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精选文档)

时间:2022-08-13 10:50:07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精选文档)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4篇

【篇1】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成功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2011年科研成果征集评选材料

兰西县第八中学小学部 刘宇峰

新课程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呈现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品德课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若只是泛泛而不重实质地将其运用在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那么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下面我就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认识。

一、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障。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刚说完讨论题目,教室里立即热闹起来,学生迅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巡视一遍发现,此时的合作学习并不非合作,不是演变成了个别学生的“一言堂”,就是你说,我说,大家抢着说,谁也不听谁的,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合作学习结束之后,整个小组并不能拿出一个或两个代表本组的总体意见。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呢?

1、教师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在充分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互相更正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情感、态度、能力等都得到发挥和提高。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富有成效的。

2、在教学中,我尽最大可能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氛围,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我也会积极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帮助,适时进行行之有效的鼓励。以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主动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等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3、要让学生学会讨论,在小组合作学习是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学会质疑,质疑时语言要中肯,不能伤害导对方,还要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二、组建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讨论中交流思想,互补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合理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既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学生集体合作的基本手段。目前,课堂上的小组基本是按次序就近搭配,随意性较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员之间的不公平参与。这样分组虽然使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以学习内容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也可以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随机组合学习小组。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进行人员调整,以保证小组间学生竞争的活力,增强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小组成员由于个性不同、能力不同,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改变学生在固定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祖国多辽阔》一课时,在活动天地一个环节时我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的方式进行的。“活动天地”展示的是拼地图。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事先准备好剪刀、胶水、可供拼合的中国行政区图和硬纸板。活动中以小组为单位把中国行政区图粘贴在硬纸板上,按照省级行政单位剪开,再把剪开的省级行政区域图拼成一张完整的中国地图。同学们在活动中积极动手操作,按照小组分工完成学习任务。因为小组是自由组合的,小组内协作愉快、团结互助。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

三、合作学习中分工明确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都会要求是“小组里每个人都说一说,等一会儿小组内要派代表来发言”。可是再全班交流时,很多小组都没有代表来交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对于小组内的分工并不明确:谁可以作为代表?为什么派他为代表?代表是怎样产生的?

因此,在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后,就要明确小组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要突出每个学生个体的作用,使每一个人即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又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组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以四人小组为例,一般可分为小组长、记录人、汇报人、评价人。小组长要选择有一定的号召力、责任心、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对于每一个同学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或轮换,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组内分工落实后,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分工不分家”的道理。在教学我会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积极承担个人责任,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上册第二单元《我是参与者》一课时:

师:同学们参加过很多集体活动,那么“集体活动可不可以不参加”呢?接下来我们就分小组来讨论“集体活动可不可以不参加”。

老师边说边出示讨论方法:

1、轮一轮,组内同学依次轮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说一说,轮到的同学向组内的其他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说出理由。

3、听一听,当一个同学发表完看法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

4、评一评,小组要对组内每一位同学的看法进行讨论,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可相互质疑,也可以对话,最终得出本组的讨论意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听同学们的心里话。

然后各小组按照要求开始讨论活动。其中一组的活动片段如下:

组长:我们来听听张鹏同学的看法。

生1:我觉得他看法符合实际,生病了可以请假不参加集体活动,……

生2:有病了是特殊情况可以不参加集体活动,……

……

在这个案例中,我在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任务时,要求的分工非常明确,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每一个学生认真倾听的基础上,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使得这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

四、小组合作的评价要恰当

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们的许多课堂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形:不管学生回答得怎么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都一味叫好,廉价表扬。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语言要有激励性,激励性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水平,通常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很多时候,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常常停留在对个别交流学生的评价上,而忽略了对这些学生所在小组的集体评价。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关注学生们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教学中,我经常性地评比最佳小组,还推出“最佳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针对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特点,在历史知识,常识性知识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上课听课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各小组打分。小组合作情况好得多加分。后来我又把各小组的上课纪律,单元测试,作业上交等纳入到小组考评之中,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对品德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

总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使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篇2】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技能
作者:姬艳芬
来源:《神州》2012年第12期

        【摘要】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意见不统一、理解不一致时,这就需要通过讨论、争辩,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教师指导时,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学会讨论交流问题的技能。

        【关键词】课堂;
教学;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333-01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技能指导与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技能是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学习活动由学习技能构成,每一种学习活动往往包含一系列的具体技能。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学习技能,学习是难以进行的。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技能。

        在小学数学小组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合作规则,学会倾听,学会讨论,学会表达与交流意见,学会组织和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技能与方法,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学习技能。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1 熟练掌握合作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合作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中如何开展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篇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初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主要方式,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首肯,也越来越被学生喜欢和接受。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资源短缺等客观原因,以及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等主观原因,导致许多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现选择几个初中教学课堂中的典型现象进行透视。

【现象1】

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其队小组成员。后果: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不自觉的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

【现象2】

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争执、吵闹,教师难以全面顾及。后果: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老路。

【现象3】

学生虽然进行了合作交流,但由于教师没有正确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也有一些确有合作必要的问题,但问题一出现,教师立即组织小组合作交流,而不引导学生先自己探究,深入思考。后果:教师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有人听课更甚),学生没有真正深入探究、参与讨论,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目标难以达成,费时多,成效微,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

【现象4】

一般情况下,教师所提出的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有价值的问题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课堂实践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数情况是讨论时间给得不够,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教师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教师观念陈旧,怕耽误教学时间,完成不了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计划。后果:合作学习只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插花点缀,学生没有足够的合作交流时间,对问题的探究浅尝辄止,这样不单单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遇到学生会创新思维,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观以上几种现象,我认为影响合作学习质量低效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合作主体方面的因素。比如学生的合作学习态度、习惯;
个人合作学习的心理倾向;
及个人参与合作学习必需的自身素质、能力和知识水平等。

二是合作主导方面的因素。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组织合作学习的能力、调控合作学习进程、有效评价合作学习情况。

三是合作学习的技术方面因素。比如合作小组的搭配、合作问题的设计、小组内成员的分工及掌握倾听、发言、讨论、交流、争论、阐述等合作学习交流的技巧。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实效的策略呢?笔者以为教师应搞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合作”的手段能否充分运用,这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有效的两个关键性问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不仅仅是推广和应用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它真正的内在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这正是学生需要培养的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这一学习方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内进行学习,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基本步骤及操作要点:

1.明确学习目标。着力于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小组学习中。小组交流的主题要明确、清楚,要有思考价值。

2.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对自以为已学懂的知识进行归纳,并在小组中发言交流,同时将尚未理解的问题列出以待以他人合作解决。

3.碰撞激发。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通过合作使各种信息源发生互动,达到互惠。不同思维的激烈交锋,有利于激活不同学生的思维。

4.交流内化。以小组为单位的组际讨论,为学生再次提供交流、合作、共同学习的机会,可增强学生集体竞争意识。以小单位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在心理上易于认同,也使全班学生互相帮助,自由竞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同时使学生能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与加工。

5.反思回顾。进行总结性回顾,可使新知更加明朗化,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可使学生了解自己与小组学习的大体情况,作好自我调整并进行适应性学习。及时回顾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并不断调整学法,利于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利于学生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要注意落实以下几个要点:

(一)科学组合、分工明确

要做好小组的组织工作,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又要考虑他们原有的性格、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人、记录员、资料员、首席发言人、第二发言人,甚至是专提反方意见的“反对人”。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二)教师应把握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契机,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对于一些规律性强,覆盖面广,迁移和应用范围广的定理、公式和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如何归纳出平方差公式的规律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出示四道计算题。

1、(1+2x)(1-2x),2、(2a+3)(2a-3),3、(100+1)(100-1),4、(x-6)(x+6),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等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总之,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习惯培养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从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

1、学会自主探索。要使合作有效,合作交流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

学生自主探索。因为只有建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对所合作的问题才 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和看法,合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比较。

如上例“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探索中,教师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再在小组中交流,事实上就是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地观察和思考,这样对这些图形的共性就有了初步的感知和独 立的见解,再交流时就能各抒己见。

2、学会交流与倾听。合作中,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二听一思一讲:一听是指要认真听取每个同学的发言;
二听是指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一思是指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讲是指要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清晰地表达给小组成员。

3、学会反思与调整 。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是学生的思维在经过合作中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 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各有差异,合作学习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通过师生、 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经整理后形成解决方案。每个个体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应认识到自己(或对方)想法的局限性和对 方(或自己)想法的合理性,检验自己学 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

(四)教师要处理好角色意识,及时对合作过程实施调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首先是通过教师的角色变化来实现的。合作交往中教师的主要行为表现在倾听、交流、协作、分享,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学习的合作者,因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同时扮演了权威、顾问、同伴三种角色。教师应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与评价,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教师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三、 合作学习的体会及反思

我认为,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
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
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归根结底来讲,虽然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但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就是强烈的求知欲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在思维中才能学会思维。合作方式有多种,合作手段也有许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合作方式和手段,最终建构数学课堂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总之,《新课标》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课堂结构,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个体间存在的经验经历、悟性技巧、思维方式、质疑能力、智慧表现等差异,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碰撞、沟通、争议,也就是“兵教兵”、“兵强兵”,可以达到共同进步、全面发展的目的。

【篇4】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松岗中心小学邓肖…    文章来源:松岗中心小学    点击数:771    更新时间:2007-5-14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新型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个人认为应注重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是基础环节,即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然后是中心环节,即在课堂中开展实在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最后是反馈环节,即考察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成效。

【关键字】新课程 课堂教学实践 组建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正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合作学习作为新型学习方式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去听课或者参加某些教研活动时,经常会看到一种现象:整个课堂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各个小组在热烈地讨论问题,有的时候甚至会见到一节40分钟的《找规律》的数学课,老师就组织了5次小组合作学习,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在小组活动中度过。其实这种现象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体无法有效完成任务;
或者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
或者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有价值、有成效。而不应该作为一种形式落实到教学中,更不应该作为一种点缀安排在课堂教学中。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评价一节课时,会因为教者没有组织小组学习而对该节课实行全盘否定。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理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呢?我个人认为应注重从三方面着手:首先是基础环节,即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然后是中心环节,即在课堂中开展实在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最后是反馈环节,即考察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成效。

一、    基础环节: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合作学习的研究结果表明,小组的组成对合作学习的效果影响较大。我们应该尽量找出有效的分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1、  分组: 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甚至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 2至8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由于各小组是异质分组,这样就使得各小组间是同质的,为各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这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是实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重要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做法是: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包括性别、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组织能力、学业成绩等情况,然后将全班学生按成绩划分为优、良、中、差四个层次,把四个层次学生适当搭配,分成合作小组,各小组间的层次、人数、性别比例基本平衡,最后选择组织管理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组员推选,还可以实行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这方面的发展机会。异质合作小组的规模是不确定的。如果学生不习惯合作学习,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安排他到2人配对的小组中,完成一些简单的认知目标明确的任务,以便使他获得一些经历,进而从事涉及范围更广的工作。多于 6人的小组就需要有一位有才能的领导者,否则,学生们就不可能在没有经验和不经训练的条件下相互帮助。我所任教的班级人数比较多,有56人,我按照上面所说的原则一般把我们班分成7组,每组8人,因为每组的人数比较多,因此我充分了解了各学生的情况,除了各学生的数学成绩外,我还对他们在学习其他科目时的表现和学习成绩都作了了解,然后才慎重地挑选了8位数学小组长来领导这8个小组。

2、  分工。

在传统的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往往没有明确的个人责任,这容易导致“责任扩散”,小组成员各做各的、一盘散沙,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小组成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 的 “避 风 港 ”。

如 在 一 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课上,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长方形的计算公式时,各小组的同学虽然围在了一起,但却各自摆弄着自己手中的学具,有的同学甚至在商量放学后去哪里玩,个别的学生还在那里静静地看书。讨论的时间到了,我让同学来回答讨论的结果,但是就只有平时成绩好的部分同学能回答出来并讲出理由,其他的成绩一般或成绩较差的同学还是没什么收获,这一阶段的“合作学习”就结束了,但是我觉得没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针对这种不足,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在小组活动中必须明确每个组员的个人责任,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合作,要使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为其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也就是小组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依赖,“荣辱与共”。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往往通过角色、资源等的分配来明确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使他们相互依赖。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让不同的小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决议并编写小组报告;
检查员,负责保证小组所有成员都能清楚地说出小组得出的结论或答案;
纠错员,负责纠正小组成员在解释或总结中的任何错误;
总结报告员,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
联络员,负责小组与教师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和协调。这样,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共同实现小组目标。我们在划分角色是可以根据学生特点来进行。做事有耐心的同学可以负责做记录,做事仔细的同学可以纠错,具有领导能力的同学可以担当联络员。

3、  改革学生座位形式 。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改革面对背的观众式座位排列,很多班级一般是采用前面的同学转身面对后面的同学这样的座位形式,但是这样不便于全部学生面对老师,所以最好是采用“矩形式”或“马蹄式”的座位形式。这样,学生面对的除了老师,还有同学,方便师生、生生交流与协作。

二、        中心环节:在课堂中开展实在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一节课不长,只有40分钟,对于数学来说更不够用,如何合理地运用这40分钟的时间,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新的数学知识,让他们能充分地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呢?我觉得利用好小组合作活动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帮助。

  1、抓住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为了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并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我认为以下几种情况下适时使用。

(1)      在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适合组织合作。

(2)      在重点、难点处或重、难点得不到突破时适合引导合作。

(3)在实验探究规律时适合组织合作。

数学不同于其他的科目,数学教材中有很多规律需要学生通过操作才能发现其奥妙,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或者是某些法则的归纳。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这节课需要掌握哪些公式,教师就直接告诉学生,然后就是满堂的练习,没有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独立学习时,往往会碰到既相似又模糊的问题,自己又决定不下来,希望从他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得到验证,此时安排合作,对某个问题进行探讨,充分挖掘集体智慧,在集思广益中,实现真正的把握和理解。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推导的过程、原理,然后让同学们开始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动手拼图,找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关系,再通过组员的讨论,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由各小组汇报活动的结果和原理。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

(4)解答“开放性”问题时适合引导合作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由于“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时可以先通过独立解答,再合作讨论。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一个角度,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拓展了解题思路。事实上,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是出于教师的意料,他们敢于创新求异,跨出新的境界。

2、  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

目前,在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考虑到时间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便偃旗息鼓,中止大家的讨论。这样学生的讨论热情一下子冷却了,讨论流于形式,合作变成了一种课堂的点缀。我认为,首先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必须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空,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其次,教师必须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空,让各种不同的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第三、学生合作后教师要给足学生发言、补充、更正甚至于辩论的时空,这个时候是学生思维火花最易闪现的时候。每一接数学课都有不同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的掌握程度来确定小组合作的时间。

3. 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控。

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指导者。有的老师喜欢在学生小组学习时走来走去,或若无其事的东张西望,或忙于在各小组间巡视、赶场,但很难看见教师参与合作与引导,悬浮于表,未能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监控学生的合作学习。这一点对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合作技巧的指导和学习困难的指导两个方面。合作技巧的指导,主要是指导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如何辅导同伴,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学会共同讨论、学会相互交流等。学习困难的指导,是指当合作学习小组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反馈环节:考察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收获。

毫无疑问,作为老师是应该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很多教师认为考察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收获只看他(她)是否能回答出问题或是否能正确写出题目的答案就行了,其实考察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收获不单只看上面所说的,应该从行为、情感和认知三方面去考察。如下表

行为表现

情感体验

认知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时的专心程度

课堂作业认真程度

乐趣感的体验

成功感的体验

焦虑感的体验

自信心的提升

深层次的认知方式

浅层次的认知方式

依赖老师或者同组的同学

在表中的空白处教师可以打上简单的等级或写上简单的评语,用以考察和评价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的过程和收获。这样的考察方式与传统的考察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一位同学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没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或没能写出问题的答案,是否就表示他(她)在这次小组活动中没有收获呢?其实不是。如果他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很专心或者比以往专心,那也是进步,也是有所收获;
在情感体验方面,可能自信心提高了或者对数学的兴趣浓厚了,那也是很大的收获;
在认知方式方面,如果能自己独立提出见解(不管对错),没有依赖老师和其他的同学,那也是一种进步。可以从上面很多的方面考察学生,其中哪方面有所进步,都是有收获,也已经达到我们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目的了。这就需要作为教者的我们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仔细地观察我们的学生,积极与学生交流,对他们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我们才能充分了解和考察学生。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对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的培养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教者的我们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有利于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推荐访问: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中 小组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组织 在课堂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