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突围突围观后感 读文化苦旅·黄州突围有感(1000字).docx

时间:2022-08-07 08:50:07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突围突围观后感 读文化苦旅·黄州突围有感(1000字).docx,供大家参考。

突围突围观后感 读文化苦旅·黄州突围有感(1000字).docx

读《文化苦旅·黄州突围》有感曾经,我看过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有才能往往比没有才能更有危险;人们不可能避免遭到轻蔑,却更难不变成妒忌的对象”。当时的我年纪尚小,对此一知半解,直到今年暑假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黄州突围》,才更深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苏东坡,一个大名鼎鼎的宋代文豪,官居太守之职,可以说在当时是名震九州、风光无限。直到现在很多人也依然敬佩他,甚至仰慕他。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晚年却凄惨无比,导致如此结局的,是史称“乌台诗案”的案件。主导这个案件的,不是人,是一种心理,叫妒忌。用苏东坡弟弟的话来说,就是“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苏东坡的才华卓著、人品高洁,对当时的局势变换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既反对王安石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尽废新法。其观点独特,辩论之间让对手无以反驳,因而新旧两党的成员皆对其嫉贤妒能。起先,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他在很多诗句中流露出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一开始宋神宗还不以为意,况且其时苏东坡背后还有太皇太后撑腰,这种情况下苏东坡稍有安全。妒忌这玩意,刚开始人们还能稍加把控,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若这思绪一直难以释怀,再过几年,可就控制不住了。于是一些官大的开始上奏皇上“这苏东坡想谋反啊”!这导火索一点,众人的妒忌心也就渐次释放出来了,后来,不管官大官小都呈上奏章,上奏皇上“这苏东坡想谋反啊”!于是,三人成虎,时间一长,宋神宗动摇了,苏东坡被下大狱的命运无可逆转。

那么,问题来了。这妒忌心是要有多强大呢?其实,妒忌心真的很强很彪悍。像前几年的“南海仲裁案”不也是菲律宾妒忌我们中国南海领域广阔吗?但是因为现如今中国整体实力强大,在国际社会地位

稳固,这个案件就被压下去了。但若妒忌的对象是比自己弱小的呢?“乌台诗案”就是最现实的答案,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答案已经算是尚且不错的结局了,还有更令人扼腕的答案,比如“杨修之死”。

杨修,三国时期曹操麾下的名家大儒,仅仅因为他屡次猜中了曹操的心理,就落得身首异处,死的着实可怜。曹操对杨修的妒忌之旅始于园门上的“活”字,在“一合酥”的“一人一口酥”释义以及“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的激进诠释中扭曲成形,最后终于在“鸡肋”之时达到顶峰,曹操以动摇军心之罪斩了杨修。杨修怎么说也罪不致死,最多也就是“卖弄”学问而已,可惜他遇到了心胸狭隘且手握生杀大权的曹操。

看吧,这就是妒忌之心。其一有之,就有可能带来系列后果,有可能有人入狱、有人死亡、有人被流放,甚至可能引起战争。而且往往这妒忌之心还损人不利己,一如“杨修之死”,事情其实还有后续结局:曹操因“鸡肋”之说斩了杨修,没理由后退,只得大举进攻刘备,却再次被打败,自己差点丢了性命。这便是妒忌之心,一个损人不利已的心理。

曹操之杀杨修,正如司马昭杀稽康,秦始皇焚书坑儒。从“乌台诗案”到“杨修之死”,有多少仁人志士只因“贤达”一名就被参被贬被杀?面对史书中那无数的屈魂冤鬼,我们心如刀绞之余还该想到什么?在时下亟需每个个体“修身养性方可齐家治国”的年代,摒除妒忌之心,健全自身心理围堰,建立不卑不亢的心理防线,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推荐访问:突围 有感 苦旅 文化苦旅黄州突围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