官吏尚且能时时处处关念百姓利益,我们又何以做不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呢?我想,于成龙“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世”,其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世界上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赢得了它,执政党就有了优势和资本;失去了它,执政党就濒临危险的境地。这就是民心。古人云,“天下大势,常系民心。”老百姓何以喜欢于成龙这一廉吏形象,根本原因在于此。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为官者,是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还是贪赃枉法、滥用职权;是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还是纸醉金迷、低级趣味……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群众面前,关系*的声誉和形象,关系民心的凝聚和背离。这不能不说是戏剧电影《廉吏于成龙》给人们重要的“观后感”。

  戏剧电影《廉吏于成龙》并不仅仅是给干部观看的。观念激荡, 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 应常敲警世之钟。在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今天,反腐倡廉不仅需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支撑。这就是营造一个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时代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勤廉、和谐的价值观。社会大众是反腐败的力量之源,也是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近年来,借助影视等文化艺术*台,激浊扬清,不仅壮大着反腐力量,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使廉洁文化植根于更多公民心中。人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也是不断转化的。但如果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坚持廉洁,我们的反腐倡廉就会有丰沃的土壤。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这不能不说是电影《廉吏于成龙》所具有的公众“可观性”。

  感谢编剧、导演和演员,把于成龙的形象搬上了影屏,把一个活生生的于成龙展现给了广大观众。面对转型期社会生活多样活跃的新态势,我国文艺事业既迎来了新机遇,也遭遇了新挑战。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肩负时代使命,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去诉诸感情、进行创新,靠先进的思想、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向更高境界迈进。《廉吏于成龙》凝聚了弘扬正气的精魂、蕴含着崇廉倡廉的心声,带给人思想沐浴和心灵洗礼。我们期待这部戏剧影片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3

  40集的电视连续剧《于成龙》在央视一套播完了。这是一部优秀的反腐倡廉历史剧,讲述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洁、为民办事、为国尽忠的故事。有时一晚连播三集,我不顾劳累也要坚持看完。我边看边思考,于成龙一介书生,45岁才出仕,最后官至一品,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死后又得康熙加封。他出身*民,没有背景,朝中无人,不请客送礼,不朋党营私,一生中却三次被推举为 "卓异",其中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条值得思考:

  一是打铁还还需自身硬。于成龙所做之事,皆是公事、民事,没有一件是私事、亲事。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他的生活俭朴到极点,长年吃素不开荤,有"于青菜"之称,像个"苦行僧"。他不按常规出牌,经常顶撞上司甚至不执行皇帝的命令。比如在黄州力排众议,坚持剿抚并用招安刘君孚;又如在福建公然对朝廷的禁海令表示异议不执行;更有甚者,竟然先斩后奏,惩治了朝廷的外甥、江宁大将军赫里。所有这些,有多少人不理解,有多少人反对,有多少人参劾,但他都有惊无险。这是为什么?个中原因主要就是他做的事都是为百姓、为国家、为江山社稷。这也印证 了那句名言:"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正是由于他自身正、自身清、自身硬,才使他干起事来充满自信,一往无前。

  二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有一个团结战斗的团队。于成龙廉洁从政,和官场的不良风气是格格不入,每到一地都是惊心动魄,纵有天大的本事,单枪匹马也是难以成事的。但于成龙有"福气",有一个同心同德干事的团队。这个团队和他一样,不图名图利,不贪财爱财,甘于清贫、坚持操守。像幕宾师爷周先生、刀笔小吏柳晋阳、神勇捕头雷翠亭、忠实管家石玉林、石玉兰兄妹等。这一行人合作共事几十年,性格差异、阅历不同,生活习俗也不相同,在处事决策中有时意见也不尽一致,但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风雨同舟无怨无悔。他们目标一致、志趣相同,彼此欣赏、胸怀坦荡。有时他们之间不同的意见和争执,不仅没有形成隔阂,反而形成了互补,使他们的决策更民主、更周详,方案更完整、更可行。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于成龙的成功,也是对此很好的诠释。

  三是心底无私天地宽。于成龙为官一世,造福一方,虽有沟坎,但总的来说仕途坦荡。于成龙所处的时代,是清朝建立之后、百废待兴、走向繁荣发展的时代。经过顺治皇帝十多年的征战,天下初定。但清王朝大业还不太*稳,内忧外患仍然威胁着这个新生的王朝。胸存大志的康熙皇帝励精图治,急需要于成龙这样的务实官员出仕干事。时势造英雄。历史给了于成龙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当时,朝野上下亲民干事的不少,公道正派的官员很多,他们惺惺相惜,直言敢谏,比如陈廷敬、张朝珍等。对于成龙的实干为民,朝廷是认可的,百姓是拥戴的。于成龙杀贪的官、压豪强,三次荣获"卓异",这有清一代,实属罕见。一个人要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这不仅需要自已有能力、想干事,还有客观因素、还有周围环境。比如得有人认可你、欣赏你,而且认可你、欣赏你的人水*更高,能够给你施展本领提供更宽阔的舞台。于成龙以他那宽广的胸怀、务实的态度、坚定的立场,赢得了世人称赞。他初任广西罗城知县,治乱世用重典,就受到两广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视,罗城被评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在湖北期间,知武昌、理黄州、*叛乱,受到了湖北巡抚张朝珍的保举;在福建期间,审冤案、开海禁,又得康亲王、巡抚吴兴祚等的理解认可,第三次当选"卓异",并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和欣赏。他生在一个好时代,遇到了开明的领导。当时的从政环境,也有利于廉吏能臣的成长。这可能就是于成龙干事成事的原因吧。

  当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廉洁政治,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3篇(扩展3)

——一代廉吏于成龙电视剧观后感3篇

一代廉吏于成龙电视剧观后感1

  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情节跌宕,扣人心弦。虽然十年前央视播放时也看过,但这一次看得更细,更用心,观后感慨颇深。于成龙廉政亲民的品性,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传递着对正气的称颂和美德的褒奖,在于成龙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和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虽然三百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但于成龙精神仍有现实意义。

  于成龙生活在封建王朝官场,但他自甘淡泊,清正廉洁,不爱钱、不收受礼品、不纳妾、不住毫宅、不吃宴会,布衣粗食、节俭清苦、简朴出行、秉公办事,与老百姓忧乐与共。在罗城六年,他布衣草鞋,把自己完全融入当地民众之中。临别罗城,出现了百姓追送数十里,哭而还的感人情景。他没有当官的架子,做官的排场,他心中装着百姓,百姓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舍死忘生,为百姓日夜操劳,乡间问贫、田间耕作、深入匪巢、缉捉盗贼、*冤案、救助孤儿。他不畏权势、嫉恶如仇,严整吏治、革除积弊。他不允许增收火耗、勒索民众、不允许馈赠上官,对官僚权贵犯法亦严惩不贷。他自己长年忍受离母别妻抛子的生活和精神孤独,从山西老家乡下到广西罗城上任七年,随后升调湖北黄州,十多年没回过一次老家。他老母思儿心切,叫孙子走了两月步行数千里去湖北看望他,但他整天忙于公务,儿子也只住了几天就回山西。他两袖清风,无东西可让儿子带回去给老母和妻子。于成龙于任上病逝,人们在他的寝室看到的只是“青灯布幔,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故被康熙皇帝褒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的结果。而作为一名法官更应有廉洁自律的毅力,因为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廉洁奉公已铸成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终在不同的时代中熠熠生辉。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清正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勤政廉政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我们应该恪守“不贪为宝”的人生信条,明明白白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我们正处在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作为一名法官,必须要抵得住诱惑,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时刻做到“慎言、慎行、慎独”,既要严格遵守司法礼仪,又要规制八小时以外的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节制自己的欲望。法官的舞台不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不在七彩斑澜的霓红灯下,也不在高谈阔论的喧嚣声中。法官的舞台只在庄严的法庭之上,只在高悬的*之下,只在清脆的法槌声中

  于成龙为官各地,只要是符民意、顺民心、关切民生利益的事,都能做到实心实意、立说立行,心无羁绊、全力以赴,其诚心实政、为民作主的精神是以“忠君爱民”为核心的封建时代政治伦理为支撑的。于成龙的官民观、政绩观以及廉政观,体现了其时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于成龙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等职,在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无论官职大小、身处何时何地,面对何事何人,都能从真诚关心百姓、切实改善民生的强烈责任感出发,敢于直面突出矛盾,敢于触及难点热点,敢为别人所不敢为不愿为,而决不因循推诿、明哲保身,其诚心实政、勇于负责的为政态度突出鲜明,以一贯之。

  作为一名法官还要学习于成龙有一颗赤诚的为民之心,并忠诚于我们从事的司法事业。拥有情系人民的宏大心胸,法官才能正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法官不是官,不能摆官样,面对普通百姓,法官应当具有*和的心态、热情的态度、宽容的性格。应给予当事人更多的人文关怀,体现人民法官的“人民性”。法官在工作中应牢固树立“以当事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那样对待当事人,把人民的.需求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切实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应彻底杜绝“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真正把当事人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办,努力把案件办实办快办好。在工作中,法官应充分尊重当事人的人格权,让人民群众充分沐浴到法治文明的温暖阳光。法官应善于用法理、感情、人格、艺术的力量去做群众工作,注意用群众语言回答和处理问题,让群众听得清楚、听得明白、听得亲切,努力提高司法的亲和力。

  通过观看《一代廉吏于成龙》不仅仅止于感动,留下更多的是思考。于成龙是封建时代的官吏,而官职越高却越能够立足本职,严于律已,不畏强权,整顿吏治,他能够甘于贫穷,志节不移,善于学习,心系百姓。我觉得作为一名基层法院的法官也当以食不甘味的责任意识,如履薄冰的忧患意识,毫不松懈的工作劲头,立足本职,用我们清正廉洁的职业精神和令人信服的工作业绩,谱写法官队伍建设的新篇章,身体力行地来实践“公正、廉洁、为民”的人民法官价值观。

一代廉吏于成龙电视剧观后感2

  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清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

  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


《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3篇(扩展4)

——一代人现代诗歌3篇

一代人现代诗歌1

  一代人

  A:流浪狗 B:一代人

  A:两个月,我无法抗拒的两个月

  只有祈祷

  金色的阳光一闪而过

  亮白的骨头

  黎明,太阳爆炸开来

  地球被劈成两半

  洁白的早霜

  是为我接生的婆姨

  夜里,我睡在贝壳

  窃贼悄悄藏进我的梦里

  远道而来,喝一口甘甜的水吧

  只愿别动我的风铃

  离开,那惊醒我的

  是父亲的胡茬

  窃贼,把我的两行眼泪一并带走吧

  B:风,从泥土里钻出来

  将缕缕炊烟砍断

  山顶被抬高

  转而没了太阳

  哭,大声地婴儿啼哭吧

  唯一向世人宣言不被指责的`时刻

  存在千年不死的妖将颤抖

  让冲破积雪的麦苗听见

  让瞪着眼的石蛙听见

  好了,全家人眉开眼笑吧

  我得追寻太阳爆炸开来的碎片

  直射人心的光芒

  亮白的骨头,包裹着善良和感恩

  每一滴眼泪

  撒在沙漠,种出一个个太阳

  这个寒冷的冬天

  我和十个海子围坐麦田,吃着火锅


《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3篇(扩展5)

——于*诗词大会观后感3篇

于*诗词大会观后感1

  最近一边看节目,一边背诗,挺开心挺充实的。不过目前进入了一个混乱状态。就是背的诗越来越多,一不留神就混搭起来了。想要努力的把它们各自归成一家实在困难。看来我的背诗还是处在一个很低浅的阶段。缺少对作者以及历史背景的了解。如今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进入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上下求索兮路漫漫,寤寐钻研兮曙光现。 自从几日前开始关注《中华好诗词》,像是着了魔一般,应是把第一期从头到尾看了个遍,又网购了十几本词集,加上本来就有的唐诗宋词诗经等,可够我看了。这几日来就是早上第一节课和晚睡前两个小时,都是在读诗。下班回到家里,我和儿子都赖在床上,我读我的诗,儿子看买给他的绘本,时不时的指出一些感兴趣的动物给我看,我们就这样,依依呀呀的能赖两个小时还多呢。白天在学校没课的时候,就躲在小屋里一手捧着书一手拿字典,细心研读。真是字字珠玑啊。跟我们的古诗词相比,今人所写之文章,实在是应该谦逊一些。

  那几位明星擂主都是蛮可爱的。最受欢迎的应该属喻恩泰。我觉得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当然首先他是明星,参演了著名的《武林外传》等影视作品,其次他是博士,更让众粉丝们崇拜,通过这个节目,又知道这个博士并不是徒有其名,真的是实实在在外修内敛货真价实,从心底里生出许多敬佩来。我是真的希望所有的明星都是这水准。屈居第二的钉子户就是左岩了。左岩就吃亏在之前没有喻恩泰出名,如果她也像喻恩泰一样的有名气,那么,她绝对会在好诗词的舞台上闪瞎所有人的眼睛。恩泰兄恐怕就得屈居绿叶了。不过,左岩已经是巾帼不让须眉,富有诗书千万卷了。

  作为一个老师,我内心里十分希望有公众影响力的明星大腕儿们抽空都来参加这个节目,并不为提升知名度,因为本身他们就已经够有名气了。打个比方:我的学生们近期很喜欢张杰的歌曲,试想一下,如果张杰兄也来参加中华好诗词的话,那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力啊,我敢肯定,孩子们会十分迫切地观看《中华好诗词》。况且全*喜欢张杰的何止千人万人?名人的一举一动所能传递出的力量,胜过老师苦口婆心的千言万语。 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没有谁是青春不朽的。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就是在真实的年龄段里,使生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长得帅气美丽固然使人赏心悦目,若仅仅是金玉其外,倒不如秀外慧中更加长久。

  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才疏学浅,所以才一本接一本的买书读书,希望能通过先辈们的著作汲取一二为我所用,然而越是读,越发觉自己的无知和浅薄。读了几日的诗词之后,更是觉得自己这许多年来放着自家的宝贝不要,硬生生的读什么“世界名著”、“外国文学经典”真是可笑可悲。还好,书,什么时候拿起来都不算晚。 除了篇头的那一句,我还有一句座右铭: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业。 真是无比的开心我能一辈子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这是许多人都不曾有的幸福。 跟许多别的国家相比,我国爱好阅读的人真是比较少,真心希望有关方面能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在不久的将来能出现全民热爱阅读的时代。 范增老师在总决赛的时候出现,老人家从年轻时起就每日五点起床读书两个小时。光这一点就使我深受触动。想来,凡人之所以庸凡,十之八九是懒惰结出的果实。

  从今日起,开始阅读,并不算晚;从今日起为梦想拼搏,并不算晚。 只要迈出了一步,只要是在向前走着,那一枚闪耀的桂冠,始终会拿在手里。共勉。《中华好诗词》是一档古诗词记忆闯关节目。在这个节目中,不仅有风趣幽默、谈吐不凡的著名主持人王凯,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大学士赵忠祥等老师为嘉宾,还有热爱诗词、记忆超凡的选手们。来自宝岛台湾的参赛选手孔繁锦先生,家学渊源、博闻强记且机智敏捷,一路过关斩将,夺得赛段擂主宝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节目虽然带有很大的娱乐性在里面,但是富有意境的一句句诗词和一幅幅绘出诗词意境的沙画,让我又重温了高中以前的诗歌学习,犹记得那时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述,古人们用简洁语言描绘出充满意境的画面和各种情感,这是当今我们永远无法相媲美的。 诗词歌赋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试想如今有多少人能熟识,有多少人是主动的因为热爱而去接触、背诵和运用,更多的是因为要考试,要争高分而去学习、背诵,根本就无所谓的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倘若我们现代人再继续以这种应试状态去接触瑰宝,我想过不了多久,悠久的诗词文化将会丢失,*传统文化将变得一片空白。如今时代,更多的是忙着在游戏上消遣,在微信、QQ上转发着各种八卦消息,等着那些喜欢诗词的人一个个老去的时候,还有没有人会想起那些优美的诗词。

于*诗词大会观后感2

  似乎从刚掌握语言开始,我们就在读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大概是大多数人的启蒙诗词。那个时候的我们,也许并不明白自己所念诵之诗的意味,只觉得朗朗上口。我有时候也会想,我们为什么要品读古诗文呢?在我看来,学诗固然重要,但它们最后不应该只成为我们年少时试卷上的分数。

  “生命太短暂了,以至于我们只能选择和那些伟大的书生活在一起”。列奥〃施特劳斯如此感叹,好的诗句常被人形容如画一般引人入胜,寥寥数字,既可表现“道是无晴却有晴”的雨中美景,又可抒发“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烦忧,既可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悲壮,又可流露“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释然。从诗中,我们不仅仅为了获得知识,更为了一种感动。那些打动无数先人的墨迹,今天依然令人动容,我想,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积聚的力量吧!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诗词大会》,查阅相关资料后了解到这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古人的智慧,从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在认真观看节目之后,有如下一些领会感悟。

  首先,地位高。《*诗词大会》是在新春佳节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如此高调推出这一节目,充分体现了央视对我国诗词文化的高度重视。节目由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担任主持,著名学者担任点评嘉宾。央视此举,对弘扬传统文化、普及诗词知识无疑是一件大好事,这是*传统文化的又一次舞台尝试。

  其次,形式新。《*诗词大会》在为数不多的诗词类电视节目中匠心独运,参赛选手下至7岁小女孩,上到花甲老翁,涵盖了大学生、中学生、警察、教师、外国人等,各类诗词达人集聚一堂,场面十分震撼,体现了一全民参与的宗旨。每位上台选手与“百人团”同时听题答题,最后以击败百人团的人数为选手分数,从而选出擂主。这场形式上颇有创新意味的诗词“比赛”活动,带给了我们一场难得的诗词视听盛宴和国学享受。

  再次,手段妙。《*诗词大会》做到了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象展示。它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

  最后,选手强。参赛选手身份不尽相同,但依然是卧虎藏龙,人才辈出。最让人吃惊的当属第一位出场选手、

  刚满七岁的女孩李尚荣,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敢来面对百人团的挑战!但李尚荣真的没有让人失望,她一路过关斩将,沉稳答题,落落大方、出口成章的气势一下就震住了所有人,就连康震老师都对她的诗词储备量赞叹有加,面对这个小才女,我们这些碌碌无为的老观众如坐针毡,汗颜自愧。还有最让人叹服的,要数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无臂小伙彭超了,首次亮相答题夺得擂主,被称为“古诗词学霸”。就是他,幼年失去双臂,连续两次参加高考,去年以603分的成绩被四川大学法学院录取,节目主持人董卿在听了彭超的故事和他用脚参加高考取得高分后,给出了一个大大的赞:“你很棒,你站在这里,用一种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你的人生,给了很多人鼓励”。我想,“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大概就是在形容他们这样的气质吧。

  这样的一档节目,也许不能助我立马成为诗人,但它可以带我体会最经典的中华诗词风范。闲暇之余,若能陶冶心灵,岂不妙哉?

  最后奉上电影《死亡诗社》里对诗的诠释:“我们读诗、写诗不是因为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工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


《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3篇(扩展6)

——于丹讲座视频观后感3篇

于丹讲座视频观后感1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师的专家讲座,十分有感触。她教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师的演讲分为几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第2个主题。

  在讲这个主题的时候,于丹老师先讲了一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却再一次的带给我心灵上的震撼: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十分爱发脾气。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带到院子里的篱笆跟前,对他说:“孩子,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篱笆上钉一颗钉子。”这个男孩便照着爸爸说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小男孩去篱笆跟前看,他这一天就钉了30多颗钉子,他十分惊讶,怎么自己一天中就发这么多次脾气呢?他自己都没感觉到。这时,爸爸走到他的旁边说:“要想让钉子更少就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小男孩就尽力控制自己的脾气,于是每天钉的钉子越来越少:十几颗、十颗、五颗、三颗,终于有一天,他高兴地跑到爸爸跟前说:“爸爸,我今天一颗钉子也没有钉!”爸爸说:“那就把钉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钉子全拔了后,爸爸又对他说:“今天一颗钉子都没定这固然很好,但你有没有想到这上面的钉子孔还是会留在别人的心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乱发脾气,发脾气就像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转过头来看看我,整天对家人发脾气,妈妈督促我学习我总嫌妈妈嗦,爸爸让*什么我总是不耐烦,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内疚:我在亲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个难以磨灭的伤口啊。我要改正乱发脾气这个坏习惯,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一个好孩子。

于丹讲座视频观后感2

  感激在我们大家中间,是阳光,是雨露,是头顶永远晶莹闪烁的星辰,也是我们首先要教会自己孩子的一种生活习惯。应当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需要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回报的。一旦孩子懂得回报了,父母的爱才有积极的意义。那么,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呢?首先,将感恩习惯的养成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孩子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真心感受,再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并内化于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告诉他这件衣服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时时言感谢,事事存感恩。

  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再次,组织相关活动,让孩子在对比中感知幸福,学会感恩。可以带小孩到孤儿院或伤残医院参观,可以鼓励、组织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结对交友等,让孩子在对比中体会过去不懂、不在意因而也不会珍惜的东西,改变孩子的冷漠,从而引发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

  最后,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做好表率。在学校中、在学生日常交往中,得到学生的帮助,老师始终要对学生的付出表示感谢,让孩子在洋溢着浓浓的感激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于丹讲座视频观后感3

  今天,在学校的推荐下,我观看了黑龙江卫视少儿频道播放的《于丹讲座》,于丹教授告诉了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建立人格。我听了之后想到了许多……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讲座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很亲切、舒服的感觉。她向我们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建立人格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还举了好多生动的例子:如胡萝卜、生鸡蛋、和干茶叶的实验,孔融让梨等小故事,让我们更容易地领会其中的道理。听过讲座之后,我突然感觉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美满、安逸!因为我们都是独生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心里的一块宝,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从没说过一个“不”字。可是我们却不懂得感恩,甚至认为这是天经地仪的事,更别说好好孝敬父母了,多数时候还任性地惹父母生气!

  这个讲座让我突然间长大了,懂得了很多。看着父母每天为我们操心,白发渐渐出现头顶,皱纹也刻上面容,心里感觉一阵酸楚,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回报父母,让他们天天开心。现在我要对我他们说:“爸、妈,我长大了,可以体会你们的良苦用心,也懂得了感恩,现在起我决定要好好孝敬你们,让你们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推荐访问:观后感 名师 于漪 《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3篇 《一代名师于漪》观后感1 于漪老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