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扩张性货币政策恶化国际收支

时间:2022-08-05 17:35: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恶化国际收支,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扩张性货币政策恶化国际收支

扩张性货币政策恶化国际收支5篇

【篇一】扩张性货币政策恶化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核算

一.国际收支核算的基本原理

1.国际收支核算的概念

国际收支的概念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国际收支的具体含义,经历了从狭义到广义的演变过程。早在17世纪中叶,根据当时国际经济关系的实际状况,国际收支专指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收支。这样的国际收支概念曾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流行。后来,随着国际经济交易在内容和范围上的不断扩大,国际收支的概念也在发展。在国际金本位制度崩溃后,国际收支概念已发展成为专指外汇收支。这是到目前为止仍为流行的狭义的国际收支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收支概念又有新的发展;
其范围包括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部对外经济交易。不涉及外汇收支的对外交易,如易货交易、清算支付协定项下的记帐交易等,也都包括在内。这个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国际收支概念。

为协调各国的核算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了统一的国际收支定义。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出版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上,对国际收支的定义如下:

“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权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如礼赠)。”《国际收支手册》中所确定的概念、原则和口径已被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

2. 国际收支核算内容

根据以上定义,国际收支核算具体涉及如下几方面:

首先,一个国家或地区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商品、劳务和收入方面的交易(包括货物进出口、运输、保险、旅游等服务,国际投资收益等);

其次,一个国家或地区货币基金、特别提款权和对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债权、债务余额的变动;

最后,对外无偿转移支付(侨汇、馈赠、外援等)和在会计意义上用于平衡未能相互结清的交易或余额变动的对应项目,如应收未收、应付未付等交易项目。

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经济核算意义上的国际收支有别于日常用语中的收支概念。在经济核算的意义上,国际收支不以货币支付为前提,其中既包括付款交易,也包括非付款交易。

国际收支核算的内容

国际收支核算主要内容如下图所示。

对外贸易

经常性收支 非贸易往来

单方面转移

长期资本往来

国际收支 资本往来收支

短期资本往来

黄金储备

官方储备项目变动 外汇储备

对外负债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际收支统计是通过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来进行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收支项目就是反映各种对外经济往来的统计指标。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与国际通用表式基本相同,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往来项目两大部分,此外还包括储备资产增减额和误差与遗漏项目。

1.经常项目。经常项目是指一国经常发生的非投资性国际收支项目,由商品、劳务、投资收支及转移收支等组成,一般用于记录对外经济活动中实际资源的流动,具体包括对外贸易、非贸易往来和无偿转让三部分。

对外贸易,记录各种货物交易活动,反映出口收入额和进口支出额。进口意味着国内经济资源的增加,出口表示经济资源的减少。

非贸易往来,记录各种因提供服务和金融资产及政府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收支行为。具体包括货运收支、港口供应与服务收支、旅游收支、投资收益收支以及政府交往收支、劳务承包收支等。当支出发生时,表示经济资源流入本国,收入则表示经济资源流往国外。

无偿转让,记录各种单方面转移收支,是适应复式记帐原理用来抵消无偿交易的特殊项目,包括汇款、赠予等私人转移和以经济军事援助、战争赔款、捐赠为内容的官方转移。

2.资本往来项目。资本项目反映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资金角度记录除储备资产以外的有关对外金融资产与负债变动的所有交易,具体包括长期资本往来和短期资本往来两项目。长期资本往来记录借贷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末规定借贷期限的国际贷款与投资包括直接投资、股票债券和中长期借款,短期资本往来记录借贷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国际资本流动。

3.储备资产增减额。储备资产增减变动额是本国所拥有的可以直接用于国外支付的储备资产当期增减额,其主要作用是弥补经常项目和资本往来项目收支差额,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当国际收支收大于支时,储备资产应以相等数额增加;
当支大于收时,储备资产表现为等额减少。

4.误差与遗漏。误差与遗漏项目是指编制国际收支平国际收支平街表表时,因为资料不完整,统计时间和计价标准不一致,以及货币换算等因素所造成的差错和遗漏,它是为使国际收支核算保持平衡而设置的平衡项目。

三.国际收支平衡表及编制方法

平衡表运用会计借贷记帐原理而编制。表中每一项目都分为借与贷两方,分别记录本项目的支出和收入。其中借方记录支出性经济行为,包括实际资源增加(如进口)、金融资产增加(如购买国外证券)和负债减少(如归还借款);
贷方记录收入性经济行为,包括实际资源减少(如出口)、金融资产减少(如出售所持国外证券)和负债增加(如对外发行证券)。每一项经济交易活动都会涉及两个及以上方面,据此特点,具体记录时应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数额相等的原则,使一项经济交易活动同时记入两个及以上对应项目,并使一项目的借方与另一项目的贷方形成对应关系。例如,进口商品用外汇储备支付,一方面应记入对外贸易的借方表示实际资源增加,同时应记入储备资产增减额的贷方表示金融资产减少。如果是用借款支付,则应记入资本往来有关项目的贷方以表示负债增加,同样可以与对外贸易项目保持借贷对应关系。这样,当我们把当期发生的所有经济交易活动都综合记录到一张平衡表上时,全部项目的借方金额总计与贷方金额总计必然相等。

国际收支平衡表 单位:亿元美元

表的主栏即横行标题按各项目分列,排列顺序是经常项目、资本往来项目、误差与遗漏和储备资产增减额。表的宾栏即纵列标题设置差额、借方、贷方三栏,以记录各项目的收支或增减发生额及其净额。通常贷方以“十”表示,借方以“一”表示,借贷方相减后的净额连同相应的符号记入差额一栏,借大于贷时差额为负,表示该项目支大于收的逆差;
贷大于借时差额为正,表示收大于支的顺差。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实际数量。

四.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平衡关系

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总差额表,现就表中资料数据的平衡关系说明如下。

(一)基本的平衡关系

借方总额=贷方总额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总额=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贷方总额

597.2 =597.2

差额=贷方一借方

经常项目差额=经常项目贷方一经常项目借方

3.16 =405.53 — 402.37

经常项目差额=对外贸易差额十非贸易往来差额十无偿转让差额

3.16=一16.6l十17.53十2.24

资本往来项目差额=资本往来项目贷方一资本往来项目借方

60.03=191.67十131.64

资本往来项目差额=长期资本往来项目差额+短期资本往来项目差额

60.03=57.91十2.12

国际收支总差额=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往来项目差额+误差与遗漏差额

48.52=3.16十60.03十(一14.67)

(二)线上项目与线下项目的平衡关系

经常项目差额+资本项目差额+误差与遗漏差额+储备资产增减额=0

3.16十60.03十(一14.67)十(一48.52)=O

国际收支总差额十储备资产增减额=0

48.52十(一48.52)=O

国际收支总差额的正数为顺差,负数为逆差,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储备资产增减净额,但符号相反,故两者之和为零,这表明储备资产的增减对国际收支差额起着平衡的作用。以上这些平衡关系的计算公式,既可以用来判断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又可以用来鉴定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的准确性。

【篇二】扩张性货币政策恶化国际收支

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

摘要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逐渐建立起来,然而,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国际货币体系处于规则弱化的“无体系”状态。面对近30年来频繁发生的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无法阻止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美国信用扩张的发展所加剧的国际资本动荡,必须寻找到第三方超主权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才能彻底解决全球经济不均衡的问题。

关键词

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 国际储备货币 货币危机 经济失衡

正文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

上世纪的前五十年,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停滞不前,各国经济亟待复苏。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定,因为每一个经济集团都想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呈现出—种无政府状态。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到1949年,美国黄金储备高达245亿美元之巨,而世界其他国家则发生了美元荒。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以后,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只能先以固定汇率将本国货币换成美元后才能向美国兑换黄金,保持了汇率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和输出,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国际贸易。此外,布雷顿森里体系中成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

【篇三】扩张性货币政策恶化国际收支

我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它常出现于经济过热,面临严峻的通胀时,常见措施为提高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国家常用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通俗说就是政府认为在外流通的货币太多,希望能减少一点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紧缩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中央政府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为什么我国要收紧货币政策呢?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应该注意一些问题:一是汇率政策与结构调整政策要并举;
二是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控不能完全解决当前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但可以为结构调整赢得时间; 三是结构调整须抓紧时机,若抓的不力,货币政策将被结构调整的滞缓而困扰,必然出现物价、资产价格和经济的不稳定状况;
四是当结构调整不力时,货币与汇率政策不能过分迁就,应该按照“稳增长、低膨胀” 的经济发展内在要求,操作货币与汇率政策,勇于暴露经济中的矛盾,加大结构调整的助推力,以此推动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们在必要时要果断再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目前中国的股市和楼市都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急需政府出钱救市或放松银行贷款限制,使得其可以走出困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一旦政府放松银行贷款限制,必然会进一步提高通货膨胀水平,与此同时,股市和楼市之所以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国热钱在从中作梗。政府出面救市只会让外国热钱受益,同时热钱又会随时可能撤走,从而拖垮股市和楼市,并且使得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从这一角度来说,先治理通货膨胀优于政府出面救市。因此,与其政府出面救不确定性比较大的股市和楼市,不如专心的压下通货膨胀水平,必要时顶住压力,再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同时要继续维护油价和粮食价格的稳定。

通货膨胀中压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是目前经济发展中最突出和最危险的因素,因此要坚决地压下通货膨胀就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国连续多年来都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但也因此增加了银行体系货币流通过剩。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实际上代表着总需求的增加,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减少总需求,同时还可以提高银行利率,使企业更难以取得信贷,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的恶化。

我国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更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从而保证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复出的必要性(一)抑制流动性过剩当前我国经济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流动性过剩。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要减少名义货币供给,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中央银行减少名义货币供给,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会引起经济中的实际货币流通数量几倍的下降,从而达到解决流动性过剩的目的。(二)抑制企业过度投资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有资金;
一种是借贷资金,其中借贷资金是企业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借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就是企业通过借贷资金进行投资所需要承担的成本。贷款利率越高,企业需要承担的利息越多,对投资项目的要求也就越高,因为只有当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超过贷款利率时,企业进行投资才会获得正的收益,否则企业投资无法获得正回报。贷款利率越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防止出现呆坏账,对申请贷款企业的审查就会越严格,对投资项目的要求也就越高,企业贷款变得越困难。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贷款利率提高意味着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加,会抑制企业的投资积极性,只有预期收益率高的项目企业才会投资,预期收益率低的项目则被放弃,从而减少企业投资,降低投资增速。此外,货币政策还会影响信贷的可获得性。(四)保护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储蓄利率会使一部分厌恶风险的投资者退出股市,带来一定的资金流出。但是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目标是针对流动性过剩而不是股市,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并不能用于股票买卖,所以紧缩银根并不会造成股市资金的大规模流出,并不会对股市产生很大的影响。(五)促进进出口的平衡发展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可以通过汇率变动影响进出口进而影响总需求。在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收紧银根时,国内利率上升,国外资金流入,从而引起本币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国总需求下降;
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收紧银根时,为保证本币不升值,中央银行必然抛售本币,按照固定汇率收购外币,于是本国货币供给增加,使货币政策的效果打折,原本想要达到的货币政策目标就会受到影响。

 

【篇四】扩张性货币政策恶化国际收支

第二篇 国际金融理论

第三章 国际收支理论

本章主要内容:

弹性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马歇尔—勒纳条件、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及理论缺陷;
乘数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吸收论的基本思想、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货币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前提、政策主张及理论缺陷。

第一节 弹性论

弹性论(Elasticity Approach)主要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J·Robinson)和勒纳(A·P·Lerner)在马歇尔(A·Marshall)微观经济学和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研究货币贬值取得成功的条件及其对贸易收支和贸易条件的影响。由于其主要围绕着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而展开理论分析,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弹性论是基于以下几个假设前提而展开分析的,即:

1.充分就业和收入不变;

2.将贸易收支等同于国际收支,不考虑劳务进出口和国际资本流动,只考虑汇率变动对进出口商品的影响;

3.进出口商品供给弹性无穷大,即进出口商品以供给方货币表示的价格在本币贬值后保持不变,进出口商品数量仅取决于进出口需求弹性;

4.假定汇率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

价格的变动会影响需求和供给数量的变动。需求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需求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需求弹性。供给量变动率和价格变动率之比,称为供给对价格的弹性,简称为供给弹性。在进出口方面,共有四个弹性。

1.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其公式为:

EM= (

2.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其公式为:

EX= (

3.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M),其公式为:

SM= (

4.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其公式为:

SX= (

综上可见,弹性实质就是一种比例关系,反映的是供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灵敏程度。

本币贬值会引起出口商品外币价格下降和进口商品本币价格上升,从而会引起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最终引起贸易收支变动。贸易收支额的变化,最终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由贬值引起的进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变化;
二是由进出口单价变动引起的进出口数量的变动。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贬值才能改善贸易收支呢?基于弹性论的几个前提假设(尤其是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无限大的假设),马歇尔和勒纳指出,本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

+>1 (

该条件被称为马歇尔——勒纳条件。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当汇率变化时,进出口的实际变动情况还取决于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会马上改善贸易收支,相反,本币贬值后的初始阶段,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这是因为:

1.在贬值之前签订的贸易合同仍须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贬值后,凡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合成本币后的支付将增加;
凡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合成外币后的收入将减少。换言之,贬值前已签订但在贬值之后执行的贸易合同,出口数量增加的影响不足以冲抵出口外币价格的下降的影响,进口数量减少的影响不足以冲抵进口价格上升的影响。

2.即使在贬值后签订的贸易合同,出口增长仍然要受到认识、政策、资源、生产周期等的影响。至于进口方面,在心理预期的作用下,进口商有可能会认为现在的贬值是将来进一步贬值的前奏,从而加速订货。

短期内,基于上述的原因,贬值之后有可能使贸易收支先是恶化。一段时间后,待出口供给(这是主要的)和进口需求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后,贸易收支才逐渐改善。出口供给的调整时间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整个过程用曲线描述出来,形如字母“J”。故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时滞效应,被称为J曲线效应。如图

贸易收支盈余

J曲线

T0 T1 时间t

贬值

贸易收支逆差

图3.1.1 J曲线效应

在图,T0时刻实施本币贬值后,贸易收支先恶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到T1时刻后才开始改善。

贸易条件(T)又称交换比价,是指出口商品的单位价格指数(PX)与进口商品的单位价格指数(PM)之间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T= (

这里,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应是用同种货币衡量的。当T上升时,表明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可以换回的进口商品增加,称为一国贸易条件改善,;
当T下降时,,表明该国出口相同数量的商品换回的进口商品减少,称为一国贸易条件恶化。因此,贸易条件恶化,意味着一国实际资源将会流失。

贬值带来相对价格的变化,其究竟是改善还是恶化贸易条件,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如果

SXSM>EXEM ,贸易条件恶化;

SXSM<EXEM ,贸易条件改善;

SXSM= EXEM ,贸易条件不变。

实际上,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在不同国家是不同的。通常贬值不能改善一国贸易条件,相反会使之恶化。

弹性论的理论分析是建立在一系前提假设的基础上,这些假设难免会与实际情况不符,从而使得弹性论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主要有:

1.假设货币贬值前贸易收支处于平衡状态,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是因为,货币贬值的目的不在于创造贸易收支顺差,而是为了消除已有的逆差,但是,既然贸易收支已经平衡,那么还有什么必要进行货币贬值呢?这是弹性论无法回答的问题。

2.假定充分就业、收入不变而价格可变。与马—勒条件中供给弹性无穷大的假定相互矛盾。

3.它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未考虑贬值对资本项目收支状况的影响。

4.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础之上,仅局限于分析汇率变化对进口市场的影响,而忽视了对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影响,因而是不全面的。


第二节 乘数论

乘数论(Multiplier Approach),又称为收入论或收入分析法,它所分析的是在汇率和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作用。它同样也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它的基本思想是,进口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自主性支出的变动通过乘数效应引起国民收入变动,从而影响进口支出。

根据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我们知道一国国民收入会因自主性支出变动而发生多倍的变动。引入进出口贸易后,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就变为:

Y=(C0+I+G+X-M0) (

式中Y、c、m、C0、I、G、X和M0分别表示国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自主性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和自主性进口。等式的右边表示总需求,它是自主性支出和乘数之积。自主性支出部分(即:C0+I+G+X-M0)的变动,通过乘数(>1)的作用,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多倍变动。

由于进口随国民收入的增减而增减,贸易差额也就受国民收入的影响。不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国际收支差额(B)就等于贸易收支差额。即:

B=X-(M0+mY)=X-M0-( C0+I+G+X-M0) (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一国可以通过需求管理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当局可以实施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降低国民收入,以减少进口支出,改善国际收支;
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当局则可以实施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国民收入,以增加进口支出,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这种通过收入变动来调整国际收支的效果,取决于本国边际进口倾向(m)的大小,亦即取决于进口需求收入弹性和开放程度的高低,因为边际进口倾向(△M/△Y)为进口需求收入弹性(△M/M·Y/△Y)与开放程度(M/Y)之积。这表明,一国开放程度越大,进口需求收入弹性越大,一定规模的紧缩政策所带来的国际收支改善程度就越大。

乘数论阐述了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国经济通过进出口途径相互影响的原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理解现实经济状况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这一理论没有考虑货币量和价格的变动,也没有考虑国际资本流动。因此,它关于收入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并是不全面的。


第三节 吸收论

吸收论(Absorption Approach)又称为支出分析法,它是由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的西德尼·亚历山大(S·Alexander)于1952年提出的。它从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方程式入手,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调节的相应政策主张。

按照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均衡方程式是:

Y=C+I+G+(X-M) (

公式中,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支出,I代表投资支出,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亚历山大将(X-M)即经常账户差额,用B表示,将(C+I+G)用A表示,它反映的是本国居民的总支出,又称为国内总吸收,即国民收入中被国内吸收的部分。由此,国际收支差额实际上就可由国民收入(Y)与国内总吸收(A)之间的差额来表示。设国际收支差额为B=X-M,则有

B=Y-A (

上式表明,当国民收入大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顺差;
当国民收入小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逆差;
当国民收入等于总吸收时,国际收支为平衡。

根据上述理论公式,吸收论所主张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无非就是改变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的政策,即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国际收支逆差表明一国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即总吸收超过总收入。这时,就应当运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进口商品的过度需求,以纠正国际收支逆差。但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减少进口需求的同时,也会减少对非贸易商品的需求,从而降低总收入,因此,还必须采用支出转换政策(主要是货币贬值政策),将部分进口需求转向本国替代品上,从而使收入能增加。这样,使贸易商品的供求相等,非贸易商品的供求也相等,需求减少的同时收入增加,就整个经济而言,总吸收等于总收入,从而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平衡。

吸收论特别重视从宏观经济的整体角度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它认为,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须有闲置资源的存在。只有当闲置资源存在时,贬值后,闲置资源流入出口品生产部门,出口才能扩大。其次,出口扩大会引起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同时增加,只有当边际吸收倾向小于1,即吸收的增长小于收入的增长,贬值才能最终改善国际收支。比如,出口扩大时,出口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会增长,收入也会增长。通过“乘数”作用,又引起整个社会投资、消费和收入多倍地增长。所谓边际吸收倾向是指在每增加的单位收入中,吸收所占的百分比。只有当这个百分比小于1时,整个社会增加的总收入才会大于总吸收,国际收支才能改善。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对吸收论进行以下几点归纳:

第一,吸收论是从总收入与总吸收(总支出或总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并提出国际收支的调节政策的,而不是从相对价格关系出发,这是它与弹性论的重大差别。就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而言,吸收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宏观理论之上的,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而弹性论则是建立在马歇尔等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采用的是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第二,就货币贬值的效应来讲,吸收论是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总吸收的影响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而弹性论则从价格与需求的相对关系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

第三,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在采用货币贬值的同时,若国内存在闲置资源(衰退和非充分就业时),应采用扩张型财政货币政策来增加收入(扩大生产和出口);
若国内各项资源已达充分就业、经济处于膨胀时,应采用紧缩财政货币政策来减少吸收(需求),从而使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同时达到平衡。

吸收论的理论缺陷表现在:

1.没有考虑本币贬值后相对价格变动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

2.以单一国家为分析模型,没有考虑贸易伙伴国进出口对一国进出口、收入及价格的影响;

3.仍以贸易项目为研究对象,没有考虑国际间的资本流动,缺乏全面性;

4.假定生产要素的转移机制可以顺畅进行,脱离实际太远。


第四节 货币论

货币论(Monetary Approach),又称为货币分析法。它是随着货币主义的兴起而产生的,强调货币在国际收支调整中的作用,认为国际收支失衡是一种货币现象,是一国货币市场供求失衡的反映。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蒙代尔、约翰逊和弗兰克尔。

货币论的理论分析是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的:

1.在充分就业均衡状态下,一国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等变量的稳定函数,在长期内货币需求是稳定的;

2.贸易商品的价格和货币资金的价格—利率主要是外生的,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

3.从长期来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

基于上述各项假设,货币论的基本理论可用以下公式表达:

MS=MD (

其中,MS表示名义货币的供应量,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从长期看,可以假定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相等。其公式为:

MD=Pf (Y,i ) (

式中,P代表本国价格水平,f为函数关系,Y为国民收入,i为利率。Pf (Y,i )表示对名义货币的需求,f (Y,i )表示对实际货币存量(余额)的需求。

MS=m(D+R) (

式中,m为货币乘数,D和R分别为国内与国外的货币供应基数。若令m=1,则有:

MS=D+R (

MD=D+R  (

R=MD-D  (

上式就是货币论的基本方程式。该方程式表明:

1.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由于货币供应量不影响实物产量,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多余的货币就要寻求出路。对个人和企业而言,就会增加货币支付,以重新调整其实际余额;
对整个国家而言,实际货币余额调整便表现为货币外流,即国际收支逆差。反之,当一国名义货币需求量小于名义货币需求时,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应的缺口就要寻找来源。对个人和企业而言,就要减少货币支出,以使实际货币余额维持在所期望的水平上;
对整个国家而言,减少支出维持实际货币余额的过程,便表现为货币内流,即国际收支顺差。

2.国际收支调整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名义货币需求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当

名义货币需求调整到等于名义货币供应量时,国际收支便恢复平衡状态。

货币论的政策主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所有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的。因此,收支失衡均可由国内货币政策解决。

2.所谓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指货币供应政策。因为货币需求是收入、利率的稳定函数,而货币供应则在很大程度上可由政府操纵,因此,扩张性货币政策,(使D增加)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而紧缩型货币政策(使D减少)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

货币论的理论缺陷表现在:

1.它过分强调货币因素而忽视实际因素对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2.它没有考虑非货币金融资产的存在,因此货币市场不平衡反映的只是商品市场的不平衡;

3.理论假设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

【篇五】扩张性货币政策恶化国际收支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及消除挤出效应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组合原理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萧条时期用到的重要的财政政策。它包括增加政府公共工程支出、增加政府购买、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减少个人所得税、减少公司所得税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人支出减少,政府的开支代替了私人的开支。这样,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了经济的作用就被削弱了。

导致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则会引起私人投资与消费支出减少。我们可以用IS-LM模型来解释“挤出效应”。如图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支出增加会导致总需求增加。总需求增加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如果货币供给不变的话,利息率就会上升。上升的利息率将引发私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减少,即一部分财政支出实际上只是对私人支出的替代,并没有起到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

从图中可以看出,应该达到的国民收入Y2,实际上只达到了Y1,而国民收入Y=Y2-Y1则被“挤出”了。

此时,利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能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所谓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下降,促使消费和投资增加,使总需求增加,最终达到国民收入成倍增加。即:M↑→i↓→C & I↑→AD↑→NI↑↑。反映到IS-LM模型图上则是:

随着利率的下降,LM0线将向右下方移动到LM1的位置,同时Y1也将向Y2移动,原来被“挤出”的收入又增加了回来。这样就减弱了、甚至消除了挤出效应的影响。

萧条时期,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既能刺激经济复苏,又能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

推荐访问:国际收支 恶化 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恶化国际收支 扩张性货币政策恶化国际收支 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