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家乡变化征文

时间:2022-07-03 14:15:05 浏览量:

家乡的那条路

儿时从老家到镇上是一条简易的山区公路,虽说是公路,简直可谓“羊肠小道”,路面坑坑洼洼,到镇上只有15公里的路程,乘坐村里唯一的一部交通工具——“柴三机”到镇里也要一个半小时。村里人要到镇里买肥料、农药要花上一整天时间,“柴三机”行走时颠簸摇晃得厉害,坐在上面没抓牢扶手蹬紧双腿,身子绝对无法保持平稳,遇到雨季,路面损毁严重的地方就成了“水坑”,“坑内”泥水混浊,无法判明底深,每临“水坑”便如至雷区,驾驶员要下车探明深浅才敢放马驶去。车行过,坑里的泥水向两旁唏哩哗啦飞溅,人在车上就有船行江河湖海披浪载波之感。

一路颠来晃去,到镇里买一趟化肥、农药往往身心俱疲。让人尤为心焦的是,时不时还要百般无奈去“享受”糟糕路况馈赠的“特殊待遇”:车辆返程时满载而归,驶到石片裸露路段,轮胎被扎时常有的事。轮胎被扎,满车的化肥、农药只能肩挑背扛了。

还有些“特殊待遇”尽管仅遇一次,却是刻骨难忘。那一年堂嫂临盆前大出血,不往镇里卫生院送,就有生命危险,堂哥急忙中叫来村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柴三机”,争分夺秒地往镇里送,在出村不远的“马鼻岭”上,由于坡陡、路面狭窄,黄泥路面被雨水冲刷后非常泥泞,在急弯处,“柴三机”驾驶员带刹车时,车如在冰面上滑行,辛好撞在路边的那棵大松树上,才避免了一场车毁人亡的交通事故。堂哥哭着跑回家叫来邻居叔伯用竹椅改装成的简易担架,将堂嫂抬到镇卫生院,经医生极力抢救,虽然保住了堂嫂的生命,但腹中的小生命还没来得及来到世上就夭折了。

后来,在电视里常看到线型流畅、路面光洁、平整如镜的公路,就痴想啥时家乡能有这般公路呢?还在心中默算,跑这样的公路去镇里一个来回要多少时间?

在我的记忆中,最初认识的几个字差不多也就是屋外土墙上的“要想富,先修路”那六个红漆大字。穷则思变,乡亲们意识到了修路的必要性。要想生存,要想脱贫致富,就得先把路修平。90年代,村里几次大规模组织了乡亲利用农闲时间修路,路算是修得比以前平整了许多,村里的面貌也随之有所改善,路上开始出现运输“竹、茶、果”的小货车。但是98年的一场洪水又把路冲回了“原形”。怎样才能修建一条宽整平坦的公路?怎样才能筹集到高额的筑路资金?乡亲们陷入了沉思中……

**年,“**”规划的春风吹向了大山脚下,吹开了乡亲们脸上朴实的笑容。上级政府决定划拨专项资金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改造计划,我们村准备修筑一条通往镇上的水泥硬化公路。乡亲们得知这一消息后都高兴地乐开了花,村里老人们甚至把能在新修建的路上走几步当作毕生最后的追求。很快,经过乡亲们近一年的不懈努力,昔日坑洼不平的小路摇身变为六米宽的水泥路。水泥路修通了,家乡人民致富的心路也通了。现在在这条路上奔跑的,有载着村里小伙子、姑娘进城打工的客车、也有运送农产品出山的大货车,乡亲们都称赞说,这是政府为民办的民心工程,顺民意,得民心,是一条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

一条路见证了改革开放**年来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更见证了家乡人致富奔小康的历程。双休日,我经常骑摩托车回老家小住,看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看路上人们忙碌的背影,心里有着一种难以形容的愉悦心情。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 征文 十周年