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在“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时间:2022-08-15 09:30: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策略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在“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4篇

第一篇: 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家园共育的策略

家园共育是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教师与家长形成共识,协同教育,实现科学育儿目标的教育过程。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长的参与不仅对幼儿而且对家长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幼儿园课程和教育需要,围绕“做好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的家教观,我在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幼儿园各项活动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探讨如何运用恰当的策略引导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并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利用调查问卷、班级宣传栏、家教、班级家长会、安康网站等多种途径搭建家园互动平台,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课程、孩子在园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班级教育需求,同时也使我充分了解家长这个教育资源中隐藏的教育价值,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充分进行挖掘,并通过多种活动将家长们组织起来,互帮互助,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和谐、健康、快乐的发展空间。

一、家长参与对幼儿的作用

1 强化了幼儿在幼儿园的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来自家长、教师的信任与合作。

2 增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当孩子看到父母与教师热情交谈,孩子也会感到很高兴。这就强化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3 家长和教师相互支持,分享经验。教师和家长交流教育意见和孩子行为变化的情况,可使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最恰当、最及时的反应,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家长参与对教师的作用

(1) 增加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只掌握幼儿发展与教育的一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每个孩子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和行为方式,每个家庭也有各自不同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教师只有熟悉每个孩子及其家庭情况才能更有效地教育幼儿。

(2)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教师教育工作的成效如何与幼儿家长的积极参与有极大关系。教师只是一个人的教育资源,其创造性、知识经验都仅仅是一个人的,而家长参与就扩大了教师的教育经验,尤其是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参与。

3、家长参与对幼儿教育的作用

(1) 得到幼儿园教育所提供的资源和信息。

(2)通过与教师合作,获得育儿知识与技能。从而学会怎样做一名幼儿喜爱的家长。

我们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真诚地听取家长的建议,针对不同家庭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1、创设家长参与的活动形式。教师把家长邀请到幼儿园,让家长同孩子一起活动,让家长在幼儿园学习做父母的艺术、技能和技巧。活动形式可有:

① 家长、幼儿共同学习。幼儿园利用观摩活动邀请家长和幼儿来园进行活动。

② 庆祝日。请家长来园共同庆祝节日和幼儿的生日,参加幼儿园重要的庆祝活动。

③ 教育座谈会。教师和家长提供议题,共同讨论,使教师和家长及家长之间在教育观念上相互启迪、相互影响。

④ 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由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幼儿园讨论课程设置、政策制定等问题。

以往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家长都是作为看客在旁边观看。现在我们邀请家长作为教育者与老师一起组织孩子们进行教育活动。活动前教师与家长一起设计活动,与家长共同备课,准备教具材料。如中班的教育活动“

“感谢爸爸妈妈”,活动就是由一位家长做老师,向本班幼儿介绍自己孩子的成长经历,使小朋友知道家长把孩子们抚养大是多么的辛苦,需要有多大的付出。这个活动既让家长体验了一次做孩子们老师的机会,也让小朋友了解了爸爸妈妈的辛苦。活动结束后家长们感触颇深,既了解了教师工作的细致微妙、专业深奥,又从中了解了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使得今后的教育更有针对性。

2.设计和家长联系的方式。教师要保证与家长通畅的信息交流,必须设计多种多样的联系方式。

① 网站中的家园联系和家园联系栏。内容包括幼儿园的活动安排、报告孩子的进步情况及采用的教育方法。此联系的目的在于让家长了解教师和幼儿园,它不仅是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桥梁,更是家长之间横向交流的纽带。

②家访。教师通过家访获得幼儿家庭生活的第一手材料。走访时教师要事先做好家访计划,明确家访目的,有计划地与家长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

③开放日。幼儿园要安排时间让家长参观访问,观摩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教师应指导家长观察,帮助家长了解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孩子的情况。幼儿园可为家长辟出专门房间,供家长交谈。

④便笺。新生入园,家长最关心孩子的生活问题,于是我们就在每天离园时给每一个孩子发一张小便笺,留下对家长的嘱托,一张小小的便笺,虽然只有一句话,但它更能暖人心,更受家长的欢迎。通过便笺,教师向家长通报孩子的进步情况、教学内容,也可向家长提出对孩子教育的建议。

⑤ 电话联系。

⑥利用幼儿园班级网站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近年来最为方便、快捷的沟通方式,家长们在桌前就能了解到幼儿园和孩子的情况,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活动的照片。

为了家园能够更好的配合与合作,我园各班都在网站上将孩子们在园活动的照片放到“班级相册”供家长们欣赏,并及时将我们的教育主题活动反馈给家长,家长们会根据主题活动内容与孩子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校友录是教师与家长们相互沟通的桥梁,当家长们遇到问题时,他们会通过班级相册与老师进行相互探讨,相互介绍经验,达到了家园共育的目的。让家长们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让他们更放心。家长们看到孩子能勇敢地迈出这第一步感到无比欣慰,对班级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认可。

3.招聘家长志愿者。针对家长的工作性质,邀请家长志愿者走进课堂,根据自己的特长给儿童讲故事,同孩子做游戏。老师要根据家长的情况慎重安排教学辅助工作,事先要向他们讲清楚教学大纲的要求、教育目标,同时肯定家长志愿者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例如,针对主题“安全自护”这个活动,请一名作医生家长给孩子讲一些安全自护的知识,这位家长还在手足口病传播的关键时期,把此病的传播途径及相关的预防措施向全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讲解、宣传,便于小朋友们及时预防。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大肚子变小娃娃”,教师结合班内怀孕的家长,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充分发挥怀孕妈妈的作用,与妈妈共同商议活动方案、制定计划。这次活动帮助孩子们更真切地了解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妈妈在十个月怀胎时是多么辛苦。激发了宝宝要爱自己的妈妈。同时也使家长们了解了幼儿园阶段孩子们学习的特点,密切了家园合作关系,使家园之间真正做到了《纲要》要求的平等、尊重、互助。家园合作促进了每个班级家长工作的改善和创新,获得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4、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个别教育计划是由教师、家长共同研究孩子的特点,共同制定的个别儿童的教育计划。

5、拓宽家长参与渠通。家长参与应是全面的、广泛的,幼儿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家长的需要,建立自己的家长工作体系,真正把幼儿园办成家长交流信息,共享教育经验,共担幼儿教育责任的中心,实现家园教育同步化。

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园共育工作中,我们与家长增进了友谊,形成了合力,家长对幼儿园工作更加关心、支持,教师们的工作热情也更高了,孩子们也得到了健康、和谐、快乐的发展。

第二篇: 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浅谈家园共育促进幼小衔接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两个相邻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互相连接。本文探讨了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幼儿园、家长和小学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家园共育 促进   幼小衔接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诸多因素的改变,往往使幼儿步入小学后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新的主导活动对儿童身心素质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形成了“幼小衔接”之间的“坡度”。因此,幼小衔接自然而然地成了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的“终身教育”起点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小衔接是为幼儿入小学提前做好心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工作。儿童是否具有学习和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将关系到入学的准备和适应状况。

当孩子走出幼儿园的大门跨入小学校门,从小朋友成长为小学生,是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高速度、快节奏地小学学习生活,我们老师根据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性,和家长共同努力,通过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信心、以及他们的交往和合作能力等,让他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准小学生。

一、家园共育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 在关键期内, 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关键期, 幼儿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可见, 为了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们应在关键期培养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 家长要帮助他们在实际行动中克服困难。当幼儿遇到困难时, 要不断地给予鼓舞, 使其具有较强的信心和决心, 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并要在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技术上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幼儿掌握克服困难的技巧, 少走弯路。现在的孩子都是大人的掌上明珠,事事都由家长包办,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家长及家人的照顾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忽略了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进入小学后,许多无法替代的学习任务和劳动任务都须自己独立完成等等,为此,我们与家长密切合作,统一认识,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衣、刷牙、整理床铺、自己吃饭、自己整理书包、整理玩具、图书,家园携手培养幼儿掌握简单的技能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多给幼儿锻炼的机会,除了做自己的事情外,还要学会为集体服务,如:每天的值日生工作、收拾整理玩具,学习简单的种植、植物管理,整理杯子,分发碗筷,轮流当组长,帮助发书,发玩具等,在家里帮助摆碗筷,擦桌櫈,摘菜洗杯子、洗脸等。使他们的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在入小学后就会很快的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二、家园共育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都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表达这节所要学的东西,内容很新颖,很吸引他们的眼球。在活动中要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在活动中,我们老师也对幼儿们进行了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在大班的下学期,我们再也不会像小、中班那样用五角星来表扬、鼓励他们,而要激发幼儿对事物的兴趣和专注,培养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在小学里,理论的东西较多,教师讲的比较多,对孩子们来说,一下子很难适应,就会出现做小动作、开小差,思想不集中等。对次,我们应该和家长去正面地引导他,拿他感兴趣的东西去吸引他,对于他们的进步,我们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在平日活动中,我们也在慢慢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比如: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在他们写字过程中,我们老师如果看到某位幼儿的姿势不正确,就会及时的提出,让幼儿们及时的改正,这一做法得到很多家长的赞同。

进入小学后, 针对有的家长提出的孩子进入小学之后不会自己记作业, 使得家长每天都要向老师或孩子的同学打电话问询的情况, 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些活动, 帮助幼儿建立任务意识。如通过开展 “口述故事或见闻”“户外观察记录、书写”等活动, 让幼儿把任务告诉家长, 并在家园桥开辟栏目“今天的任务”, 使家长能够心中有数, 从而由家长提醒幼儿共同完成任务, 过渡到幼儿独立完成任务。在班里, 我们还开展“我是小小气象员”“天天新鲜事”等活动, 帮助幼儿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幼儿能够坚持不懈完成任务的良好品质,他们每天有不同的作业。让他们知道任务意识的重要性,我们会改变以前写通知的形式,让孩子当小传令兵,把任务转达给家长听,培养幼儿准确转述他人意图的能力,入小学后,孩子们就清楚地向家长传达学校信息,并能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 这样督促了幼儿们的任务意识。

三,家园共育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独立性

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 其学习和适应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 家长要增强其自信心, 让幼儿在解决难题中感到乐趣, 培养幼儿对失败的承受力。正确对待批评和失败, 具有在群体中既能竞争又能共处的能力, 让幼儿知道他们长大了, 正在学本领, 使幼儿直觉上感到上小学的好处和乐趣首先孩子们要对自己有自信,那么他们就愿意尝试新的事和物,并且要让他们知道“成功是失败之母”的道理。在幼儿园里,我们根据不同的环境创设给他们提供不同的障碍,让他们不断的去克服任何的障碍,从而对自己充满自信。家长在平日生活中也可以给孩子们设置一些障碍,如果孩子在解决问题时碰到困难时,你要鼓励他,表扬他,让他自信满满的去完成一件事情,而不要急于去帮助他,否则就是适得其反。进入小学后,许多孩子的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个时候,那些原本在幼儿园里学得少的孩子的家长往往会比较心急,常常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的孩子比,认为自己的孩子拼音能力差,计算速度慢,这种情绪如果不自觉地在孩子面前流露,就会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不可取的。所以教师要经常性的鼓励孩子,用“你能行、你真棒”这些话去鼓励它,那么孩子的自信心会大大加强。还有这个时期家长应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倾听及表达,如让孩子说一说幼儿园里的故事, 和小朋友之间发生的事情, 讲个小笑话, 也可以让孩子复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学会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教师面对幼儿同伴之间发生矛盾时的求助与告状行为,以不拒绝也不直接参与代替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会想办法:“你在家里是不是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现在,你就是家里的小主人,相信你,一定会自己解决好这个问题!”教师把权利和责任交给孩子,让幼儿动脑解决,教师则注意事态发展,必要时引导帮助。

四、家园共育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幼儿进入小学,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而能否很快融入新集体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则有赖于一定的与人际交往的能力。交际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多鼓励幼儿主动与他人交流、协商、合作等方式与同伴间的交往。在幼儿园里,我们通过让他们共同的完成一幅画才达到合作的要求,让他们一起分享合作时的快乐;引导孩子学会谦让、有礼貌,活动时要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不与小朋友抢玩具,不大声喧哗,等等。孩子们在与同伴的游戏过程中,逐渐学会了与人协商,体验到了其中的快乐。另外,家长们也应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交往,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为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奠基了心理基础。

五.家园共育培养孩子的安全教育

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要让孩子懂得并遵守交通规则, 学会看红绿灯, 走人行横道, 迷路找民警。 让孩子记住父母或其他接送者的名字及其联系方式。可以把这些内容写在一张硬纸卡上给孩子随身携带, 告诉他在讲不清楚的时候拿给警察叔叔看。

六.家园共同努力,为幼小衔接打下坚实基础

幼小衔接与家庭教育也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现在家长的理念和幼儿园有很大的差别,部分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的责任,把孩子交给老师来教就可以了,自己不用管。还有些家长对幼小衔接是非常重视的,但是重视更多的是围绕知识、技能展开的,认为会读、写、算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于是要求幼儿园要教会孩子汉语拼音、20以内的加减法等等。有的家长甚至还买了大量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在家里辅导孩子,妄图让孩子在进入小学后能够走在其他人的前面。孰不知这种做法实属“揠苗助长”,使孩子对小学产生恐惧,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开学初我们开展了关于幼小衔接的知识讲座,让家长知道幼小衔接的重要性,进一步了解幼儿园和小学的不同,以及明白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和一些平时忽视幼小衔接,把责任推给老师的家长进行沟通,把幼儿园的主要任务告知他们,同时也让他们知道在家里应该给孩子怎样的帮助和指导。比如说:孩子的事情自己能完成的尽量自己做,因为到了小学他就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要独自去解决可能面临的困难,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要用正确的言语和心态去引导孩子,不能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另外我们还和那些过度看重幼小衔接的家长联系,首先让他们明白幼小衔接不用操之过急,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有一个自然的过渡阶段,那些小学的课程尽量不要拿到现在去教授给孩子,因为他们的知识能力还没有达到那样一个水平,如果一味的强加给孩子,只会适得其反,对孩子反而不利。同时我们还向他们介绍推荐一些合适孩子的幼小衔接书籍,帮助他们正确的辅导孩子。此外我们在平时注意及时观察孩子在幼儿园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将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和我们做及时的沟通,通过这些我们来共同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研究报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5

2  王慧    浅谈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上海教育科研》  2007

3  郑立华  家长在幼儿园和小学衔接中的作用

4 崔雪    贯彻新《纲要》 做好幼小衔接

5  黄俏乐  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

论文题目:浅谈家园共育促进幼小衔接

姓名:李秋萍

单位名称:钦州市第二幼儿园

第三篇: 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家园共育案例分析:挑食

17号学员:张海燕

活动思路:现在的孩子因为在家受到家长溺爱,,一味迁就孩子的要求,满足孩子的不正当要求。孩子想吃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孩子不想吃的就一定不买。久而久之就让孩子形成了挑食、偏食的习惯。因为现在挑食、偏食、不会自己吃饭的孩子特别多,但是进入幼儿园之后我们又要求孩子尽量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所以在家访时,我们就特别向家长了解了每位孩子的饮食习惯,并且向家长讲解一些正确的幼儿饮食观念和方法让家长在家中也能慢慢的培养孩子养成习惯,以求达到家园同步帮助孩子更快速有效的成长。

活动事件:在家访中我们就了解到柚子小朋友在家中特别受到老人的宠溺,孩子想吃就吃不想吃就随便他,没有养成定点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因此,我们也特别向他们讲解了让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要求家长也能和我们老师一起努力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开学后,柚子的奶奶也经常性询问老师柚子在学校进餐的表现,我们也经常性的关注柚子的表现,及时的把他的表现反馈给家长,使其在家中能有针对性的加以巩固。这一天,柚子的奶奶把柚子送来后在窗外叫住了我又向我询问起柚子的吃饭情况怎么样了,我如实的把柚子的近期表现进行了反馈,告诉他奶奶柚子进餐比之前有所进步,但还不是很稳定,有时候能吃的很快,有一天还吃了第一名,但是有时候就又会吃吃玩玩,东张西望,吃的比较慢。他奶奶听到孩子吃的比较慢时马上拉长了脸说“怎么又不肯吃啊。”我对他奶奶的表现有些奇怪,孩子刚进园一个多月,进餐情况反复不稳定是很正常啊,怎么他奶奶一副孩子特别反常的样子,难道孩子现在家中表现出来的进餐习惯已经非常好了吗于是我就问他奶奶孩子在家中进餐情况怎么样,他奶奶一副没救了的样子说:“在家里都不肯吃的!”我又追问家长在遇到孩子不肯吃饭的时候都是怎么应对的呢她奶奶就说:“我们也拿他没办法,只能随便他了。他怎么在学校也不肯吃饭的啊”我听了当时真的很无语,其一,孩子刚入园也才一个多月,一个月的时间要让孩子马上把家中养成了几年的坏习惯一下子改掉这可能吗而且,孩子家中的家长又不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在园内紧紧,在家里就松松,这样的双重标准孩子又怎么可能养成好的习惯呢。

案例分析:有些家长对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觉得他没事了,孩子的教育都是老师的事情,而且孩子一到学校那么他身上所有的坏习惯就全都会改掉了,孩子要有什么问题也都是老师的责任,和家长没有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依然和以前一样,包办、代替、过度保护、溺爱、无限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等等,他们明明知道有些行为是不好的,但就是抱着“教育是学校的是,改变是老师的责任”的态度,像案例中的柚子奶奶就是这样的一个很鲜明的例子。其实,挑食、偏食的习惯虽然是表现在孩子的身上,责任却在父母。任何一种习惯都不是一时养成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能马上改掉的。他与环境有着强大的互动和影响。比如柚子在学校有了一些进步,比如说能自己尝试着拿勺子吃饭了,老师及时的肯定了,鼓励了,和家长沟通让其在家长也能给孩子机会练习自己拿勺子吃饭,哪怕孩子吃的慢些,吃的脏些,但都不要去责骂孩子,这是孩子积极主动去学习的一个过程,我们要肯定孩子这种学习的态度,要给与孩子练习的机会,要为孩子创设机会,这样,孩子在这样一种积极的良性循环的过程中才能逐渐的巩固养成一个好的饮食习惯,把不好的习惯改掉。但是,家长在家中却一点也不配合,还是让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孩子稍微表现出的一点积极主动吃饭的念头和行为就被家长以弄脏衣服、饭菜撒撒了,吃的慢了等等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打消了孩子自主的机会,这样的话,你又如何要求孩子能快速养成好习惯呢学前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要更好的开展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就不能忽视。

实施策略:针对现在家长对于家庭教育的忽略,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他们知道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如果和家庭同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孩子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其次是向家长介绍一些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方法,及时的把孩子的情况表现反馈给家长,并向家长说明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让家长能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指导。比如,针对昊昊这样的孩子,我们首先是发现柚子有进步的时候及时的肯定、鼓励,激发其渴望进一步发展更多进步的内在动力,盛饭的时候针对孩子吃不下,不肯吃的态度,采取开始的时候少盛一些,吃完了可以再添,减少孩子对饭菜的压力,并体验“吃两碗饭”的自豪感。对于家长的话,在家中也可以和孩子进行比赛看谁吃的快,和孩子一起端饭、拿筷子,做些有关进餐的小事情,激发孩子吃饭的欲望,对于孩子的表现要及时的肯定、鼓励、表扬,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挑食带来的成就感。同时父母也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进餐习惯的养成时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不可期望过高,而对孩子的反复表现灰心失望、批评指责,而是应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幼儿园同步,一起努力,多沟通,让孩子慢慢养成自己吃饭的好习惯,也慢慢改变孩子的挑食习惯,引领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

17号学员:张海燕

2017年1月21日

第四篇: 在“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共育策略分析

开展家园共育,实现有效幼小衔接
作者:刘俊茹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9期

        摘 要: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个重大转折。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是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的学习为主的教育,两者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这种适应的调整就是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幼小衔接不当会造成孩子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方面的种种问题,身体上的不良反应是,孩子会容易疲惫,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心理上压力大,自卑,厌学,社会适应性方面表现出孤僻,不敢跟人说话,不爱与同学沟通。这些问题都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很大影响,故本文从关注幼儿心理角度入手,从如何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的心理调适,如何引导幼儿做好入学准备工作,以及家园之间的配合等方面进行论述,为幼儿都能顺利进入小学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幼儿心理 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问题是长期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关注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孩子入学后产生厌学情绪、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沓、粗心大意等问题,多是由于幼小衔接不当所致。在中国,很大一部分是4个老人,加上父母两人带一个孩子,这就导致了一代小皇帝的诞生。大家总是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但不知道孩子最应该拥有的不是溺爱,迁就;
而是正确的引导。

        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在幼儿还未离园之前,通过不同的方式与方法,与家长合作,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生活及学习状态,提升学习能力,调适心理适应能力,以避免幼儿由于不适应小学生活而产生厌学情绪,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奠基,入学准备应该包括生理准备和心理准备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家园共育为桥,为幼儿提供心理准备,激发孩子的向往之情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又是教师在幼儿教育这条道路上的同行者和伙伴,但是现在的社会,人们关注的更多的是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而对于幼儿园如何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还很少,对于即将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幼儿来说,他们由事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活动改变为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因此,教师一定要与家长携手,帮助幼儿在入学前具备一定的心理准备。

        其实一般来说6岁左右的孩子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具备了上小学的条件,他们内心对于小学是非常向往的,他们会羡慕带着红领巾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哥哥和小姐姐,渴望新的书包,新的铅笔盒,时时刻刻都流露出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家长在这个时候要特别留意孩子的心理状态,积极鼓励孩子上小学,时常以赞美的口语激发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例如家长可以这样说:“尼长大了要上小学了!真棒!”,让孩子对于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充满期待,也感到光荣和自豪。

        幼儿园也可以适时组织活动带孩子到小学的校园里面参观,让孩子提前感受和熟悉小学的校园和氛围,见到校园里的小学生,也可以趁机教育孩子,激励他们:“以后你也会像小哥哥小姐姐一样,在小学的校园里面认字,数数,学很多知识,你也会跟他们一样聪明一样棒!”

        二、从家园共育入手,帮孩子做好生理准备

        为了减缓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坡度”,针对于幼儿入学生理准备这一方面,作为幼儿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让幼儿真正能够从适应能力、自理能力、独立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

        (1)模拟训练,提高幼儿适应能力

        幼儿在园或在家时,由于其没有硬性的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达成,故很多孩子生活的时间性不强,脑子里也缺乏相应的时间概念,做起事情来比较轻松和随意。

        而进入小学后,小学环境中有大量的新规则出现如进老师办公室要报告、上课前书要摆在书桌右上角、 上课不能喝水、手要放好不能搞小动作,等等,幼儿难以记住和遵守,这成为不少新生在学校受批评的主要原因。同时,入学后学习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幼儿却一时难以确立这样的任务意识。有的新生在老师询问作业时,会说“昨天,妈妈带我去姥姥家了,所以我没写。”针对这些问题,除小学的改革之外,幼儿园应当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和任务意识,特别在大班阶段。所以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孩子们必须要遵守上课制度,一是不能迟到早退,二是要充分利用课间时间上厕所,三是上课时必须要坐在固定的位子上,注意听讲,不许随便说话。四是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昨夜。为了让幼儿能够适应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将班级桌椅摆放成小学课堂的模式,带领幼儿开展相应的一些“模拟常规训练”,如:上学带齐学习用具,准时到校;
听到铃声响走进教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把书包放进课桌;
老师来到教室时,起立向老师问好;
坐的姿势要端正,上课认真听讲,发言先举手等,引导幼儿通过一整套的学习程序的操作,增强幼儿的亲身体验。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自理能力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面孩子过的是一种被照顾着的集体生活,幼儿园的老师整天都跟着,吃饭、穿衣服、系鞋带、上厕所,老师都会看护周到,及时给予帮助。但是进入小学后,则是相对独立的生活,孩子必须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自己学会照顾自己,自己系鞋带、穿衣服、上厕所。而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小学也有很多学生守则,学校规章制度,孩子需要自己学会集中注意力,学会自控能力。

        所以作为家长,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溺宠孩子,什么事情都替他们打理好,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穿衣、系鞋带、如厕,自己的玩具学习用品自己收拾好。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家长们也不要急着帮孩子解决,先引导他们,然后让他们想办法去解决,这是培养孩子独立性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于他们以后进入小学甚至是以后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不能随时随地看护陪伴着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需要自己去处理他们遇到的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上的问题

        总之,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儿童在社会角色、生活内容、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过程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产生着很重要的意义。为了帮孩子顺利地度过这段时期,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关注到孩子各方面的表现,用最得体的方式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将孩子的失败几率降到最低,让孩子高高兴兴上学、快快乐乐学习,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推荐访问:幼小 衔接 策略 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方法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